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4, 2011

【murmur】About the 2011 Blog Award

因為被全球華文部落格大賞的大會警告通知說,沒有發表感想就當作不是本人報名的然後會被取消資格,但其實真的是本人報名的(但有幾個兇手在推波助瀾就是了),我們不要害平民百姓揹黑鍋,趕快上來貼個心得。

我看了入圍的名單,「藝術文化類」入圍的有115位,是全部類別裡的第二多人!台灣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有藝術文化氣息我都不知道!果真是「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後現代文化精神的展現(我視覺文化的書都沒白唸歐耶)!而且在看那些入圍名單的時候,有看到好多好棒的BLOG喔,然後我就一邊觀察我的對手們一邊情不自禁把他們加到我的最愛裡,清醒之後又很想拿那個名單去質問那些當初在旁邊搧風點火的人說:ㄟ!你們搞屁阿是哪隻眼睛覺得我會得獎的!!明明就是砲灰!

最後,以「入圍即是得獎」這句雖然老套但又非常撫慰人心(我的心)的結語就此發表得獎感言。當初因為寫論文做BLOG研究的關係設了這個BLOG,不知不覺也寫超過6年了,一個孩子都從小一念到小六了,以我這種沒耐心的性格來說,不啻是一種磨練。而且,可以讓我上班不好好上班,在這邊發表心得感言的,已經要謝天謝地了你說是吧。

Monday, May 23, 2011

【異色】愛之剝脫 (愛のむきだし) Love Exposure (2008)

Cold Fish一樣,園子溫的這部作品同樣在電影一開始就告訴你這是「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我真的是服了這個導演,哪找來這麼多Cult素材,我猜他大概是每天都在看社會版,尋找最變態、最怪異、最光怪陸離、卻又最直指當代人空虛之心的故事吧!

這部《愛之剝脫Love Exposure》是一部元素很多、故事線很分散、但主旨卻又很簡單的作品,主線故事其實非常的純愛,說明一個少年為了得到父親與少女的愛而奮鬥(?)的歷程。當然園子溫變態(?)的性格不會這麼簡單的處理,四個小時的劇情裡包含了色情、宗教、虐殺、邪教、罪惡、愛情、家庭、友情、洗腦、監禁、亂倫...等關鍵字,差不多集日本B片最愛的Cult素材於一身。

園子溫從《循環自殺》起,每部片或多或少都探討了日本社會中的各種奇怪組織與其信奉的「信仰」。在《愛的剝脫》的一開始就告訴了我們,男主角優的爸爸是一個會為了愛拋家棄子、背離信仰也無所謂的神父,一開始就打了宗教神聖的形象一巴掌,也宣告觀眾這部片最主要批判的對象就是「宗教」。男主角優在故事中不斷與名為ZERO教會的邪教組織對抗著,導演透過這段歷程也告訴了我們,像21世紀少年裡「朋友」那樣的組織,不是一個只存在於漫畫裡的可笑小丑而已,它其實就是存在我們每個人寂寞的心中的一抹陰影。

在拍攝上,從《奇異人生馬戲團》到《Cold Fish》,園子溫在電影美術技巧上其實趨於純熟,而《愛之剝脫》則有種故意要回到《循環自殺》那種古早味B片味的風味。像是優為了要成為可以夜夜向父親神父懺悔的罪人,於是開始上街偷拍女生底褲的橋段,就活像是彆腳的特攝片或功夫片一樣令人噴飯。此外男女主角幻想著對方的片段、邪教大姐頭小池在教室發瘋的大屠殺、朋子在大街上幹架、手持攝影機晃晃晃...都有一種「回歸」典型B片的味道。對了,我覺得B味濃還有一個重點就是「純愛」,與前陣子看的Fox小姐主演的《辣的要命》一樣,純愛絕對是增添B片香味的重要一味調味料千萬不可或缺啊!(挖鼻孔)

我很喜歡主角群扛著巨大的十字架在海邊的場景,劇裡的每個人都桎梏於某種宗教與信仰。愛到底是甚麼?為什麼想要愛讓我們充滿罪惡?為了愛放棄信仰的神父爸爸、為了愛變成偷拍狂也無所謂的優、為了愛迷失判斷的朋子、為了愛任性妄為的薰、以為操縱他人就是愛的小池...,愛是甚麼?愛很複雜又很簡單。愛很輕也很重。愛令人感到純淨也讓人瘋狂。愛不是教條。愛是實踐。

