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8, 2011

【電影】真實的勇氣 True Grit (2010)

《真實的勇氣True Grit》在美國不但拿到票房冠軍,超強口碑也成為柯恩兄弟票房最好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猜不透老美心態,覺得這真是一個奇特的現象,沒想到一部翻拍自經典文學(經典老片)的牛仔片可以賣翻天,恩,阿美利堅果然是一個個人主義與自由意識至上的國家。

而我則是自從看了柯恩兄弟的07年在奧斯卡大滿貫之作《險路勿近》,便對他們的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湯米李瓊斯渾然天成的無奈牛仔形象、冷酷無情又有著獨特黑色美學的妹妹頭殺手哈維爾巴登的演繹更是一絕。其中妹妹頭殺手與雜貨店老闆擲硬幣的一段讓人看得屏息不已。

如果很喜歡、很了解美國文學或歷史的人,看《真實的勇氣》應該會很有體會。這是改編自查爾斯波蒂斯的美國南方文學經典作品,描述1878年尚在大拓荒時代的美國西部十四歲少女,如何與一個酒鬼警探、一個德州警探深入荒野(印地安區,現在的奧克拉荷馬州)尋找殺父仇人的故事。

我一直覺得這個小女孩的角色很像誰,卻一直想不太起來...,上網瀏覽的過程中,影片的官方介紹替我找到了解答:沒錯,就是很像馬克吐溫筆下的頑童湯姆。兩個角色都有著絕對的正義與正直之心,機智又勇氣過人,樂觀、對未來勇往直前,有一種生猛的活力與膽識。

說到膽識,我與小郵差兩人都覺得《真實的勇氣》這片名實在過於普通,好像沒有翻出片子的況味阿。「Grit」有砂石、砂岩與「膽識」的意思,簡單講應該就是「你很有種」或「你真是條漢子」之類的,是一個非常屬於在荒野中討生活的人的形容詞,也的確,麥蒂身上流露出的不僅僅是魯莽的勇氣,還有著不凡的智慧與膽識。

其實跟《險路勿近》比起來,《真實的勇氣》比較像是老奶奶的床頭講古故事,是一製作精良小品,但在本屆奧斯卡全滅也不令人太意外。我沒看過傑夫布里吉的封帝之作《瘋狂之心》,但他在True Grit裡大膽挑戰約翰韋恩演過的經典角色,演出精湛。另外海莉史坦菲德Hailee Steinfeld這個年僅14歲的小妞實在太讚了!!第一次演戲的她有一種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同時還保有一種清新的感覺,只要不歪掉應該大有可為,好萊屋永遠有令人驚艷的羅莉阿!

既然是西部片也少不了西部風光,我非常喜歡這部片兩個遼闊的景致。一是傑夫布里吉帶著麥蒂夜奔的夜景,湛藍的西部夜景,藍綠色的月光灑下,有種義無反顧的美感;另一則是劇末,中年的麥蒂在微微飄雪的遼闊墓園離去的身影,這兩幕都極動人。從《險路勿近》、《刺殺傑西》到《真實的勇氣》,我想金獎/柯恩兄弟的御用攝影指導羅傑狄金斯應該是史上最會拍18.19世紀美國西部景象的攝影師了。

Sunday, February 27, 2011

【電影】黑天鵝 Black Swan (2010)

終於,在奧斯卡頒獎的前夕去看了Black Swan(有一種可以安心了的感覺),算了算大概是從去年看到國外預告流出後就一連期待了好幾個月了,無論是男女演員、劇本、劇情類別和導演都是我很喜歡的,真的沒有不看的理由。順道一提我很喜歡國外這系列原版海報設計,總共有四款很有復古剪紙的風格,對照國內的電影海報,還是停留在明星大頭帥照美照的階段實在很可惜阿...。

的確,天鵝湖的芭蕾劇碼,現在聽起來是那麼一點老掉牙,但看過導演Darren Aronofsky的噩夢輓歌、力挽狂瀾後,深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會運用鏡頭捕捉人性的導演,而《黑天鵝》也完全沒讓我失望。

