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0, 2014

生來與眾不同:Viktoria Modesta的仿生美學

第一眼看到Viktoria Modesta─她那在黑暗中閃閃發光的左腳,我腦中浮現了攻殼機動隊裡草薙素子的樣子,人類與機械在生理上相互融和的未來世界奇觀,居然有人已經把這概念詮釋的如此富有視覺張力。

1988年出生的Viktoria Modesta,在17歲時失去了她的左腳,這個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激發她去挑戰傳統時尚眼光,並且在主流的大眾文化中創造出一個前所未見的形象。是的,她是一個Model、歌手、藝術家,但卸下華麗時尚的妝扮,她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殘障人士。


【正常人,你在怕什麼?】
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點聽膩的「殘而不廢」的論調,強烈推薦欣賞這隻跟英國Channel 4合作的音樂錄影帶,在這裡面「disability」不是脆弱醜陋要被遮掩的;也不是陽光希望真善美帶給大家向上力量的,Viktoria Modesta用她穿著尖錐義肢的左腳往地面一刺,闇黑神秘形象帶來的是全面性的顛覆:一個強壯的、充滿power的、令人崇拜的、有侵略性的、令人懾服的「障礙者」

你不得不為MV中,小女孩把洋娃娃左腳拔掉的病態劇情所著迷,因為這正反射出所謂正常人的恐懼:我們害怕與他人不同,於是我們也排斥跟我們不同的「異類」,Viktoria Modesta卻用她的殘缺展示了一種狂野的自由,對我們(正常人/文明人)展開渴望解放的召喚:內心深處期待擁有不畏世俗眼光的勇氣、或是透過破壞肉體(譬如刺青)證明自己擁有對抗的力量。

Viktoria Modesta用她身體反映出了一種社會的集體焦慮。儘管很黑暗,能量卻是無限巨大並飽滿。

【只有她能做到,且無可取代】
Channel 4介紹Viktoria Modesta為「the world's first bionic pop artist.」,就大眾藝術價值而言,我個人覺得Viktoria Modesta的MV《Prototype》無論視覺美學或肢體表演,都是上乘之作。不會有「因為他腳這樣、所以已經很不錯了」的同情性評價,她的障礙特徵反而為她的創作樹立了一個無可取代的高標─這一切只有她能做到,就像是任何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一樣。

她為新世代的障礙藝術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即當你經得起整個藝術平台的考驗與評價,你就獲得了真正的平權。不拘泥在舒適圈、向主流價值衝撞,撕掉標籤的那一刻,看似殘缺的肉身也能帶你體驗自由。

Saturday, December 13, 2014

【2014金馬】鬼門食女 Over Your Dead Body (2014)

好像很久沒有看三池崇史的作品了,三池崇史對我和這個Blog來說,有著滿特殊的意義,我的第一部三池崇史是2008年看的《再婚驚魂記》。那時在前一個工作剛做1-2年,身為小助理就是每天瞎忙,覺得生活單調、前途茫茫,為了轉移貧乏工作帶來的負面情緒,我開始大量的看電影,大量到像是吃飯喝水一樣的大量,並且強迫自己書寫記錄。在這之中,不但漸漸寫出心得,Cult片/B級片/怪片/藝術片/經典老片全都來者不拒,感官和理解力像是打通任督二脈,在電影裡我得到了超多樂趣,甚至說擁有了一個嶄新的人生也不為過吧,而這一切回想起來,竟已是六年前的事了。

後來自然也看過幾部三池崇史的電影,隨著年紀漸長,對所謂Cult片的喜好也越來越刁了,血血肉肉鬼鬼怪怪早不能滿足,加上看越多、選擇越多、喜好也不斷進化,三池崇史漸漸不在我的名單之上。這次金馬,選了一堆溫和小清新,覺得似乎該給自己來點刺激的,畢竟既然要看三更半夜的午夜場,也要選部不會想睡的呀!

撇開這個有點搞笑的英文片名不說,《鬼門食女》的劇情相當吸引我,我一直很喜歡劇中劇中劇的劇本,加上男主角市川海老藏本身就是一個歌舞伎演員,由他企劃/演出這個發生在劇團中的鬼話想必十分適切。而劇中劇團排練的《四谷怪談》,應該也是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人小時候都聽過的日本鬼故事吧!毀容的阿岩傳說,簡直就是鬼怪的經典。

電影劇情其實很簡單,一個歌舞伎團隨著排練,將演員間暗潮洶湧的關係漸漸浮上檯面,而排練著的劇情,似乎也在劇團外悄然發生,因此有了這個舞台上/下交互指涉、夢境/現實不斷交互越界的故事架構。男女主角的演出都相當飽滿,柴崎幸在我心中,眼神向來犀利帶有英氣,演繹恨意這個部分自然也是駭人的不得了。而三池崇史似乎不甘本整部片搞得如此古典,劇情中甚至結尾都還是會讓觀眾可以看到他愛的B片元素,血血肉肉也是少不了。

整部片看得最過癮的部分,應該是美術無誤。我還滿喜歡當「大量塑膠布出現,就是在夢境之中」這個符號的運用,另外排練時華麗的旋轉舞台與背景燈光設計,光看電影也有在國家戲劇院看一流舞台劇的感官享受,讓顫慄的氣氛多了一絲頹敗的美感。鏡頭巧妙的不時帶到舞台外圍,那些點著小燈、拿著劇本做紀錄的其他劇團成員,好像舞台直接連接著教室或辦公室一樣的違和感,有一種非常老式的風情,這個設定真的讓我很著迷,想起幾年前看谷崎潤一郎《春琴抄》舞台劇的古老日本陰翳耽美風味,也很像是京極夏彦筆下會出現的場景。

被三池崇史嚇到的歲月雖離我遠去,但還好大半夜看影展電影的熱血還留在身上。

Thursday, November 06, 2014

【2014金馬奇奇幻8】巴黎最後探戈 Last Tango in Paris (1972)