《愛的剝脫》在09年的香港電影節播出後好評不斷,在imdb甚至有8.0的高分,並拿下09年柏林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由此可知這是一部相當強大的B片(我甚至覺得這片獲得的好評已經超過一般B片可以獲得的程度了),如果可以接受充滿日式獵奇味B級片情懷的朋友們有機會不妨一看。

Sunday, May 15, 2011

【電影】大叔 The man from nowhere (2010)

「你究竟是她的誰?」「隔壁的大叔」。

韓國的暴力動作片向來擅長將各地精華融合成屬於很韓式的特色,除了延續從好萊屋發展而來的「以暴制暴」的爆裂爽快、香港電影的近身武打、以及他們這幾年累積起來的復仇冷調概念(賦予主角一種悲劇英雄的性格與男性浪漫氛圍),再加上良好的電影技術與演技的加持,「殺人回憶」、「原罪犯」、「追擊者」成為我必推的韓式犯罪暴力三寶。

《大叔》的電影框架其實有點侷限,可能是受限於劇本的關係,跟丹佐華盛頓的經典《火線救援》很類似,也跟史上最威猛老爸連恩尼遜的《即刻救援》有一些雷同的氣味。儘管如此,這仍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商業片(韓國2010的票房冠軍),元斌的演技(跟六塊腹肌)絕對是一大功臣啊!但說實在元斌雖然34歲了,但他的長相跟氣質,完全不符合大叔味啊!!(他畢竟是花美男始祖),片名取做大叔是有點委屈他了,頂多算是大哥吧。他在這部片的努力,讓我想到《證人》裡的謝霆鋒,一樣都有擺脫偶像包袱的驚艷感。

但還是可以理解這片想表達那種乍看下是個nobody、孑然一身的男人為了守護心中重要的一點情感,願意不顧代價的豁出去,在這點考量上,大叔自然是比大哥來的熱血。我記得裡面元斌有一句對壞人嗆聲台詞是:「你們是為明天而活的人對吧,我是只為今天而活的人,為了明天而活的人會被只在乎今天的人所殺!」酷帥滿點阿。

由於元斌被設定為前特種部隊成員,也就是一個殺人武器,因此裡面各種殘酷的殺人手法包羅萬象,不過可能我看慣傑森包恩了,一些搏鬥場面還是略SET不夠真實。另外這部片也算是比較有拍到韓國底層社會的生態(不只是對抗一個黑社會的通用表象),妓女、毒癮者、器官販售組織、製毒工廠、童工...,點到為止地增添了一些地方邊緣疏離色彩。

整部片比較令我個人不滿意的,是「鐵漢」與「柔情」的兩個元素之間的火花處理的不夠好。像大叔跟小米(小女孩)之間情感的鋪陳,這部分很重要因為形塑了大叔為何會願意奮不顧身的動機,可能因為有太多可以比較的類型了,《火線救援》《LEON》...,那種心靈上的寄託、是彼此唯一羈絆的跨世代情誼沒有拍出來(頂多是說小米讓大叔想到自己未出世的孩子),看到後面稍微有種流於為MAN而MAN的感覺。

為了展現鐵漢柔情,溫情的過度使用也影響了一些重要的轉折(例如對方殺手看到小女孩心軟這段),結局是滿催淚也展現元斌在這片裡難得的靦腆,但就是少了點力道還是甚麼的,好看可惜稱不上經典。

不過我還滿喜歡演小米這個角色的小演員,導演不是選那種長個很無辜可愛的小女生,乍看覺得不是很漂亮但也意外增添真實感。她有一種古靈精怪的氣質,很像家裡沒大人、成天在街頭混的小鬼頭,看到後來意外地覺得有觀眾緣。

【電影】犬齒之家(非普通教慾) Dogtooth(canine) (2009)

隔了好一陣子才有時間和心情紀錄一下之前看《犬齒之家》的心得,也許已不像剛看完時的震驚與感觸良深,但那在明亮寧靜景致下包裹的黑色寓意,仍叫人印象深刻。

這是一部很反烏托邦理想的電影,它所描述的歪曲與恐懼是很內在的,有時表達的手法甚至有點荒謬可笑(現場還真的有不少人笑出聲),當初如果是被新聞上一些激烈字眼給吸引的觀眾,看完不知會不會覺得其實也還好(?)。

其實我覺得像這樣的電影,適合對生活、社會與規範很有感受性的人看,因為這方面的感知特別敏銳,所以可以將電影情境與真實生活做連結與投射。

「當犬齒掉落,才是你可以離家的時候。」這句電影廣告詞我覺得用的很棒,有一種隱誨的暴力美感,在某個面向也揭露了理想的虛無以及欲逃離社會桎梏的代價,至於付出代價追求真相的下場,導演把這個開放式的結局留給觀眾們自己去補足,Slogen也與原片名《犬齒之家》相互輝映的很好。

