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01, 2013

【電影】雙向理解的父子關係:失魂Soul (2013)、醫生 Doctor (2005)


「我如同一片樹影/在昏暗裡伴隨著微光/左搖右擺
看著風 如夢逝去」

再也沒有比下著雨的午後更適合看潮濕鬱悶的《失魂》了,再加上友人的踴躍提問,竟然還獲得了朝思暮想的紀錄片《醫生》DVD!整個週日一刻也不得閒的接連兩部鍾導作品,發現導演在映後座談送上這部DVD是個有趣且精心的安排。

《失魂》與《醫生》講的都是父與子的故事《失魂》是從兒子的角度重新理解父親,因此導演非常希望觀眾能從阿川的角度看電影,儘管我個人認為這個觀影角度,把理解這部片的門檻給提高了。《醫生》則是父親從對談、回憶與過去的物品中重新理解兒子、重新梳理自己對死亡的感受,或許有些部分已釋懷,有些部分還沒有。

到此為止,鍾導的電影我算是全部補齊了,補齊的VIP趣味是撿到許多「彩蛋」,導演有意地在連續作品中灑下許多彩蛋,像是《醫生》裡的溫醫生在《失魂》客串醫生一角、《失魂》裡的魚與爬在阿川領子上的蟲子讓人聯想到《停車》、《第四張畫》裡畢曉海的作品其實是出自《醫生》裡溫醫生的兒子Felix之手...,這些小線索能培養起屬於自己的觀眾群,也更強化了導演作品的個人風格,至少我還撿彩蛋撿得滿開心的!


「這口井有底(end)嗎?」
「你為什麼覺得所有事情都有底(end)呢?」

我覺得《失魂》是一部很棒的作品,但劇情的安排上非常開放、線索也給的非常節制,不像《第四張畫》的濃烈具焦,觀看《失魂》的過程,我們就像跟著王羽的腳步迷失在起大霧、下小雨的山中一樣。映後座談我發現導演並不喜歡在劇情上解惑,所以你問他阿川的靈魂有沒有回去、到底是誰殺了誰之類的問題不會得到滿意的答案。

《醫生》的DVD附了一本最常被觀眾問的10大QA,裡面展露了導演拍片的中心意志:重點不是解答,而是事件呈現出多少值得再三思考的疑問。每一部電影都應該有跟觀眾互動的空間,每一個觀眾都是一套獨立的消化系統,能把電影消化成自己的樣子。

就我個人的消化,「軀體被其他靈魂進駐」根本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你也可以說阿川的靈魂從來沒有離開過,只是在幼年的事件後一點一點發生了質變(精神異常)。這部電影的重點,在於一個少年如何在童年的創傷後重新找回他與父親間的關係。阿川小時候在小屋的窗外,看著父親親手殺死久病厭世的母親,父親的形象瓦解在小屋內,長大後阿川離開山上像是個漂泊的靈魂;被寄身後的成人阿川回到山上被關在小屋內,阿川從小窗往外探頭,被強迫用另一個角度看著父親,他看到的是父親為他毀屍滅跡、殺人...感受到自己是被保護著的,易地而處才明白當初父親對母親展現是多麼強烈偏執的愛。在一連串的殺戮中,父與子求的是和解。


剛看完這部片,我瞬間有一點聯想到麥克漢內克,可能是我不久前才看了《愛慕》,又或者幾個冷冽的的超現實片段給我一樣的冷顫感。我很喜歡王羽在土坑裡夢到自己被阿川活埋的片段,暗示了父親對兒子懷有超乎尋常的虧欠,運用得很巧妙。看完後,小郵差表示這部電影有趣地區隔了山上/ 山下的兩種人們、兩種觀點,山下的人像是庹宗華的警察、姐姐又或者是觀眾,都死命想求個答案,想知道阿川怎麼了,想知道發生什麼事;然而活在山上的人:王伯伯、梁赫群演的警察,他們完全不在乎解答,他們就是默默順從自己的意志去行動。無止盡的意念,如滿地落枝一樣。

「蛇盆大口,這就是老鼠生前所見。」

離開光點華山後我幾乎是無縫接軌的看了《醫生》。一部乍看很平實的黑白紀錄片,卻在我心底留下了比觀看《失魂》更沉重的感受。兩個家庭、兩個兒子、兩種生活,一種命運maybe?