《完美》
Darren Aronofsky一連三部作品看下來,我覺得他電影敘事裡的主題是有某些程度的一致性,無論是惡夢輓歌裡的吸毒男女、力挽狂瀾裡的過氣摔角明星Randy、亦或是本片裡在劇團力爭上游的芭蕾舞者Nina,都對人生以及自我的形象有著一個理型,並在這趟追尋的旅途上跌跌撞撞。他們都希望成為一個somebody,而我覺得力挽狂瀾的過氣摔角明星Randy與Nina有著更多相同的趣味。

他們都很自傲、擁有才華與自尊,但內在對自己有很多懷疑以及不確定性。很渴望大破大立,卻受困在某種環境與情緒裡,性格很敏感纖細,很容易就Lose Control。他們都在舞台上扮演著某個角色,卻苦於活在虛幻舞台與苦澀(瘋狂)現實的夾縫中。最終,他們都希望死得其所,如果人生是一場戲,他們是最入戲的演員。

《感官》
Darren Aronofsky讓我很佩服的一點,就是他的鏡頭乍看之下是樸實的,卻運用很多小細節讓你有很強烈的感官感受。

《黑天鵝》裡有許多剝掉指甲屑屑、抓背上的皮膚抓到出血、指甲剪道出血、從皮膚裡拔出尖銳的東西...等讓人感受到刺痛的鏡頭,這類的疼痛是非常生活化且容易想像的,不是血漿噴來噴去頭飛來飛去的那種,因此也讓我在整個觀影過程中,身體都像一個芭蕾舞者一樣的緊繃。

《角色》
除了高明的鏡頭運用,選角向來也是Darren Aronofsky的強項,他不會找一個完全不同特質的演員精湛地「演」出一個角色,而是找一個天生具有此氣質的演員,去挖掘他更深沉的情緒,因此他每部片子找的演員都會讓人有種「這就是他啊!這是為他量身訂做的」貼切感。

像噩夢輓歌裡的Jare Leto本身就有一種耽美墮落的氣息,更不用說力挽狂瀾的米基洛克,這根本就是他本人真實經歷翻版的故事呀!而黑天鵝裡的娜塔莉波曼,從《Garden State》、《V怪客》到《美人心機》,我覺得她本身也是非常擅長展現神經質、纖細脆弱又有點瘋的演技,因為選角本身就很有說服力,演技只要得以發揮就讓已經很有爆發力的劇情很有看頭。

《黑天鵝》裡的角色不多,但是裡面沒有完全邪惡的角色、也沒有完全無心機的角色,每個人都描寫得很立體(具有一點複雜度),眾家演員也都詮釋得很棒。文森卡索飾演的編舞家看似風流,透過選角的主控權優游在眾芭蕾女伶間,有時看起來像是想要趁機凱Nina的油但又好像不是真的對她那麼有興趣;Lily這個角色也是非常刺激,與Nina完全不同,Lily大膽狂放散發著一種危險的氣息,有時覺得她直率熱情、有時又覺得她似乎具有侵略性。

沒有一個角色的意圖能輕易地被看清,人處在極大的壓力下時,本就容易失去判斷力。Darren Aronofsky透過角色的複雜性讓觀眾隨著Nina一起陷入無法分辨真偽、虛實的精神分裂情境裡。另外飾演Nina控制慾母親的Barbara Hershey、以及客串性質濃厚、飾演過氣芭蕾舞明星Beth的Winona Ryder都有讓人發毛的表現。

《配樂與特效》
看到新聞報導說,《黑天鵝》配樂因為使用過多柴可夫斯基的原曲,因此無法角逐奧斯卡最佳配樂的獎項,這真是令人非常地扼腕呀。因為除了那些運用得恰到好處的特效之外,本片的配樂也是精準的沒話說,完全配合演員不同的心境轉換,烘托出一個非常有張力又緊繃的戲劇氛圍,音樂運用的真的很讚。

