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30, 2011

【murmur】本日收穫之6


《本日收穫》

一種屬於夏天的熱氣
一個上火的食物和一個退火的食物
無所事事卻又要做一點什麼的心情
「呆坐著也是會累」的OS
「好想好好看本書」的OS
因為真的沒什麼事產生的罪惡感
因為真的沒什麼事產生的罪惡感衍伸的自我厭惡感
做了好久的東西不知道會不會是最後一份的懸疑感
發現錯過了一個東西的扼腕感

以上是一個產量很低但感觸很多的一天

不知道為什麼,今天的心情很像大學或是在實習時的感覺,很有Kiuchi Tatsuro木內達朗插畫裡那種很清爽、很輕盈的陽光愉悅感。所以我很喜歡他某年幫StarBucks畫的聖誕限量提袋。但因為過的太無所適從了,心裡又莫名上演小劇場,覺得自己實在很欠扁。

Thursday, November 24, 2011

【2011 金馬影展】萬花嬉春 Singin' in the Rain (1952)

「Make them laugh!!」

《萬花嬉春》是一部關於歌舞片的歌舞片,50年代拍了一部爛默片的好萊屋男演員,企圖用歌舞片挽救自己的演藝事業,同時也產生了對身為一個好演員的認同、以及對愛情的追尋。所以我們看的歌舞片段不只是超脫常理的表達方式,同時也是劇情裡的拍攝鏡頭。而這也是一部關於電影工業轉變的電影,生動地描述了默片時代的好萊屋受到有聲影片技術的衝擊,影響了演員表演方式、導演導戲方式和電影製作的方向。

看完像做了一場美好的美國夢(美國電影真的是用來做夢的啊!),讓我膚淺地不停大喊好好看!(片尾同時響起本次影展我經歷最熱烈的掌聲)真不愧是影史上票選的荒島電影第一名阿,任何片段都不無聊、目不暇給的歌舞、幽默機智的對話,我真的覺得如果我一個人被放生到荒島帶著這片應該可以活得很好。

男主角Gene Kelly飾演的Don是一個從滑稽歌舞演員陰錯陽差當上特技演員、再意外當上男主角的好萊屋默片一哥。Gene Kelly笑起來就是那種典型的美式帥哥,笑容很迷人,他跟男配角Donald O'Connor號稱史上最完美的踢踏舞雙人搭檔,一個俊美一個活潑討喜,youtube上可以看到非常多兩人搭檔的踢踏舞脫口秀,真的是非常精彩!


女配角Debbie Reynolds非常開朗俏麗,長相和角色性格都很討喜,我也很喜歡(有一種溫蒂漢堡的感覺)。如今雙搭檔皆已離世,三人一起表演的《Good Morning》的歡愉,只能成為60年代美國人心中一個永恆的共同記憶。

《發聲練習》這段是我很喜歡的一段演出,結合跟老師學發音的繞口令練習,語言的節奏和踢踏舞結合實在很趣味,看完想跟他們在ending一起大喊「A」!



下面是在《萬花嬉春》上映後產生了一系列很棒的踢踏舞脫口秀片段!不但結合歌藝、舞技,還融合了幽默風趣的對談,整個是一絕。(以前的Talk Show好好看!)



電影裡也演到了好萊屋演藝圈內幕,像是演員總是會亂唬爛自己的生平與出道經歷,和那些不為人知的代演代唱。其中Lina請Kathy代唱的一段,結局相當大快人心,但也點出了許多經典作品的背後都有不知名的電影工作者默默燃燒自己的才華卻沒有觀眾知道,不知為何讓我想到當年奧黛麗赫本的經典名曲Moon River,也是由他人代唱、所以無法獲得奧斯卡提名的這個陳年軼事。

Monday, November 21, 2011

【2011 金馬影展】梅里葉魔幻電影音樂會

「電影是最迷人的魔術。Georges Méliès(1861-1938)」

自從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兄弟(Auguste Marie Louis Nicholas & Louis Jean)改良了愛迪生發明的西洋鏡,並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十四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播放了第一步短片開始,電影,就成為人類文化中一個更能展現我們對世界想像的媒介。隔年,法國電影大師喬治梅里葉受到了啟發,開啟了他500多部默片的創作生涯,其中甚至包含了電影史上的第一部科幻片「月球之旅」的誕生。

