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31, 2011

【閱讀】2010年終 個人十大書單 Book List

默默地放起了年假,年終十大也懶散不得,趕快把書單也一鼓作氣寫起來吧!幸虧有anobii小書櫃這個好東西,讓我看過了書都能有個紀錄,瘋狂地翻了心得,發現我去年一共看了65本書,以平均一個禮拜1-1.5本的規律速度進行著(其中還不乏一些磚塊呢),真是可喜可賀因為不是新書狂,因此我的2010十大書單Book List 沒辦法像電影一樣用年分區隔入圍標準,一切就是「剛好我看過了且很喜歡」這樣的機緣。

我2010年的十大書單裡,比較明顯的歸類共計有4本純文學、2本科幻小說、1本奇幻小說、3本偵探/推理小說,相當符合我個人的閱讀喜好。

美國眾神》是我個人去年最喜愛的奇幻小說,但真正讓我著迷的,其實是Neil Gaiman這個作家,我一口氣看了他7本小說,相當沉溺於他建構的神話世界之中,他用一場奇幻的公路之旅帶出一場文化遷移、時光流轉下的信仰之戰。 那些奇詭的景象彷彿「影子」手中的那枚銀幣一樣,在我心裡若隱若現的存在著。。短篇集《煙與鏡》也是讓我愛不釋手的一本。

除了奇幻還有科幻。《艾西莫夫機器人故事集》與《時間迴旋》都是我去年相當熱愛的科幻小說,艾西莫夫這個機器人之父就不用說,他筆下的機器人法則與眾多設定至今仍是好萊屋科幻電影必用的元素,與蘇珊凱文相關的系列故事都是我2011年的預訂書單。而《時間迴旋》則是以充滿詩意的筆法描述了一個包含了外太空科幻、末日寓言、父子情結、愛情友情等多元的議題的故事,以及在末世陰影下科學與宗教的辯證思維,非常動人。

日本推理一直是我個人非常熱愛的閱讀類型,今年獨步文化重新出版了日本推理祖師爺江戶川亂步的系列作品,讓我這個中度日本Cult文化迷終於可以一次獵奇個夠。《兩分銅幣》集結江戶川亂步最早期的短篇推理佳作,各種本格密室殺人、密碼、暗號、CULT、耽美、異色、庶民的小趣味、社會寫實...類別包羅萬象,有幾篇看到我起雞皮嘎搭,不管你是喜歡宮部美幸還是夢野久作,都應該看看開山祖師爺的威力。

在東野圭吾開始嘗試一些不適合他的怪奇之作、宮部美幸對我說最高峰已無法超越模仿犯、火紅的伊板幸太郎有些作品又不那麼搔到癢處,還好我看到了乙一。這個早慧天才獨特的闇黑美學與黑色幽默,融合人性闇黑慾望與潔白情感恰到好處。短篇集《ZOO》就完全收服我,而《GOTH斷掌事件》這本每個章節可以各自獨立、整體看又連成一氣的代表作更是將乙一文筆的獨特性發揮到最大,我特別喜歡DOG與VOICE這兩篇。《小生物語》這本散文隨筆則讓我一窺這傢伙的腦袋到底都裝些甚麼。

八百萬種死法》也是我去年很愛的推理作品,大學時期相當喜愛雷蒙.錢德勒的《大眠》、《漫長的告別》,《八百萬種死法》裡的馬修像是現代版的冷硬派偵探馬羅,雖然不再喝威士忌,但那種時運不濟、酷酷痞痞的辦案方式依舊。

保羅奧斯特也是我會啟動全面閱讀機制的小說家,從《幻影書》到《機緣樂章》,他探討的一直都是關於人生的機運,每一部的主角都不是很特別,人生都有許多缺口,透過生活努力找尋自己存在的身影,以及享受生命中 每一刻的孤獨。

睡眠之屋》是我去年從二手書店挖到的寶,先是被「睡眠」二字吸引。作者以睡眠的各個時期描繪了四個大學同儕橫跨多年的情感,在成年後仍與過往的記憶交織出一段宛如夢境的旅程。內容包含記憶/睡眠/真實/夢境間的錯置、跨性別的認同、愛的追尋等,作者文筆功力相當好,把一個原本看起來有點流俗的故事用一個很特別的觀點包裝起來,別具深刻的詩意。

