Monday, November 23, 2009

【電影】Singles單身貴族(Cameron Crowe,1992)和那些Grunge Music


↓Jeff Ament(Pearl Jam)、Layne Staley(Alice in Chains)、Chris Cornell(Soundgarden)、Matt Dillon and Cameron Crowe in《Singles》
從《單身貴族》、《成名在望》到《依莉沙白小鎮》,Cameron Crowe真的是一個非常熱愛音樂,特別是搖滾樂的導演,在我莫名重燃Grunge狂熱的09年冬日,這部以90年代西雅圖Grunge氛圍為背景的愛情喜劇《Singles單身貴族》就變成我「不看會死!」必看片單。費盡千辛萬苦甚至還跑去圖書館借超復古的錄影帶來看,卻在某個無聊的下班的晚上在HBO轉到!(老天爺真是會捉弄人)持平而論,這其實是一部沒什麼大道理的愛情喜劇,因為劇情很輕鬆,配樂以及一些藏在鏡頭裡的搖滾小元素變成為重要的配角,而Cameron Crowe作品裡的配樂,的確也從來沒讓人失望。

車庫、遙控器、咖啡、搖滾樂、練團室、格子襯衫、中分長髮、吉米漢醉克斯,電影裡埋了好多與西雅圖音樂/文化相關的hint讓搖滾迷開心「阿!這個!那個!」地挖掘。每次看到Matt Dillon出場,就彷彿看到好幾個Grunge Rocker的綜合體一樣,實在非常90!此外,幾個Grunge大團如:Alice in Chains、Pearl Jam和Soundgarden都共襄盛舉,PJ的Eddie Vedder 以及Stone Gossard, Jeff Ament甚至還獻出螢幕處女客串!能看到現在這些已經變成中年大叔(或是已經作古)的樂手們91、92年的青春狂野模樣真是讚阿!

《Alice in Chains in Singles 1992》男女主角相遇在Alice in Chains的一場Pub表演中,活生生的Staley(辮子頭時期)讓人非常感動!吉他手Jerry Cantrell招牌的甩頭動作以及沒話可說的重節奏,不管什麼時候聽到都是熱血沸騰!能聽到現場收音的《Would?》也很酷。

其實推薦這部電影的理由我只有一個,就是「音樂」。這部片對想了解Grunge風潮、想多認識Nirvana之外的同期好團的人來說是一個絕佳入門。電影的OST非常精采,除了上面的三大團,一些在台灣比較不廣為人知的Grunge團如Screaming Trees、Mother Love Bone的知名歌曲都有收錄其中,在這張原聲帶裡,除了AIC的《Would?》,另外我個人非常喜歡Mother Love Bone的《Chloe Dancer / Crown of Thorns》以及Pearl Jam的《State of Love n' Trust》,這首在後來PJ的演唱會上成為經常表演的曲目,在MTV表演的unplugged版本也非常好聽。

值得一提的是,依舊生龍活虎、活蹦亂跳的PJ與換新主唱重新出發的AIC在09年都發了新專輯!!10月份的告示排搖滾榜第一名是AIC第三是PJ,整個讓人有種回到美好的90年代的錯覺。PJ的新專輯《Backspacer退行者》,封面很酷,音樂風格簡潔有力有回春感XD,目前PJ版一片好評(不過so far我沒認真聽,總覺得...好像有點太青春了!?XD,我不習慣阿我還是最喜歡VS時期的Pearl Jam~)。

另外Nirvana也重新發行了他們當初僅以幾百美金錄製便大受矚目的首張專輯《Bleach》(新包裝非常的酷,還收錄了Live版本),以及1992年Reading現場演唱會Live專輯,這張Live音質處理的非常恰到好處,我很不喜歡把觀眾或周圍聲音修的太乾淨的Live專輯(這樣有什麼意思?),聽這場Live一整個就是熱血沸騰,不愧是被Kerrang!雜誌選為全球百場現場演出的第一名!對Grunge有興趣的人,09年下半場實在有很多值得Check的專輯可以大飽耳福。

