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9, 2011

【2011台北電影節】妖怪文豪怪談 I II (妖しき文豪怪談 ) (2010)

我覺得妖怪鬼片就是這樣,如果不是清水崇(咒怨)或中田秀夫(七夜怪談)之流來拍,就不推薦給想要在夏夜嚇出一身冷汗的朋友了,更何況還冠上了「文豪」二字,就知道這是一系列類似《夢十夜》的淡淡靈異奇想的作品,雅致的文學味濃厚。

《妖怪文豪怪談》是由NHK企劃的一系列電視電影,在日本是分成四天於深夜電視時段播送(台灣分成兩個場次播映)。

四個短篇故事分別取材自川端康成《片腕》(落合正幸 )、太宰治《葉櫻與魔笛》(塚本晉也)、芥川龍之介《鼻》(李相日)與室生犀星《後日》(是枝裕和)。如果對日本文學、日本電影還滿熱愛的話,這樣的原著和導演名單其實應該頗具吸引力。

《片腕》講的是一個中年男子有著極度的戀手癖,於是向一個美貌的年輕女子借來一隻手臂過夜的故事。日本人的戀物癖其來有自且淵永留長,這段拍的很細膩,將女人的手(手指)拍的極妖媚,儘管只拍手也彷彿有七情六慾一般,帶著一絲扭曲獵奇味的風格我還挺喜歡的。

《葉櫻與魔笛》就是很太宰治的風格,久病的妹與愛人出征的姐,有一種眈溺的美感。不過塚本晉也不愧是拍出怪談比留子的傢伙,裡面有一段我個人覺得有點莫名的恐怖橋段,也是這四段裡唯一比較嚇人的段落。

《鼻》這個故事我也很喜歡,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向來都很有寓言味,這個故事像是發生在保守封閉小村落的鄉野奇譚,長相醜陋有怪鼻的和尚原本好意要救溺水的小孩,小孩卻因其相貌醜陋出言不遜,河尚一怒之下將小孩推入急流中,沒想到幾日後小孩竟死而復生。面貌的醜陋和心靈的醜陋哪一個比較駭人?故事看到最後覺得有點難過,這也是有鬼小孩跑來跑去的一段。

《後日》這個故事也相當有玄妙感。一對喪子的年輕夫妻,數年後看到孩子重返家中,在為期七日的相聚裡,重新審視生命的存在與消逝。從《下一站,天國》到《空氣人形》,是枝裕和對於處理生/死、靈魂意識都有很獨到的詮釋法,我喜歡他把生死融在同一個空間的感覺,死去的人不一定要變成黑白的鬼魂,他們也像我們活著的人一樣,在這個空間活動著,當活著的人能夠真正意識的死者離去的事實,黑與白的劃分才有意義。

這段雖然節奏很慢,但無論在畫面還是配樂上,都具備十足日本典雅風情。原作者室生犀星與泉鏡花、德田秋聲被稱為金澤三大文豪,而金澤又是一個極具古老和風市町之味的小城鎮,能把庶民怪談描述的別具雅致風情,也只有日本人做的出來了。

Tuesday, June 28, 2011

【2011台北電影節】陌路˙天堂 Heaven's Story (2011) / 瀨瀨敬久

「怪物降臨了村莊。怪物會攻擊人類。村民們向神明禱告祈求,但神明卻不予理會,被咬傷的村民也變成怪物,漸漸這個村莊充滿了越來越多的怪物。但其實怪物一開始並不想傷害人類,牠只是覺得寂寞想找人類說話,沒想到人類受到驚嚇先攻擊了怪物。」

導演瀨瀨敬久在《陌路˙天堂》頗具社會寫實的劇情與拍攝風格中的開頭、中段以及最後,都插入一段充滿日本風情的能偶劇,小小的能偶劇在寬廣的草原上表演著,像是寓言,或是人生縮影。在欣賞了近5小時長度(沒錯,這部片有278min)的恍惚精神狀態中,這些魔幻的片斷竟也寫實了起來。

