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5, 2016

【2016金馬】生為藍調 Born to be Blue (2015)

第一次聽到《My Funny Valentine》,是在99年的電影《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裡聽到的,那時的麥特戴蒙與裘德洛都正值花樣年華,年輕帥氣不可一世,優雅義大利風情與男男慾望暗潮流轉,讓人印象深刻。雖然麥特戴蒙的聲音有點素人,但那種稚嫩年輕的氣息與電影氛圍很配。一直覺得這首歌有種奇異、病態、絕望的美感,音色令人耽溺沉迷。

電影《生為藍調》算是Chet Baker人生中下半場的自傳性電影,他曾度過人生高峰、正值第一個谷底,無法擺脫人生各種慾望與執著,女人、音樂、毒品,看了電影,就知道Chet Baker為什麼寫的出《My Funny Valentine》這樣的歌曲 。

Hello, fear. 哈囉,恐懼。
Hello, death.哈囉,死亡。
「你是毒蟲?」「我是有些壞習慣。」
「為什麼你過得如此崩壞?」
「你真的想知道原因嗎?因為崩壞讓我快樂。」

男女主角選的滿好的、有火花,年輕的Chet Baker非常像不羈帥勁的詹姆士狄恩,伊森霍克的確有那個調調(雖然我覺得他老了有點像凱文貝肯...)。我覺得爵士音樂的美,在於一種體現人生的陰影與缺陷,而Chet Baker一生也在與某種陰影奮鬥,初登鳥園(Birdland,紐約爵士樂殿堂)的西岸白人小子與東岸黑人爵士樂手們對抗著,死對頭邁爾士戴維斯對他說你還不夠了解人生,但人生又是什麼呢?接著被人打掉一口牙、想重拾音樂的歷程必須對抗生理折磨,從最底層的比薩餐廳表演起,一步步要重返Birdland的前一刻、他發現自己戒不掉的信心其實是毒品。

Chet Baker在電影裡自問:「哪個比較悲慘?你再也不能吹小號了?還是你吹的馬馬虎虎?」他最後一刻決定絢爛的燃燒殆盡,儘管自己一度也眷戀平凡。

很有趣的是,電影沒有直接拍出Chet Baker重返鳥園舞台選擇用藥的畫面,卻從女人聽表演心碎的神情表露,讓我想到《曼哈頓練習曲》裡的琪拉奈特莉也是聽到音樂就知道男友變心,音樂總是誠實,沒有任何謊言瞞得過音樂。


「他從未傷害任何人,除了自己。」

我很喜歡電影選擇了一段Chet Baker比較潛伏的人生歲月描寫,那時候的他人生失去所有,與女友搬回老家,以一種緩慢自我療癒的方式,一點一點重拾音樂。電影裡有大量Chet Baker在自然環境中吹著小喇叭的片段,自然光、大背光、在海灘、在山林、在原野、在托車車頂,有時佐以手持鏡頭,畫面優雅寂寥,挺適合深秋時節看,雖然看完有點惆悵。

My Funny Valentine》有許多表演版本,包括Sting也唱過,但老實說,沒有人能表演的能跟Chet Baker相提並論,無論是小號、歌聲還是整體表演的水準都難以達成。基本上我覺得這首歌就是要表演者自唱自吹才夠味(超高難度),Chet Baker唱一段、吹一段小號、再唱一段、再吹一段,有一種精神意念以一貫之的執著完美感,態度自然是不可撼動的從容優雅,就連伊森霍克的聲音其實也差強人意(伊森霍克一聽就是玩搖滾的),此歌深夜服用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