大金馬在今天熱熱烈烈的展開了,很LAG的把最後一篇奇幻影展文完成。其實《巴黎最後探戈》這部片很適合最近的秋天看,男女主角駝色系的服裝都很好看,整部片的畫面有一種奶茶或咖啡歐蕾的色調,奇遇、浪漫、粗暴、悲劇交雜在故事中,看到最後的確能感受到冬日將至的蕭瑟荒涼。

就如同貝托魯奇的每一部作品,儘管評價不一,但在攝影這塊的水準始終無庸置疑的完美。

我好愛這部片的攝影,因為講得是一個「空房」與一對男女的故事,這個空間和男女主角間自然有許多可以處理的很巧妙的地方。貝托魯奇在片中運用了大量的水平對比,表現男女主角的對立和差異:模糊與清楚、光線與陰影、左與右...,每張劇照都好適合當作構圖美學的教材。在什麼家具都沒有的空間裡,也有一種異於生活常態的戲劇感,好像舞台劇一樣,這片的奇幻氛圍也大概源自於此。另外我自己覺得,金基德的《空屋情人》(也是我個人超喜歡的電影),也有些向本片致敬的氣味。

很可惜的是,《巴黎最後探戈》的幕後軼事比電影本身受到更多的矚目與討論,女主角也像彗星一樣的快閃殞落,我看了這部片的紀錄,導演與馬龍白蘭度紛紛入圍當年的金球獎與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獎項,但這部片的最佳紅花Maria Schneider儘管一時間名滿天下,卻沒有得到太多肯定,後續演藝生涯也沒有太多表現。再對照到她日後控訴拍攝過程的相關紀錄,不知為何讓我連想到安迪沃荷的Edie Sedgwick─那些被藝術家利用後拋棄的可憐女孩們。


「一進到這間公寓裡,我們就必須忘記自己的名字。」

Monday, September 29, 2014

《電影》橫道世之介 よこみちよのすけ (2013)

「如果我走了,大家會哭嗎?」
「大家想起你,一定會笑出來吧,
因為都是一些有趣的事阿。」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光是認識世之介這件事,
就覺得我比你幸運好幾百倍。

就在幾天前,才跟Junyu很荒謬的討論起「追思會」這件事,如果我現在不小心因為意外死了,會有人辦我的追思會嗎?總召要找誰?藝術總監找誰?要哪種風格?音樂呢是我喜歡的搖滾嗎?地點在哪裡?骨灰灑在哪?海邊還是玉山?我喜歡的貓貓狗狗可以入場嗎?話題越扯越遠,最後聽起來不像追思會,到像是一場溫馨搞笑的同樂會,只是主角永遠不在。

然後我想起了《橫道世之介》這部片。我們的生命中因為環境的轉換,總有「期間限定」特別親密的朋友,譬如高中時一起社團的朋友、大學的同學室友,或是實習的革命夥伴、出社會第一份工作的朋友...,然後就像賞味期限到了一樣,這些人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空間流轉,靜悄悄的離開了我們的生活圈。回憶起這些關係,就像是小小的火花在人生各階段閃耀。

這部電影很長,導演手法很厲害。前段走的是小復古風的日式青春片,氣氛溫柔平穩。但在電影中段時序跳回現代時,突然插入了廣播報導35歲的攝影師橫道世之介意外死亡的消息,全片氣氛急轉直下,讓觀眾更珍惜與好奇,電影將如何鋪陳世之介接下來的人生?

我很喜歡翔子在計程車上看著馬路街景這一段,彷彿親眼看到自己在摔斷腿後,世之介接她出院畫面,一切歷歷在目卻人事已非,翔子的惆悵也在醞釀累積中堆向最高點,那種淡淡卻爆滿的,幾乎快掉下來〈卻沒有掉下來〉的回憶眼淚。

吉田修一的小說 / 改編電影看過很多,但《橫道世之介》是唯一一部我沒看過小說就直接看電影的,改天該找個原著來看看是否有不同風味。但還是要再次地讚嘆,吉田修一小說的電影感真的很棒呢,改編的作品目前真的是無一不好評,《惡人》《東京同棲生活》無論小說電影我都很喜歡,之前錯過了《再見溪谷》和《新熟女時代》〈改編自和她的第二次相遇〉,希望未來都有機會補齊。

Wednesday, July 23, 2014

【電影】絕美之城 The Great Beauty (2013) :人生的一種概念

【又是一篇拖拉的LAG文】

今年的奧斯卡外語片很不一樣。不諱言近幾年開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成了我的選片指標,它脫離了以前最佳外語片那種毀澀難懂的異國情調,反而有著成為突破大美國主義的豐沛世界語言。從送行者、迷樣的雙眼、更好的世界、分居風暴到愛慕,這些片都有一個共同的強項,就是劇本很強、演員很強,就算製作成本沒有很高,影片還是有細膩的品質。扣人心弦的劇情推演,訴說的議題也很深刻,難怪有人說近幾年的最佳外語片都比最佳影片更像最佳影片。

照著這樣的脈絡,原本以為這次的最佳外語片,應會由在坎城奪大獎的《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拿下,但看了《絕美之城》後,不得不說這真是個令人驚喜的結果。因為《絕美之城》又跳脫了前幾屆最佳外語片的樣貌,他的劇情相當簡約模糊,是一個相當概念性的電影,你無法描述它的故事走向,就是透過男主角與身邊幾個人的交往互動,談論那些關於人生裡的一切。整部片充滿哲學性的優雅與孤獨,老實說欣賞的層次與門檻不低。

