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9, 2008

【喜歡】Peugeot-easy life


聽說大部分的汽車廣告都是在LA的一個知名坡道拍的,汽車優雅的下山、轉彎,好像成為汽車廣告的必拍畫面。Peugeot的汽車廣告卻充滿奇想以及生活的樂趣,喜歡!特別是手繪的部分,我特愛單眼大蜘蛛、吃烏雲以及手抖橋的片段,音樂也選的很棒(here it comes~~~~),除了youtube的畫質實在太差...。

Sunday, February 17, 2008

【音樂】既然都講到了,Bowie-sorrow。


聽到王若琳唱了Bowie的歌,想到我之前偷看阿密瓜網誌時聽到的背景音樂,實在是非常的喜歡(我還留言問她歌名呢,真害羞,不過阿密人超好的,迅速回我,我想身為鮑伊迷的她應該也很開心有人會喜歡sorrow吧),David Bowie的sorrow mv實在很復古,我很喜歡中間那段Sax solo,Bowie的紅髮實在時尚到歪掉,難怪我那麼喜歡紅色!我決定今年春夏的染髮也要繼續走紅色風。(無聊的決定,哈)

【音樂】Joanna Wang-start from here


星期五晚上去逛了一下敦南誠品,買完書後去音樂館晃了一下,意外看到王若琳Joanna的LIVE,我只能說驚˙為˙天˙人,聲音非常迷人、非常有磁性,不只英文發音棒,中氣非常足,有種發自靈魂深處的easy,更嚇人的是她今年才19歲(確定不是39嗎?)。朱衛茵說她的聲音像一杯香醇的咖啡,真是形容的太好了!之前在電視上看到他翻唱陶喆的I love you,就覺得唱的很棒,但現場聽LIVE,真的會有被電到的感覺。而且最棒的是,昨天的表演她沒有唱什麼專輯裡的歌,反而唱了David Bowie等人的老歌,覺得她聲音能詮釋滿多元的曲風,不會被侷限,good。聽說日本跟英國的EMI很喜歡她的音樂,要準備幫她發專輯了,耶,華人之光!

她的網站上可以試聽整張,大家快去聽聽看!→Joanna Wang-start from here

Monday, February 11, 2008

【Visual Culture】2005/10/23以視覺文化作為研究領域,及視覺文化研究的起源

又是落落長的一篇,年後第二彈放送。
-----
原文:Visual culture as a field of study,and the origins of Visual Culture Studies.
作者:John A.Walker&Sarah Chaplin
-----
一、
不感興趣的創造與領域(Disinterested creation/Field):
這篇文章完整的介紹了視覺藝術文化的範疇以及研究的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及需要,這個領域不斷的在擴充和成長,Bourdieu點出了視覺文化領域的獨特特徵-「不感興趣的創造」(不以獲利為出發點的創作)。這些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者,像是從事前衛或實驗藝術的年輕人,如果獲得主流藝術家(我覺得換成社會大眾或媒體更好)的肯定,就能獲得相對的價值(大眾注意力、名利或財富),能晉身到所謂的「領域」。

我認為這不但在藝術的領域裡非常普遍,在流行文化裡亦然,許多原本不為了名利、單純做自己喜歡的創作的年輕人成功打入主流市場。舉個最近的例子,今年暑假最熱門的西洋歌手之一:傑克強森(Jack Johnson)的專輯『仲夏夜之夢In Betweens Dreams』攻佔了國內外的排行榜,但在這之前,台灣沒什麼人知道他其實只是一位夏威夷的衝浪選手,偶爾彈彈吉他做做音樂,在發了2張充滿衝浪海洋風格的專輯後,在第三張專輯因為媒體宣傳而聲名大噪。我們只要在google或yahoo輸入Jack Johnson的名字,你就會看到一連串的新聞媒體或名人的好評推薦,甚至連國內許多媒體人也要「推薦」一番,深怕人家不知「我也知道Jack Johnson喔」。就這樣,原本被放在唱片行角落、屬於小眾音樂的Jack Johnson有了自己的專櫃和網站,成為衝浪、帶有一點社會政治批判人文思想的音樂領航者(天知道這些都是他之前不受主流青睞的原因!)。Jack Johnson從來沒有變,一直都是做不被市場感興趣的創作,很明顯的這是潮流下的產物,我們對藝術領域的認知,隨著新聞媒體的傳播,不斷的在擴張。

Q:既然「領域」是隨著時代在改變的,到底誰有權去定義「領域」?
Q:在電子媒體過於龐大的現今社會裡,是媒體在決定我們的認知嗎?
Q:Bourdieu主張文化領域與力量領域(power field/政治經濟等)並存,文化領域能對力量領域有相對的滲透和抗衡嗎?
Q:既然政治、經濟、科技等都是文化領域的發展的影響因素,文化領域有可能足夠的自主權對週邊領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嗎?

