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7, 2016

【電影】幻想戀愛 Les amours imaginaires / 不過就是世界末日Juste la fin du monde

把這兩部多藍的電影放在一起,完全沒有任何想比較的意圖(老實說這兩部片也無從比起)。只是我曾經很想寫《幻想戀愛》,但時間一久,已經完全失去當初想寫的衝動,甚至連劇情都有點淡忘是怎麼回事...然後,最近又看了多藍被砲轟之新作《不過就是世界末日》,覺得人的成長真是跌跌撞撞阿,就算是大導演也一樣。(但坎城還是很愛他阿,真的是幸運的孩子~)

幻想戀愛 Les amours imaginaires (2011)
我不想浪費時間,卻無法好好愛你。

「我愛上了一個高傲的混蛋,
回我的email像是會死一樣的慢。
他讓我在電腦前總是非常緊張,
我在想...,如果每按一次『重新整理』
就會死一個人的話,人類早就滅亡了」。

幻想戀愛就是小清新一部,酸甜好入口、青春有共鳴。也是多藍少數跟媽媽無關的的電影。雖然是一對男女好友,同時愛上一個小帥哥的青春期賀爾蒙衝突老梗,但表現手法討喜,如果是第一次接觸多藍電影的年輕小文青,應該會挺喜歡這片的,連我這個老人都喜歡了(雖然已經有點忘記結局,慘)。

《不過就是世界末日 Juste la fin du monde,2016》

「你以為我們不愛你,我們不了解你。
我是不了解你,可是我愛你,媽媽愛你。
你可以把這段寫進你的劇本裡。」

多藍在《親愛媽咪》後聲勢銳不可檔,最明顯的改變,一個是他的電影開始出現大量的大牌演員,另一個則是他也開始接受到好萊屋的邀約(開始拍英語發音的戲)。《不過就是世界末日》的演員一字排開真的很驚人,Vincent Cassel、Marion Cotillard、Lea Seydoux、Gaspard Ulliel、Nathalie Baye,完全是法國演員的黃金陣容。

這片最被人詬病的部分就是情緒很濃郁、劇情很破碎。看完之後老實說,我沒有很喜歡片中大量家庭衝突的戲碼,覺得情緒堆疊的很滿,卻沒有出口,對觀眾來講壓力太大。但我不覺得這片有到外界評價那麼差,覺得這就是他想拍的東西,片頭曲一開始就說了:「Home is not a harbour. Home Is where it hurts.」這片注定不是一部討觀眾歡喜之作。再來,演員演出都很自然,當然他的演員都是一時之選,但我們也看過不少巨星雲集的悲劇不是嗎?這也是多藍一直保持很好的強項,非常會使用演員,無論是素人或是明星,在他的鏡頭下都有一種很會說故事的魅力。

Gaspard Ulliel的演出我看過《未婚妻漫長等待》和《巴黎我愛你》中的一段,感覺多藍應該滿愛他的,電影裡滿滿大特寫。

《不過就是世界末日》雖然在坎城拿到評審團大獎,但不知是否得罪了某位記者方丈,總之媒體的部分是劣評如潮,從一些新聞裡可以感受到天之驕子的沮喪,也不滿多數媒體跟著資深影評開槍的從眾性。從他的言論裡覺得他雖然不爽,但也都還是言之有物的抱怨啦,這個逗點對他其實挺好的,反正不過就是世界末日嘛,27歲未來還好長好長。改天來看憂傷大象之歌》吧,個人也是滿喜歡看多藍演戲的。

Friday, November 25, 2016

【2016金馬】生為藍調 Born to be Blue (2015)

第一次聽到《My Funny Valentine》,是在99年的電影《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裡聽到的,那時的麥特戴蒙與裘德洛都正值花樣年華,年輕帥氣不可一世,優雅義大利風情與男男慾望暗潮流轉,讓人印象深刻。雖然麥特戴蒙的聲音有點素人,但那種稚嫩年輕的氣息與電影氛圍很配。一直覺得這首歌有種奇異、病態、絕望的美感,音色令人耽溺沉迷。

電影《生為藍調》算是Chet Baker人生中下半場的自傳性電影,他曾度過人生高峰、正值第一個谷底,無法擺脫人生各種慾望與執著,女人、音樂、毒品,看了電影,就知道Chet Baker為什麼寫的出《My Funny Valentine》這樣的歌曲 。

Hello, fear. 哈囉,恐懼。
Hello, death.哈囉,死亡。
「你是毒蟲?」「我是有些壞習慣。」
「為什麼你過得如此崩壞?」
「你真的想知道原因嗎?因為崩壞讓我快樂。」