「我不想為了美好而停下腳步。
我想追尋更美好的事物...,可是,我沒有找到。」

它的劇情很難被線性的描述,但角色刻劃卻很深刻。男主角Jep是一個曾經寫了暢銷小說、後來成為享盡榮華富貴的社交高手,卻遲遲無法寫出下一本小說。他的生活極具品味與格調,觀眾透過他也一同經歷了義大利上流社會各種光怪陸離的生活:派對、狂歡、脫衣酒吧、藝術活動、整型、宗教,與形形色色的友人們進行各種機智的交談,然而,年輕時的愛人,卻選擇嫁給了一個相當平庸的對象。他想成為上流社會中的派對之王,卻也疑惑為什麼年輕時的她最終選擇了一片平凡的風景。

整部片充滿了有意思的Quotes和有點奇幻的畫面,電影的後座力比我想向來的更深刻。我很喜歡上流社會將天才女童現場創作視為一種高級享受的殘酷片段,也非常喜歡男主角參與喪禮時說的「喪禮守則」。《絕美之城》對我來說有一種無止盡的夏天的懷舊氣味,導演Paolo Sorrentino的前作《重金搖滾男的奇異旅程》我也非常喜歡,導演似乎特別喜歡捕捉這類曾經到達巔峰、人生好像活夠了的中年男子,心中虛無的、亟欲被填補的風景。

「如今我的夏天都用來回憶,那些消失的善意,
一部份是因為倦怠,一部分是因為大意。
但,懷舊有什麼不好?
這是對未來毫無信念的我,唯一的消遣。」

Friday, May 30, 2014

【電影】香港仔 Aberdeen (2014)─彭浩翔的當代生活速寫

「這隻擱淺的鯨魚,就跟上了岸的香港漁民一樣。
上了岸,就死了一半。」


80-90年代人人都說香港是個急功近利的商業社會,挾帶殖民色彩有著銳不可檔的繁華氣勢,我們這一輩的小時後誰沒有哈過一兩個港星?記得我國小畢業時最紅的歌就是張學友的《祝福》。但不知曾幾何時,港星來台發展漸漸沒那麼耀眼,倒是台灣歌手各各攻佔紅館。

最近台港氣氛情勢有了明顯消長,台灣的文青們在沒有大錢快炒的環境裡,依舊走出一條優雅慢活的小清新生活之道,當一本本雜誌、一則則新聞放送著香港人多愛台灣的報導時,我卻在此時喜歡上了老式香港的庶民情調,從前年開始,以一種補課的心情陸續看了《依莎貝拉》《放逐》《C+偵探》《低俗喜劇》《志明與春嬌》...等片,發現自己有種難以言喻的港澳情懷,想從這些香港電影中找尋一種失去的氣味。


香港電影產業自從無法抵抗陸資的挹注,似乎就再也沒有原生品種生存的空間,過往那種生猛爆裂的、前衛的、東西文化碰撞的港片一去不付返,現在能打著「純港片」的旗幟已經成為一種稀有的宣傳亮點。彭浩翔的新作《香港仔》開宗明義告訴你這是香港人的生活故事─那個漸失特色與光芒的不舊不新香港現代生活,海報三個從街坊牌樓挖下來的大字,加上一組三代家庭,究竟想說什麼?

聊聊電影中喜愛的片段。彭浩翔向來喜歡靈異驚悚的元素,甚至連愛情喜劇都不放過,能把《志明與春嬌》拍成非一般愛情故事,功力便知一二。這個特色,我只說喜歡的人很喜歡,不能參透其中奧妙的人就覺得莫名其妙。《香港仔》最特別的一段,是用紙紮人與詭異歪斜的餐桌微靈異場景,呈現楊千樺與去世母親的心結,巧妙用東方文化帶出人心的黑暗面與糾結暗湧的家庭關係。是整部戲中我覺得最有FEEL的一段。


「可怡,你問我生活是為了什麼?生活,
其實沒有要為了什麼,生活沒有目的地。
生活就是:吸氣、憋氣、呼氣──吸氣、憋氣、呼氣...」

雖然這次在媒體評價大放異彩的是梁詠琪,因為她真的有突破過往玉女形象的演出,但我覺得還是覺得楊千樺這個活在過去家庭陰影的角色難度更高阿!

整部片節奏很順,但老實說還是少了當初看《志明與春嬌》的悸動感,我姑且把原因歸咎在收尾。一是我覺得救鯨魚的橋段讓我出戲,電影中已經有一隻搶戲的蜥蜴了,不需要再有一隻鯨魚阿!二是最後幾分鐘皆大歡喜的結尾拍攝手法,乍看很像某種政府機關的美好家庭宣傳廣告 (大家會背光相視而笑的那種),我想彭浩翔的確是想借由電影,傳達一點正向勵志的感受給香港人的,而不只是呈現光怪陸離的眾生百態,只是處理的有點造作,可惜了。《香港仔》要說的話很多,也許每個人都能從這片速寫風景中抓到一些不同的吉光片羽吧。

Sunday, April 13, 2014

【2014金馬奇幻7】上海異人娼館 Les Fruits de la passion (1981)

看奇幻影展沒選部cult片好像怪怪的,畢竟奇幻影展本身就具有「獵奇」的精神,不看點珍稀怪片怎對得起辛苦的選片人,加上自己實在很喜歡江戶川亂步那種開創先河的日式奇情風俗、又很好奇導演寺山修司的代表作:《幻想圖書館》若是電影化會是甚麼樣的怪異光景?...種種原因下,《上海異人娼館》居然是我今年影展第一部選入片單的電影。

《上海異人娼館》改變自60年代的知名情色文學《O孃的故事》,講述一個白人少女O為了向愛人 (賭場老闆) 證明自己的愛情,自願去妓院當妓女的故事,充滿SM、窺視、虐待、謀殺...等元素超具話題性,在當時也對西方的性解放運動有著推波助瀾的影響。