AIC的新專輯《Black Gives Way To Blue穿越黑暗的藍》則令人大大驚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睽違太久,因此有一種強烈的想念感覺~)姑且不管新主唱表演舊歌時的表現,這張新專輯仍維持了他們一貫厚重、迷幻的音色,首波主打《Check My Brain》前奏的吉他音牆催腦副歌讓人忍不住跟著吶喊,超棒!《Last Of My Kind》、《Take Her Out》有把我帶回到當初《dirt》大放異彩的感覺,其他幾首中板慢歌《Your Decision》、《Black Gives Way To Blue》基本上我覺得都是寫給Staley的佳作,尤其在Elton John跨刀伴奏下的《Black Gives Way To Blue》為專輯放下一個有點感傷悠揚的結尾,聽了會有揪心肝之感>口<。

可能是我個人私心作祟,我覺得Grunge團在Metal和藍調音樂的多元薰陶之下,他們的Live都特別能觸動人心,保留了一種搖滾原始的生猛活力,情緒是很濃郁豐沛的。Nirvana、Pearl Jam和Alice in chains都曾在MTV unplugged表演過,其中我有購買這張1996年AIC的MTV Unplugged專輯,它有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點是Staley在96年之後因為毒癮的關係已鮮少公開表演,基本上可以視為最後的演出,另外是他們原本的歌曲改編(還原?)成不插電的版本都相當動聽,技巧、情感、感染力全部合而為一,Cantrell大秀吉他功力之外,和Staley在Vocal上的搭配也堪稱完美。

Sunday, November 08, 2009

【金馬】2009金馬影展大觀園

今年的金馬影展一開始片單出來時,真的很像進入大觀園,上百部片單眼花撩亂,加上現在這些影展活動的媒體訊息也花招百出,一下子就會迷失在「這個想看、那個也想看」的激情裡...。還好,最後現實還是把我拉向正軌,選了5+1部影片,全是心之所向且符合我一貫的觀影習慣,慢慢不再被文宣給迷惑不也是好事一件。
不過怎麼也沒想到本次影展我的第一部片,竟是以在點影資料館看的《歡樂分隊》的紀錄片試映會做為開端。如【喜歡】歡樂分隊JOY DIVISION(2007)一文所說,能看到這部片是個美麗的驚喜,也補足了我看完《Control》之後的一些小小缺憾。基本上這是一部有著宏觀的城市觀且製作用心的紀錄片,不管你喜不喜歡(認不認識)Joy Division或是New Order,我想只要是對英式搖滾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藉由此片一窺70、80年代英倫搖滾的魅力。看完本片只想跟著Ian的節奏扭動,實在很難不進入他們的音樂裡,至少我最近幾天都是瘋狂repeat《Control》的OST!之後再看kate借我的《24小時狂歡派對》相信能把70年代的punk氛圍給繼續燃燒!

《在愛之中》是北川悅吏子+岩井俊二所共同創造出的日式青春純愛之極致,清爽的小品風格非常適合當作影展的過門(基本上這種電影就是在影展看才會好看!在其他時刻、環境下都不會覺得好看)。故事敘述一對高三小情侶面臨大學升學即將分隔兩地的種種情緒,岡田將生與北乃紀伊的演技都非常自然,特別是長的不算特別漂亮的北乃紀伊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她笑起來有點欠揍的賊樣子實在很可愛!算是很歡、性格任性惡劣卻又很討喜的女主角。

雖然整部片劇情薄弱,不過這種片本來就不是讓人看劇情的,而是要看它的美術。岩井俊二的班底依舊發揮高質感的攝影,每一幕都美的像森友治的家庭日誌裡的攝影作品一樣,把北海道拍的極動人,牽手騎腳踏車的畫面算是營造的很有記憶點,小林武史的古典鋼琴配樂也是點綴的剛剛好。基本上我滿喜歡這片的節奏,這種影像風格化的電影很容易流於MV式的冗長,幸好三不五時出現的笑點讓整部片的節奏感還算不錯,結局收在女主角又一次的任性就馬上結束,不告訴觀眾男主角的決定,處理的很有會心一笑的想像空間。

本次影展全場爆滿的大熱門片!2009月球漫遊》充滿了太多讓人想看的元素:科幻X驚悚X致敬,再加上Sam Rockwell,逼得我們一行5個人不得不全分開坐才買的到票XD。一出電影院時,人潮中許多科幻geek們紛紛討論著這部片向銀翼殺手、索拉力星...等科幻經典致敬之類的片段,儘管這類型的外太空驚悚片似乎已經變不出什麼新把戲(大多繞著「幻覺」這個點著墨),但導演Duncan Jones依舊將老梗玩的很有新意!此外,裡面的機器人角色Gerty也塑造的非常突出,凱文史貝西的配音為影片加分不少。