男女主角選的滿好的、有火花,年輕的Chet Baker非常像不羈帥勁的詹姆士狄恩,伊森霍克的確有那個調調(雖然我覺得他老了有點像凱文貝肯...)。我覺得爵士音樂的美,在於一種體現人生的陰影與缺陷,而Chet Baker一生也在與某種陰影奮鬥,初登鳥園(Birdland,紐約爵士樂殿堂)的西岸白人小子與東岸黑人爵士樂手們對抗著,死對頭邁爾士戴維斯對他說你還不夠了解人生,但人生又是什麼呢?接著被人打掉一口牙、想重拾音樂的歷程必須對抗生理折磨,從最底層的比薩餐廳表演起,一步步要重返Birdland的前一刻、他發現自己戒不掉的信心其實是毒品。

Chet Baker在電影裡自問:「哪個比較悲慘?你再也不能吹小號了?還是你吹的馬馬虎虎?」他最後一刻決定絢爛的燃燒殆盡,儘管自己一度也眷戀平凡。

很有趣的是,電影沒有直接拍出Chet Baker重返鳥園舞台選擇用藥的畫面,卻從女人聽表演心碎的神情表露,讓我想到《曼哈頓練習曲》裡的琪拉奈特莉也是聽到音樂就知道男友變心,音樂總是誠實,沒有任何謊言瞞得過音樂。


「他從未傷害任何人,除了自己。」

我很喜歡電影選擇了一段Chet Baker比較潛伏的人生歲月描寫,那時候的他人生失去所有,與女友搬回老家,以一種緩慢自我療癒的方式,一點一點重拾音樂。電影裡有大量Chet Baker在自然環境中吹著小喇叭的片段,自然光、大背光、在海灘、在山林、在原野、在托車車頂,有時佐以手持鏡頭,畫面優雅寂寥,挺適合深秋時節看,雖然看完有點惆悵。

My Funny Valentine》有許多表演版本,包括Sting也唱過,但老實說,沒有人能表演的能跟Chet Baker相提並論,無論是小號、歌聲還是整體表演的水準都難以達成。基本上我覺得這首歌就是要表演者自唱自吹才夠味(超高難度),Chet Baker唱一段、吹一段小號、再唱一段、再吹一段,有一種精神意念以一貫之的執著完美感,態度自然是不可撼動的從容優雅,就連伊森霍克的聲音其實也差強人意(伊森霍克一聽就是玩搖滾的),此歌深夜服用正好。

Tuesday, June 14, 2016

【2014金馬】巴黎,德州 Paris, Texas (1984)

電影從一張照片開始。「每一張照片,都可以是電影的第一個鏡頭。」溫德斯在他的攝影書《一次》裡這麼說。在《一次》裡,可以看到溫德斯迷戀並追求著,細膩影像裡存在的瞬間永恆。他說:

每張照片讓人驚奇的地方,
並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
"時間定格"
恰恰相反
每張照片都重新證明
時間的綿延連續不可停留。

就算是最乏味的到此一遊照片,對溫德斯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每個被攝入的瞬間都提醒著我們失去的、曾經珍愛的、不可復返的。他的作品對我來說有一種溫和的流動感,在最瑣碎的日常影像中,感受生命片刻不斷在路上奔馳流洩。《巴黎,德州 》像是這本書的精神體現,特別是這個一張照片的開場,對熱愛《一次》的我而言,是個甜美的共鳴。

故事其實很簡單,一對父子的一趟尋妻的旅程,找人、找路、找自我內心、也找生命的起源。在電影裡的大人們構築出的悔恨、迷惘、失去、茫然的世界裡,小男孩天真的存在是個可愛的亮點。

電影中女主角Jane的形象經典迷人,金色短髮與桃紅色的大露背毛衣,性感隨興的謎樣氣質,就算是放在現在也歷久彌新。好看。

「我離開多久了?」
「四年了。」
「四年很久嗎?」
「是一個小孩一半的人生了。」

男主角與妻子在「你看不到我/我看得到你」的色情小房間裡重逢,久別後留下的後悔、失落、疏離、尷尬化作一個陌生的身份,距離讓彼此不會受傷。男主角不想曝光,卻想跟女主角說一個特別的故事,說一個曾經發生在兩人身上的故事,用一種平緩冷靜的語氣。僅管明知妻子隔著玻璃根本看不見他,卻仍無法面對曾經傷害過的人。最後女主角關掉電燈,失去光亮,兩人終得以在黑暗中看見彼此。