觀眾隨著影片推演,才從一開始隱約知道溫醫生的兒子已經不在、去世、到後半才知道他是自殺的,溫醫師與太太在訪談中,回憶著兒子生前種種、翻閱著他留下的物件並穿插著家庭錄影帶,我們也跟溫醫師一樣困惑:為什麼這麼活潑的13歲少年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這是真實的生活,不是電影,有一部份的劇本已隨著少年離開,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我們能從中看到多少水面下的東西?包含導演剪掉的第一版結局,溫醫生「shit happens」對死亡理解不能的倦怠與怨懟。或是從另一線生病的秘魯小男孩身上看到,他除了被病痛折磨還需承受著大人崩潰的情緒,那麼看起來開朗資優、喜愛宮本武藏的Felix,是否也承受了我們看不到的種種?


「事後回想,自殺發生後,如果我還一廂情願地認為他只是對死亡好奇,那我覺得自己當醫生真的是白幹了。」溫醫師這番話不給觀眾(或自己)有逃避空間,像是要逼自己與觀眾與愧疚感正面面對,打開兩百多個箱子重新看著Felix生前留下的畫、愛看的書、收集的徽章...思念蔓延,重新了解兒子的一切,這張畫是不是暗示了什麼?他這麼喜歡這部電影是不是代表了什麼?儘管找不到答案,儘管很多事情永遠也不會知道。溫醫生一邊面對生命中錯過的,一邊治療秘魯小男孩棘手的腫瘤,生命的結束無論是措手不及或漸漸消逝,都讓活著的人難以承受。


溫醫師說,等事情過了之後,腦中的大風浪就來了。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是否重新吹起溫醫生心中另一陣風浪?我很喜歡《醫生》最後結束在一條長長公路的畫面,像是經歷過漫長的談論我們終於指向一個出口、也像是呼應著金士傑在《失魂》裡說的:不是所有事情都有盡頭的...。而我看著DVD特別收錄裡那些從美國警方取得當年事件發生的現場照片,有點失魂地陷入無以名狀的憂鬱裡。

Sunday, July 07, 2013

【2013台北電影節】韓國當代小觀:如果我告白的話(2012)、他和她的白日夢(2013)

今年台北電影節輕巧的選了兩部電影來開開胃,可能是因為天氣太熱,也可能是因為太忙碌,最近對於磅礡大片有點食不下嚥,這兩部清新的都會型作品有著一些趣味的巧合,除了都是韓國片之外,電影中的男角也都飾演「導演」的角色,同時也都討論著當代人面對愛情的態度。

想到這裡不禁覺得很妙,大概3、4年前的我還在熱烈追求著韓系暴力犯罪類型電影,像是:原罪犯、非常母親、追擊者,到前1、2年我異常崇拜起李滄東和奉俊昊,《祕陽》和《殺人回憶》都是令我愛不釋手的上品。然後自從我去年看了洪尚秀的《愛情哈哈哈》,突然間對韓國現代都會討論愛情與人生觀的類型小品產生了莫大的興趣。這些小品的身上完全看不到典型韓劇女一男一女二男二狗血的浪漫愛情,也幾乎沒有俊男美女的組合(偶爾還是會有)這些電影的劇情甚至比有點飄渺的日影還清淡、還有點什麼又沒有什麼、還貼近現實

洪尚秀的作品就完全說明了一切,叼叼絮絮日常對話(要從裡面截些Quotes真是為難我)、鬆散的劇情結構、喜歡開放式結局、大量喝酒與飲食的片段,完全不愧韓國Woody Allen的稱謂,記得《愛情哈哈哈》整部戲就像是三個沒出息的男人一邊喝著燒酒、一邊瞎聊感情觀一樣。《他和她的白日夢》裡看到比較強勢的女主角角色,有點任性白目又有點逃避現實,男主角是個導演兼大學教授,一如往常是個愛哭的窩囊廢,裡面的幾組人馬似乎都談著有點失敗的愛情,只有在煩惱其他人的感情問題時才能稍微忘卻自己有多苦惱

第二部是趙成奎導演的《如果我告白的話》,這部在釜山影展大好評,選片時就知道是秒殺級的熱門片,但真正觀賞完還是覺得好驚喜、好喜歡!一個有點類似《戀愛沒有假期》的換屋劇情,道出導演「房子比外表更能代表一個人」、「只有品味相近的人愛情才能長久」的感情觀,輕鬆自然卻又有極度寫實的情緒,裡面的人物都沒有過度鮮明的個性,都是有點溫溫吞吞、有點想法卻又不那麼積極的普通人,是一部令觀眾容易產生共鳴、製作上也相當成熟的精巧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吉他配樂都是日本知名吉他手布袋寅泰的作品,小細節也非常精緻到位