我希望我每隔一段時間,能閱讀一部經典之作,喬治.歐威爾的《1984》便是去年之最。看《1984》讓人不禁聯想到許多類似(或有致敬意味)的作品,以及許多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事件:麥卡錫主義、文化大革命。我們追求的,到底是平等的不自由?還是不平等的自由? 我不知道,但我想《1984》不僅是一部預言式的小說,更是一部用心良苦的醒世文學作品,提醒我們就算在最渾沌、懦弱與黑暗的時刻,都不要忘記事件真實的本質。

最後的最後,我想以2010年的第一本五星之作─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作為結束,很妙的是,我閱讀這本作品時也是冬天。這是一本關於閱讀的小說,非常高明的後設小說書寫技巧,打破了我們慣有的閱讀模式。

我始終認為,閱讀是一個人增進想像力與認識世界最好的方式,我們一個人一輩子能有幾個人生?能遇見幾個人?然而我們可以透過閱讀思考、學習、並與之對話;透過閱讀窺探不同的人生百態;透過閱讀發洩情緒,高興、恐懼或哭泣;我們也透過閱讀尋找一個東西,可能是一句與自己靈魂最契合的銘文;也可能是一句指引茫然生活的真理。

----
評審團遺珠之選

2010年其實看了不少好書,很多時候是在嘗鮮的過程中意外認識了喜歡的作家。橫山秀夫便是我個人非常喜愛的一位日本推理名家。他記者出身,擅長描寫社會寫實型的案件,對警察與記者的工作內容與權力結構了解頗深,文字乍看平實,然而其功力在於精準的描寫,筆下的人物都有相當豐富的性格,因此有著「一筆入魂」的美譽。羅蘋計畫與半自白應該是最好的入門選擇,他的其他作品在我2011年的書櫃裡想必也不會缺席。
此外,《契柯夫短篇小說選》與《天使飛走的夜晚》則相當有文化與時代意義;《螞蟻》算是科幻類別的遺珠;《巴別塔之犬》請別被文案聳動的字眼給混淆,這是一本極佳的愛情小說;倒吃甘蔗的則是《龍紋身女孩系列》,越到後面越好看(也越大本),大衛芬奇的電影版也讓我期待不已。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我2010年沒看到甚麼特別值得大書特書的中文作品,馬世芳的《地下鄉愁藍調》有我所熱愛的音樂元素,是我相當喜愛的散文集。希望2011年能讓我挖到幾本喜愛的中文作品。

Saturday, January 29, 2011

【電影】社群網戰 The Social Network (2010)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在今年金球獎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跟最佳電影配樂,我只能說我真的很欣賞大衛芬奇這個導演。

他以廣告MV出身,自然在視覺美感的掌握和影片的節奏剪輯上相當有一套。從火線追緝令聲名大噪,接著致命遊戲、鬥陣俱樂部、戰慄空間、到索命黃道帶,我一度以為這導演該不會被定型成只會拍攝驚悚片的類型吧!(值得一提的是,他上面這幾部驚悚片我個人都相當喜歡!特別是SEVEN、Fight Club跟索命)。

08年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一出,讓我非常驚豔,他跳脫以往偏驚悚的氛圍,嘗試文學小說改編帶奇幻風味與時代意義的劇情大片,《班傑明》讓我覺得大衛芬奇藉由影像說故事的能力愈來愈高竿,有逐漸朝向創作出大器的經典之作的態勢。可惜該屆奧斯卡的競爭者貧民百萬富翁當年鋒頭太健。2010年的《社群網戰》又讓我看見他挑戰傳記型劇情片的野心,這也許不是最「David Fincher Style」的影片,但我想今年金球獎的四大獎座對他來說是個職業生涯的肯定。

有趣的是,大衛芬奇接下來又要回歸老本行拍美版龍紋身的女孩,之前釋出的劇照闇黑風格令我期待不已,果然犯罪驚悚就是他的拿手好戲阿!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講的是火紅的Face 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建立FB背後的秘辛,故事虛實參半,以三個劇情線交錯進行(當時創立FB的經過、MARK與最先提出構想的雙胞胎兄弟的官司、MARK與FB財務長同時也是好友的官司),節奏很快,由於這是一場由哈佛校園裡延燒而出的網路風暴,所以都是一些聰明鬼的針鋒相對,還好我有接受過《TBBT宅男行不行》的洗禮,所以這些連珠砲似的機智對談還難不倒我。