我不知道Michel Gondry是不是受其感召,但我敢保證他一定愛死了梅里葉精湛的手工電影藝術,不但編、導、演、製片發行一手包辦,那些奇幻到不行的機關與景片也都是全手工製作,簡直就是sweded精神的祖師爺。

金馬影展這次超級用心,不但帶來16部短片集錦,為了讓觀眾更能體驗上個世紀(真的是100多年前)看默片的氛圍,特別請來梅里葉的曾孫女做為說書人,她用活潑生動的語調向大家介紹每部片的主題,並視情況加上一點點台詞。而梅里葉先生的曾曾孫子本身是一位相當傑出鋼琴家,他就在電影院現場為短片彈奏鋼琴配樂,精通古典、爵士、法國香頌等不同類型鋼琴曲目的他,讓這場限量版的電影播映,當場轉變為史上絕無僅有的表演藝術。

喬治梅里葉的魔幻默劇短片題材其實非常多元,除了科幻,政治、宗教、童話、中世紀的公主與女巫、異文化的想像(中東)、海底世界、魔術師與音樂家...等都是他熱愛的題材。

我很喜歡他使用一些在當時很前衛的拍攝技法(例如重複曝光)搭配一個簡單的情境,就能呈現出無窮的想像空間和獨道的法式幽默,像是他本人重複曝光7次的一人小樂對我就很喜歡,另外像是《蛹與蝶》、《神奇撲克牌》、《世紀末印象派》等都是我滿喜歡的短片。而被國際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文化遺產的影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之旅》,更是必看的經典。(一定要看看太空船是如何降落到月球的,月亮的臉非常機車很趣味!)

Saturday, November 19, 2011

【2011 金馬影展】東京公園 /青山真治系列 (2011)


「請用這台相機多拍拍太太的照片吧,請好好地正視她。」

初看《東京公園》,我覺得有一點《Blow Up》的味道,或許「攝影」加上「公園」這兩個元素實在太深植人心。但「究竟拍到了什麼?」,其實並不是這部電影的核心。

我覺得本片不只是一部用運了許多攝影語言的電影,更是探討各種觀看狀態的電影。透過各種觀看,如光司與偷拍少婦間單方面的窺視、光司與姐姐雙方面的相互凝視、亦或是富永與小廣處於看見與看不見的曖昧狀態間,人心的連繫與幽微的互動,透過各種視線被清晰地描繪了出來。直視他人,究竟想看清楚的是對方,還是對方眼中的自己?


「手足總有一天會變成陌生人。」

導演青山真治說,那場最富爆發力的姊弟情慾戲使用的手法,是對小津安二郎的一種(致敬)模仿。我想青山導演真是太謙虛了,這也是我整部戲裡最喜歡的橋段之一。

「凝視」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蘊含了很多權力慾望關係的行為,要使用鏡頭拍出兩個角色相互凝視,以及觀眾能夠感受到彼此視覺力量的強度、雙方的視野,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覺得青山導演傳達的很好。特別是當被攝者(姐姐)的目光直視鏡頭,一種反凝視的力量寧靜又強而有力的傳達,「我不只是一個被言說的被攝體,我自己的情感透過自己的目光傳達」,接著親吻了弟弟的畫面,情慾在主客角色的轉換間流轉,很有意思。

《東京公園》的故事裡,除了描述非一般的家庭關係之外,多角關係、日常偵探、淡淡的靈異味、同志的角色、過往的死亡事件這些元素的運用,都讓整部片有點吉本芭娜娜的味道。

這部片走寫實清新的溫暖風格,節奏雖不至於非常明快,但也不沉悶,配樂與攝影都運用的很好,每個人物的個性都滿鮮明的,角色間互動自然且有很多趣味小細節,我喜歡導演一開始沒有把大家的關係說的很明白這一點,而是隨著劇情發展,讓觀眾自行咀嚼出角色間彼此的關係與羈絆。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溫暖療癒的風格是青山真治導演的初嘗試,與他的代表作九州三部曲有著截然不同的差異,我不曉得是不是人到了中年之後就會變得比較溫暖,但全片戶外的場景幾乎都發生在東京的各個公園裡,每一幕都拍攝的風和日麗、陽光煦煦到了極點,每個人物的週邊都散發著明亮柔和的光線,讓我想到了《東京野餐趣》之類的風格小書。導演在映後座談笑著表示,甚至有外國觀眾在看完後表示「這不是他認識的東京」。

比起小路幸也的原作小說,青山導演在電影中安排了一個幽靈的新角色,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偵探搭配上一個什麼都知道的幽靈,這個導演特意做的雙拍檔設定相當絕妙,我個人很喜歡。另外就是我一直覺得三浦春馬比較適合演性格分明的角色,但其實他詮釋這種有點迷網的大男孩也詮釋得很不錯呢!