雖然整部電影裡沒有出現任何一個「真實的人類」,但劇情卻充滿著人性的掙扎,非常衝突。我能感受到導演對於後現代工業化社會裡「複製」與「尋找替代品」的概念有著強烈的諷刺意圖,地球沒有能源了只好動歪腦筋到月球上;人力不足的結果就是去研發機器人與複製人,人類總是很自大地去放大自己生存的正當性。而電影的結局不免讓人有些哀傷:就算Sam回到了地球又如何呢?地球還是他原本認知的地球嗎?

想看《靈魂冷凍庫》的原因是因為看到金馬的文案寫「媲美王牌冤家」之類的美譽,不過看完後我覺得這是兩部風格、主題及拍攝手法都迥異的電影,基本上奇幻的畫面幾乎很少,影片裡所指涉的「靈魂」比較接近東方人認知的靈魂,因此被粹取出靈魂的人不是靈魂出竅躺在那裡,而是會像一具行屍走肉,對生活裡的喜怒哀樂完全沒有感受,沒有愉悅,也不會傷心。在演員方面幾乎算是Paul Giamatti的個人秀,我找不到任何比他更適合演倒楣的中年男子的男演員了!他那種時而衰、時而來點黑色幽默的演技,為這部帶有哲學意味的科幻小品添色很多。

《靈魂冷凍庫》有一個非常吸引人的主題,許多支線也都很有探討空間。我很喜歡Nina這個「騾子」的角色,因為她必須在美俄兩地偷渡靈魂給買賣雙方,所以也把自己的靈魂取出,讓自己成為一個容器,可是因為太常做「騾子」的工作,身體裡累積了太多別人靈魂的碎片,所以常常看到各種幻象,自己的靈魂也無法再回到自己的身體裡,這是一個非常迷人、同時也很哀傷的角色,可惜片子裡對Nina的描寫僅點到為止。另外一個有趣的支線,則是男主角Paul為了演好一齣俄國舞台劇,因此選擇植入一個俄國女詩人的靈魂,植入後卻發現這個靈魂有太強大的情感導致身體無法承受,Paul表示:「這個靈魂需要一個比我偉大的軀體。」然而,這位俄國女詩人並不是一個什麼偉大的人物,她只是一個因為窮困而賣掉靈魂的女傭,最後卻因為要不回自己的靈魂而自殺了,這個故事的安排也相當具有警世意味,我很喜歡!雖然整部片的收尾有點草率...,不過overall還算是相當引人入勝。

手冊一出來看到有市川準的特集就決定要看一片!當初在《TSUGUMI》跟《青春漫畫部屋》中兩難,因為我實在太喜歡吉本芭娜娜的《TSUGUMI》原著小說,但最後,身為一個繪圖工作者我還是選擇了《青春漫畫部屋》(常盤街的青春),這是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看一群窩在常盤莊的日本戰後的漫畫家們,每天在夢想跟現實中掙扎的故事。我想這群人應該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阿宅了,真的非常宅(XD)每天都關在房間裡,喊窮或突然趕稿趕的半死。市川準藉由一個原本是一起奮鬥的漫畫家、最後卻退出漫畫圈的寺田(本木雅宏)的觀點來說故事,相當有趣,也讓整部片帶有一絲平凡、感傷、懷舊的氣息。

看完《青春漫畫部屋》後覺得早期的日本漫畫家都超有夢想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同時又在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大眾喜好上掙扎,漫畫內容也都很清新或是充滿幻想力,這些老漫畫家會不會覺得當代的日本漫畫簡直光怪陸離的可怕?整部片有一種《黃昏的三丁目》的濃濃昭和味,市川準不慍不火的導影風格相當適合。