映後座談中,導演稍微說明了用自創能偶劇安插在三個段落的意義(我猜測他這邊用「自創」指的是用偶戲呈現的部份,一般能劇都是真人戴面具演出),「看起來像是戴著面具的人操縱著偶,但在不知不覺間,人看起來像是沒有靈魂的偶,偶反而栩栩如生了起來。」透過這個概念,電影中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迴盪的復仇與寬恕的心態、加害者與受害者角色轉換的意象,也就這樣浮現了出來。

佐藤:「我覺得受害者的家屬沒有幸福的權利。」陌路˙天堂》裡活著的人,無論是事件的倖存者或是奪取他人性命的加害者,他們的生命都背負著死去靈魂帶來的殘缺與不快樂。

這部戲三線交錯,各自獨立又環環相扣。慘遭滅門的小女孩把生命的寄託放在另一個滅門案件的受害者的身上,把對方的復仇視為自己活下去的力量,卻發現事隔多年對方早已另組幸福家庭,被留在黑暗處的只剩她自己一人;正職是警察兼職是殺手的男子,接受一件件挾帶著復仇之恨的暗殺委託,卻暗自為了多年前的一個誤殺事件自責不已;在扭曲環境中長大的少年,犯下滔天罪行後意外與罹患了阿茲海默症的女製偶師有了交集,一個空洞的靈魂與一個日漸變成空洞軀殼的肉體,展開一段看似彌補彼此殘缺的關係。

瀨瀨敬久:「人們在絕望的逆境中如何生活下去,我希望大家能在這部作品中找到答案。」

電影裡有一個滿敏感的議題,關於未成年殺人的判決與社會觀點。我不認為導演旨在呈現仇恨無用的意圖,這部電影也不是人道團體的宣教影片。無論是加害者或受害者,自贖之路都是漫長且艱辛的,也許要經過許多恨意的焠鍊,我們才能體會寬恕的真諦。有趣的是,就算電影都拍給你看復仇之路的下場就是如此的虛無,我們依舊會做那樣的選擇不是嗎?

我很喜歡最後佐藤坐上一班彷彿天堂之路的公車,並在一個小山丘與家人道別的場景。以及那個天空好低好遼闊的廢棄礦山之城,有萬事萬物生命衰退消逝與新生的基調,同時也具備最接近天堂城市的味道,這個場景我個人非常喜歡。

※本片拿下2011柏林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Thursday, June 23, 2011

【電影】吉他英雄 It Might Get Loud (2008)

「It Might Get Loud.」是這部紀錄片中U2的吉他手The Edge要示範一段SOLO時低聲說的一句話。

《It Might Get Loud》雖然是這部片的片名,整部片卻意外地散發著沉著醇厚的質感,少了吸睛Vocal、蹦蹦蹦的節奏鼓聲、像脈搏跳動的Bass的陪襯,單純的吉他樂聲聽起來像充滿了無限的想像空間的詩句。這部片不是絢麗舞台上一首首經典帶來的熱力喧嘩集錦,而是舞台下吉他手抱著最常用的吉他、回到年輕時練團的地方、就著一張黑膠的老音樂、或是一張背面寫著歌詞的小DM,唱著自己的生活之歌。

很有趣的是,導演找了三個年代、風格、成長背景皆迥異的吉他手,輪流敘述他們用音樂對抗著不一樣的東西,儘管創作的思維和模式也都大相逕庭,但當三人都拿起吉他時卻似乎又有了相同的語言。

Jimmy Page不用說,Led Zeppelin在搖滾史上有著開天闢地的地位,當年在電視受訪時說著願望是當生物學家的小子,用吉他改變了保守、無趣的流行音樂產業,我覺得他喜歡很細膩敏感的東西,包含他喜歡聽的歌以及他演繹的方式都是。

自都柏林的The Edge,80年代看著自己居住城市的衰敗、社會騷動不安攻擊事件頻傳,這樣的政治氛圍深深影響了當時還是高中生的U2成員們,也讓U2的音樂帶著濃厚的社會色彩。