整部片的劇情說實在不算多高潮起伏,寫實的營造大過於戲劇化,有一點當初看索命黃道帶的感覺,就是有點平,不過到最後的氣氛醞釀得很好。一開始在酒吧的戲的配樂就聽到我喜歡的白線條7 Nation讓我心情大好。

幾個主要演員的表現都很突出,賈斯汀的表現有跌破我眼鏡,詮釋那種痞痞、一張嘴花蕊蕊的青年網路創業家很不錯。Jesse Eisenberg飾演主角Mark Zuckerberg也相當恰如其分,把那種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一但想做一件事就瞻前不顧後、不管周遭的人的心情、但同時在社交這一塊相當自卑的個性表現得很好,他缺乏與人互動的能力,因此會對前女友說出「你只是念波士頓大學而已,不需要複習功課(暗示波士頓大學很爛)」的話,以及做出不顧好友感受稀釋對分股份之類的行為。他不是個耍心機的權謀份子(他大部分的人際互動行為都讓人覺得白目),他只是個混帳的天才。這樣的人卻成功創造了一個人際互動的網路社交平台,對這位最年輕的億萬富翁而言也是最深沉的諷刺吧。

這部片也花很多力氣討論關於創意的剽竊與執行力這件事,現在是個媒體曝光與商業消費的時代,誰的東西先登上版面先露臉就贏了,重點在於曝光的時機與大眾的參與度,至於誰是想出這個概念的鼻祖根本沒人鳥(頂多維基百科記上一筆)。做東西重的是經濟效益,沒利潤的東西也是沒人鳥,用最快的方式拉到最多的錢才是王道。所以說一個企業要成功,背後要犧牲幾個朋友都不知道阿。

Mark Zuckerberg他成功的點我覺得是他有絕佳(宛如機器人般自動)的執行力,一但這個東西引起他的興趣、符合他的價值觀、可以提供他一個理想的願景,他就會馬上去實現,寫程式架站、創立公司、找錢、找人力、找合作對象,一切都是Mark積極主導的,稀奇古怪的點子人人都有,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真的去實踐。校長說的一段話也令我印象深刻「哈佛的學生培養的能力不在於尋找工作,而是他們可以創造工作」,簡單兩句話說明了在未來的社會裡,「創意與執行力」就是生存的關鍵,真不愧是老謀深算的前美國財政部長桑默斯。

Thursday, January 27, 2011

【電影】我愛故我在 I Am Love (2009)

當初在金馬影展的手冊上看到《我愛故我在》跨頁的宣傳時,就覺得真是氣勢磅礡。我非常喜歡這張演員們一字排開的劇照,加上非常古典精緻感的白色花體英文,環繞著Tilda Swinton飾演的Emma,這種被文字環繞的設計感,暗示著一種束縛,同時也預告了這是一場視覺排場都很奢華的豪門啟示錄。Tilda Swinton在劇中的服裝都是Jill Sander 和 Fendi提供的,她高挑的身材加上歐感的五官,活脫脫就是義大利的貴婦。

比起劇情,我更喜愛這部片的美術設計與攝影,導演很有意思,當他鏡頭想TAKE一個角色時,他會先TAKE這個人的幾個細節,譬如她的鞋子、她手部的姿態、她的髮型,透過這些外在元素的觀察堆砌起這個人,像是觀眾在「打量」這個角色一樣。電影裡非常多超近拍的特寫鏡頭,質感很好像高級精品一般,為這部古典的電影注入一些比較現代感的元素。
電影裡說的議題有很多,但比較引起我興趣的部份與其說是Emma面對女性情慾的覺醒(吃個蝦子就背後有飛龍在天、盡而與廚子發生關係這段意思到了,但沒有很流暢),我覺得更有意思是豪門間每個成員的互動,既緊密又充滿心機,光一場爺爺在生日宴會上宣佈繼承人的餐會,每個人的表情、姿態都非常有意思。

而與家族中的繼承人艾多的女友(後來變成老婆)有關的劇情,更像是寫給當代女孩的豪門警世錄,告訴你門當戶不對的下場就是:大家表面上都像天鵝划水般地客氣禮貌,對你也有許多美言與愛戴。但憑你一個外人就是不能批評丈夫,就算講的是事實也會馬上被釘;老公進了醫院,大家抱在一起哭成一團,就算你懷孕了也是被晾在一邊彷彿隱形了一樣,你會清楚的感受到「他們是一家人而我是外人」的巧妙排外氛圍。

