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6, 2010

【蛋堡】蛋堡XJabberloop 月光下的六重奏 @ Legacy 聖誕演唱會

JabberloopXSoft Lipa@2010簡單生活節(照片轉載自顏社),相信應該有不少人看了這場表演被感動到、進而聽12/25的演唱會吧!

(上面這張宣傳照我很喜歡,看了一些幕後花絮是在日本拍的呢)

很喜歡蛋堡這次和日本新興爵士團Jabberloop合作的專輯,沒有想過Rap與Jazz band的結合可以這麼好聽!蛋堡原本的曲風就給我療癒系的感覺,雖然是饒舌,卻是節奏很輕鬆內容有點文藝的那種,感覺很棒,這次與Jazz band合作更開創出全新的Rap路線,非常輕盈的都會House感,音樂性更豐富也意外給我一種知青感XD

Jabberloop成軍於2004年,在東京非常活躍,五個大男生打扮上都是潮男,在視覺上就打破Jazz Band的正經感。音樂上玩的是純Jazz music再融合DJ、MC、一點電氣節奏,營造出比較流行感的爵士風味(有看到有人把他們歸類成「Acid Jazz」,迷幻感的爵士),加上充滿活力與渲染力舞台表演(很會帶氣氛),整個非常HIGH。每個人帶氣氛都很有一套,連原本看起來很正常的鍵盤手Melton一出來solo都很瘋,一首要大家一起唱solesole的歌真的很趣味。吹SAX的DAISUKE一看就是老了會變成桑田佳祐或陳昇的那種老醉鬼,吹小喇叭的MAKOTO長的就是少女殺手的樣子。

這次參加聖誕節演唱會的歌迷,的確各種年齡層都有,有疑似工程師的大叔雙人組和年紀很輕的女孩群,而且大家在家都練過耶,怎麼全部的歌都會唱阿好強!(這可是饒舌歌阿,大家真是厲害~)總算有聽到我想聽的超經典,其他有名的歌像少年維持的煩惱、關於小熊、收斂水、熱水澡...一首都沒少。雖然天氣很冷,不過能來聽放鬆派的沙發Rap Music還是很不錯,這次也沒有遇到什麼早早把自己灌醉的討厭鬼。

蛋堡那天維持他一貫酷中帶著害羞的形象,感謝媽媽那一段很感性(以為今天是母親節嗎XD),祝大家新年快樂的部分也很感性(以為今天是跨年嗎XD),能透過蛋堡認識Jabberloop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雖然很詭異,他真的很難得是我會喜歡的台灣饒舌歌手XD

Thursday, December 23, 2010

【電影】性福拉警報 The Kids Are All Right (2010)

一個由一對中年拉子和一雙透過捐精銀行得到的子女共組成的家庭,由於漸入青少年階段的姐弟開始對「生父」的身分好奇,便與他展開聯繫。充滿雄性激素的直男生父的現身,為這個原本新潮卻充滿愛的家庭投下不知是天上掉下來的炸彈還是禮物...,也就此展開一場性別與家庭的價值觀的衝擊與辯證:到底什麼是家庭?「父親」(或母親)的角色真的是家庭裡不可或缺的角色嗎(甚至由另一性扮演也無法取代)?

常有保守派的媒體攻擊認養子女或透過捐精/代理孕母來獲得小孩的同志家庭,認為他們自私的愛,剝奪了孩子擁有完整家庭的權利,問題是什麼是完整?什麼又是缺憾?

這部電影裡充滿了幽默但又發人省思的探討,我非常喜歡在兩位女主角爆發婚姻危機後,茱莉安摩爾對著家裡的另外三個成員告解的一段話,完全無關性別,就是婚姻與家庭,「當我們跟一個人走了幾十年,漸漸他的優點不見了,我們只看的到缺點的投射,這就是婚姻」,這整段話我沒有詳記,但就是非常真摯、坦誠、感人,安娜特班寧聽著這番告解、抓著兩個小孩的手痛哭的畫面讓我印象深刻。儘管爆發家庭危機仍能對彼此如此坦然,雖不完美,但這不就是幸福家庭的最佳寫照嗎?

《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 》獲得2010柏林影展同志單元最佳影片泰迪熊獎,雖然許多文案上都放入「輕鬆」這個字眼,但我自己的觀影過程沒有那麼隨性放鬆,有些議題還滿深入我的內心的。

每個演員的表現都很恰如其分,安娜特班寧在這片完美詮釋一個強悍的醫師帥T,渾身充滿菁英感控制慾強烈;茱莉安摩爾則是個有點傻憨又溫柔的美婆,將許多掙扎與茫然的情感掌握得很好。妙的是她與飾演生父的馬克魯法洛其實在《盲流感》曾演過夫妻,而在《性福拉警報》則發展出一段跌破眾人眼鏡的直男/拉子的外遇關係。

其實欣賞這個拉子家庭間的相處非常有趣,大家可能會認為在這個新潮前衛家庭裡,親子相處應該是如朋友一般的融洽吧,但事實上完全不然,簡直就像是有兩個媽一樣狂碎碎念(兩個小孩一直處在快爆炸的狀態,卻又無法割捨「兩個媽」),她們跟所有的父母一樣,關心自己的子女的禮儀、交友狀況、學業、交通安全,這些相處上的小細節也為這部片帶來一些輕鬆的笑點。

