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30, 2012

【2012 台北電影節】罪愛你 Bliss (2011) / 當櫻花盛開 Cherry Blossoms-Hanami (2008)

這次在台北電影節看了以《當櫻花盛開》一戲聲名大噪的德國女導演Doris Dorrie的新作《罪愛你》但我會選這片,其實是因為原著改編自暢銷小說《罪行》。這部電影改編自小說中名為《幸運》的一篇,在整本真實犯罪案例中,是一段難得略帶輕盈幸福感的小品,講述一個癡情的少年為愛情犯下罪行,律師該用甚麼樣的角度在法庭上抗辯讓他們的幸福觀能被認同?故事結局有了相當破格的判例,這個在當時相當爭議的真實案件,該如何改編成電影作品,也令我挺好奇的。


「要如何解讀犯罪的動機,這端看你對幸福的定義。」

「幸福的定義」是整部戲的中心,也讓我們反思:我們願意對愛情付出多少?你能認同、包容所有以愛為名的行為嗎?兩個被社會遺棄的人幸運地遇到一個願意了解他們得來不易愛情的律師,將一個差點從意外釀成罪不可赦的案件最後圓成一個happy ending。我很喜歡導演選的兩個年輕演員,搭配在一起很有火花,特別是男主角Vinzenz Kiefer的眼睛很漂亮,後半段的演技也滿有看頭的。

可能因為《幸運》本身就是一篇比較清淡的小品,我覺得Doris Dorrie已經很努力將戲劇打造的較有戲劇性,但整體來說劇情並不是特別的有凝聚力,俊男美女(雖然一個是遊民一個是妓女)命運式的相遇相倚也浪漫到有點夢幻。

但很有趣的一點是,Doris Dorrie將愛情的如夢似幻與犯罪的寫實殘酷融合的相當絕妙,她大量運用自然光線、植物花朵等日系視覺元素,將電影的基調營造出清新絕美感,但中後段劇情開始緊繃後又加進歐洲電影的寫實(血腥)殘酷,這種差異相當特別。


「也許她體內藏著一個無人見過的她,
而我只是剛好看到那個她而已。」

因為對Doris Dorrie產生了興趣,看完《罪愛你》之後我回頭找了她08年的代表作《當櫻花盛開》來看,發現她對日本文化的喜愛果真其來有自。《當櫻花盛開》一樣有著殘酷和唯美兩種元素,它的殘酷來自於它對現代家庭的疏離寫實,唯美來自於固執老父親對亡妻的懊悔追隨與思念,同時也混合著來自異鄉人與陌生的都市交織的寂寞心情。


「舞踏是光影的舞蹈,不是我在跳,是我的影子在跳。」

上圖是《黃蝶南天舞踏團》的劇碼《惡之華》。我在台灣看過兩次該團的舞蹈表演,兩次演出的地點都在樂生療養院,其中一次甚至就在納骨塔旁演出,因此可以體會舞踏是一種很特殊的、帶有哲學與儀式性意義的、關於生與死的表演藝術,無論在視覺展示或動態呈現上,都蘊含著十足的闇黑氣息。

舞踏起源於二次戰敗後的日本,舞蹈家想拋開文明的束縛,從新/心正視肉體的腐敗與死亡,舞者特色是將臉與身體塗的相當慘白,看起來既是人也是鬼,肢體表演強烈扭曲富張力,有很多在地面爬行、蜷曲、倒吊、吶喊等象徵性姿態,違反了許多西方設下的舞蹈美學觀,包括肢體的優雅與協調,並融合了大量東方的哲學性、禪學玄學的思維。

 男主角帶著喪妻的死亡陰影一路來到日本,起因來自於亡妻的一疊生前演出舞踏所拍的照片,為了家庭全都放棄了。因此當男主角身穿亡妻的衣物走在日本街頭,當他接觸舞踏,似乎開啟了他重新與亡妻接觸的機會,他走進了心愛的人不曾開啟過的心靈世界。我很喜歡片中日本舞者小優對舞踏下的「與影子共舞」的描述,因為凡是人,一生都注定在死亡的陰影下生活,而與影子共舞的舞踏就是dance with death,當你能與死亡共舞,你就能了解死亡,超越死亡。

《當櫻花盛開》整部戲拍得很美,有一種類似《愛情不用翻譯》的氣息。不同於《罪愛你》的幸福論,這片講的是一種理解。對生命的理解、對幸福的理解、對自己所失去的一切理解、對死亡的理解,最後接受這一切。人往往要在失去之後,才會從失落中找到去理解的動力,而那時往往都接近西山日暮之時了。

結論:應該要先看導演的新作,再回頭欣賞舊作似乎比較對味呢。

Friday, July 20, 2012

【2012 台北電影節】惡女羅曼死 Helter Skelter (2012)

人到底是因為外貌變美了所以性格也變得更堅強,
還是因為內心堅強所以變得越來越漂亮?