Tilda Swinton真不愧是英國貴族的後裔,一站出來就是氣勢非凡,飾演從俄國嫁去義大利的畫商之女,說起義大利文感覺真的非常優雅。其實整部片拍攝的角度滿中立的,Emma的丈夫也並非無心經營婚姻家庭之人,但最後面大坦白的那句「去死」還是很有震撼力。對Emma而言,也許在失去一切的崩毀後,更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她求愛的決心,最後空蕩蕩的客廳只剩陽光灑滿地。我在《I Am Love》看到的不只是為愛而存,而是為自由而活

Saturday, January 22, 2011

【整理】我的2010年十大電影LIST

歲末年終大家最喜歡列甚麼十大或百大了!我翻了我去年的手帳以及觀影的心得筆記本,發現「電影」已經是我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看了那麼多電影,最怕人家問我有甚麼好看,因為其實自己是個口味怪奇的人,真的很怕亂推薦,因此我的十大,純粹是個人喜好,如果有誰路過這個BLOG覺得「ㄟ我跟你似乎有點怪味相投」,那應該還滿有參考價值的:D

我很仔細的計算了一下,我2010年不多不少總共看了100部電影(真是個吉兆!),其中有67片是去電影院看的(院線片或影展片),33片是在家看DVD。票選的過程為了要有年份上的意義,所以主委我決定總結的片單是「院線片/第一次在台灣放映的片」。整個片單基本上很自豪地覺得巧妙融合了國片與西片、商業與藝術,以及最重要的,個人喜好。(以下排列順序純屬心情)

其實我也很愛看商業片,去年看的商業大片包括隔離島、福爾摩斯、Kick Ass、艋舺、帕納大師...等等,但Nolan的《全面啟動》毋庸置疑是我最佳的心頭好。

非常喜歡整個故事架構、視覺美術、演員表現,甚至配樂都有記憶點到不行,雖然是「科幻x夢境x意識」的冷飯,卻炒出極美妙的滋味。推薦理由:一貫Nolan的精彩高質感。

我會想推薦《告白,是因為常常聽到有人說哪部改編自小說的電影「毀了我心中的原著」之類的,好像是改編電影的宿命。《告白》對我而言是一個很棒的反例,就是一個優秀的導演如何用他高超的影像與節奏,將一本原本對我來說還可以的小說改編成極流暢並具個人風格的電影佳作。我一直很喜歡中島哲也的作品,可是我認識的是松子裡繽紛落寞的他,這次的殘酷冷調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推薦理由:看導演如何妙手生花。

有時候我自己都覺得自己好像很崇洋媚外,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但其實台灣還是有很優質的電影工作者。那天跟小郵差討論到去年看的四部院線國片:艋舺、父後七日、當愛來的時候以及第四張畫,雖然彼此對「最好看」的名單不同,但最喜歡的名單不約而同都選擇了「第四張畫」。

從醫生、停車到第四張畫,鍾孟宏除了優異的攝影剪輯技巧,流暢的說故事本事,他有一個迥異於一般廣告出身的導演的能力:觀點。我喜歡他每一部片切入事件的角度與觀點,非常有人文關懷的本質與精神,第四張畫讓我深深被感動。推薦理由:台灣電影推薦還需要理由嗎?

父後七日」是我覺得去年最好看的國片,我個人最好看的標準就是要符合「雅俗共賞」,無論是甚麼年紀、甚麼背景的人都可以從電影裡得到不同的感動。

我喜歡《父後七日》,除了就成品來說他很完整,這部片也打破了「國片賣不好是因為沒有好劇本、沒有吸引票房的偶像」的迷思。整部片我叫的出口的明星大概只有太保,在沒人聽過導演與所有演員的情況下,還能有相當棒的票房真的令人刮目相看。值得一提的是,原著是一篇其實滿嚴肅的散文,但電影將之改編的既詼諧又有情感,值得一看。推薦理由:台灣電影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我喜歡的電影裡,與音樂有關的一切都必須畫上重點。我覺得音樂是很抽象的東西,卻非常直接地觸動人類感官與人心,非常神奇,因此與喜愛的音樂相關的影像都會成為我個人主觀的喜好。《Nowhere Boy》是根據John Lennon妹妹的口述傳記改編,主要描述John Lennon音樂的啟蒙與周旋在兩個母親之間的家庭故事,笑中帶淚的一部片,充滿滿滿的Peace & Love。推薦理由:不管喜不喜歡/認不認識披頭四都沒關係,來看看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如何誕生。(男主角Aaron Johnson才19歲就娶了本片導演,就知道導演才華魅力非凡。)