除了演技自然親新、攝影取景清爽優美,電影裡的配樂也集結最近美國樂界許多正火紅的新興樂團,像片頭曲是前一陣子非常紅的高材生樂團Vimpire Weekend的《Cousins》(MV也拍得很有趣),片尾曲則是紅到發紫的布魯克林雙人組MGMT的復古Lo-Fi之聲《The Youth》,是他們第一張專輯《Oracular Spectacular》裡我最喜歡的幾首之一。

Tuesday, December 21, 2010

【電影】搖滾新樂團 Beck (2010)

我覺得可能很多人看完搖滾新樂團第一瞬間會大喊「被騙了!」,因為在漫畫中不斷震懾住大家耳朵的小雄歌聲,揪~~~竟是多麼令人不可置信的天籟?我們依舊不得而知,我們只能從每一次小雄開口唱歌、閃過螢幕的各種自然異象裡帶入自己喜歡的歌手聲音:可能是伍佰、可能是阿信、可能是Liam Gallagher,也可能是余天。(我強烈懷疑小雄唱歌手背在後面的樣子是模仿Liam)

雖然連最後一次在音樂祭的表演依舊是如此迷幻的呈現,心裡不禁覺得稍微KUSO過了頭,但看看挪威的森林翻拍後相當兩極的評價,突然覺得這也是不錯的作法,畢竟漫畫裡的小雄歌聲是被形塑成有股攝人的魔力,不管是由誰來配唱,一定會有人覺得「也還好嘛」之類的,反正就保留大家的想像空間,佐藤健演出的壓力也不會太大!(笑)
除了飾演小雄的佐藤健長的不夠像原著裡的長相(他實在有夠像龜梨和也,但怯生生的特質還滿符合小雄這個角色),其他演員都選角很棒,像吉他手龍也是從美國回來的設定,找歸國子女水島HIRO演出就很適合(英文台詞很多,發音不錯)。

最令我吃驚的是演出千葉的桐谷健太,還記得他在烏鴉高校裡演出的是患有心臟病的翩翩美少年嗎,沒想到在《BECK》裡竟然是團全最熱血的Rap大哥!而竹中直人在這片客串了一個小到不行的角色(鏡頭只有1.2幕),但依舊非常好笑!吉人這個反派選角真的選的非常GY,像是醜100倍的劉謙,看了就想打他。

Beck漫畫已經畫完,我剛好看到電影演出的部分再多一點點,差不多是快要一半的部分,不過演吉他手的水島HIRO已經改行去當作家不當藝人了,不知道還有沒有下集的可能?

電影其實滿長的差不多快3小時,但也演了10多集的劇情,如果喜歡電影的話還滿建議找漫畫來看的,漫畫把日本地下樂團的生態與文化描述的滿深刻,主角樂團的組成與進步沒有那麼飛快,而是一步步辛苦達成,看漫畫會覺得他們能站上音樂祭的舞台真是得來不易啊!單看電影可能會少了些歷經千辛萬苦的感受,畢竟只要把小雄推出去唱歌就好,他隨便開個口就可以震懾住全部的人XD

主題曲是Oasis的經典名曲《Don't look back in anger》,這就是能震懾全場的音樂啊!

Sunday, December 19, 2010

【電影】三個傻瓜 3 Idiots (2009)

藍丘導師陛下有言:「追求卓越,成功自然跟隨。 All is well.」
如果貧民百萬富翁不算的話,《三個傻瓜 3 Idiots》就是我第一部自掏腰包上戲院看的寶萊鄔鉅片!之前看到金馬票房口碑都好到爆炸,雖然寶萊鄔片過度歡樂跟我個人喜好不太搭,但是看完還是覺得很好看,有血有淚有唱歌跳舞有歡笑,美女難關一個都沒少,雖然片長三個小時但是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聽說寶萊鄔的影片片長都很長,都是三小時起跳,在印度放映甚至都要有中場休息時間,我想也是,因為動不動一時興起就要來段華麗歌舞呀(差不多都是一隻MV的長度),而且劇情都非常緊湊,絕無冷場!讓人哈哈大笑或落淚的橋段非常密集的多,飲料喝多的人絕對會憋得很痛苦。

上次聽李亞梅的電影行銷講座,她說在印度發行電影之前,都會先發行原聲帶,觀眾會先買原聲帶回家練唱,等電影上映在全部人一起唱唱跳跳,想像一下電影院變成超大型卡拉OK...有沒有這麼HIGH阿!或許就像蔡明亮說的,印度電影產業之所以強大興盛,是因為寶萊鄔電影是一劑甜美的麻藥,讓活在階級流動極緩慢的印度百姓,有一個暫時忘卻生活苦痛的美夢。

也因此《三傻》並不像刻版印象的寶萊鄔影片那樣樣板,電影很忠實呈現了在這樣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社會中,男生都被期望要做一個成功的工程師、女生都被期望做醫生的社會現象,全家人縮衣節食只為了送唯一的男孩上最好的工業大學,並寄望他將來成為Some Body來改善家裡的經濟,許多年輕人的夢想都為了家庭默默地葬送了。在寶萊鄔電影歡樂歌舞的背後,別忘了印度是全球自殺率最高國家的殘酷事實(電影裡也有演到這一段)。