一個在父親極權統治教育下的家庭,當貓不再是貓、小黃花不再是小黃花,築一道牆告訴你外面的世界充滿險惡唯有在家園裡才是安全,我們對於世界與文明的認知也就此被強烈的扭轉了開來,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在不疾不徐的電影節奏中,完美乾淨的攝影、構圖、配樂彷彿含著麻藥的糖衣,卻遮不住那些蘊藏在所謂「正常生活」底下的巨大異常。

演員的表現非常精采(應該有接受大量肢體表演訓練),電影裡三兄妹雖已成人,但語言表達及行為思考模式仍像小孩子般地互動著,家裡充滿各種規範與訓練,集點的獎勵方式、矇眼遊戲、趴在地上學狗叫來抵抗外侮...,仔細想想,這些看起來可笑的豢養,不也存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嗎?不也將我們每個人形塑成所謂「循規蹈矩」的模樣嗎?而我們苦心追求與期盼的,會不會就是那一架「從天上掉下來」的小飛機?

又或者,其實我們都是那個感知特別敏銳的大妹。對規範外的世界充滿好奇、對美好的框框舒服的床有著質疑,所以大妹偷看錄影帶、偷打電話、偷偷丟紙條給圍牆外那個虛構的哥哥,不知為何她就是無法順從,儘管受了再嚴厲的教訓她也還是不斷衝撞著邊界,因為在不知不覺間,她心裡有個小角落正不斷慢慢地崩毀與瓦解。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電影後半那段精彩的個人舞蹈,舞到不能自我控制,宣洩著無處可逃的怒氣。

「犬」在這部片中也是相當有趣的符號。父以飼養動物的方式教養著三個孩子,但孩子們所不知的是,父在外面的世界裡其實擁有一條上著寵物訓練課程的狗,儘管上了很多次的訓練課程,這隻狗仍很性格的始終不回應父親的喚名,在家園裡呼風喚雨的父,面對一隻狗卻顯得一籌莫展,向來被人類視為下等牲畜的狗,在此時竟比萬物之靈更有自主意識。

我覺得這是一部很精彩的寓言式電影(是因為希臘人特別會說寓言的關係嗎?)可以從非常非常多元的觀點來解讀:教育、宗教、國家、政治...,差不多是任君隨意詮釋的境界了,這是一部衝撞僵化認知的好電影,不管誰看應該都能有一些收穫。

記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圍名單公布時,有網友為「告白」的鍛羽抱不平,認為奧斯卡太過保守。奧斯卡某些角度的確是美國人自爽與保守的,但在看完《犬齒之家》後,我認為本片的入圍才是一個更大膽的突破和選擇。

Wednesday, May 04, 2011

【LIVE】MR.BIG 2011 Live concert @台北國父紀念館

首先請容我使用全台最專業的Mr.Big資訊BLOG 大人物了沒裡的照片,來傳達我懷舊的心情XDD,Mr.big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這麼懷舊的樂團,是某一段青春的回憶,從高中買了《Big, Bigger, Biggest》開始,Eric Martin的聲音對我來說就一直是美式Hard Rock的最佳代表,Paul Gilbert、Billy Sheehan、Pat Torpey也都是極具代表性的重量級樂手。

開唱的地點也是選在很復古的國父紀念館,雖然跟TICC一樣是地塹型的舞台(噢!我好愛地塹型舞台),可是國父紀念館整體氛圍就是讓人有種在聽高中社團成果發表的感覺XD,加上一到會場,滿山滿谷的高中生阿阿阿阿阿阿(大概都是熱音社吉他社的),怎麼過了十年,大家愛聽的樂團還是一樣?

我覺得Mr.Big應該整團可以得個「保養的最好」的樂團獎之類的,當燈光一暗,《Daddy Brother Lover Little Boy》的前奏響起,我真的不敢相信唱歌的人竟然已經是50歲的大叔, 從我們第十排中間的位子看去,Eric Martin不但造型活像歌舞青春一樣肖年(終於把舞棍阿伯髮型剪去~~),歌聲的狀態我也覺得維持相當棒!雖然講話時非常沙啞,但一到唱歌模式就是火力全開,硬要挑細緻度與高音的變態度當然不能跟20年前比,不過真的是近幾年8-90年代風靡一時的樂團裡演出最原汁原味的了。

整場演出EM都很盡責的帶氣氛跟觀眾互動,耍耍可愛甚麼的,跟我看92年San fransico的網路Live時一樣,不時像猴子在舞台上跳來跳去!