寫到這裡,真的覺得拍一部電影零零總總要顧到好多小細節,這部片都顧及到了,有一種氣勢很飽滿高漲的感覺。

影片的最後,Nina躺在地上說:「我感受到了,完美(perfect)」畫面結束,大大地打上導演的名字,我想這也是導演Darren Aronofsky所欲追求的境界,一部臻於完美的電影佳作

Wednesday, February 23, 2011

【電影】皮相獵影 FUR (2007)

在看《皮相獵影》前看了網路上一些對這片的評價,有些評論實在讓我不以為然阿...。有人說這部電影過於夢幻聳動與事實不符,因為這根本不是一個平凡主婦進入攝影領域的傳奇,Diane Arbus早年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美術與攝影的學生,在她著名的系列Freaks照片之前,她已經拍攝商業藝術照多年。我只能說,DVD外盒的片商宣傳文字真的是會扼殺一部片的評價啊!

其實在電影的最最開頭,導演就以上字幕的方式說明了,這是一部「虛構的電影」,他想了解與傳達的是,Diane Arbus這個生平非常傳奇、作品非常爭議的攝影師,如何突破道德的界線與自我的設限,義無反顧地投入奇異又闇黑風格的攝影之中,他想知道Diane Arbus是如何被這些畸型、怪異、錯亂的肢體給吸引,並透過一個虛構的角色(小勞勃道尼飾演的神秘多毛症畸形人),來揣摩Diane在從事Freaks攝影創作時可能經歷的情緒與衝擊。

妮可基嫚飾演的Diane Arbus我覺得還算恰如其分,她本來就長得高貴矜持,很適合詮釋出身富裕上流家庭卻飽受性靈禁錮的60年代女性形象。一幕她在站窗台對著窗外,解開自己的洋裝露出內衣的自我暴露場景,那種帶著一絲褻瀆的愉悅解放神情,讓我印象深刻。

她跟小勞勃道尼的一段,自然是屬於戲多過於實的部分,「與畸形人產生情感」的改寫我覺得或許符合大眾對一個富貴嬌嬌女為何會對投身著迷於此的想像,也讓整部電影更有戲劇張力,我覺得就把整部戲當做「戲」來欣賞還滿過癮的,更遑論小勞勃道尼水汪汪的眼睛可是非常有魅力呀!

電影裡有滿多視覺化的手法我很喜歡,像是Diane Arbus仔細探究她從小就對「缺陷」的著迷:其他小孩臉上的胎記、路邊垂死的流浪漢...導演用一種小劇場的方式呈現很棒。小勞勃道尼一步步帶領她邁向人性黑暗面的部分,對Diane Arbus的日後創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Tell me a secret.」,告訴我你做過最猥褻、最不可告人、最大膽的事,直視自己汙穢與邪惡的一面,做為一個藝術家必須逼出自己最深層的焦慮。Diane Arbus開始穿梭於各種畸形人的聚會並用相機記錄,「我想拍攝邪惡(禁忌)的事物」。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對死亡與毀滅的意象著迷,Arbus只是比我們更誠實而已。

她看似大反人道立場,用攝影將20.30年代美國盛行的Freak show直接搬到觀者眼前,而我們被這些邊緣人銳利的眼神直視著,彼此交互體驗著那種令人渾身不舒服的異樣凝視。誰在看誰?誰又是視覺權力的主導者?那股凝視中帶著甚麼樣的慾望?甚麼樣的情緒?


我之前就有看過Diane Arbus的作品,但在看了《FUR》後,因為對她傳奇的一生產莫大的興趣,讓不住買了左邊這部中文自傳來看。

不過...這本厚書就是名符其實的訪談紀錄,除了詳細記載了Diane Arbus從小到大學習藝術的經歷、攝影歷程與她的創作思想彙集,對於她長期深陷憂鬱症最後自殺身亡的情境都有詳細描述。

整本書滿滿都是字完全沒有照片,看完會整個投入她的小宇宙中,我想是要真的對Arbus非常有興趣才吃得下去呀!