《三傻》透過一個看起來無拘無束、自由、勇於衝撞社會規範約束的大學新生藍丘,來為大家上一堂追求真實自我的生命課程。儘管片中的院長一直都是一個惹人厭且心胸狹窄的古板傢伙,但我很喜歡最後他跟藍丘一段關於太空人在外太空為什麼不用鉛筆寫字的對話,讓才氣縱橫的男主角知道自己儘管聰明絕頂但仍永遠不足。

男主角是寶萊鄔天王Aamir Khan,他在台灣應該滿有知名度的,前一部自導自演的片「心中的小星星」也是賺人熱淚的那種。雖然他已經44歲了,可是演一個鬼點子很多的大學生還是很活靈活現,感覺他是一個相當具有人文關懷視野的寶萊鄔演員。看這片也讓我發現,印度片裡的男人似乎沒有男性刻版的電影形象一定要很MAN還是怎樣,大家動不動就相擁而泣哭成一團,開心起來也是臉貼臉抱成一團然後再哭成一團(大家都非常容易被感動跟哭泣),完全不怕被說Gay Gay或娘娘的氣氛非常的酷!

另外一個看頭就是,最後的景色實在太美了,美到我心裡OS:這應該是合成KEY上去的吧,查了網路才知道,整部片許多公路的景象都是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印度拉達克山區拍攝的,這氣勢果然大手筆阿,不愧是打破印度影史票房的鉅片:D

Saturday, December 18, 2010

【谷崎潤一郎】英國合拍劇團《春琴Complicite:Shun-Kin》@國家戲劇院

會看《春琴》是之前看影展無意間在文化快遞之類的本子上看到的廣告,老實說當時是被「偶戲」與這個古老卻很有張力的愛情故事給吸引住了,當然啦!還能看到深津繪里本尊更是大大增強了我想看的動力,因此早早就請凱特幫忙買了票。

很有趣的是這隻劇碼是由一個曾獲得「全英最佳肢體劇場」的英國劇團:合拍劇團Complicite與日本世田谷公共劇場共同詮釋谷崎潤一郎經典代表作《春琴抄》,並穿插另一篇散文作品《陰翳禮讚》,此外還加上偶戲操作的部分,整體乍看之下非常混搭。我曾上網觀看了一些合拍劇團的演出,多以簡約的舞台形式搭配製作精良的投影與聲光效果,當時便覺得這樣的視覺呈現與《春琴抄》那種古老壓抑的情愛氛圍應該是相當契合。

在觀賞之前我沒有閱讀過原著,不過現場有販售谷崎潤一郎的全部作品(還有折扣),當場閱讀一下《春琴抄》封面的故事大綱即有看戲的先備知識了。覺得這種病態愛慕氛圍的故事描述,頗有太宰治之流的味道,上網略查了谷崎潤一郎,果不其然也是同時期、同樣出身富裕之家的作家,難怪對日本特有的戀物或美感文化觀察描寫入微,這大概是當時一票頹廢派紈褲子弟共有的特色吧。

整個劇碼主要以三線呈現。開場的老人說明了春琴抄的創作背景,是19世紀初期正漸漸西化的日本,火車、西裝等等西物滲透進日常生活,尤其電器的發明讓大家漸漸忘了黑暗的模樣,古老日本那種追求寂靜、幽暗心靈的嚮往,正是春琴抄殘酷又耽美的被虐情愛關係的投射。首尾呼應的老人以《陰翳禮讚》的精神鋪陳日本獨特的文化,這兩段的表現我很喜歡,開場Opening就像尋常的致詞,但在不知不覺間馬上轉換成戲劇的氛圍。結尾則以強烈背光的光(幾乎讓人睜不開眼睛)去對照全劇的幽暗,令人印象深刻。

中間第二線則是一個現代的故事。為NHK《春琴》故事配音的女配音員,在一個開著小燈的書桌前扮演著說書人的角色。與導播和男友(手機)的對話相當生活化與幽默,為整齣戲帶來不少輕鬆的氣氛,女配音員說書的聲音很有味道,一開口就有四谷怪談的古老氣味。

第三線自然是《春琴抄》這個描述主僕間有點 SM情節的殘酷愛情為主軸。年幼失明的春琴是以偶戲操作,深津繪里是聲音、頭部和左手的操控者,右手與腳則另由旁人操控。我覺得由人偶擔綱非常有意思,因為盲人有許多動作是非常緩慢卻又帶有深意的,像是撫摸對方的臉的行為,既是在辨識形體同時又帶有一種權力愛撫的意味,這種饒富曖昧心境的情節,與其真人演出,偶戲反而更有戲。

此外我很喜歡本劇道具上的表現。《春琴》的演員們大量使用看似簡約的木棒與木板,它們可以是榻榻米、隔間紙門、窗戶,也可以是松樹、墓碑或三味線,這些簡約的木製道具在舞台上創作出各種有形或無形的空間,代表具象或抽象的物件,非常有想像空間,除了讓這個古老的故事在視覺呈現上增添了現代極簡感,同時又不失日本的禪味。