映後座談介紹了導演,才知道他是台灣電影進入韓國市場的推手,率先引進侯孝賢、王家衛的電影,身兼導演、片商、藝術戲院經營者等多重身分,不知為何聽到這些對他的好感又更多了一些,我想我會記住這個名字,也更期待他未來的作品。而我今年的台北電影節,也劃下了一個很輕巧的句點。

Friday, April 05, 2013

【電影】2013金馬奇幻影展

原本以為換工作後的阿修羅生活無法再看影展了,不知是老天眷顧還是電影的癮頭太強,奇幻影展還是硬選了5片,雖然大部分都是老片,但超級滿意自己這次的選片,簡直是棒棒開花到不行。其中超感謝KATE幫買票還徵到秒殺場的《桐島》,沒錯過一部風格節奏都相當令人喜愛的小品。

《黑色追緝令 Pulp Fiction,1994》

《黑色追緝令》是三不五時就會在HBO冷門時段出現的好片,但我好像沒有從頭到尾看過一次,只對烏瑪舒曼胸前被刺一針又活過來的畫面記憶猶新,這次居然有大螢幕版本自然是不可錯過。自從看了Quentin Tarantino 1992《霸道橫行》,我就很喜愛他早期圍繞著黑幫小人物、強盜強匪系列的作品。

《黑色追緝令》裡維持他一貫字字珠璣 ( 廢話一堆 ) 的對話風格、錯置的時空敘事和髒話血漿四處飛濺的暴力爽快,約翰屈伏塔與烏瑪舒曼的交手戲是我最喜歡的一段,看完害我有一段時間整個很想喝奶昔。重看《黑色追緝令》除了讓我重溫這一類黑色幽默黑幫類型電影裡的經典,大明星們都超年輕有活力的感覺也很棒。

《穆荷蘭大道 Mulholland Drive,2001》

大衛林區的《穆荷蘭大道》絕對能拿下我這次心目中排行榜的第一名,滿分10分中的10分,真是太異色迷離太好看了。《穆荷蘭大道》不像《橡皮頭》如噩夢囈語般誨澀難言、也不似《藍絲絨》般俗艷,( 又或者,它融合了兩者的優點與風格? ) 是這次我看電影裡與「奇幻」影展的精神最符合的一部。電影的前3/4既懸疑又有許多詭異不明的暗示,後1/4大力反轉現實與夢境的位置,導演大玩各種角色與符號的轉換,並賦予前3/4的劇情相當有趣的心理指涉,真的讓人大呼過癮到不行。

《穆荷蘭大道》裡有太多我喜歡的橋段了,像是奇怪的姨丈姨母、午夜歌劇院的表演、神秘的鑰匙與小方盒,特別大推午夜歌劇院表演那一段,怪異又感人。

導演與兩位厲害又漂亮的女角。這是娜歐蜜華茲非常早期的作品,有甜美的扮相也有大膽的演出,算是演技反差很大的一片。如果你覺得娜歐蜜華茲大概就是比較會演戲的好萊屋甜姐兒,充滿比較正向、堅毅的氣質的話,《穆》片裡的她我想會讓很多人覺得驚豔。這麼說來,大衛林區也是一個很能挖掘出演員不同特質的導演呢。

《毒戰,2013》

杜琪峰也是一個常有破格演出的鬼才型導演,他可以拍《黑社會》、《槍火》這種熱力四射的香港黑幫電影,也能拍《再見阿郎》、《文雀》這種遊走社會邊緣小人物的故事,《大隻佬》的異色風格、《瘦身男女》的都會題材...還有什麼難得倒他的?

《毒戰》掛上杜琪峰的名字基本上就是好看的保證,不同於《門徒》,《毒戰》透過一個意外的車禍,把香港毒品的產銷過程描繪的細緻淋漓,緊張刺激的計中計,而且也呼應了所謂「毒蟲嘴裡沒真話」這句真諺。我向來喜歡杜琪峰,毒戰故事雖好看但我覺得槍戰的部分處理得過於冗長,明明大家都身中N槍卻死不了讓我有點出戲,結局是個報應式的安排我想是杜導的巧思,但對我個人喜好而言稍嫌說教。

《我心狂野 Wild at Heart,1990》

我想所謂「Lynchian」( 大衛林區式的style ) 一嘗試就無法停下來,這次還看了另一部《我心狂野》,有很早期( 頭髮還算濃密 )的尼可拉斯凱吉。

《我心狂野》描述一對亡命小鴛鴦的公路之旅,比起我看過的其他作品,這片在劇情與拍攝手法上比較通俗,有浪漫過頭的愛情故事也有B片式的暴力血腥橋段,少了一些詭局迷離的氛圍。另外《我心狂野》裡也放入了比較多笑點,雖然我不確定這些笑點是導演故意安排的,還是因為時代差異下產生的,總之現場觀眾們都笑得挺開心的就是了 ( 凱吉哥的舞姿實在太趣味了 )。