《Helter Skelter》是蜷川實花的第二部電影,與上一部《惡女花魁》一樣是改變自知名的女漫畫家的作品。任何一個攝影師,都無可避免地被稍縱即逝的美麗事物所吸引,因為這是多麼地短暫與不可思議,「想要永遠保存這個瞬間」是藝術家很自然而然會產生的慾望。

從盛開的花朵、金魚、彩虹泡泡糖般的和服少女,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擅用強烈激進的對比色以及特定的符號,來記憶這些只為此刻而閃耀的柔軟美麗,在電影作品上我們依舊可以看到風格和主題的延續。無論是《惡女花魁》裡櫻花般的愛情,或是《惡女羅曼死》中永恆的青春美麗這兩樣東西都讓女人投射到自身存在的意義,也都讓女人陷入瘋狂。


還記得你第一次擦口紅的記憶嗎?
從那一刻開始你成為大人,
也明瞭到有讓自己更漂亮的方法,
從此以後你將踏上對無限美麗追求的不歸路。

蜷川實花在映後座談中談到了兩個她大量運用的符號:蝴蝶與嘴唇,一個象徵脆弱的美麗,一個象徵美意識的萌芽,我覺得嘴唇這個符號很有意思,「話先說在前面,笑和哭喊基本上是一樣的。」片頭的一開始,留下這句旁白,再特別配上劇中各女角們完美的微笑線或是哭喊的嘴型特寫,變幻出醉人又駭人的視覺氛圍。

這部戲的亮點(八卦點?)絕對是話題女王澤尻英龍華,由於她真實人生也正好進行到某一程度的崩壞,可順勢讓觀眾更進一步地將電影情節投射到整個日本演藝圈。

我覺得蜷川實花似乎特別喜歡具有「惡女」特質的漂亮女演員,無論是土屋安娜還是澤尻英龍華私生活都相當精彩,兩個人也都混血兒。使用澤尻是個很不錯的選擇,除了夠八卦,她跟女主角一樣,同時擁有讓人羨慕與憎惡兩種特質,演技上也能演繹出一種超乎常人的人生經歷,最重要的是我覺得她在蜷川實花的鏡頭下非常迷人,不會被蜷川強烈的視覺風格蓋過去。

整部片我覺得滿有趣的,但畢竟是導演第二部片,我覺得她還在從平面攝影轉換成流動敘事的架構中努力著。像是配樂,開頭與結尾歌劇的運用我很喜歡,但中間有些段落真的可以來點配樂不然很乾。電影後段的剪輯也處理得不好,原本以為記者會就是ending,沒想到還有一段;原本以為東京都會百態就是ending,沒想到又有一段,我想蜷川導演應該是每一段都愛不釋手,所以反而讓節奏有點破碎鬆散。

但是我個人喜歡最後的最後的地下室結局,意外地帶有另一種由黑暗中重生復甦的異色風味很棒。我也喜歡澤尻最終將美與醜都踩在腳下的女王樣,讓我覺得她在螢幕的形象也許可以漸漸走向杉本彩那種SM路線。

無論是在戲中哭喊「我不想再做這個工作了」或是堅定說出「自己的人生自己決定」的澤尻英龍華,似乎都說出了某一部分真實的心聲。也許能驕傲地正視自己的殘破,是這一個很有話題、也很有天分的演員給自己的一點期許與出口。

最令人感傷的是,久違的窪塚洋介帥氣依舊,但僅客串一個只有床戲戲份的冷酷男友配角,演藝圈的起伏比短暫的青春美麗更殘酷阿。

Saturday, July 14, 2012

【2012 台北電影節】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的瑞典社會群像:PLAY (2011)、五道人生難題Involuntary (2008)、銀行事件Incident by a bank (2009)