Diane Arbus使用的攝影器材是有腰平觀景器的器材,因此她在攝影時,不需要舉起鏡頭讓對方有受到侵犯的感覺而產生防備之心,她能一邊與對方交談、視線同時直視著對方,在交談的過程中捕捉到最適合的畫面。我想這也是這些社會邊緣人都能自在地在Arbus的鏡頭下展現自己的容貌與軀體的緣故。
「令人肅然起敬的照片擁有令人心神不寧的力量。最出色的照片通常都是顛覆性的、沒道理的、狂亂的。」

Arbus在拜師奧裔美籍的攝影師前輩Lisette Model後,開拓了她不尋常的攝影生涯。我覺得Arbus的作品也顛覆了我們所追求的攝影之美,這是一幅受攝影雜誌委託的中產家庭聖誕節客廳的一景,空虛、寂寥又壓抑的景象,卻拍出了當代家庭中最赤裸的蒼白面貌。

很難說明人為何會被荒謬怪誕的人事物所吸引(我想我應該改天來看看《醜的歷史》這本書)。「恐懼」是股讓人無法忽視的力量,Diane Arbus在自傳裡談到,她每一次在拍攝這些對象的過程中,往往都嚇得半死,但恐懼驅使她往前,恐懼讓她有感覺,恐懼粉碎了她的憂鬱與精神不濟,克服恐懼讓她獲得勇氣。

然而被過多評論冠上「變態」、「醜陋」、「令人反感」,對Arbus而言是個打擊,她認為自己只是忠於呈現內在的想法,有更多攝影師、狗仔隊比她更熱衷於窺淫與獵奇。她也曾被質疑是否在拍攝的過程中蓄意讓照片看來怪異,對此Arbus表示「...相機實在太冷酷了。我設法盡我所能地讓各種事物保持均衡...詩意、諷刺、幻想,全部放進去。」

就像一幅她著名的作品是拍攝一個看似精神官能症的小孩,做著怪異的肢體動作與表情,可能是Arbus拍攝的緣故、也可能是小孩所展現的模樣,觀者很容易就將被攝者認定是一個「畸形」,然而在一連串的相片展示下,你會發現這個小孩其實就是一個普通小孩,Arbus只是刻意挑選了其中一個怪動作的瞬間,她巧妙地將「誤解」這個小把戲還給觀者。

A photograph is a secret about a secret. The more it tells you the less you know.

「我真的相信世界上有些事如果我不拍下來,就沒有人會看的見。」Arbus的老師Model告訴她,就算只拍人,你也能反映社會的各種面向。對Arbus而言,大多數人生活在經歷創傷的恐懼中,然而畸形人一出生時就帶著創傷,他們已經通過了人生的試煉。Arbus透過鏡頭所洞悉的幽闇人性,絕非皮相而已。

你會在漆黑之上的山脊保持平衡,
你會繼續跑,而且你不往下看,
也不往下跳,因為你害怕跌落。(摘錄自Howard Nemerov詩集)

Tuesday, February 22, 2011

【電影】127 Hours (2010)

「我覺得這顆石頭已經等了我一輩子。」

在看《127 Hours》的時候,一直想到《浩劫餘生》這部片,不過兩部雖然主題都是在講人類如何在自然中求生,卻是全然不同的趣味就是了。而這顆卡住James Franco的石頭,也沒有像浩劫餘生裡那顆排球Wilson那麼討人喜愛就是了。

其實這是一個簡單幾句話就說完的故事:一個玩世不恭的男人在沒有告知任何人的情況下,獨自跑到猶他州荒野地區Robbers Roost攀高探險,然後在獨自一個人墜入方圓五百里都沒人的狹小細縫中,獨自被一顆據說「從宇宙的起源就在等待他的石頭」壓住右手,獨自動彈不得,在經歷五天斷糧缺水精神崩潰的狀態之下,下定決心斷尾求生。

從頭到尾幾乎就是James Franco的個人秀,場景也幾乎就在那個小細縫中,在這個看似單調的電影素材裡,Danny Boyle則盡情發揮了他從《猜火車》到《貧民百萬富翁》所一貫展現的絕佳影像節奏感,優異的電影剪輯加上非常醒耳的配樂(這張原聲帶很值得收呀!配樂選的非常多元且加分),讓這場個人秀一點都不無聊。