由寺山修司這位身兼詩人、攝影師、評論家、作家、編劇、電影導演的日本超前衛派創作者 (原諒我自行加了個『超』以表崇拜之情) 改編,加入了更多東方情調和詭異的幻想場景,整部電影有著一股難以言喻的荒謬怪誕,像是白人女子坐在上海風情閣樓裡的視覺印象、或是中、日、英文交雜的對話情境,我特別喜歡劇末一個妓女死在一座大鋼琴上從河中浮現的畫面。

電影使用的符號或語言,現在來看也許不是特別新穎,但在1981年拍出這樣的作品可稱得上是驚世駭俗了。他的視覺風格影響了一大票後繼藝術工作者,像是很多人喜歡的獵奇漫畫家丸尾廣末,我多年前看的三池崇史《鬼伎回憶錄》裡虐待的橋段也有《上海》一片類似的調調。

比起電影,寺山修司的攝影作品對我來說更具難以抵抗的魔力,更有想像空間,太怪異好看了。

寺山修司是青森人,上網GOOGLE發現青森竟然有寺山修司紀念館,看來除了採蘋果之外,青森又多了一個讓人嚮往的景點。

Saturday, April 12, 2014

【2014金馬奇幻6】巴黎野玫瑰 37.2 Le Matin (1986)

這個名叫Betty的女人一腳踢開門,丟下行李在門口,打扮火辣、充滿笑意的問你:「我漂亮嗎?」電影是這樣展開的。似乎預告了接下來全部劇情將被這個充滿魅力的瘋狂女子給佔據。

《巴黎野玫瑰》當年代表法國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不僅是演員表現奔放精湛 (幾乎是男女主角的生涯代表作 )、劇情轉折相當戲劇性,是部兼具感官與藝術感的情色巨作,我覺得這部電影非常「法國」─或者說它似乎代表了某種法國女人 (或法式戀情) 的浪漫激情想像:愛時濃烈化不開願意跟你遠走天涯、恨時放火摔東西自殘跟你玉石俱焚,不過這種女友...交往起來只能說折壽阿。

這部電影被小金馬列為超限制級,老實說我覺得沒麼誇張,除了男女主角動不動就正面全裸外,沒什麼真的很限制級的地方,而且男女主角的身材都超好,其實挺有美感的。

我很喜歡戲中兩人對坐彈鋼琴的橋段,那段琴音散場時仍在我耳裡不曾散去,我覺得是這部電影最溫柔的時刻,對照結局也更顯感傷。劇情安排上算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高潮起伏,演到四分之三左右時我原以為會是happy ending,男主角的作家夢也許不見得會實現,但兩人會有個小家庭之類的。沒想到女主角懷孕夢想落空後劇情直轉直下,她坐在餐桌前、整張臉像小丑哭花、整個人喪失心志發狂的那幕,觀眾應該都跟男主角一樣驚駭 (而且我印象中曾在後來的電影裡看過類似的致敬畫面,這一幕真的很有power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文片名取為《Betty Blue》我個人非常喜歡,相當有電影結局感傷的情懷。

演女主角Betty的Beatrice Dalle是整部的大亮點,身材太好了不斷裸體大放送,長的不算特別漂亮卻相當有特色。在這部電影的巨大成功後,成為法國影壇的性感謬斯,媒體盛讚她兼具藝術家與搖滾巨星的特質,不過之後似乎沒有太多知名的作品。男主角Jean-Hugues Anglade在這部之後還演了《瑪歌皇后》《機動殺人》,現在也是魅力老帥哥一枚。

【2014金馬奇幻5】曼哈頓 Manhattan (1979)

「有些特別熱愛的事,是不能用理智來理解的。」

因此這部電影也沒有什麼清楚的劇情、了不起的劇本結構,就是不間斷的街景、不間斷的機智對談、哲學思想、最愛的音樂和電影、夜色、天光、城市風光、剪不斷的女人關係,紐約,大概是Woody Allen永遠的鄉愁。這部電影從頭到尾皆以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貫穿,俏皮的黑管、蓄勢待發層層疊起的管絃樂大軍,就像是這個瞬息充滿變化的城市,與說不完的感情關係。而我也不免俗地瞬間想起了《交響情人夢》的片段阿。

《曼哈頓》裡除了有招牌搭檔戴安基頓,也可以看到好年輕的梅姨,她在裡面飾演Woody Allen的前妻,和另一個女人與她跟Woody的兒子組成了一個多元成家的家庭,並企圖寫一本書公佈他們婚姻失敗的原因。一如往常,Woody Allen在這部電影裡再度飾演著與現實拉鋸著的才氣劇作家:他寫的通俗喜劇受到電視台歡迎,他卻因此變得更加憤世嫉俗,辭了工作搬到曼哈頓的破爛小公寓,並且無懸念的,周旋在年輕小美女 (美國文豪海明威的孫女Mariel Hemingway飾演) 與戴安基頓之間。

我想Woody Allen可能是唯一一個一輩子都在電影中扮演自己、然後觀眾永遠都不會看膩的演員。突然想到,《曼哈頓》應該是《慾望城市》《紐約我愛你》之類的城市戲劇的濫觴,一種遊走在城市之間的喃喃自述,文青般的庸人自擾,日復一日。然而我喜歡這部作品,觀看的過程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感受,就像是一場慌亂的告白一樣,真誠而悸動。

Monday, April 07, 2014

【2014金馬奇幻4】星塵往事 Stardust Memories (1980)

為什麼所有的喜劇演員,都落得矯情且令人厭煩?