房事告急》不久前才在HBO播放,我也很積極地到處推薦。當初是因為看不到天龍特攻隊轉看本片,看到導演是Sam Mendes(美國心玫瑰情、真愛旅程)就彷彿看到品質保證,「公路電影」對我來說基本上也是key word。

這是一部以家庭為中心的公路電影佳作,尋找的是「家」的本質,以及面對而立之年的我們該如何面對未來。視覺與配樂都相當清新,是一部絕佳的心靈小品。推薦理由:年紀到了就會覺得好看。

十大片單裡有兩片是紀錄片,我想這個比例算是很高。我很愛看紀錄片,這種記述式的影像除了夾帶更多真實,有時候在表達手法上也有滿多創新的空間。

傑克史密斯與西洋道德淪亡記》對從小學習藝術的我來說是很殘酷卻又必須直視真實的一刻,透過本片我們看到一個藝術家的孤絕與瘋狂,才氣縱橫卻又自我毀滅。推薦理由:不得志的藝術家比比皆是,他們是無止盡蔓延的黑夜襯托,我們才得以看到耀眼的銀河。

我一直自認是個肢體不協調的人,跳些搞笑體操還OK,要認真面對自己的身體做舞台演出就會不自在到不行,如果是一群舞台表演的門外漢再加上「青春期」,可以想像這段表演的歷程會有多尷尬!必須經歷多少挫折、而又能獲得多少成長。

碧娜鮑許的青春交際場》是一部民眾參與藝術最好的範例,透過一群非專業舞者的青少年來詮釋碧娜鮑許經典舞碼《交際場》,我們也從他們身上看到自身的懦弱與缺陷,並透過這段排練的影像記錄獲得勇氣與力量。推薦理由:覺得現代舞很難懂的人這片是很好的入門。

活在自由社會的我們,每天忙著靠腰,早已忘記自由的可貴,可以正大光明作我們喜歡事情的可貴。《你所不知道的波斯搖滾》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描述一對波斯情侶為找樂團夥伴遊走在各個地下音樂界間的故事,結尾令人非常感傷。除了音樂非常好聽有特色,這是一部很有在地文化感受的電影。推薦理由:音樂好聽、劇情流暢,這個世界真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

前一陣子看完俄國作家契柯夫的短篇小說選,導讀裡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契柯夫認為人的最高境界在追求自由,絕對的自由。不受強迫、不存偏見、不見蔽於愚昧、不受魔鬼誘惑。

因此最後的最後,我想以艾倫金斯堡《Howl》作結。這是一部探討藝術價值的作品,我以這部片期許自己永遠洞悉與珍視事物的本質,永保自由奔放的靈魂。推薦理由: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這部片可能偏沉悶,但其實裡面穿插的動畫相當精彩,由長年為紐約客畫插畫的Eric Drooker擔任動畫師,就當作是個看動畫認識經典名著的經驗也很不錯!

----
《狡兔評審團大賞推薦》

雖然2010年是台灣人跟韓國民族情結間非常有爆點的一年,但我還是要很殘酷的說,韓國電影真的很有一套。我不喜歡看韓劇,但韓國電影對我來講很有吸引力,我喜歡他們不拐彎抹角、暴力爽快的影像敘事。(當然他們還是有太過狗血的缺點)

非常母親》是我去年看完真的非常想鼓掌的一部片,除了劇本精彩,演員表演傑出,重點是電影傳達的訊息非常獨特且強烈,你可能不喜歡韓國人,但抱歉台灣目前拍不出這種好片。推薦理由:推薦給劇情/演技取向的朋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Thursday, January 20, 2011

【2011光點國民 恐懼影展】死魚 Cold Fish (2010)