而在危險之都底特律長大的Jack White,從小在貧脊的環境中培養出一身反骨,當大家都在嘻哈跳街舞的時候他偏偏愛上了搖滾樂;當吉他手都想買最新的吉他時,他喜歡用的是大賣場都買的到的塑膠吉他再自行改造;當樂團們紛紛使用最新的電子錄音設備做專輯時,他喜歡用的是已經快絕跡的卡帶儀器,也因此The White Stripe的音樂就一如Jack本人,粗糙中有著絕佳創意與真實氣味。

可能因為我很喜歡The White Stripes的原因,所以Jack White的部分我都看的特別仔細(哈),我很喜歡用比較戲劇的方式呈現Jack這個人的形象(大Jack對小Jack),實在很符合JW帶點叛逆又神祕的迷人性格。動畫的部份也非常有趣。

「Far far away, and out of sight.」影片最後下的註解好真實,生命就是如此,夢想也是如此。或許我們一直都在追求很飄渺的東西,做的事情的價值也稍縱即逝,或許要好多好多年以後看看自己的軌跡,才知道自己曾經改變過什麼。而現在的我們,仍舊必須往那個out of sight之處不斷前進。無論迷惘還是堅定。

Monday, June 13, 2011

【電影】母牛 Poor Cow / Ken Loach (1967)

我很喜歡影片結束後主持大哥(講解人?)對當時英美電影下的有趣註解:「好萊塢電影是讓大家做夢的;但英國電影則讓大家看清現實。」

秉持著「我們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電影靈感」的理念和關懷英國中下階層生活的態度,透過英國社會主義電影大師肯洛區的鏡頭下,能看到《母牛》就是這樣一部帶著生活真實節奏的電影。一個未滿20歲即生了孩子的少婦,似乎總是遇人不淑並為了生活忙碌著,這樣的題材可以拍的很狗血,肯洛區卻處理的很中立(有些部分甚至是輕鬆的),導演把他想說的、想討論的、想關注的,就細細地放在影格裡,讓觀眾自己挖掘。

我很喜歡片子中間穿插女主角對生活的日記式小感來對照劇情的部份,以及最後以一點偽紀錄片的手法,請女主角說說身邊的男人和對未來的看法,然後女主角的小兒子Johnny超級可愛,就是英國金髮白胖的那種小屁娃。

中間看到女主角的那句心之格言「絕對不要愛上賊」卻接連兩個男人都坐牢的那段我笑了。生活本來就不是黑與白的絕對值,而是深淺不依的灰所組成,看完的心情也不知為何有一種踏實感挺好的。

Saturday, June 04, 2011

【電影】每個導演一定都有一部自爽的片─戀愛夢遊中 The Science of Sleep (2006)

我覺得每個導演,一定都有一部自己拍爽的片。我指的不是像鈕承澤的情非得已生存之道那種自肥路線的,而是不管劇情結構(當然通常也不管票房),大量放入自己喜愛的東西,只拍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些人物阿音樂阿故事阿男女主角阿都只是用來陪襯自己喜歡的東西。

這種創作的心態如果以咖啡來講的話,就是所謂的「本店特調」吧(老子全放自己喜歡的東西唷,不喜歡不要點唷)。不過就是這樣聽起來有點不負責任的調調,讓一些咖啡店更添個人特色,也讓某些導演一提到他的名字就覺得獨具魅力。

《戀愛夢遊中》絕對是Michel Gondry自己拍爽的一部片,這部片充滿了導演本人喜愛的各種元素:腦內的狂想奇想、手做美術、奇怪科學實驗、現實與夢境、百無聊賴的生活、奇特的愛情...,是不是在《王牌冤家》和《王牌自拍秀》裡都似曾相似呢?但比起另兩部片,《戀愛夢遊中》的劇情顯得更清淡模糊,淡到中間去上個廁所曬個衣服打個盹再回來看都還接得起來呢。

我覺得這部片應該帶有Michel Gondry小小個人自傳意味吧(他年輕時應該也跟男主角Steven用一樣的怪方式追女生的),在拍攝會議時,他應該也是拍著肚皮對他的電影美術群說:來吧!隨你們愛怎麼做就怎做!做出最Michel Gondry的畫面吧!