看Woody Allen的電影,再次印證「幽自己一默」是喜劇導演最需鑽研的課題。

這次小金馬有Woody Allen早期作品的專題,時間權衡下,選了這部Woody Allen自稱最喜愛的作品,毫無意外這又是一部自傳性質非常濃厚的電影。Woody在劇中演的幾乎就是自己─一個喜劇導演,面對著尖酸的影評、瘋狂的影迷、剪不斷理還亂的三角關係、迷茫的創作之路。

據說這部電影是他與美國影評人關係決裂的開端,他在電影裡的確把影評人和影迷拍的挺像智障的XD,但老實說,他損起自己同樣也是不遺餘力呀!透過劇中影評人之嘴,他消遣著自己的自命不凡、叨叨絮絮不著邊際、自以為是的藝術感( 雖然總是深陷危機但又不失運氣、才華與風趣,和滿滿的女人緣 ) ,只能說影評人們也太小心眼了。

 「導演,你自編自導自演所有作品,有沒有特別辛苦的地方?」
「有阿,我要很努力克制,才不會給自己太多過大的特寫鏡頭。」

不覺得他真是個風趣的老頭嗎XD

我從來沒辦法找到個完美的女人

Woody Allen在電影中周旋在麗塔與多莉兩個性格迥異的女人之間,他喜歡多莉的法式優雅風情但也喜歡麗塔小野獸的熱情,戲中他用了個小短片,想把多莉的腦子放進麗塔的身體裡,想說:我終於創造出一個完美的女人,但最後卻愛上那個空殼。

「你真的覺得存在所謂的完美伴侶嗎?我是說,你不認為任何成熟關係的基礎其實是相互妥協嗎?」

「我認為任何關係的維繫…既不是妥協,也不是成熟完美之類的。它實際上靠的是運氣。你知道的,這才是關鍵。」

對於感情關係Woody Allen總是偏向宿命論,有點悲觀,《星塵往事》裡也能看到如此的觀點,在捉狹機智的對話中增添了難以捉摸的憂傷,好像一直陷在某種無法跳脫的泥沼裡。對未知運氣的描述最全面的,我想就是《愛情決勝點》了吧。

Sunday, April 06, 2014

【2014金馬奇幻3】彗星來的那一夜 Coherence (2013)

每年看小金馬,就是希望可以看到低成本、高創意的作品,今年果然又有中獎的感覺!《彗星來的那一夜》我在第一次看片單就很有興趣,是我喜歡的科幻驚悚類型,加上聞天祥的大力追捧,週日這場呈現了完售的爆滿人潮。

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奇怪小驚悚 (世界奇妙物語STYLE) 的創意電影毫無抵抗能力,這片在劇本、電影氣氛、引用的概念和理論、演員表現上都非常精采。

表面和諧、私底下關係各自糾結的8個友人,在彗星通過地球的那一晚進行了聚會,大家興奮的說著以前彗星經過地球時曾引發的各種奇怪傳聞,而真正的怪事也接二連三展開...。電影裡引用了著名的量子物理學理論薛丁格之貓,將一隻貓與一盤毒藥關在一個盒子裡,除非我們打開盒子,否則活貓與死貓兩種可能性,將同時並存與宇宙之間。這部有趣的電影,決定將盒子裡未打開的所有假設,一口氣全部癱在觀眾眼前。

電影裡有幾個我很喜歡的劇情亮點,營造出緊張氣氛的高潮。八個友人中,有兩批人馬因為離開房子去找電源而產生了「變數」,女主角小愛發現友人裡有人來自第二、甚至第三、第四個平行宇宙,這邊真的超驚悚。第二個我很愛的轉折,是當小愛發現先生不忠,友人們又因恐懼吵成一團,決定獨自離開房子,在大停電中的社區跑去一家一家偷看,看看存在於其他平行空間的「我們」過什麼樣的日子:有的也是因為恐懼吵成一團、有的甚至發生暴力事件...,直到她看到了某一個平行宇宙裡,大家非常和樂、她與先生也非常恩愛,她決定幹掉那個平行宇宙裡的自己,去取代那個位子...。

我覺得第二個劇情轉折設計非常的好,一瞬間你懂了導演的把戲,他一口氣揭穿所有可能,然後你知道這個故事其實無關科幻災難,講的還是現代人分崩離析的關係,電影瞬間從對未知世界的恐懼,轉為犯罪驚悚的謀殺基調。比較可惜的是結尾,我覺得有點太過,一夜瘋狂後醒來大家都有點恍惚,小愛發現車窗被打破,以及撿到兩枚一樣的戒指,這已經足夠說明發生的事其來有自,安排了另一個小愛打電話給她丈夫,明目張膽的恐懼反而有點破壞了這部電影的餘韻。

另外散場時聽到很多人說女主角長得很像年輕的茱莉蝶兒,其實不只女角,裡面好幾個演員也都跟好萊屋演員很像,這是不是也是導演的小把戲就不得而知了XD。

Friday, April 04, 2014

【2014金馬奇幻2】眾聲喧嘩 Triptyque (2013) 聲音是生命的海洋

                            
小金馬怎麼沒有像大金馬一樣有觀眾票選單呢?如果有的話,《眾聲喧嘩》應該會獲得我的五顆星滿分吧!

改變自「現代劇場達文西」的戲劇大師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長達9個小時的舞台劇經典《Lipsynch》,電影選出舞台劇中最受歡迎的三個片段改編成電影。我記得這部舞台劇在2010台北藝術節上演時超轟動,除了票價驚人,長達9小時 (中間休息三次,劇院還有訂便當的服務) 也是前所未見。而Robert Lepage獨特的美學、聲音科技運用也是一大賣點,記得那時超想看的,但9小時實在令我卻步。(現在想起當然是後悔不已)


電影名為《眾聲喧嘩》,卻並不嘈雜,反而將各種聲音元素的交織運用,層次豐沛極富藝術性。歌劇、詩歌朗誦、英文、法文、靈異的聲音、爵士樂女伶、卡通配音工作者、饒舌...,導演把所有能用到的「聲音」使用的淋漓盡致。三個主角: 精神分裂症的書店店長Michelle有著婚姻與酗酒問題的腦神經外科醫生Thomas、動了腦神經手術而患上短暫失語症並失去部分記憶的女歌手Marie,這三人也在人生中分別遭遇著幻聽、無法溝通、失去語言能力的「聲音困境」。