深津繪里無疑是整齣戲的大焦點!看完不愛上她實在太難,她的聲音表現只能用「千變萬化」來形容,不但從小演到老,台詞情緒多又複雜,這就是口條阿鄉親!(台灣新生代演員拜託參考一下人家怎麼光用聲音演戲),特別是小女孩的部分,清晰又有戲讓我以為是配音的,而且還要同時操縱人偶非常忙碌。

其實深津繪里的螢幕形象一直給我比較小女人的感覺,跟春琴這個古靈精怪又強勢任性的角色不太像,但是她在聲音上的詮釋實在太入神了,以至於後來她真人演出的部份讓我有種「人偶合一」的詭異美感。

硬要說什麼小遺憾,就是我們的位子意外地買到滿近的,不過還是沒有近到可以看仔細演員的表情,但我又想,如果坐很前面,看左右兩邊投影的中文字幕應該會忙到眼睛脫窗吧!(這齣劇碼旁白對話很多,不看字幕不行,讓我眼睛很忙),結果想來想去好像還是坐原本的位子最棒呢

Sunday, December 12, 2010

【電影】戀人絮語Sad Movie (2005)

看多了冷冽暴力的韓片,偶爾來點《戀人絮語》這樣清新又帶有都會風格的小品也很不錯。感覺這部片如果多拍些首爾街景,就變成《首爾,我愛你》之類的系列電影了XD!

當初看到DVD的封面就滿吸引我的,八個男女、四段相互交錯的都會情感,每個人都含淚微笑遠目的感覺預告了這是一部笑中帶淚的影片。(連清新小品的海報也可以拍出一種欲言又止的淚目氛圍!真不愧是擅於營造氣氛的韓國電影工業!不過盒子上寫「從四種愛情看到自己的身影」有點不貼切,因為其中有一段是母子情,這麼說來「戀人」絮語這片名也有點遜...)

英文片名「Sad Movie」說明了這是四段關於離別的感情,劇情營造在寫實與小煽情之間游走,演員選得都滿有我的眼緣的。鄭雨盛這MAN哥偶爾演個傻憨的大個真是不錯帥,而車太炫就是牽牛,一樣是一臉衰樣,看到他就是會讓人想說:ㄟ是牽牛耶!(儘管在別齣劇裡已經換了名字)然後忍不住想笑。

小弟跟媽媽的母子情很感人賺了我幾行眼淚(我也是口嫌體正直的固執女兒),而戴著布偶頭套的手語女孩也很有梗(她跟姐姐這段有點《聽說》的味道),大部份演出看不到表情卻活靈活現,我很喜歡她。

Thursday, December 09, 2010

【電影】吮指少年 Thumbsucker (2005) 之我也有長不大的印記

已經快三十歲的人,如果說還對這種描寫青春期少年內心悸動不安的電影有感覺,是不是很沒用?我一直覺得自己是處在後青春期的階段,對於要接受自己是個成年人的事實很不甘心,靈魂深處似乎某個東西也很配合地沒有進化完全,導致於我常常有不符合年齡的幼稚、不付責任想法與行為(誤),覺得可以過一個任性的人生實在太酷了(大誤)。

我們的靈魂深處,一定留有一個長不大的印記,在你最無助、最焦慮、最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跑出來。

《吮指少年 Thumbsucker 》就是一個關於成長印記的故事。十七歲的男孩Justin他長不大的印記是每當他感到焦慮的時候,會像嬰兒般地吸吮自己的大拇指,儘管自己內心知道不可以再這樣子了,但還是忍不住躲起來偷偷吸吮,父親男子漢般強勢阻止、母親的寬愛包容、小弟老成的輕蔑話語只在他心中留下矛盾的陰影,還有面對自己喜歡的女孩、辯論社團...,天阿人生怎麼這麼多壓力!?做了口腔檢查、冥想治療都沒用,醫生說這是一種強迫症建議以藥物治療,這藥吃下去從此人生就真的就海闊天空了嗎?

儘管中間劇情充滿了波折,電影最後有一個還滿正向的結局。兜了這麼大一圈Justin體認到沒有什麼不正常是需要被治療或是抹滅的,他們希望將你導正,是因為他們將自身渴望完美的理想投射到你身上而已。這些缺陷構成了不平凡的你,就像你爸爸、你媽媽、你老弟、你暗戀的女生、你社團的老師、你的牙醫...他們全都有著不同的缺陷一樣,而一定會有人喜歡這樣的你,就像你愛著身邊那些充滿缺陷的人一樣。

這片的攝影非常清新舒服,加上頗具Indie感的配樂、好看的選角以及一些奇想的鏡頭,都讓我想起《Juno》,可惜這片的劇本寫的沒Juno好(個人看法),因為想要發展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難題造成男主角心理壓力的那種劇情(父親當年放棄當一個運動員、母親疑似外遇、捉摸不定的暗戀對象...),導致於節奏和結尾上都比較弱了一些。

好在演員的部份算是大大的彌補,飾演Justin的Lou Taylor Pucci有一種懦弱羞怯的特質,把青春期的矛盾不安、不被了解的苦、不能恣意展現真實自己的壓抑表現的很好,「你是不是一個人的時候感覺寂寞?人多的時候又覺得憤怒不耐?」