因此這部片的視覺美術就是必看之處了,(音樂也配合得很好)我特別他喜歡夢境裡的一切處理,和女主角Stefani亂的好有味道的房間,道具走的是非常Hand-Made的勞作風格,我想多少也影響了後作《王牌自拍秀》的rewind style。

如果這一切都還不夠吸引你,至少還有兩大文藝少年們喜愛的演員Gael Garcia BernalCharlotte Gainsbourg,跟他們一起談一場怪咖式的短暫戀情,做個六月的夢也不賴。

Thursday, June 02, 2011

【電影】心靈角落 Magnolia (1999)

1999年的好片,我記得那年還有另一部大作《美國心玫瑰情》上映。不知道是不是時值千囍年,有好多檢視末世人心的電影佳作出現。千囍年的時候我剛上大學,不知不覺也過了十年了。現在回頭看看,當初的那種末世感竟也有了些許懷舊的色彩,陪我長大的只剩下那些徘徊在靈魂深處的孤寂暗流,在我心中空虛的小房間裡寂靜地蔓延著。

《心靈角落》是一部都會感很強烈的電影,充滿了各種受傷情感、疏離、憤怒與原諒的味道。描述了一群看似因為巧合而牽扯在一起的人:即將離世的富翁與年輕妻子、前天才兒童、現任天才兒童、益智節目主持人、女毒蟲、警察、看護、男女關係專家...,面對各自生命的缺口的深層焦慮。前一陣子在PTT看到本片被觀眾推崇為最多髒話的好片真是讓我笑了。

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的拍攝手法在我看來很迷人(雖然也有人好像不那麼喜歡),運鏡跟剪接功力一流(滿後現代的,確有末世氛圍),有很多鏡頭一路Fallow著A行走、遇到B後、在A+B短暫停留、再轉Follow著B的流線手法,彷彿觀眾也身處同樣的時空情境中。

這部片的許多發想(包含片尾奇幻的那一幕)與聖經裡的出埃及記相關,但我覺得不了解聖經的來由也無所謂,其實不影響觀影品質,事後再找一些相關資料來看只覺得有些網友也太強了吧!我完全沒看到那些符號 :P。

此外,聲音與配樂的運用也相當精采。《心靈角落》的電影原聲帶被許多人視為必聽,主題曲《Save me》也入圍該屆金球獎最佳最佳電影主題曲。女歌手Aimee Mann的歌聲與這部片的調性非常之契合,大家一起合唱《Wise Up》的那一段我重複倒帶看了好多次。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裡還運用了一個(我個人覺得)很少見的聲音手法,常常配樂或是背景的聲響,大過演員們的對白。一開始我以為是音量的問題,後來發現這樣的手法重複好多次,而且時間非常長,有時一整段10幾分鐘的對白都在各種聲音之中若隱若現,甚至對白就漸漸淹沒在漸強的配樂或背景聲響裡(雨聲)。在透過聲音營造出的雜沓氣氛裡,演員們彷彿表演默劇般,臉上幽微的表情變化與眼神反而被看的更仔細。

演員表現就不用說,Julianne Moore、Philip Baker Hall、Philip Seymour Hoffman...,我特別喜歡演天才兒童史丹利的那個小演員,他的眼神非常精采。另外這片的亮點阿湯哥絕對功不可沒,在演完了帥氣的不可能的任務後,Tom Cruise極力想要證明自己的演技,比較特別的是,他在這片裡的路線沒有刻意扮醜,反而是突顯他萬人迷的那一面甚至推向粗魯、粗暴、迷失的境界,他跟女記者的對談以及在厄爾病床前的最終告白都有非常深刻演出,也為他贏得一座金球獎最佳男配角。

我很想找這導演的成名代表作Boogie Nights來看,可是馬克華伯格的演技實在不太吸引我阿。另外也意外發現,Philip Seymour Hoffman應該也是這導演的愛將吧,因為除了Boogie Nights、 Magnolia之外,還合作了《Punch-Drunk Love戀愛雞尾酒》這部評價很高的愛情喜劇片,希望有機會可以一看這導演怎麼處理戀愛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