整部電影很迷人的地方在於結合了理性 (醫學) 和感性 (音樂/文學性)兩種元素,我最喜歡爵士女歌手Marie的故事。她原本是一個靠聲音吃飯的爵士歌手,在動了腦神經手術後不但患上失語症,同時也失去了一部份對父親聲音的記憶,她找到了一段無聲的童年家庭錄影帶,請來許多配音員嘗試配出失去的聲音,最後,她親自配音並改變音軌,才發現,原來父親的聲音一直都藏藏在她的聲音裡。另外,患上失語症的Marie雖然無法說出有意義的句子,卻依然能唱出優美的聲調,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橋段。

----
※本片榮獲2014柏林影展電影大觀特別表揚

【2014金馬奇幻1】凶惡 The Devil's Path (2013)

改變自日本真實的社會案件,由一個記者採訪死刑犯開始,死行犯心有不甘拱出幕後藏鏡人「醫生」以及幾起未爆案件,才發現這個犯罪組織,專找家中有麻煩老人的家庭共同攜手行兇,分贓保險金。山田孝之飾演的記者在深入採訪的過程中,私生活的壓力與陰影也一點點擴散開來。

我覺得這片的取材很有園子溫喜歡的那種詭異社會案件路數,但導演白石和彌將電影處理的相當冷冽陰暗 (虐殺場面不少,但與園子溫很OVER的調調不同),看的過程頗不舒服。但讓我覺得最毛的還是Lily Franky的超強演技!我不久前才看了《我的意外爸爸》阿,他裡面是個好鬥陣的鄉下爸爸阿。總之,這部的Lily Franky演得太邪門了。

其實我沒有很喜歡這部電影的節奏,前後分成兩段最終合在一起,算是平平穩穩。但我覺得電影找了一個很棒的切點去詮釋人性中「被壓抑卻不由自主湧現的惡」:和犯罪組織攜手幹掉酒鬼父親的家庭 VS 照顧山田孝之阿茲海默症母親而陷入極度痛苦的妻子,裡面有幾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酒鬼家庭跟犯罪組織通完電話「用酒精把他灌死吧」,一家人沉默裝作沒事的繼續吃飯;一個是山田孝之的太太拿出離婚證書時說「早就想告訴你,其實我常打你媽」,這些都是建立在同理上的殘酷。最後Lily Franky對山田孝之說:「最希望我死的...其實是你吧。」山田孝之發瘋似的追案,想繩之以法 (消滅) 的...是不是來自自身、最後把母親送去老人院、無法承受的惡 (罪惡感) 呢?

總而言之,我的2014奇幻影展,一大早在這部可怕的日本電影中揭開了序幕 (默),看來這次也會有許多有趣的觀影心得呀。

Thursday, March 20, 2014

【電影】KANO (2013) 迎接我們的會是一片黃金的稻穗

我還記得去年八月的野台開唱,馬志翔在通往舞台區的熱島市集尾端租了一個攤位,佈置的相當有日劇時期的復古情調,貼了好多關於嘉農棒球隊的資料,那幾天高溫38度,太陽大到連眼睛都睜不開。馬志翔連著兩天都包著頭巾,抓著麥克風,揮汗如雨站著和有興趣、路過的年輕人們說著關於這部電影的一切。那是電影上映半年多前的事,那幾天的天氣用酷暑形容也不為過,現在回想起來,竟與電影中黃土奔騰的球場如出一轍的耀眼。

這是我跟KANO的第一次相遇,炙熱,一如坐在天母球場裡體驗那種銳不可擋的熱氣與熱血。

完全不敢說自己是棒球迷,但跟著身邊的人也是進過球場看過職棒的,也是會為了國家比賽興奮、為了簽賭事件感到沮喪不爽。

運動賽事就是這麼迷人的東西,讓所有的人眼睛都朝著同一個方向。裡面有最深沉的人性:不安、恐懼、嫉妒、失落、壓力,也有最純粹、最毫無修飾的感動、激情、天真傻氣的付出、孤注一擲的決鬥、不知是哭還是笑著流出來的眼淚。它可以爽快的像一首搖滾樂、也能夠富有禪意優雅的像一首詩。我很喜歡《KANO》裡,教練要球員打坐盯著燭火,冥想自己是老鷹的橋段,很有哲學氣息,讓電影慢下來反而擁有了節奏感。

想像你是一隻老鷹,佇立在山崖上,
在決定誰追誰逃的瞬間,你騰空展翅。
一、二、三,攻擊。
一、二、三,等待。
你越來越靠近獵物,
但是視野卻越來越開闊,且輕巧地駕馭了風。
一、二、三,攻擊。
一、二、三,等待。
你已完全主導了獵物的意志!

演員選角很棒,永瀨正敏當然沒話說,完全熟男魅力。新人曹佑寧的演出則讓人驚豔,馬志翔很聰明從棒球選手中選素人來演,外型、動作表現自然沒話說,但撇開略有小瑕疵的口條不談,我覺得素人演員們的眼神都很到位耶,casting做的很棒,真的有選到對的人,曹祐寧跟陳勁宏 (蘇正生) 站在球場上的確頗有老鷹與猛虎的氣勢。

另外,這部片製作精良的程度也超乎我的預期。這麼說會許有人會直接反駁:也不看看片尾那個CG...,但我覺得整體來說瑕不掩瑜,整部片看下來我還滿沉浸在畫面中的,絕大部分的美術都做得很細膩,CG跟素人的日語口音算是普遍被提的缺點,但也沒差到讓我出戲。從很多令我驚喜的小細節中,感受到馬志翔導演的「誠意」真的是百分百。特別是電影啟用了非常多的日本演員、素人演員,在溝通執行上光用想的就困難重重,對新導演來說,第一次就扛這麼大的製作規格,讓我開始期待他的下部作品。