從Nokia到IKEA、從被日本發揚光大的北歐風格居家時尚到被媒體哄抬的快樂指數、不追求競爭的快樂教育,我對於所謂北歐,似乎已經有個不切實際的扁平想像:明亮愉悅、是個重視人文、設計、科技與自然的高度發展社會。而魯本奧斯倫的電影,似乎是來打破這一切想像的,有時甚至不惜以一個有點危險的角度切入。

之前完全沒有看過魯本奧斯倫的電影,卻在預告時被他戲劇感低、幾乎一景一鏡、侷限的視覺空間以及開放的人物關係的安排給吸引。
 
《PLAY》講述兩個白人小孩與一個亞裔小孩,遇上一群黑人小孩發生的一種類似霸凌與反抗的關係,一連串荒謬、寫實又無止盡的事件,看到最後,彷彿是一場小孩們無謂的遊戲,卻也是對現實社會中冷漠、虛假人心的指責。

我們對於新移民總是有一種愧疚感,補償式的正義呼籲,或是為了反對先入為主想法而反對的偏執做法,卻讓原本想彰顯公平正義的初衷反而成為社會集體暴力的幫手。導演魯本奧斯倫不惜冒上被指為種族主義者的壓力,挑戰現代社會中大眾選擇性地維護片面正義的行為:這是否也是一種偽善?

片中大量類似定格的拍攝手法,鏡頭以一個純然的第三者角度拍攝,不賦予每個角色主、從、好、壞的暗示,而是從角色的互動中,讓觀眾自行去梳理探索關係。

看導演魯本奧斯倫的戲還有一個驚喜,就是我發現他非常善於挖掘素人演員,《PLAY》裡小孩子們的互動非常自然,不生澀也不油,卻也能做到導演要求的大膽演出。也許他們都只是如實呈現自己的一部分稱不上演技,導演也相得益彰地將充滿變數的素人演技捕捉的相當精確。

第二部魯本奧斯倫的電影是一部短片《銀行事件》,是我相當喜歡的一片,簡短卻精準,也獲得2010年柏林影展的最佳短片。

導演將親眼看見的事以一種宛如手機拍攝的方式還原:兩個行為上看起來愚蠢到不行的搶匪行動如何陷入失敗,好笑的是搶劫行為本身,值得發人省思的卻是周遭的人(鄉民)的反應。在我們認為高度生活品質、在全球是幸福快樂高指標的北歐社會裡,有人必須以搶劫求生存,有人默默看著一切發生然後討論著「手機畫素拍那麼差還敢賣那麼貴」之類的話題離開,一切結束,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快樂。

導演說他在《銀行事件》的現場的當下,其實是正要去籌措他拍攝《五道人生難題》的經費,兩部片間我們也可以看到某些類似的社會議題的擴大與延續,只是後著有著更戲劇性的敘事,也更有企圖地去呈現比較複雜的電影結構。五個不同的人生窘境,我們是否也曾深陷其中?

舉辦男主人生日派對卻發生煙火意外的富裕之家、舉發不當管教的女教師遭到同事的排擠、一輛載著各式旅客的遊覽車因說謊事件造成司機拒載、幾個無聊成年男人喝了酒之後的胡鬧、兩個不斷自拍的青少女酒後發生的意外插曲,五段不斷交互穿插的劇情,導演魯本奧斯倫分別運用了幾種拍攝方式:定點拍攝、視訊自拍、遠鏡一鏡到底和戲劇的手法將之區隔,用不同方式演繹人與群體之間的拉鋸。

人生為脫離不了群體的動物,面臨的難題有很多,最強烈的可能是寂寞孤獨,此外,慾望、歸屬感、善惡和喜好也同時拉扯著我們渴望依附於多數群體的想法,我們不確定是否得到了我們想要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仍為此受盡折磨。

Saturday, July 07, 2012

【電影】Pina / Wim Wenders (2011)


「路茲,你要讓我感到害怕。」

這是一部優雅而完美的紀錄片,透過碧娜鮑許多年來合作的舞者在戶外環境─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都市街道裡,重現經典舞碼做為一種最深刻的致敬,的確意義非凡。

我特別喜歡聽每個舞者談論跟碧娜鮑許合作的種種,以及碧娜鮑許曾經對他們說過的話,譬如「Dance for love」、她鼓勵舞者的演出「要讓她感到害怕」等等,我們發現發現她的言語就跟她的舞作、她整個人一樣,像一首詩,簡單、卻充滿深邃的力量。碧娜鮑許與舞者間建立的深厚關係,甚至連配合了三十多年的舞者多明尼克梅西的女兒,後來也成為舞者,並且在碧娜鮑許的舞團裡演出。


「Pina像是一個激進的探險家,挖掘我們內心的深處,並且不斷地詢問我們同一個問題: 你渴望甚麼?這個慾望從何而來?