《巴黎,德州 》之所以成為溫德斯的代表作,除了金棕櫚加持,我覺得這段房間戲真的經典。空間運用、鏡頭與感情的流轉,濃郁又深刻。特別是女主角趴在玻璃上想窺視說故事的男人的一幕,她的臉與男主角的臉重疊在窗上,分開四年的兩人,內心早就像是兩條平行線無限疏離,在那一刻,兩人生命終於又有觸動的交集:你理解了我的痛苦,而我也理解了你的。導演用了一個很美、很有意思的鏡頭詮釋這種「理解」,令人難忘。

兩年前在大螢幕看的電影,很喜歡的一部,卻一直找不到時間好好寫下它對我的意義。在終於得以閒閒終日的時刻裡,我卻好想好想再看這部電影一次。

Thursday, June 09, 2016

【2016金馬奇幻】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 My Own Private Idaho (1999)


Whenever,whatever,have a nice day.

「看著這條路我就知道我被困在哪裡,
絕對找不到一條一模一樣的路,
每條路都是絕無僅有的,

就跟那些千瘡百孔的臉一樣。」

小時候看《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有點不能領略其中奧秘,兩位男角過度俊美的臉孔實在惹人分心,演了什麼看不太懂也不太重要,莫名覺得這片散發著耽美的BL粉紅泡泡。

長大再看這片,把劇情看進去了,才發現根本超悲催,少年時期的我真是沒讀懂人生的寫實版本,再甜美的酒,隔天的餘味也是苦澀的。也許每個人都跟Mike一樣,手中能掌握的只有寂寞與逃避,但路,一條筆直的路,永遠為任何人敞開。


還滿喜歡葛斯范桑早期帶有一點喜劇質感的作品,人物刻劃、劇情輪轉與氣氛拿捏得宜,既保有文青味又不會太鬆散。後來也陸續看過他不少作品,心靈捕手、大象、迷幻公園、超脫末日、自由大道,導演似乎一直在兩個極值間擺盪著,但已經找不太到與《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類似的氣息。反正很多事都回不去了,就跟影迷已永遠失去瑞凡一樣。

----
今年奇幻影展看了7片,還複習了《變腦》的大螢幕版本,渡過麻亂如織的忙碌4-5月,想稍稍紀錄時竟已像斷片般地跳躍到盛夏6月了。如今當初的片單現在看來竟有些陌生,好比《夢想電台》這片,若沒用力召喚記憶深處,還真想不起來劇情呢。

變腦:依舊病態、依舊喜愛
海星的秘密:倪匡會很愛的一部片
枝繁葉茂:喜歡這片的氣氛與說故事的方式,有鄉野奇譚的味道
夢想電台:也是餘味不好的一部片
魔王迷宮:懷念鮑伊順便緬懷童年
史丹佛監獄實驗:也是看了不太爽的一片,類似《惡魔教室》


Wednesday, May 25, 2016

【2016 遊牧影展】4片小記

好像有幾年沒看遊牧影展了,今年再度燃起熱情看了4部,感動依舊。遊牧影展對我來說是能看到非常小眾、非常具藝術爆發力的怪片影展,也能一窺對我來說平常不常接觸的次文化族群:滑板、嘻哈、跑趴的少年少女們,以及一堆有型的老外,每次的觀影組合總讓我感到新鮮。總之,看完遊牧影展往往能獲得一種神秘的能量,想沉浸在藝術的小宇宙中那種感覺。

《午夜饒舌電台 Stretch and Bobbito,2015》

imdb高達9分的紀錄片,描述紐約90年代,兩個熱愛嘻哈音樂的青年在地下電台,開了一個深夜的嘻哈廣播節目最有趣的是這兩人是白人與拉丁裔的組合,專請地下饒舌好手上節目表演,這個氣味草根的地方性實驗廣播節目,從一個小眾發燒話題,最終演化成21世紀初嘻哈巨星的培養皿,被盛喻為嘻哈新世代進入產業之門。許多製作人在節目裡挖掘新秀,甚至成名的歌手也希望能在節目上宣傳專輯,Jay-Z、Nas、the Notorious B.I.G.等人在成名前都上過此節目。