「丟直球給對方打吧,球有我們接著。」

電影公司果子電影這系列的幕後劇照都拍得很棒。看完電影心情很清爽。這幾天台灣的確需要多一點溫暖。

Saturday, March 15, 2014

【電影】唯愛永生(噬血戀人) Only Lovers Left Alive (2013)

完美的選角、完美的攝影、完美的配樂、充滿暗示性與符號性的劇情設定,不過老實說,這卻是賈木許的電影裡我比較沒感覺的一部 (我真是不討喜的觀眾)。可能我已經習慣不是那麼「完美」的賈木許作品:素人演員、在戲裡看起來怪怪的好萊屋明星、黑白粗粒子影像、遊走在真實生活中的黑色幽默。

我覺得《噬血戀人》是完全沒看過賈木許作品的人,很好入口的一部,尤其如果觀眾是個喜歡Tilda Swinton的小文青,應該會覺得被她咬一口也無所謂。不過如果你已經看過很多部賈木許,應該可以理解我,再看完了《噬》片,感受到的是:《鬼狗殺手》、《咖啡與煙》、《破碎之花》...真是太好看了阿。

賈木許作品裡的吸血鬼,除了動作快了點,其實沒什麼特別的本事,特別是他們躲藏在一種被人類社會所迫害的危機感裡。與其說喝血、不如說他們彷彿在品嚐一種違禁的美酒或藥物,姿態優雅、小口珍稀、嗑完充滿愉悅的渙散。

不得不說女配角Mia Wasikowska的星運好得驚人,都跟很有風格的一線大導合作。但我現在還是最喜歡她在《慾謀》裡的演出,這部戲裡就是恰如其分不討喜的調皮吧XD 

You've been pretty lucky in love though, if I may say so.

這片戲的配樂依舊好聽到掉渣,我特別喜歡主角們最後回到摩洛哥在一個小酒館看到的表演,這個女歌手真的太魅惑人心了,像蛇一樣。這個女歌手叫Yasmine Hamdan,是一位黎巴嫩歌手,我覺得她的演出是這部片的完美句點,也稍微彌補了我心中的不滿足感。

Saturday, March 08, 2014

【電影】 地心引力 Gravity (2013) 起飛就是降落,降落就是起飛

在外太空中,生物無法存活。

這張圖是整部電影中我最害怕的一幕,珊卓布拉克飾演的女主角Ryan在太空船遭遇衛星殘骸碎片攻擊後,不小心脫離了繩索越飄越遠的畫面,她在極度慌亂中必須找到自己的定位點、對著無線電無止盡重複呼叫等待救援,然後氧氣只剩下10%...,《地心引力》這部電影雖然只有90分鐘,兩個演員,卻依舊緊湊到讓人冷汗直流。

電影開場沒多久,就讓觀眾見識到所謂宇宙的浩瀚無邊,何謂被黑暗吞噬、天旋地轉,只有你一個人即將死在無人知曉之地的恐懼。女主角Ryan不斷奮力求生又不斷遭受打擊,失去所有夥伴,好不容易進入俄國的太空站加滿氧氣,卻發現太空船已沒有燃料;千辛萬苦再度燃起求生意志登上中國的太空船,卻又遭受第三次的殘骸攻擊。儘管俯視地球全景美不勝收,「絕望」與「無力感」卻是這部電影最強烈的顏色。


為什麼要活著?
「伊利諾州的人晚上八點都在幹嗎?
那裡沒有抬頭看星空時會想念妳的人嗎?」

導演想講的是「生存」這個長青議題,卻把場景拉到外太空,在絕對的寂靜與黑暗中,外在的生存本能其實映照的是內在的意志。

選擇外太空人這種充滿未知挑戰的高危險性工作,需要很純淨的勇氣,不只是nothing to loose的氣魄,而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活下去的正能量。Ryan帶著失去女兒的受傷心靈在外太空工作,地球對她來說是個毫無眷戀的地方,但當她發現真的要一個人死在外太空時,卻對著無線電另一端的陌生人哭泣了起來。也因此當她最後赤腳重新站在陸地上,感受到身體無比的沉重、再一次感受到了gravity,表情卻是無比的喜悅。

喬治克隆尼宛如神蹟的片段是電影中非常重要的橋段,解釋了Ryan為何能重新振作、能笑著回憶女兒、找到了再一次努力試著回家的理由,你可以關閉所有系統、燈光、忘記所有人,這裡很安全,在這裡沒有人會傷害你。為什麼要繼續活著?活著有什麼意義?不過,如果地球上還有一絲是情讓你心存掛念,你就必須抓緊時間趕快回去,享受這次飛行吧。你必須回到地球重新展開生活。」躲在舒適圈什麼都不想地消失很容易,流著淚繼續看人生風景很困難。


「你喜歡太空什麼?」「我喜歡它的安靜。」

我很喜歡Ryan抵達俄國航空站,累的脫去太空衣蜷曲身體的畫面,像是待在子宮裡的安全感。《地心引力》雖然是不折不扣的科幻災難片,卻充滿人生旅程的隱喻,欣賞時充滿代入感,內心會很澎湃、感同身受。但就算只是想要得到感官娛樂,3D效果也非常精緻,除了可以享受模擬外太空漂流的快感(有許多很棒的第一人稱視野畫面),也能體驗被大片殘骸攻擊的刺激。

 「這個故事...只會有兩種結局,一種是我帶著傳奇故事活著降落,一種則是接下來十分鐘被活活燒死,無論是哪一種,都無所謂,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這會是一趟很棒的旅程,我準備好了。」