此外這片配角算是大咖雲集,看慣了Tilda Swinton演精靈或女王,改看她詮釋一個對電視明星有著迷戀情結的普通家庭主婦如何?飾演神秘牙醫的基努李維的戲份也很有趣,口腔治療結束後的冥想治療,簡直就跟他本人會像個流浪漢坐在路邊吃熱狗一樣莫名奇妙。文斯范恩飾演的辯論社老師也跟他本人的性格(似乎)有點類似?就是那種表面上看起來跩跩會用一些理由釘你、私底下卻又很關心你的那種。

而Lou Taylor Pucci在這片裡絕對是吸睛的焦點,果真是翩翩美少年阿(口水),我覺得他笑起來很像西班牙的足球金童Fernando Torres。第一次演戲初生之犢的他憑本片拿下當年柏林影展影帝,這種青澀又躁鬱的氣質我想真的只有青春期的新人能詮釋的精準,就好比Dakota Fanning這種老成童星長大成青少年,但大概也演不出青春期那種青澀的感覺了。

Google了一下Lou Taylor Pucci的近況,這小哥整個變成大叔了...才25、26歲不是嗎,外國人真的是老的快。 一砲而紅的影展新秀來的快去的也兇,能不能有續航力,還要看能不能再接些大片好片阿(遠目)。

Monday, December 06, 2010

【Life】Life is...


Life is...一個禮拜平均在同一個位子坐上50個小時,用電腦50個小時。平均在同一個位子吃完12餐。平均在同一個位子喝掉15個茶包。平均用同一台電腦Check plurk 15次。

Life is countable。這就是我白天的小世界。

【Simple Life】2010/12/05 簡單生活節

這次簡單生活節對我來說應該是「Legacy生活節」,因為想看的藝人全部都擠在同一個場子裡馬拉松開唱,我三點一踏入Legacy除了吃飯就沒有機會往外移動了,所以什麼創意市集、設計師商品、太陽草地、戶外舞台都與我無關XD,加上早上公司還有活動早早就出門工作,這一整天對我而言根本就是鐵腿生活節,什麼簡單生活!life is struggle啊!(腳好痛我好想睡...)

我其實是因為有阿翔和陳小霞才決定買這一天的票,可是!華山裡面簡直到處都是人龍啊!看的到什麼表演似乎由不得你決定...你如果要看下一場的表演,這一場的時間最好就要排隊stand by了,所以只看到半場堡x Jabberloop,有點扼脕。(而且我沒有聽到超經典...)

Big band jazz果然就是讚,很有氣勢,氣氛也很歡樂!現在的Big band jazz已經不像以前那種old school老人穿西裝的風格了,團員都是打扮很潮的年輕人(當然技術也是很厲害),很會帶氣氛現場很HIGH!如果蛋堡可以跟馬尿等人來個Big band jazz爵士復興演唱會就太棒了。

原本想說,在這麼聲勢浩大的BAND之後,黃玠該不會有點撐不住吧!結果果然是我想太多,人潮不但沒有退散,大家也都還是很熱情捧場,一個人的舞台很小也很大,黃玠的演出越來越罩得住場面,拉低賽大家也很愛聽!

而且我發現他都用小可憐招數:「那個等一下中間的lalala大家可以一起幫我唱嗎...拜託啦...我一個人唱很像瘋子...」「那個,我今天也有帶CD來賣...你買了我也可以幫你簽名...如果你們有想要的話啦!」他就是這種讓人無法拒絕的好人啊!

中間退場稍作休息。再回來想先排阿翔的時候,順勢就進了會場聽了徐佳瑩。我覺得大部分創作人的歌聲都不怎麼樣(頂多稱的上是樸實誠懇),但徐LALA真的算是很會唱的創作歌手,她歌曲的芭樂傳唱度也都很經典,所以這一場算是輕鬆動聽,台下觀眾也都跟著哼哼唱唱。

不過我覺得她可能有點緊張(不習慣跟BAND合作?)整個人緊張到有點厚話,但講越多又越緊張,我覺得她那些自由發揮的轉音都唱的很好,很想聽她好好的放鬆唱一場。

到了阿翔的時候了!因為早早就進場聽徐佳瑩,亂彈阿翔這場重頭戲(對我而言啦)自然要像泥鰍般機伶地鑽往前五排。上次凱特聽了阿翔的復出演唱會後,跟我滔滔不絕地分享了心得,讓我心中湧起了非看不可的衝動

這次的表演也的確沒讓我失望(套一句Rita的形容詞就是:看這一場抵三場!)我深深感受到經典搖滾的的重擊與魅力,每一句滄桑歌詞都能唱進心坎裡的力量。跟阿翔面對面的現場,你就無法偽裝,就算是原本只是站著擺動身體聽歌的人,到中段《麻痺》、《良心》不間斷二連發也都會忍不注高舉雙手邊跳邊尖叫!(雖然那時我真的很累,但看到這種等級的表演就會復活!)