之所以會覺得這部片很「勵志」(對我而言),是因為當一個人被遺棄在大自然裡時,求死往往是比求生容易得多的選擇,特別是當活下去的過程必須先看著自己死一遍的時候。

這部片絕對不是一部野外求生教學影帶,而是講一個原本活的我行我素、追求快感的男人,如何在一個全然孤絕的情境裡自省、自怨自艾、自嘲、自溺、自我放棄最後又燃起一片生機的故事。

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所以一切感官的敏銳度都被放大了,喝水變成一件很重要事、保暖也是、睡眠也是,任何小事都讓你想起生命中的一段情感:乾澀的雙眼讓你想起早上為了戴隱形眼鏡而漏接了母親的電話,「如果那時有接起電話就好了阿,就有人知道我去了哪兒」,然而,從回憶裡驚醒後,發現還是困頓一人。

Danny Boyle使用了許多視覺化的特寫與特效來捕捉在面臨生命的流逝時,我們的感官是如何的脆弱與紊亂,這本來就是他的拿手好戲,我個人非常喜歡回憶部分的鋪陳。

James Franco的獨腳戲唱得非常棒,他模仿氣象早報/晨間新聞一個人自問自答彷彿參加「艾倫愛說笑」的脫口笑的一段,把自嘲與絕望一線間的情緒轉換做得很好,斷尾求生一段就不用說,看得我極度精神緊繃!當JF脫離石頭,蒼白著一張臉對石頭說「Thank You」的一幕,我心裡也默默地說了聲「可以活下去真是太好了」。電影最後看到艾倫羅斯頓本人的全家福幸福模樣感覺很好。

整部片的音樂都很好聽,與畫面亦常契合


Sunday, February 13, 2011

【電影】魔鬼詩篇 The Devil And Daniel Johnston (2005)

「我相信上帝,也相信魔鬼。肯定有個魔鬼知道我的名字。」BY Daniel Johnston。

自去年看了傑克史密斯,對這些在正常社會被視為無用的失敗者、但在藝術領域卻極有天份的孤獨天才產生莫大的興趣。《魔鬼詩篇 》是美國素人塗鴉藝術家/民謠歌手Daniel Johnston的紀錄片。或許就像電影裡說的,瘋狂的藝術家通常也是患病之人,他們的作品往往受到世人喜愛,因為他們完全不在乎世俗價值,They are pure.

Daniel Johnston在他中學時期就展現了驚人的藝術天份,那些帶有素人趣味的漫畫手稿、自製自演的家庭錄影帶、寫歌做音樂、塗鴉...,這個看似內向的男孩就是無法停止創作。

或許保守的基督家庭那種強烈又保守的愛,無法讓一顆亟欲獲得自由的心飛翔吧,Daniel Johnston也在中學時期開始有了精神疾病的病徵,一開始是是對人群恐懼、無法與家人相處與適應學校生活,後來躁鬱、憂鬱、幻想惡魔、妄想、心臟病交雜...。

Daniel Johnston狀況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可以順利的接受MTV台的訪問,糟糕的時候不但揍了經紀人與哥哥、妄想自己會跳傘而跳機、甚至闖入老婦家中自稱要對他驅魔。尤其是一次在PUB裡不小心吃了別人給的迷幻藥,造成嚴重的精神錯亂與崩潰,自此反覆進出療養院。電影裡訪問了他的家人、各個階段的朋友與工作夥伴,幾乎每個人 都對於他的疾病相當苦手,甚至連到紐約打拼後認識的Sonic Youth等樂團朋友,都曾經在大半夜跑去街上找發病到處亂跑的Daniel。

紀錄片中老父回憶跳機的一段忍不住老淚縱橫嗚嗚嗚的哭出聲,那一種無法再忍耐、很深沉的無奈與痛苦,你已經盡了全力卻仍無法協助家人遠離困境,這一段過程訪談也讓我的心情一度沉到谷底。