這場表演經典老梗一個都沒少,PG的電鑽彈吉他、牙齒彈吉他、EM從背後還抱BS彈BASS然後BS吹口琴、大家樂器大風吹Cover《Smoke On The Water》...,突然很感謝現場有一堆年輕人,氣氛真的異常熱烈!

Billy Sheehan真的是一個瘋狂的BASS阿伯,不但造型很酷(超過190身高加上綁起的金髮),我覺他整個人幾乎就是一人小樂隊了,神乎其技的BASS技巧不說,他的歌聲也非常有特色,我很喜歡他主唱的《Smoke On The Water》。而近年快要變成日本人的Paul Gilbert(ポール・ギルバート)剪去招牌長髮依舊是個型男(我無法形容我在堂本兄弟這個日本綜藝節目看到他有多麼震驚),演奏時非常陶醉的表情很勾椎,看他彈琴就覺得,吉他,真的外國人的玩意阿...,那種隨心所欲、行雲流水的感覺真是太渾然天成了。(Pat我不熟容我跳過...)

這次一共唱了20幾首歌,該聽到的經典:Green Tinted Sixties Mind、Wild world、Rock and roll over、Addicted To That Rush、To be with you、Colorado Bulldog...都沒少。我個人後來偏好他們偏藍調的曲風,因此可以聽到早期的作品像Alive and Kicking和Merciless真的很開心!讓我一瞬間起雞皮嘎搭的是Green Tinted Sixties Mind和30 days in a hole,情緒太複雜了真的無法形容聽到Live的感受,不過現場實在過HIGH,想哭也擠不出眼淚:DD 嗓子快叫破到是真的。

最後在容我從《大人物了沒》那而轉一張大家很Happy的照片,希望他們永保青春!!多來台灣幾次,Jump into the fire Keep our love alive and kickin'!!

Sunday, May 01, 2011

【電影】最後的美麗 Biutiful (2009)

這是墨西哥導演伊納利圖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第一次放棄多線敘事的作品,儘管如此不代表劇情就簡單清晰,透過哈維爾巴登飾演的男主角鄔巴斯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在巴塞隆納社會底層討生活的男人,遊走在善與惡、生命與死亡的灰色交界,在得知生命的盡頭那種脆弱無依、即將離開親人的罪惡感與想要為週遭的人奮力一搏的心,氣氛異常誨澀,留下的結局雖沒有說死但也很凝重。還好導演將這片取名為「Biutiful」,即英文裡的Beautiful,人說「人之將盡其言也善」,我想行為也是如此,鄔巴斯不是一個多正直或了不起的人,他對感情與生活常常呈現一種無能為力的困獸之鬥感,但在生命之終,他的眼神裡的確閃爍著微弱的光芒。我很喜歡頭尾呼應交給女兒安娜戒指的一段。

這部片也很難得有著「靈異」的設定,鄔巴斯被設定為一個通靈者,能夠與死者交談,電影中也有一些靈異的片段,但運用的不會過火,反而在整部情緒稍嫌低落的電影中增加了一些刺激的元素。電影的最後,導演說他將這部電影獻給他的父親,電影裡對父親形象的刻劃、生者與死者間的感應、對生命與愛的掙扎,其中欲透露的情感企圖不言可喻。

從《愛是一條狗》到《最後的美麗》,導演伊納利圖對拉美底層小人物的社會百態有頗多的研究與著墨。網路的影片介紹裡說明了電影裡主角居住的地區是Santa Coloma的拉化爾區,是巴塞隆納著名的多民族區,居住的人種包括塞內加爾人、中國人、巴勒斯坦人、吉卜賽人、羅馬尼亞人及印尼人等,這群新移民和平共處,從事合法或非法的勞動工作,為貧窮而奮鬥著,而雇主對他們的剝削電影裡也有殘酷的描寫。

這部片基本上是哈維爾巴登的演技個人秀,與我很喜歡的《險路勿近》完全不同氛圍,他憑本片拿到坎城影展的影帝,在奧斯卡雖鍛羽而歸,但能以非英語片入圍演技獎真的很厲害,情緒非常之內斂豐沛,眼神好有穿透力我覺得導演應該拍他的特寫完全是拍到欲罷不能了。不過之後我會想看看他跟小潘潘的定情之作《情慾巴塞隆納》,希望可以來一點哈維爾巴登比較黑皮的形象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