4個樂手的默契奇佳,吉他手阿偉先生的搖滾勁道很夠,讓阿翔那些帶有戲曲氛圍的歌曲更有爆發力。小郵差覺得這就是歌手最上乘的功力,準備很充足、表演很放鬆、投入200%,感染力超驚人。

而且阿翔把每首歌的層次都做的很好,中間有幾首歌都是比較激昂的,卻不會讓人聽的很疲勞,而是激昂之後還能更激情、激情之後還能更亢奮,你會覺得這個人的功力簡直深似海,最後決定不要想太多跟他一起搖滾就對了!我們左前方有一個眼鏡妹整個人呈現失控的狀態,從頭到尾就是不段的尖叫非常投入,突然覺得很開心,雖然阿翔很低調也很久沒有演唱,但還是有很多人甚至都是年紀比我輕的人,在關注他的音樂,好音樂不寂寞阿真的很棒。

這次唱了好多歌,除了《麻痺》、《良心》,《一陣風》《鄉下俗》還有很多不勝枚舉,結尾當然是經典大器的《走馬燈》。

我知道陳小霞是因為《傀儡尪仔》的緣故,但開始記得她的名字,是她幫電影《孤戀花》做了電影配樂,那悠揚哀傷又宿命的大提琴旋律讓我久久不能忘,一首《暗夜》的陰暗幽微整個寫進女人心坎裡。這場演出一掃上一段的激情,大提琴、acoustic吉他、手打鼓等等,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文人氛圍的演出,很難得,也很好聽。

《天使的側臉》YOGA跟陳小霞唱出了不一樣的氣味,而《媽媽心底有一條歌》、《暗舞》跟《十三歲半》都讓我印象深刻。大師ㄧ出手便知有沒有,12/29在legacy的陳小霞 ft.YOGA票已經賣光光了。

最後的壓軸,要可以跟戶外阿妹這種大明星陣仗抗衡的,自然要端出陳珊妮 ft.伍佰這種令人好奇又有趴數的演出才行。陳珊妮頭髮剪短短身穿紅色格子短娃娃洋裝,酷中又有點俏皮,除了經典舊歌《香水》、《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尼可拉斯》等,她還唱了新歌《OK》《青春》等等,誠意十足。

最後的大魔王伍佰以白羽毛造型登場(雖然他想模仿劉文正可他真的長太MAN~),兩人合唱了《蘋果花》,再以逗趣的《煞到你》做結,看兩個不太會跳舞的搖滾咖硬是排了一點舞整個就是趣味。

這張照片的重點是等待中的人群們。今年看表演有一個的很棒的地方,就是每組歌手其實只有10分鐘換場的時間,因為時間排滿滿一有DELATE到就是一直DELATE下去,也容易讓站到鐵腿的觀眾不耐,但整個活動時間掌控的都很好,在換場上也都很順利,音色都調的還不錯,覺得技師們真是辛苦了(有看到啟民兄綁著頭巾揮汗的身影),回到家我整個安心的死去。

Monday, November 29, 2010

【電影】安妮萊柏維茲的浮華視界 Annie Leibovitz: Life Through a Lens (2006)

我第一次看到Annie Leibovitz的作品應該是大學的時候,那時候美術系圖有一本她的攝影集,集結了她早期的名人單幅攝影,裡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奧納多抱著一隻天鵝的美少年照,我那時只覺得:這攝影師真瞎趴阿!全拍好萊屋巨星,厚厚一大冊裡面每一頁都是叫得出名字的明星。

一直到後來看到每年LVDisney巨星雲集的商業攝影,再也無法不記得Annie Leibovitz這個響噹噹的大名。這部Annie Leibovitz的紀錄片,以她想要出版一本記錄自己1990-2005的攝影集為開端,連Annie自己都不敢想要怎麼編輯自己的作品集,因為她實在拍過太多精彩的作品了!出版社請了一個資深編輯協助她,透過編輯之眼,從不同系列作品看一個傑出女性攝影師成功的脈絡,以及Annie如何透過鏡頭記錄每一刻美國文化並與之共同成長。

影片裡除了本人訪談,也訪問了非常多名人:米克傑格、小野洋子、琥碧戈柏、希拉蕊柯林頓、一堆知名雜誌總編...;還有側拍她與幾個明星工作的實況(喬治克隆尼、茱莉亞蘿伯茲、克絲汀鄧斯特...),以及剪輯一些過去年輕受訪的影片,我個人覺得非常值得一看(特別是有志成為藝術家的年輕人。)

題外話:這部片當初上映的時候,我還記得是在白雪戲院上映的...,我完全不知道片商在想些甚麼...,無論是想看藝術片或三級片的觀眾在白雪戲院看這片都會不太高興吧。


說Annie是滾石雜誌一手培養出來的攝影師似乎不為過。60年代在舊金山念藝術的Annie,充沛地吸收了反戰背景下的自由奔放、藝術人文氣息,那時的她看起來就是一個嘻皮。經由朋友介紹她去了剛創刊、同樣由一群反主流文化青年公同創立的滾石雜誌。並透過當時非常知名的寫者Hunter S. Thompson引薦得到非常多的拍攝機會:水門案尼克森下台、小野洋子與John Lennon、滾石樂團巡演跟拍。我覺得這時的Annie培養了絕佳的新聞觀點,她同時也發現自己很容易融入環境與人群之中,擁有新聞攝影與側拍攝影絕佳的特質。

這張小野洋子與赤裸的John Lennon的床照成為滾石雜誌最著名的經典封面,不僅是畫面帶來的視覺震撼,在拍完這張照後的幾個小時,John Lennon就被暗殺了,也將這款封面推向不可撼動的地位。從影片中可以感受到小野洋子非常喜愛Annie Leibovitz,她也很感謝Annie跟拍的一段時光,她表示那是她跟John感情最好的一段時光,因此這段時間捕捉到的畫面也是非常真摯的(不是有些名人假裝感情很好的那種)。