《聽說桐島退社了/桐島、部活やめるってよ,2012》

最後以一部秒殺片做為這次影展美好的ending。如果在網路上看到「這片有點像《告白》」之類的描述之詞千萬不要相信,除了同樣描述青春期內心的孤寂外還真沒半點相似的部分,如果真要說,《桐島》的拍攝手法其實是接近葛斯范桑的《大象》,單一事件單一場景不同視角的回溯與重建,只是《桐島》這片把這樣的手法運用在2、3個不同的片段裡,刻意不那麼形式化的處理,反而讓這片有種清淡卻附餘韻的滋味。無論劇本或拍攝手法都超乎我意外的好,不愧是拿下第36屆日本奧斯卡最佳導演與最佳電影的佳作。

整部片的主角桐島從頭到尾完全沒現身,只能從身旁同學的一言一語中建立起一個優秀、理想的典範形象,電影瀰漫著一股八卦傳言小祕密的氛圍,光是「聽說」這2個字就寫實描繪出校園充滿耳語的氣氛。因為桐島退出排球隊的事件,讓周遭幾個同學間刮起一場小風暴,隱藏在嘻笑怒罵後的壞心眼浮現、失去目標與依靠的不安全感爆炸,從搶真實的社團活動地盤到自身的處境與地位,少了桐島的一群高中生,被迫開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我非常喜歡神木龍之介飾演的電影社社長一邊拍攝屋頂大亂鬥的場景,一邊幻想與真實重疊的部分,這段拍得很有趣很棒!也讓這部電影不至於那麼輕小說。看完《桐島》,很想找導演吉田大八之前的《野薔薇理髮院》來看看。


Wednesday, February 27, 2013

【電影】無名先生 Mr. Nobody (2009)

這真是久違的BLOG更新...,就從生活說起吧!雜誌截稿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瑣事,某位同事的電腦突然始不出Ctrl+z (回上一步)的功能,設計師開始大呼小叫陷入恐慌,不能Ctrl+z的生活, 就意味著每做一件事都必須很謹慎。做出正確的選擇,到底有多麼困難?

前一陣子跟很久不見的朋友聊到了關於人生的選擇這件事,對於結果,我總覺得人沒什麼好埋怨或後悔的,因為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另一條路的樣貌。「未知的比較好」這個念頭,不見得是嫌棄手邊擁有的,不過是人類好奇心作祟罷了。

《無名先生》是一個架空在科幻背景下頗具野心的作品,雖然是小品題材卻講述關於人生選擇的大哉問。從男主角Nemo孩童時被迫選擇跟父親還是母親生活、青少年時期與三位女性牽扯不清的關係下,展開了如排列組合般的瘋狂劇情,不斷演繹生命的各種可能性。


電影過程非常非常有趣〈算是對了我的味口〉,緊扣著「鴿子迷信理論」與「蝴蝶效應」,說明人們是如何被生命中那些無可預期的巧合與連鎖效應、古典行為主義所制約支配著。可惜結尾收的有點弱,大概是前面劇情太超展開的緣故。

記者:「你說的一切都自相矛盾阿,到底哪個選擇才是對的?」

老Nemo:「你的意思是,我們必須做出選擇。走在人生的道路上,選A會如何?選B又會是什麼樣的風景?然而每一個經歷都是真的,每一條路都是正確的路。一切都可以是另一種模樣,而且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我很喜歡結局的這一段話。做了選擇的人,不需要浪費時間後悔,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另一個選擇會不會更好,你需要的,就是準備好自己,做下一個選擇。


無論如何,這應該是一部女性會看得很開心的電影,除了有對感情的刻劃,無論是青年Nemo〈Jared Leto〉還是少年Nemo〈Toby Regbo〉都是好看到不行的大小帥哥阿。Jared Leto在這片應該過足了戲癮,好多不同的造型和角色,更厲害的是我不敢相信他已經40了!保養的超級好阿。

這種帶有後設趣味的主題似乎很容易引起我的興趣,可能因為生活中一直再做選擇的緣故吧。看過幾部類似作品都滿喜歡的呢:《我的美國舅舅》、《口白人生》、《雙面情人》,當然也包括經典的《蝴蝶效應》。

Friday, January 18, 2013

【murmur】這裡都長草了。

大概2個月沒寫文章了...,也差不多2個月沒畫畫了。小蛇年就這樣不知不覺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