二、
視覺文化的領域:
筆者於文章中圖四以圖示明確指出視覺文化的範疇,包含了精緻美術、工藝/設計、表演藝術及藝術景觀、大眾與電子媒體,並對各領域的內容有些介紹。其中精緻藝術的範疇包含了:繪畫、雕塑、版畫、素描、複合媒材、裝置藝術、攝影、錄影藝術、偶發及肢體表演藝術、建築。

Q:精緻藝術的領域會不會太廣泛了?私以為「精緻」一辭屬於傳統繪畫、雕塑、素描,撇開複合媒材等後現代藝術不談,建築除了型式之外,應該不屬於藝術學生學習的範疇(我私心認為建築也不只包含外觀的形式而已,他還牽扯到結構、力學、材質等),而後面的文章提及「現在精緻藝術仍是視覺文化領域的一部分,但是不再佔據中心位置了」,似乎又縮小了精緻藝術的領域。

Q:這些名詞的界定是否隨著時代而有所改變?在以前版畫因為具有複製性,不像傳統藝術般的獨一無二,被排拒在藝術之外而被廣泛的討論,普普藝術也從流行文化轉變到精緻藝術的範疇。

Q:精緻藝術/表演藝術&藝術景觀的不同,是以展演場所做區分嗎?(美術館等專門場所/大眾場所)亦或以目的性區分?


三、
藝術史和精緻藝術:
本段提及藝術史與精緻藝術間的關聯,現在精緻藝術仍是視覺文化領域的一部分,但是不再佔據中心位置了,同時那些埃及、古羅馬、文藝復興的藝術在美術課本中漸漸減少或消失。

這令我想到,之前趙老師上課問我的問題:學生對於以前的藝術文化是否不再有興趣?當時我答案是不會,因為我覺得沒學習過的東西,就不會產生時代、新舊概念。但是我後來回想,發現學生多少還是會覺得這些東西離他們太遙遠與何相干,我想是因為,我們都忘了還有「歷史課」!(就某些層面而言,美術課的確是被歷史課過於教條式的敘述給拖跨了XD),現代社會是所謂MTV世代,小孩是MTV children,事物都是被快速的影像片段剪輯,他們的思考模式也是被如此建立,期望大量快速了解新事物:要最新的電動、要最新型號的手機,追求當下發生什麼流行什麼,同時也較缺乏專注力。這是思考模式的不同,在學習那些古典藝術文化如果不能系統化的深入了解,就無法產生意義與興趣。

在課程編排上,我覺得其實這無關乎哪一種藝術領域對學生而言比較好,或比較重要,只能說剛好後現代的藝術文化符合現代社會的趨勢。因此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與古典藝術是視覺藝術教師所需具備的能力,如:達文西密碼&文藝復興、中古宗教藝術,或山口藍插畫(2004當代藝術館特展「虛擬的愛」)&日本浮世繪,加入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確是較良好上課方式,把精緻藝術與生活和社會做結合,也是較有意義的學習。

Q:九年一貫歷史課以「心理教學法」做課程編排,即改以台灣→中國→世界的方式學習,藝術史課程也能如此學習嗎?
Q:我還是認為後現代藝術建立在現代藝術之上,如果對古典的、現代的藝術文化沒有相對的了解,是否對後現代的視覺藝術文化也只是平面式、MTV式的學習?

Saturday, February 02, 2008

【電影】La Mome


「如果沒有了Piaf,巴黎只是一坨狗屎。」

不知道是不是Edith Piaf的一生實在是太傳奇,只能用高潮迭起來形容,以至於整部片雖然歇以時空跳躍的手法做表現,整體看起來還滿平鋪直述的,不像Ray更多了"戲味"和導演/編劇的"再詮釋"。當然,這部片子最大的賣點是看TAXI裡性感風騷的Marion cotillard怎麼詮釋Piaf(拿下金球獎音樂類最佳女主角/入圍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以及了不起的錄音工程,給了我們滿滿滿滿40年代的法式香頌音樂。

La Mome配樂了不起的地方在於,片子裡所有的歌曲都是Piaf本人真實的歌聲(Marion對嘴對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但透過音質處理,彷如親臨現場聽到的一般,甚至連劇中Piaf在舞台上唱一半昏噘、飆高音力不從心的聲音也處理的相當真實。Marion把Piaf那種時而像天真小女孩的浪漫羞怯、舞台上用盡生命氣力唱著愛、悲傷與嘲諷、舞台下神經質又瘋狂難搞的diva作風詮釋的很棒。雖然法國離我很遠,不過滿滿的香頌:La Vie en Rose、Non je ne regrette rien、Tu Es Partout...,夠讓人做一個2個小時的巴黎美夢了。

我很喜歡老年Piaf在沙灘上與記者的對話:

記者:妳想給女人們什麼樣的建議?

  Piaf:愛(aimer)。

  記者:少女們呢?

  Piaf:愛(aimer)。

  記者:對孩子們呢?

  Piaf:愛(a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