Wednesday, November 16, 2011

【2011 金馬影展】殺不到的仇人 (2010)

金馬的文宣上寫著殺不到的仇人保證讓觀眾「驚聲尖笑」,我還在想這是哪一國的形容詞...聽起來好B啊!沒想到看完之後,的確讓我體驗到今年金馬影展截至目前為止,觀眾現場即時反應最熱烈的一部片了!(大家真的是又笑又叫阿...)

無論是兩個手無縛雞之力被綁在床上的病人,竭盡所能想要幹掉對方用的方法令人拍手捧腹、還是後半段一次手術後兩人性格與記憶的大逆轉,讓大家極度驚呼的冷冽血腥暴力,都讓我們再一次見識到韓國電影有多擅於集合各種賣座元素,徹底發揮「小成本/大驚喜」的劇本功力,果然沒有浪得本次影展秒殺片的威名。

「人只會記得自己己想記得的事情。」是《殺不到的仇人》劇情設定的奧妙之處,一對皆失去部分記憶且身負重傷的仇人,被迫關在同一間病房裡,只記得彼此有著深仇大恨但關鍵記憶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其中一個不但中風還想盡辦法自殘、另一個看起來挺樂天但每天起床後記憶又會退回原點,兩個人接受醫院新研發藥物的特殊治療,雖然能一點點喚起記憶,但會產生幻覺的副作用,卻讓記憶、真實、夢境與妄想更加混亂了起來...。

幾乎80%的劇情就發生在一個病房裡。我很喜歡最後女護士走進病房卻沒有發出驚呼的安排,似乎默默暗示著,一切都是女性的復仇。

其實後半段的逆轉我有猜到劇情(因此不能說設定的多麼出乎意料),但整體來說還是製作的很不錯。前半段相當緊湊又很巧妙,簡直就是「你不知道的病房裡的殺人大全集」,演員一冷一熱互動相當有趣,並加入徐孝琳這個俏護士相當妙意橫溢。後半段一個手術的分隔,讓劇情急轉直下回到韓系暴力電影一貫的冷酷張力,打殺就是沒跟你客氣,寫實到會讓人倒抽好幾口氣那種,結尾再加上一點點出人意表的設定,短短90分鐘內多種口味一次滿足,算是相當划算。

Monday, November 14, 2011

【2011 金馬影展】平凡人物的號角 The Beat Is The Law - Fanfare for the Common People (2011)

在英國,許多樂團都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像是說到Beatles大家會想到Liverpool;說到Oasis會想到曼徹斯特,而這部由Eve Wood執導的紀錄片《平凡人物的號角》則延續了其上部作品《Made in Sheffield》的精神,繼續探究英國雪菲爾這個工業城,在80年代柴契爾執政的礦工罷工風波、社會的動盪蕭條、保守黨與工黨鬥爭的背景下,一群來自Sheffield對音樂充滿熱情的年輕樂團,如Chakk、FON Studios...如何在世界樂壇建立起90年代第二波英倫入侵風潮─Brip Pop這個英搖名詞的基石,這其中當然包括最著名的Pulp(果醬樂團)。

「工作(?)噢不,這字眼是髒話。在那年代每個人都領救濟金度日。」

80年代柴契爾執政的經濟政策引爆了礦工戰爭,讓許多工業城市面臨了高失業率的危機,我印象中對這段歷史背景有加以著墨的電影,就是Jamie Bell主演的《舞動人生》了,片中Billy的父兄都是參與罷工最後又被強迫回去上工的礦工。在當時,許多樂團樂手也親身經歷了家人失業、或因罷工事件持不同看法反目的過程。

生活於英國左翼社會主義代表城市雪菲爾之中,這群年輕音樂家的身上似乎也都更加具有一種平民勞動生活的色彩,除了草根性的堅持(大家都想在Sheffield玩音樂,沒人想去London),就連他們成功的歷程也都是加倍的艱辛。Pulp從1978年成立,整個80年代都在經濟蕭條的不得志環境下渡過,撐了十年直到90年代初才大放異彩,且成功融合House風格(這舞曲浪潮原本可能成為危機),反而創造出不同於其他英倫天團Oasis、blur的曲風。