碧娜鮑許的舞作對我來說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她在人際互動和社會關係上有很深的探索,我認為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很努力在拉近藝術表演與大眾間的距離。還記得《青春交際場》裡大量起用年輕素人舞者的創作方式,比起職業的舞者反而更能傳達年輕人初踏入社會的不安與猶疑,這次的紀錄片裡,特別將《青春交際場》和《老年交際場》的片段穿插播放,相當有意思。

而能夠藉由紀錄片再一次看到《穆勒咖啡館》也讓人十分感動,這是很難得碧娜鮑許本人親自演出的舞碼,我喜歡那個有點寂寥的咖啡館空間景象。另外在戶外演出的片段都相當吸引我,舞者間的互動與都市的色彩景緻交織成帶有一點超現實風味的影像。


開頭與結尾,舞者們舞著四季的動作,從室內舞台走向一望無際的荒原。不斷重複一樣的簡單動作,像是一種練習,也是一種自我對話,仔細想想,也像是生命。我們的生活,不就是不斷的重複,我們也在碧娜鮑許的作品中,尋找、學習一種新的方式,表達無以名狀的自己。

導演溫德斯的攝影作品《一次》裡曾經寫到:「每一幅圖片都可以是一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這句話彷彿是這部紀錄片的最佳註解,無論哪一個畫面,都像是生命的橫切面,都是一個全新的故事。

Thursday, July 05, 2012

【2012 城市遊牧影展】威廉布洛斯的叛逆人生 William S. Burroughs: A Man Within (2010)


威廉布洛斯:「我帶來的不是和平,是一把劍。」

垮世代Beat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裡,讓我最好奇的就是威廉布洛斯,除了一生經歷充滿爭議,他更代表了美國中產階級對合法與禁忌、主流與邊緣、典型美國夢的思辯和衝擊。

不同於勞工階級的凱魯亞克和猶太裔出生的金斯堡身上帶有邊緣人的特質,威廉布洛斯散發出一種精英的氣息。其祖父發明了布洛斯計算機讓整個家族頗具盛名,因此他在哈佛大學畢業後,得以靠著家族的供給過著所謂「追尋學識真理與自我」的隨心所欲生活,並一股腦地栽進了性與毒品的世界,除了是公開的雙性戀,對嘗試各式毒品的冒險精神也幾乎稱的上是一部毒品百科全書。就像《裸體午餐》裡說的一樣,人若脫光衣服,與刀叉下的肉無異,威廉布洛斯宣揚人類應該拋棄肉身以探索感官的極限。


「愛,是甚麼?
這世界上最有效的止痛劑就是愛。」

威廉布洛斯臨終前最後的手稿上,大大的寫著L-O-V-E。

身為第一個在作品中探討同志傾向及毒品文化的禁忌話題作家,威廉布洛斯背負著時代精神領袖以及吸毒殺妻犯罪者的雙重稱號,真實經歷幾乎快比他的小說還要精采。但這部紀錄片圍繞的中心卻很單純:究竟威廉布洛斯是不是一個快樂的人?透過許多與他相關的人士們的訪談,我們看到的竟是一個包裝在標準三件式紳士西裝下的寂寞靈魂。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關於他出世後便鮮少相處的兒子。威廉布洛斯的兒子一生都在追逐父親的幻影,天真的認為自己如果像父親一樣嗑點藥、寫個跟藥物相關的小說,父親的眼裡就會有他,可惜的是他兒子一生未能闖出甚麼名堂,在三十多歲的年紀就因用藥過度去世了。我不認為「親情」在威廉布洛斯的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根據紀錄片,他在兒子去世後變得更加沉默,我想無論是得不到的愛、或是被人用過度激烈的方式愛著,對他而言都是同樣的衝擊。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對自己不利的自己。」是這部紀錄片片名的意義,我們每天都循規蹈矩地生活讓自己免於陷入道德淪喪和傷風敗俗的背德墮落之中,然而威廉布洛斯不care這些,他的故事就是自身理論的最佳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