《電影》莎拉波莉家庭詩篇 Stories We Tell (2012) 母親的拼圖肖像

我很喜歡這部片的導演Sarah Polly,也覺得她有點眼熟,直到影片後段才發現,她原來有跟Jared Leto演出我滿喜歡的《無名先生》啊。

莎拉波莉家庭詩篇》是Sarah Polly將自己的家庭故事、追尋身世之謎的歷程,搬上大螢幕的作品。紀錄片從親朋好友講述母親年輕時是一個多麼熱愛表演、充滿魅力的女性開始,經歷第一段不愉快的婚姻,再走入第二段婚姻,漸漸在家庭生活中活力被消磨殆盡。從訪談中可以感受到她的子女、第二任丈夫與好友們對她充滿無盡思念。

然後劇情切到整個紀錄片的重點:一次外地演出後,母親懷孕了,這個家中最後報到的成員便是Sarah Polly。幾年後母親因病去世,當時兄姐們也都成家,Sarah Polly與父親兩人共渡了一段相當長的彼此慰藉時光。Sarah Polly成年後的一次家庭聚餐,大哥強尼一句無心的玩笑「你長得實在不像爸爸」,勾引起大家的好奇心,特別是Sarah Polly剛出生時一頭與家人格不入的紅髮格外引人遐想,每個人其實都有疑問,母親在世時卻沒人敢提。於是兄弟姊妹們開始猜想Sarah的生父,究竟是母親巡演時合作的哪一個男演員?

Love is so short, Forgetting is so long.
愛太短暫,遺忘卻很漫長。

這是一部「劇情」相當高潮迭起的紀錄片,這個故事就算拍成電影也很有看頭。最後Sarah Polly不但找到生父、做了DNA鑑定、後來還得到了一個「笑起來的嘴巴跟我一模一樣」的新姊姊。

記得電影一開始,二姐說了:「家家都有難言之隱...但真不知道我們家的私事觀眾怎麼會有興趣?」這個故事的基調的確非常私密,但導演卻做得相當有感染力。母親是唯一一個在影片中缺席的角色,卻透過眾人口述、家庭錄影帶、以及特別拍攝的仿古片段,重新型塑的立體圓滿。我很喜歡其中一個片段是,當母親懷了Sarah Polly,家中的成員聽到母親偷偷不知打電話給誰哭泣著、聽起來相當沮喪;鏡頭一轉,友人卻說出了母親當時對於懷孕感到欣喜若狂的言論,不斷相互矛盾的故事在眾人口中流轉著,但真相我們永遠也不知道

這部紀錄片還有一個很有看頭的地方,一開始我覺得這一家人還真厲害,家庭錄影帶保留的也太完整,但到後段,導演也不避諱揭露裡面許多片段都是找演員重新演繹的,在服裝、道具、選角上都完全的復古,非常到位,與真實的家庭錄影帶交錯剪輯,的確多了一絲過往記憶不可考的朦朧錯亂美感。

Wednesday, March 05, 2014

【電影】人造天堂 Eureka (2000) ─ 青山真治的無限溫柔

2011年青山真治帶著三浦春馬來台宣傳的《東京公園》,是我一直都滿喜歡的電影,過往事件的淡淡哀愁、有趣的靈異設定、日常生活裡的人際關係、最後幾乎要衝破鏡頭的壓抑情緒,是一部剛看完覺得清淡,但回想起來很有意思的電影。

淡雅的情調下,包著有些懸而未決的心情、遺憾、困惑或人生困境,加上人與人之間細緻的情感流動,這些都一直是青山真治很擅長的部分。當時沒有連著看代表作品:北九州三部曲有些遺憾,喜歡的心情好像一下就被打斷了,而且一斷就是好久,幾乎要淡忘了,淡到不會把他列在說嘴的喜愛名單裡。2、3年後看了《人造天堂》,那種久遠的喜愛感毫無疑問的又再度被喚醒。

《人造天堂》講述因為公車挾持事件存活下來的一對兄妹與司機,「活著」變成了一種社會異類的印記,再加上一個亂入的表哥,四個人的關係用現在正熱的議題來形容,就是個多元成家的家庭吧。一趟遠行,像是要逃離格格不入的社會、想為人生甩開持續多年不散的陰影、也想找到一條回家的路。我很喜歡兩兄妹不開口,全憑類似心靈感應對話的設定,有點像吉本芭娜娜會有的趣味。我也很喜歡劇情講到鎮上神秘的謀殺事件時,鏡頭切換到哥哥拿著刀揮砍草木的鏡頭,一種恰到好處的無聲暗示。

我們都出去吧,一起出走,這一路上我們會互相扶持的。

「直樹,答應我一件事,
你不一定要活著,但你一定不准死。
我們會再見的,我們會等你的。」

突如其來的厄運與死亡、厄運後的人生、與周遭人物際遇的改變,都是日本導演喜愛的課題。從是枝裕和的《這麼…遠,那麼近》到瀨瀨敬久在陌路˙天堂》,談的都是類似主題,而且像是一種傳承的精神似的,這幾部片也都有一種相同的冷靜自持與壓抑。只是青山真治的《人造天堂》,除了以近似抒情文的節奏包裹巨大的傷痛,在彷彿鉛筆素描般的刻意黑白色調下,我看到的是悲天憫人的優雅包容,最後淡淡恢復彩色的畫面,像是無盡延伸的溫柔光芒。
----
已經好久沒有寫單篇電影心得了,前天無意間翻到自己08年寫的《再婚驚魂記》,叨叨絮絮像雨水一樣落下的觀後雜記,沒什麼章法卻很真實。那時的我生活平淡到有點乏味,然後因為一些機緣、遇到了一些重要的人,接下來的幾年我像是無限暢飲般地大量吸收著各種電影,毫無節制地。現在人生轉了幾個彎,重看那段時光,真的是很單純的美好,也覺得不該浪費這種喜歡的心情,因為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喜歡」更珍貴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