Annie在當時已經是搖滾樂、藝文界非常知名的攝影師,可是她也開始發現自己的困境。首先是毒癮,滾石雜誌裡Hunter S. Thompson等一票寫手都是毒品愛好者,再加上跟著滾石樂團巡迴,Annie也染上吸食古柯鹼的惡習,讓她覺得自己必須暫時離開滾石。其次是拍照層次無法提升,Annie早期的習慣是瘋狂不間段的拍,從500張裡面挑一張好的來用,但對要求精準的商業攝影而言這樣的方式太隨機。

她透過滾石雜誌的老闆Jann S.Wenner認識了當時紐約雜誌界最厲害的視覺指導Bea Feitler,開始進入主流的商業攝影戰場─Vanity Fair(浮華世界雜誌)。Bea Feitler讓Annie的人像攝影加入更多「設計」的成分,自此Annie開始廣泛運用道具、環境、化妝、打光棚拍等方式,去塑造人物的形格,並把意義與精神編入相片的意象之中。

如果John Lennon的床照是雜誌史上的第一,這張黛咪摩爾的裸體孕婦封面經典程度與話題性應該也足以排名第二了吧!Annie覺得Bea Feitler最厲害的地方在於,Bea第一眼就能選到最精準的照片,她自己挑反而要東挑西揀很久,她認為初學者從崇敬的藝術家身上學習美感的敏銳度與精準度是很重要的。

那些放在被攝者身上的概念,Annie覺得通常都是一些可笑的概念:像是把一個黑人放在牛奶浴缸裡之類,但是越是聽起來愚蠢的點子,效果往往都是出奇的好。希拉蕊說她喜歡Annie Leibovitz的攝影是因為她的作品非常有人性:不但表達出被攝者的性格、姿態、處事態度,同時也呈現了這個人的矛盾與不安。

Annie與Vanity Fair之間的關係是魚幫水水幫魚,雜誌提供各種商業攝影機會給她,而同時名人也相當買Annie的帳,有越來越多跨領域的知名人物指名要Annie拍攝,除了所有我們想的到的好萊屋巨星,政界人士(歐巴馬、布希與他的幕僚、柯林頓、英國女王...)、運動明星(一堆不勝枚舉)、商界人士(比爾蓋茲、川普...)都是知名的被攝者,Vogue總編輯Anna Wintour(就是那個穿著Prada惡魔的本尊)說,你想要妮可基嫚上你的雜誌,端出Annie Leibovitz的名字就沒錯。

我想也只有Annie Leibovitz這種等級的攝影師能拍到雍容華貴卻又寂寞的英國女王,她甚至說服女王取下皇冠拍攝,當時也引起軒然大波。
影片中也有收錄她以電影《凡爾賽拜金女》的演員群為MODEL,為Vogue拍攝一系列仿古攝影的現場側拍,Annie是快手攝影師(說話也叨叨絮絮的,速度很快,很爽朗像個男人),演員往往花5.6個小時setting,她十分鐘就拍攝完畢。到後期她的陣仗也愈來越大,道具也從牛奶浴缸進階到獅子、飛機...,照片後製的部分也越來越多。

其實我個人沒有太喜歡過度後製合成的照片,但是每次看到Annie的作品還是會讚嘆一下:茱兒芭莉摩的美女與野獸真人版(?)美呆了啊!合成技術太高明了吧!我覺得Annie在Vanity Fair成長最多的部分是掌握了商業攝影的精髓:拍出大眾想看的東西同時兼具美感,儘管如此,她也表示這些只是在幫雜誌賣東西而已,那她真正的作品,到底存在哪裡呢?


Hollywood年度笑匠(與企鵝們)的合照。每年Vanity Fair都會有一系列集結大咖的攝影,全部出自Annie之手,或許你會說:哼!那都是合成的沒啥了不起,問題是你請得起一排十個身價加起來破兆的巨星嘛!!Annie覺得自己的死穴在於:必須要靠名人才能過活,她仰賴拍攝名人維生,儘管對這樣的生存方式有些無奈,但看到沒拍攝過的名人還是會湧起「想拍」的念頭。

或許與擁有「美國良心」美名的女權運動者Susan Sontag相知相惜的一段感情才能喚起最初創作的感動吧!影片中的訪談提到,Susan Sontag是一個文人學者,她認識Annie之前並不知道她是知名攝影師,也因此Susan總是能用最理性、最要求的角度希望Annie的作品更具知識性,而不是只有將焦點放在好萊屋名流身上。

也因為Susan以充滿人道關懷的角度看待著世界,Annie Leibovitz 93年到了波士尼亞首都賽拉耶佛,身歷戰區攝影,重拾小相機、黑白照,生命與死亡。沒有助理與大陣仗的拍攝彷彿回到60年代的舊金山,第一次參與攝影工作坊拿起相機四處拍攝的感動,最初的最初。

Annie說小時候她們一家總是坐著車四處漂泊,她是透過車窗的小框框認識這個世界的,加上有一個愛拍照的媽媽,她幾乎是生來就要當個攝影師。她09年出版的《A Photographer’s Life, 1990-2005》攝影集小郵差有買,很大一本,不過裡面沒有甚麼商業攝影作品,反而收錄了非常多Annie Leibovitz的私密家庭照,包含父親與Susan臨終前的照片,她與50歲才生的稚子稚女們的照片,家族去海邊遊玩、各種家庭聚會的一系列黑白照片,非常動人,看的過程可以感受到一股巨大的能量。「經歷過這些生死之後,拍照成為生命中的慰藉」,Annie如此說。

附註:最近看到一則關於Annie新聞是前陣子她宣布破產的消息@_@,看來果真是藝術家性格不太會理財...,Annie,請個理專吧!