紀錄片的形式很單純,找來已多年沒有合作的兩位主持人,及當初曾上過節目的大咖、工作人員等,重新聆聽錄音帶,讓沒經歷過的觀眾能重新感受到這個節目的傳奇性。印象最深的是,Busta Rhymes說他當年靠賣這個廣播的錄音帶賺了一筆;以及Nas聽完自己當初第一次上節目的作品後,非常緬懷當初貧窮卻創作力十足的underground時代。《午夜饒舌電台》代表的是一種從純粹的快樂與熱情中點燃的成功模式(最後結束也是因為2人熱情不再),非常符合遊牧影展的精神,是個讓人精神一振的開始。


《H.,2014》

怪片一部。但不得不說石像漂浮在湖面的劇照非常超現實,是被這個畫面給吸引而盲目選片的。神秘失蹤、邪教、末世、隕石、擬真娃娃、失憶、美國中西部小城,整部片有一種詭異迷人的末世基調,畫面安靜疏離,三不五時昂起的弦樂配樂總讓觀影過程神經緊繃,電影裡充滿著不快樂的現代人,光是那個「擬真娃娃俱樂部」就讓人起雞皮疙瘩,像是美國奇譚裡的怪故事,據說劇本拼湊了多首希臘荷馬史詩,俗人如我辨識不出,但是是個有趣的觀影經驗。

《塗鴉與革命 Art War,2014》

抗爭的目地從來不是重點,
抗爭的目的就是抗爭本身,
每個人都想從抗爭的過程裡得到內在的自我。

經歷過太陽花學運(也認同學運精神)的人,看《塗鴉與革命》應該會非常熱血沸騰,感覺熱血並不是因為電影中的藝術家們或這場革命真的改革了什麼,革命本身是一個沒有終點的行為,它的目地永遠隨著時局改變著、永遠以各種型態進行著。看著電影受到感召的是一種心情,那種想說點什麼、想打破成規的慾望和衝動,對社會不滿也對自己不滿,渴望著衝撞與被衝撞。

難度非常高的一部紀錄片,導演Marco Wilms以一個外來者的角度,紀錄了「阿拉伯之春」革命運動期間的埃及,一群想用噴漆罐自我表達、紀錄、對抗的藝術工作者們,在混亂的時局做了哪些事。裡面有一些非常危險的畫面,像是近拍多場流血暴動,或是藝術家被挑釁的群眾包圍(差點被生吞活剝)。電影中能看到埃及人民是多麼強烈渴望推翻舊政權、選出新總統後再度失望、歷經大規模的抗爭遊行、總統下台換軍人掌權、再度陷入無盡混亂...,整個過程漫長卻擲地有聲,看完你會覺得:民主的果實怎會是甜美的?用血淚換來的民主,應該是充滿鐵鏽的味道吧。

比起這次我看的其他部作品,《塗鴉與革命》的題材其實相對「大眾」(公民議題正夯),也是這次四部裡我最喜歡的一片。


《流浪樂手的冷酷異境 Hot Sugar's Cold World,2015》

「房間裡沉默的音量,遠比世界上任何一組鼓聲來得大。」

也是一部很小眾、但趣味橫生的紀錄片,用貼身跟拍的方式,紀錄了音樂鬼才Hot Sugar的生活與創作模式。Hot Sugar擅長從生活中的各種物理聲響中,重組混音出別出心裁的電子作品,他生活的最大的樂趣就是拿著錄音機到處錄音:跳跳糖在嘴裡的聲音、空無一人靈堂的聲音、煙火的聲音...,混音出來的作品都相當適合做為各種地下獨立影片的配樂。另外,整部片的視覺充滿網路流行元素、自拍、low-fi低傳真小動畫等符號,會讓人覺得Hot Sugar這人的外在行為很怪咖有趣,像是吃了過多的色素泡泡糖,有點迷幻,但內在精神世界其實還滿像個哲學家或詩人的(也是有點迷幻

另外導演吉姆賈木許特別出現了幾秒是個驚喜。

Tuesday, April 12, 2016

【2015金馬影展】7部片的短心得

《踏血尋梅 Port of Call,2015》
《少年巴比倫 Young Love Lost,2015》
《解救吾先生 Saving Mr. Wu,2015》
《烈日灼心 The Dead End,2015》
《路邊野餐 Kaili Blues,2015》
《我的藍調青春 Low Down,2014》
《遺落流域 Lost River,2014》

又是一個被新的影展追趕、才恍然想起天啊!上一檔完全沒記錄的狀態。(不知這種遲到病會持續多久),2015的金馬影展,看了中港台許多好電影,台灣的《醉˙生夢死》不用說是我該年心中第一名,幾部陸片也相當精采有趣,可惜受限於上映名額,沒法在院線看到,我覺得很可惜,這幾部片應該也能給台灣電影許多啟示。意思意思選了兩部外片,因為某些相當個人的喜好而選,不過都沒有到非看不可的程度。