我想當初我在Youtube看著大家口語流傳的CULT影片《自殺俱樂部》的經典片段時,應該沒有想到園子溫會逐漸逼近甚至超越三池崇史,成為我個人最喜歡的日本CULT片大師。從《自殺俱樂部》的片段(我必須承認我只看過片段,也沒啥興趣看完整片)、到《紀子,出租中》、到我個人非常喜愛的《奇異人生馬戲團》再到2010年的《死魚》,園子溫的的影像敘事像一把銳利冷酷的刀,搗碎家庭結構的假象、挑翻出你最不想承認的人性陰暗脆弱面,他關注的焦點總也不斷地變化著。

《死魚》彷彿是對懦弱的人心做一場最魔性的召喚好與壞有甚麼意義?道德有甚麼意義?你是個好人,問題是你是個很沒用的人,老婆與小孩跟你都有化解不開的心結,你一事無成問題一堆,得不到任何人的尊敬,何不學我做個成功、有用、有魄力又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壞人?

《死魚》這個根據日本愛知縣的真實連續殺人案件,發生在小水族館的社本一家三口,母親是位年輕的後媽、女兒正值叛逆期,因為超商偷竊事件意外與一個大水族館老闆村田產生了交集,看起來充滿積極活躍性格的村田自此介入了這三人關係之中,為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設下了一個萬劫不復的網。

看前面一點點的時候,我覺得這部片跟《拜訪者Q》有點像,但隨著劇情的發展,我逐漸發現這片在描述人對強者的崇拜(容易屈服在強者的魅力下)逐漸變成「共犯」的心理、甚至漸漸失去自我成為殺人犯的行為刻劃入微。

《死魚》的視覺一如《奇異馬戲團》般的強烈,只是這次不是鬼魅的紅,而是陰慘慘的綠,搭配那些波光粼粼的熱帶魚群,呈現一種異常冷冽的美感。而這次在劇情上,園子溫也難得加入了一些比較B級片的笑點,(大概也是讓我覺得跟三池崇史有點像的關係吧!)滿場觀眾裡笑聲不少。
飾演村田的演員演技相當精湛,因為我覺得最極致的殺人魔不是德州電鋸殺人狂那種光看到外表就應該抓進去關的,而是態度與模樣就是個再正常不過的正常人,但骨子裡卻是個徹底的瘋子,完全沒有道德界線與標準的狂人,也完全不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錯的人。他們總是聰明絕頂觀察入微,跟你對話幾句就把你的性格與背景摸透透,運用你的弱點讓你自投羅網,這種絕對的「惡」總是讓我心底起寒,而原因我想自不待言,我想我們生而為「好人」都有懦弱的基因,面對浮士德的挑戰身上的信念與道德盾牌往往不堪一擊

我喜歡《死魚》,但很可惜這片沒有好到像《奇異人生馬戲團》讓我想鼓掌的境界,可能是因為飾演女兒美津子的演員演技還略顯生澀、以及最後收尾有點畫蛇添足的關係吧。但總結來說,是非常符合我心中《恐懼影展》的一部好片。

Wednesday, January 19, 2011

【2011光點國民 恐懼影展】黑暗之家 Dom zly (2009)

好久沒有享受在平常時間看電影那種極度悠閒的感覺了。周末或下班看電影總是有種疲累與匆忙感,1月忙的誇張的生活有了小段落,總算可以請個假休生養息,以及看快被我遺忘的《光點恐懼影展》。

其實這次的片單一開出來除了第一時間就決定必看的園子溫《死魚》以及刪掉我看過的《聖山》,其他還真是毫無頭緒,上網做了一些功課,覺得這部波蘭片《黑暗之家》似乎還算合我胃口。

這次恐懼影展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許多片子都標榜著「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有一陣子我很迷戀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覺得這樣的故事夾帶了更多真實、激盪出更多想像空間、後座力發酵的時間也延長許多,就像我們看許多鬼故事或恐怖片一樣,如果告訴你「這是真的」、「這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你是不是覺得更好看/更想看,或覺得更恐怖了呢?