Thursday, November 25, 2010

【朴贊郁】蝙蝠:血色情慾 Thirst (2009)

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個海報是在去年的金馬影展,當場有被震懾住的感覺,我想我應該有不小心說出「媽啦韓國視覺設計越來越強~」之類的讚嘆(哎呀)。

海報上只有一男一女,以帶有一點圖地反轉手法的大膽正反姿勢交纏,帶出片名「蝙蝠」的形象。女人渾身冶豔慘白、雙手緊掐住男人的脖子,彷彿夜的女王;一身嚴黑的男子雙手垂放,則是一臉神職人員的肅穆模樣。簡單又強烈的畫面,精準傳達本片以吸血鬼為中心夾帶出暴力、宗教、情慾、性、罪惡等議題,再看到導演是朴贊郁,差不多點就燃心中「想看」的動力了。

這一兩年吸血鬼相關的電影或影集簡直多過了頭,那些不能曬太陽、要喝血、力大無窮有不死之身、可以飛簷走壁...有的沒的設定大家都很瞭,感覺吸血鬼就好像我家樓上老王一樣,跟我們熟得很哪。 因此每個導演都很努力在面挖議題,有的放入青春純愛、有的把吸血鬼提升成人類世界顯學,對我而言,朴贊郁的《蝙蝠》則是一則充滿道德衝擊與罪惡感的悲慘愛情故事

男主角原本是一個擁有至高無上人格的神父,清心寡慾,視增進全人類福祉為個人義務,因此參加了人體實驗計畫,沒想到染病後鬼門關走一遭回來竟變成吸血鬼。起死回生的神父,原本身為「人」的任督二脈也整個打通,愛上了兒時玩伴的妻子泰勳,在擁有愛人能力的同時,他也打破神職人員道德觀與外遇通姦的社會禁忌,甚至導致兒時玩伴死於非命,至此情慾快感伴隨著罪惡感而慢慢滋長著。

而神父在擁有吸血鬼的不死之身後,除了感官靈敏、刀槍不入、飛天走避耍耍浪漫,甚至輸血給死亡之人便能賦予她們新「生命」(復活成吸血鬼),雖然是「鬼」卻仿佛擁有了神的力量。然而在擁有巨大力量的背後,是更深層的道德瓦解。首先為了存活便必須吸食人血,為了不過分悖離道德,神父還以吸食植物人的血液來自欺欺人(我還擁有人的良知),但被他救起的泰勳卻成了一個瘋狂嗜血的魔物,他因為讓泰勳陷入了非人的地獄而感到極度的愧疚,因此最終決定以背離天主教義的自殺方式結束兩人生命。


視覺畫面還是非常朴贊郁,冷酷暴力又血脈噴張。許多畫面拍的直接又仔細,像是小心翼翼要營造出那種很敏感的氛圍,特別是「吸血」這個動作,無論是聲音還是動作都讓人感受到一種情緒性的飢渴(不是好萊屋片隨便咬兩下交差了事的那種。)與丈夫鬼魂三人行的部分拍得很超現實,也是讓人極度不舒服的橋段,有趣的是兩隻吸血鬼竟然活下丈夫鬼魂的陰影下,顯得格外諷刺。

至於《蝙蝠》是否有超越朴贊郁的前作,因為在這之前我只有看過「原罪犯」,覺得他已經把復仇的概念玩到鞭辟入裡的境界了,我想大部分的人還是覺得原罪犯經典吧!對我來說也是,總覺得比起罪惡感這個冷盤,好像還是大火快炒的復仇要爽快些(老男孩太令人印象深刻),不過《蝙蝠》的確將快炒爛的吸血鬼題材,拍出了一些耳目一新的感受,結局收的很好我很喜歡。

女主角金玉彬以新人之姿大膽嘗試這種需要有血有露的戲碼,我個人相當喜歡她的氣質。前半段是那種寄人籬下小養女孤苦可憐的味道,到後半段大變身成貌美藍衣吸血鬼,展現出瘋狂的大魔王的性格,真的會起雞皮嘎搭。好像有滿多人覺得她長得像湯唯的(某些角度有像)?我覺得她清純中又有一點使壞氣質很棒。



天啊!你認得這是宋康昊嗎?那個在《殺人回憶》裡魯莽的胖警察、在《駭人怪物》裡染著俗不可耐金髮的胖爸爸!他魯莽中帶著熱血的圓胖形象,在我心中已經成為某種韓國男子的象徵了(動不動就要飛踢別人的那種)。

他這次為了《蝙蝠》減重十多公斤瘦出尖下巴,連朴贊郁都覺得他的尖下巴可以成為本片的賣點之一。另外兩人在 VOUGE也拍攝了一系列唯美的吸血鬼風格攝影,很有 FEEL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