或許單純欣賞Daniel Johnston的作品能給我們比較愉悅的心情吧!他的畫作我個人非常喜歡,超級英雄、打鬥、奇怪的眼睛、打開空洞的大腦與軀體、人與惡魔...都是他喜愛的題材,豐沛的色彩也彷彿他的人生閱歷一樣,精彩到不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每一次在藝廊展出就瞬間被收藏家秒殺,甚至還在佈展就被訂購一空了,是紐約的地下藝文界相當受到歡迎的指標藝術家。)

在大學受到失戀打擊、且對求學毫無興趣,有一天Daniel Johnston在城市中遇到一團嘉年華隊伍,就毫無預警地隨著隊伍們去了奧斯丁,並在當地加入一個樂團展開音樂事業(並且在麥當勞打工為生),就這樣相當傳奇的像吹笛人般地離開了家鄉。


在奧斯丁的前半期算是相當平順,不但有了工作、經紀人、女友、錄了唱片、也開始展開Live表演,我覺得奧斯丁的人們對這個神祕的外來者相當友善,覺得他怪、但很有趣,麥當勞的店長甚至把他當成一個寶,直到PUB迷幻藥事件發生前,Daniel Johnston在奧斯丁算是過得非常踏實有目標。

Daniel Johnston的音樂有濃厚的民謠味(他很喜歡披頭四),加上他帶有詩意、幻想的歌詞,呈現出一種天馬行空的氣息。像是《I've lost my mind》配上他的手繪小動畫非常有意思,這些封面自己純手繪、每一捲自己拷貝的hand-made錄音帶,至今都被當成相當具非主流、前衛、反社會反文化的象徵。

Daniel Johnston真正被大眾所知,是Kurt Cobain穿了印有他第一張專輯《Hi, How are you?》封面的T恤,至此聲名大噪。許多紀錄訪談都寫了,Daniel Johnston的藝術創作對Kurt影響很深,甚至表示Daniel是Kurt的精神導師(我想他傳達了某一種的人生觀,以及對藝術的追求態度是Kurt很羨慕與神往的),我想兩個在不同音樂領域發光的天才,彼此脆落的靈魂能有小小的交集、得到被人了解的滿足,這一切似乎也就沒有那麼孤寂與絕望了。

Monday, February 07, 2011

【動畫】惡童當街 Tekkonkinkreet (2007)

松本大洋被改編的作品我都很喜歡,「乒乓」、「藍色青春」都好看到不行,(特別是「藍色青春」讓我在某年台北電影節連掏腰包看兩次,進而喜歡上豐田利晃的影像)。可惜松本大洋的漫畫在台灣相當難尋,我曾經想找藍色青春的中文版漫畫但失敗...,《惡童當街》反而成為了我第一次完整接觸的松本大洋動漫影像。

兩名如「貓」一般橫走在寶町天際上方的少年,一個叫黑、一個叫白,寶町這個充滿舊式歡樂、墮落腐敗、金錢暴力橫行的龍蛇雜處之地對他們宛如大型遊樂園般的熱鬧,然而面對新的金錢的挹注,城市與人們也將面臨被使用更殘酷暴力手段汰換的命運,黑與白除了要想盡辦法在更多更新鮮的城市色彩裡存活,也要找尋自己在彼此心中的意義。

《惡童》用兩個被世界遺棄的小孩的眼睛重新看世界的更迭與險惡。他們很強打架勒索不手軟、可是他們也很脆弱,少了其中一個另一個就會崩壞;他們很想好好保護屬於他們的城市、可是內心裡他們想要丟下一切在海邊蓋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屋;他們一個是嗜血的夜一個是純真的光、可是當夜被襲擊,白晝也能成為殺人不眨眼的怪物,「小黑缺少的零件我全部都有」小白說。

黑與白、新與舊、城市的交替、人心的更迭、充滿天馬行空的幻想交雜著黑幫械鬥,是松本大洋創造的寶町中不斷上演的故事,警察在這部動畫裡幾乎成為小白的個人褓母沒甚麼發揮,正所謂那些公權力代表的正義是沒有用的,在這場戰鬥裡每個人都必須靠自己努力活下去,「不要小看螞蟻的力量」小白說。