不過我看完《黑暗之家》後,覺得這片與文案介紹的感覺不甚相同。這是改編自一個波蘭的真實案件,80年代的波蘭,一個農夫希羅在前往另一個國有農場的途中,借宿於一個農舍,事後農舍一家三口皆身亡,希羅成為頭號嫌疑犯,但看似最可能是兇手的他,其實可能是受害者...。文案的介紹就到這邊,如果你期待在這個神秘黑暗的農舍裡是否發生了想像不到的奇詭事件的話,可能會大失所望。

《黑暗之家》故事分兩線進行,一線是1987年的農舍的故事,另一線則是一票軍警帶著被捕的希羅重返案發現場還原的經過,最後這兩線導演則用一個方式將其扣在一起。農舍的殺人事件其實比較像寓言,素昧平生的人很容易因為黃湯下肚開始熟絡或開始猜忌,也容易因為錢財露白而展開殺機,然而這一切的核心卻直指共產黨體制下封閉的社會與貧瘠的民心。因為貧窮人們想盡辦法靠私釀酒謀生,因為貧窮農工對生活、政府諸多怨言卻無處發洩,在這個集權的小空間裡唯一擠壓出的是自私的人性。

而穿插的另一線軍警偵辦的案件的經過,則可以看到共產體制下腐敗的官僚習氣。一行人裡軍人警察良莠不齊,每個人都有搞不定的狀況:要不是在酒吧鬧事、要不是與屬下有染(屬下大著肚子隨時要生還跟去偵辦案件)、要不有甚麼小辮子被其他人抓住,簡單的偵訊狀況百出,甚至還很不專業的請路人擔任模擬案發經過的角色,偵查不到幾分鐘一行人就猛灌伏特加醉醺醺,幾個比較當頭的人則懷抱不同的政治立場各懷鬼胎,整場偵辦活動看似鬧劇,其實只是一場政治角力的煙霧彈,而從沒有誰想要真正為希羅的清白辯護,他只是政治陰謀下的一個替死鬼而已。

整部片的節奏稱不上沉悶但也不明快,精神不好或對共產文化沒有認識的人絕對會睡去,總而言之,這片的觀影重點絕不像介紹說的農舍殺人事件一般爽快簡單,而是對共產體制與波蘭近代歷史比較深沉的嘲諷與控訴這片的繁中影評幾乎沒有,到是簡體的心得有一堆(且評價不俗),我想可能對岸同胞們看來更心有所感吧!看完《黑暗之家》我沒有恐懼,只有對這種集權社會的極度厭惡。

Tuesday, January 11, 2011

【漂移】20110109海筆子帳篷劇─《蝕月譚》

從第一次古亭紀州庵看海筆子的帳篷劇開始,這是我的第5個海筆子經驗了(由此閱讀《蝕日譚》、《無路可退》、《變幻痂殼城》),每一次都帶給我難以言喻確又獨特的感受。

隨著劇團我們飄移在城市各個角落,看著荒蕪的平地築起一個半圓形的大帳篷,裡面充滿生命力與希望。雖然是非常home-made卻也異常華麗的車庫舞台,我們聽歌、看戲、享受咚咚咚的鼓聲、各種從天而降的小機關、火炬、煤油的氣味、用力的鼓掌...,我沒有體驗過2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的大型巡迴馬戲團,但看著帳篷的屋頂、裝扮特別又趣味賣力的表演者們、戶外濕冷的空氣與觀眾摩肩擦踵的熱度交織、大人小孩的笑聲交雜...,這一切,我想雖不近亦不遠矣!

這次觀劇的感受我想總歸四字:闔家觀賞。首先是場地,這次海筆子團隊選擇了美麗華附近的空地,算是非常好找的一次吧!離捷運也近看完馬上就可以跑回家,因此很難得的這次有一些小朋友也來看戲。

關於場地的選擇,老實說我個人非常矛盾...雖然寒流來襲看完可以馬上閃進捷運固然不錯,但我依舊懷念之前找的半死的感覺(被虐狂?)。那種在城市的荒蕪的邊陲地帶,按圖索驥的小冒險我個人非常enjoy(但就不那麼適合小朋友了),印象最深刻應該是福和橋下那次吧,10元帳篷卡拉OK說有多飄撇就有多飄撇(土城軍營也棒,阿仔細想想樂生也很棒阿)。