今年的影展對我而言結束的特別早,因為想看的都在前兩週就結束了,最後一片也是老電影,新浪潮裡最man的導演高達1965年的經典作品《狂人皮埃洛》整部影片藉由一對私奔情侶的逃亡經歷,表達了高達對許多事件的看法: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差異、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文學與音樂、越戰...等等,基本上我覺得片名根本取錯了,應該叫「傻蛋皮埃洛與狂人瑪麗安」,女主角安娜卡莉娜是高達的明星太太,她飾演的瑪麗安任性、不安於室、浪漫卻又想追求物質生活的個性,描寫的既瘋狂又可愛,有一點蘇菲瑪索的氣味,基本上高達鏡頭下淨是俊男美女,觀影起來也是一大享受。《狂人皮埃洛》的背景還有一個Triviia,據說當時高達與安娜卡莉娜兩人已漸行漸遠,這部片帶有很多高達當時對愛情或是婚姻生活的想法、感受,觀眾也許也可以一窺導演的心情吧!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金馬播的是重新修復後的數位版,畫質好到驚人,色彩鮮豔又清晰,簡直就像是最近幾年拍的電影一樣!看起來非常享受,科技真是太厲害了!12月光點也即將舉辦「高達與米耶維勒雙回顧展」,是體驗高達式的男性浪漫的大好時機。

2009金馬大觀園下台一鞠躬。

Monday, November 02, 2009

【喜歡】歡樂分隊紀錄片(2007)

10月初無心插柳參加了StreetVoice的徵稿活動,原本都要把這個活動淡忘了,卻在幾天前收到2009金馬影展搶先試映的邀約!!(精神為之振奮!)原本今年「搖滾啟示錄」的單元是我第一時間最有興趣的,不過在眾多片單、時間的權衡下,最後,我一部搖滾/奇幻的電影都沒選...Q_Q,沒想到這場《歡樂分隊》的試映,成為了我這次金馬唯一一部觀賞的搖滾電影。

Joy Division對我來說有點熟悉又有點距離,「熟悉」來自於我已經看過《Control》,對這個樂團以及他們的音樂、靈魂主唱的故事已有一些了解,而我的「距離」來自於年代的隔閡,從《Control》裡我看不到一個比較以歷史宏觀角度下的Joy Division,不過這本來就不是《Control》要說的。《歡樂分隊》這部紀錄片則完全補足了這個部分,它從英國70年代後工業時期的曼徹斯特開始介紹,一切的起點,從那個水泥大樓多到好像是自動分裂蔓延的細胞般的城市開始說起,忘了是吉他手還是鼓手說的:「我一直要到了7歲,才見過一棵真正的樹。」

工業、機械、秩序、霸權,在一個壓抑且精神文化貧瘠的環境裡,青少年們想要衝撞體制、想要脫序,因此我們有了punk。我很喜歡紀錄片裡對Joy Division的音樂描述:「過去的Punk像是一句強而有力的髒話,就像是Fuck you,充滿情緒卻簡短,而且孤獨,你無法從這股憤怒中挖掘出更多東西。但Joy Division的音樂,卻彷彿在說I'm Fucked up,他們讓punk進入了另一個自我反省的層次。Ian Curtis的創作讓Joy Division的音樂更矛盾、更焦躁、更詩意也更充滿對人生的質疑,紀錄片在音樂的介紹與呈現上是很成功的。此外,紀錄片裡也能一窺幾個經典地點:工廠唱片、練團室,以及Ian的情人Annik Honoré也罕見地接受了訪問。

記得我第一次看完《Control》的時候,google了關於Joy Divion的資料,一眼就被這張蒼白的團照所吸引。紀錄片裡攝影師說,他覺得Joy Division不是一個普通的樂團,你用普通的方式拍他們,拍出來的照片完全不能用,一直到攝影的最後,他們走到橋上,留下這個近乎消逝的身影,幾乎就是最能詮釋Joy Division的一張照片。看完《歡樂分隊》的心情與當初看完《Control》真是完全不同,看到後面整個讓人覺得心情是很歡欣的(想跟Ian一樣扭來扭去!)。我很喜歡鼓手說關於組New Order的經過,他表示Ian的離去對大家都很難過(雖然心裡有底),沒有人想過未來會怎麼走下去,只是有人說了一句「禮拜一見」,然後下個禮拜一、下下個禮拜一,我們就這樣繼續了。經過了一千多個禮拜一,New Order的老頭兒們依然生龍活虎繼續當活經典,也許經過很多年無法再恣意當個衝撞的龐克少年,我們彼此對搖滾樂的愛也還是會一直蔓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