這部作品畫工相當精彩,有非常多大跨頁、大廣角的遼幅鏡頭,把巷弄、招牌、機關等玩意兒很多的復古日式街巷描繪得宛如一個巨大的廢棄遊樂場一樣,很有意思,尤其用寬螢幕看更是過癮,而松本大洋的人物也相當有風格,特色是兩眼都分開開,雖然不算寫實與美型,卻很有個人特色。查了一下,這部動畫的導演是執導《駭客任務動畫版》的Michael Arias,很多分鏡鏡頭相當有高水準的電影味,讓我忍不住幻想,《惡童》的題材如果可以來個真人映畫版也會很不錯阿。

Wednesday, February 02, 2011

【電影】海盜電台The Boat That Rocked (2009)

大過年看這樣滿滿復古氛圍的電影醉棒了!60、70年代的搖滾總讓人有種溫暖感,《海盜電台》裡對自由、藝術的解放與追求,在一年之初欣賞也是個很棒的開始。

與音樂有關的電影很多,但Richard Curtis的音樂電影總是溫馨動感到不行。03年的《愛是您愛是我Love Actually》至今仍我的Best Christmas Choice,OST也是好聽到掉渣!09年的《海盜電台》則直接把6-70年代的保守與騷動(搖滾樂還被視為靡靡之音的時代),透過當時英國的大人小孩總在夜晚或工作休憩時偷聽一個在北海上漂泊的電台播放的搖滾樂傳神描述。這是一個漂流在外海的搖滾烏托邦,而我則是一聽到滾石的Jumping Jack Flash、The Kinks的Sunny Afternoon 就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個不停

一船滿滿都是造型與性格迥異的DJ們。我個人平時也有固定收聽電台的習慣,對那種很愛拉低賽的 DJ最感興趣了!《海盜電台》裡的DJ們熱於分享生活中的各種瑣事:結婚、離婚、吵架、合好...裡面有狂野不羈的搖滾詩人、話很少歌迷很多的挑逗型午夜DJ、總是說著不好笑的喜劇DJ、看起來像個宅宅NERD卻意外有女人緣的胖子DJ、很斯文正經的氣象時事主播...,基本上光看他們鬥嘴鼓就夠好笑的了!XD

我很喜歡的演員Hoffman在裡面飾演一個綽號為「伯爵」的DJ,在船上具有不可動搖的領導型地位,直到有一天創台元老蓋文從美國返回電台(這傢伙有種大衛鮑伊的味道),兩人之間開始燃起了微妙的火花,懦夫遊戲是電影裡非常搞笑(幼稚)的一段。
因為是音樂喜劇,所以政府在裡面自然被描述成無腦的守舊笨蛋。致力於要消滅海盜電台的笨蛋部長對部下的一段經典名言就是:「身為政府的一份子,最棒的部分就是當你不喜歡一樣東西時,就立法讓他們變成違法的,譬如你的髮型,我要立法使大眾再也不敢剪這髮型。」諸如此類諷刺型的對話超多,如果喜歡英式幽默,這片真的超合胃口呀!

電影的最後也玩了一下鐵達尼號的梗,身為在海上漂流的一份子,船難自然是躲不了的劇本,但我只能說Richard Curtis連水沖進房間的一瞬間搭AC/DC的前奏都答得剛剛好,Bob跟Carl在海底進行黑膠搶奪戰的一段,有點可愛的超現實味,是整部電影裡我相當喜愛的一段。這麼一部歡樂的影片,結尾自然也是讓人忍不住揮拳說Rock & Roll啊!(JB怎麼沒演這片呢?)

喜愛英式6-70年代視覺與服裝造型的朋友,這片也是個必看,Carl超窄版花襯衫加毛背心與憋褲就是個帥氣的摩登少年;他小女朋友身穿A字小洋裝、妹妹頭加上各種彩色絲襪的造型,整個就是現在最流行的復古POP STYLE英倫女孩!影片最後的群魔亂舞也是我很愛的一段,基本上導演大概設想了觀眾看完應該也很想扭上一段吧!因此安排這個有趣的ENDING,希望我2011年也能繼續Rock & Roll, Peace &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