雖然我知道這次的帳篷是座落在都市裡,下午4.5點我依舊興致勃勃的去探路了,花花綠綠的帳篷和道具在大樓的陪襯下,散發著一種恍如隔世的奇幻破敗異境感。

傍晚時分,演員們走進走出,有人在練習晚上的火焰特技。這次的新道具大木馬看起來非常醒目。簡單探個班我們就跑去美麗華吃吃喝喝了。

《蝕月譚》的劇情除了承接上一齣《蝕日譚》,以亞洲的工廠文化融合中國民俗、神話、當代科技等元素,演出一場華麗又磅礡的女工詩歌,我在觀賞的過程中不斷想到前一陣子沸沸揚揚的大陸工廠跳樓事件。

之所以「闔家觀賞」,也是因為這次劇情有更多生活化的元素,甚麼手機鈴聲都編入戲劇裡,女工Pub那一段也是全場笑個不停。日本演員們也是全員到齊,台灣演員除了之前的老班底也增加了幾個新演員,感覺聲勢越來越浩大了呢!而天花的魔術SHOW依舊精彩(還順便幫她開的店打了一下廣告,哈)。

選在都市中心的壞處是發生在散場時,不知道是不是與附近派出所的聯繫沒做好,總而言之每次謝幕前都會有的巨大火焰與煙霧似乎驚擾了附近的住戶,散場時驚動了警方的關切,天花很貼心的提醒大家安靜離場,原本開心拍照或和演員哈拉的觀眾也在一種「那就回家吧」的心情中離開了。

我很享受每次散戲時,在低垂的夜幕中欣賞帳篷舞台的一刻,冷風呼呼吹颳得我臉好冰,人們散在各個角落交談著,我一定要退得遠遠、靜靜地看著有如繁星的散戲人潮與黝黑的天色,這是每次都要進行的小小儀式。如果說我與海筆子帳篷是個相互平行的小宇宙,我期待下次交會在城市某一端的時刻

Tuesday, January 04, 2011

【電影】重力小丑 Gravity's Clowns (2009)

伊阪幸太郎的作品一直給我一種在平凡生活中的荒謬事件裡,找尋善與惡的道德真諦,我所看的前作《家鴨與野家的置物櫃》亦是如此。我非常喜歡《家鴨與野鴨的置物櫃》這部作品(絕對不只是因為有瑛太的關係啦),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都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輕快中帶有傷感的氛圍掌握得很好。

《重力小丑》描述了一個我很感興趣的議題:邪惡的性格是否會遺傳?殺人犯、縱火犯的下一代是不是比常人更容易走偏路?是否真的有人性本惡這麼一回事?我記憶起陳進興,他的小孩似乎都送給外國人領養了,似乎希望與台灣這個環境隔絕,「惡」真的是一種基因嗎?

《重力小丑》用一個溫馨的家庭包裹了這樣一個沉重的議題。我初看到電影預告時,整個深深地被感動到不行阿~特別是小日向文世飾演的爸爸和鈴木京香飾演的媽媽所傳達的:「只要快樂的活著,就能擺脫地球的重力。」以及「我們是最棒的一家人」的強烈信念,真是鏗鏘有力阿!(電影的後段真是強力衝擊)

等不及電影上映,我就先買了書看,不過必須老實說,書倒是讓我有點失望。伊阪幸太郎畢竟不是擅長本格派推理方式的作家,縱火密碼的部分讓我覺得有點牽強與累贅,加上各條劇情線的細節過多,反而分散了主旨的力量。但是電影的改編倒是相當的不錯,導演森淳一擷取了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家庭/多年前的陰影,細細詮釋善與惡之間的掙扎,縱火密碼與基因反而成為陪襯的背景了。這樣的取捨我很喜歡,許多鏡頭也很有巧思,特別是頭尾呼應的:春,從二樓一躍而下,那種伴隨著櫻花雨,既輕盈又沉重的感覺處理的恰到好處。

加瀨亮的哥哥表現得很棒,是一個內斂木訥的好哥哥,獨自守著回憶的創傷。而岡田將生總算演到一個比較有發揮演技又討喜的角色!(他在告白裡讓我昏倒...)將那種早慧纖細又有點古怪的個性表演得很好。

我看的兩部伊阪作品剛好都是某種「創傷文學」,探討受創的家庭、人心如何復原,除惡的行為是否能被原諒,以及留下來的人應該怎麼繼續他們的人生,也許每個人生而都背負著某種罪或罪惡感活著,這種遊走在荒唐與現實間的掙扎情緒,就是伊阪幸太郎的故事所帶給我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