踏血尋梅》給我最大的驚喜不是郭富城(我好像有點看膩他演偵探了),而是新人演員春夏和白只,因為完全沒看過他們之前的作品,會覺得他們就是角色本身,投入感百分百,這是一個很孤獨、不小心會處理的很狗血的電影,導演處理得很好,幾個段落的命名也很有意思,有一種別緻的敘事感。


《少年巴比倫》這部沒上院線我覺得非常可惜!這片非常討喜,挺抓得住台灣觀眾喜歡的小清新口味,但又不會拍的流俗或像偶像劇式的電影氣質不夠,個人覺得這片在電影質感和討喜元素間抓得很平衡。一個不愛念書的青少年進了大工廠,就像進了小型社會,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大工廠、裡面便不斷發生著這些悲喜惆悵的小故事。台灣的小清新電影還是聚焦在校園背景,《少年巴比倫》換了一個場域說類似的故事,新鮮感倍增,另外,董子健的演出值得五個驚嘆號。


《解救吾先生》的觀賞重點是演技,但我們知道華仔演得好很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來中和他的巨星光采,很慶幸的是,《解救吾先生》的劇本在取材自真實案件和劇本的再詮釋之間,選擇了一個很後現代的手法,讓這個被綁架的真實大明星,乾脆就是劉德華本人,因此我們便不用糾結於「華仔怎麼那麼帥讓我一直出戲」的困擾上了。王千源這次演惡棍,看得出整齣戲的亮點是做給他的,但我覺得角色的描寫有點沒頭沒尾,有點可惜。


烈日灼心》沒上院線我個人覺得是極度可惜!!電影改編自小說《太陽黑子》,作者以前是法政記者,因此這部片也是串聯多個真實案件而成。這次幾部港陸電影都來自真實案件,台灣幾乎沒有類似的作品...,覺得有點可惜,畢竟這種類型電影,容易兼具藝術和商業兩種價值。我因為這部片完全成為鄧超粉絲,他跟另一男角段奕宏演的超好,兩人對戲很有火花,演技上本身就很有看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劇本和電影節奏抓得很好,那種黑中黑中黑、不斷反轉的刺激感,很有韓影的味道,我也很喜歡劇本用一個犯罪者的角度來描寫,你會同情他、替他擔心緊張,但也會希望正義或真相得以抒發,這種觀影的矛盾情緒讓這部片看完也很有討論空間。


「為了尋找你,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路邊野餐》是這次裡面的大贏家,最近剛上院線,前景娛樂幫電影做足宣傳,導演畢贛的詩集也順勢推出,聲勢浩大。但老實說,這不是一部大眾口味的片,上述前四部電影在商業成績上應該都會相對亮眼,那《路邊野餐》的賣點到底是什麼?個人覺得,一是20來歲的青年導演初生之犢不畏虎,在技術和資金有限、全素人演員的狀態下,講了一個動人有質感的故事。第二個看頭是「魔幻寫實」+「長鏡頭」,畢贛本身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詩人,他的文字相當有畫面感、反之他的電影也具有文學性,那顆長達45分鐘、一鳴驚人的長鏡頭,技術雖不完美,但導演並不是為了炫技,在這45分鐘裡除了展現空間的移動,也以非線性的方式呈現了過去─現在─未來等三重時間的交錯,相當迷人。


《我的藍調青春》是部滿可愛的個人成長自傳小品,整個劇情散散的、跟著貫穿全片的各種藍調音樂流動,電影用女兒的視角來看待一個浪蕩藝術家性格的父親,算是John Hawkes的個人秀,Elle Fanning的演技很清新,她最近片約好像快比他姐多了。


《遺落流域》就是那種我會被幾個元素吸引上鉤的典型片,每年影展偶爾會來個1-2部。這片在坎城評價就爆了,所以我也沒抱持太多希望。看完覺得Ryan Gosling的電影風格真的受到《落日車神》導演Nicolas Winding Refn不小影響,忘了在哪看到一個影評覺得中肯:「如果導演不是Ryan Gosling,這部片的評價應該會很好多,甚至導演可能被捧為明日之星。」我相當認同這說法,Ryan Gosling應該就是想拍一部很大衛林區的獵奇藝術片(也砸了很多錢),也許是影評對他有了錯誤的期待。不過我還是希望Ryan Gosling過癮完,就可以繼續好好演戲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