「如果像我這個瘦皮猴都可以做得到,你也一定可以做得到。」

Pulp在1995年的Glastonbury音樂季,取代洛史都華成為壓軸表演樂團,直到2000年初他們都是Brip pop的代名詞,而後彷彿輪迴一般他們又沉寂了十年,然後在今年2011年的夏天重組。這首代表作《Common People》也就是他們、與現場八萬觀眾以及橫跨數個世代年輕人對生活的共同感知與妄想。對我而言,這不是甚麼無名小卒成功的勵志故事,而是橫跨十數年終於又開創一個新世代、達到另一個音樂境界,平凡卻又強烈力量的展現。

You'll never live like common people
You'll never do whatever common people do
You'll never fail like common people
You'll never watch your life slide out of view
and then dance and drink and screw
'because there's nothing else to do
I want to live with common people like you...

Sunday, November 13, 2011

【2011 金馬影展】新海誠:她與她的貓 / 星之聲 / 秒速五公分

《她與她的貓》(1999)

一直沒有機會賞新海誠的作品,這次金馬影展竟然推出導演特輯,二話不說自然選擇了代表作《秒速五公分》這個場次,另外搭配的《她與她的貓》是導演的處女作、《星之聲》是融合純情愛戀與科幻的首部長篇,都是奠定導演風格的重要之作。

我個人非常喜歡《她與她的貓》這個溫暖又有點都市疏離氣息的小短篇,從一隻被撿回來飼養的流浪貓眼中,看女主人生活中經歷的快樂與悲傷,整體故意偏灰色系處理的色調、以及有時只有字幕的無聲OS、鋼琴風味的柔軟配樂,都讓這個珠玉之作呈現出一種近似抒情散文體的絕佳質感。

另外小貓找來一位成熟年輕男子作配音、以及從頭到尾都沒有畫出女子的正面五官,都是很有意思的設計,我只能說這段真的是短的好,讓我非常回味,看完甚至覺得感動到有點想哭,預告也剪的很不錯。(這場許多觀眾大遲到,甚至連這部都沒看到真是太可惜了)

《彼女と彼女の猫 Trailer》


《星之聲》(2002)

《星之聲》是一個以204X年為背景的科幻愛情故事,一對中學的青梅竹馬,因為女生被選為聯合國宇宙團隊的隊員,必須在太陽系的各大行星間進行各種任務,因此與男孩聯繫的簡訊,也從原本的隔一日收到、隔一個禮拜收到、漸漸變成隔一個月收到、隔一年收到...,最後一封簡訊隔了八年才收到。

「惆悵無奈、又融合遙遠思念的愛情」似乎是新海誠導演最熱衷的主題,而這部也有不少類似鋼彈的機器人與外星人打鬥的劇情,是科幻味道比較濃厚的一部,但整體來說故事還是很有日系輕小說的風味。

但《星之聲》最吸引我的,是美到不行的畫面。

新海誠大概是我近期看過最會畫光影的動畫家了,無論是自然光(宇宙、天光、夕陽...)、都市光影(教室透著窗的光線、透著樹蔭的光線、灑落在街道與行人身上的光線、騎樓的光影、居家的光影...),還是人造光(街燈、電車車燈、看板燈光...)都是一絕,融合雙色的大面積暈染製造光暈效果也是他的拿手好戲,這種寫實中帶著唯美又透露著靜謐孤寂感,感覺不需要有太多劇情,就可以讓我這樣一直默默地沉浸其中。


《秒速五公分》(2007)

無緣的青澀戀情、電車(火車/平交道)、教室的場景、天空都是新海誠熱愛運用的符號,而在《秒速五公分》這個代表作中,則是將所有熱愛元素完美地運用,我非常喜愛教室大背光的場景,我記憶中也有那樣的風景,看到被如此完美呈現真是令人滿足。

其實我個人覺得新海誠的人物設計比較普通,沒有太突出的造型,肢體也比較僵硬(就是一般水平),但是背景與劇本的良好搭配,加上配樂和剪輯運鏡都是他的優點,因此能製作出相當完整的輕暖感傷奇幻愛情小品。

整部動畫分成三段:《櫻花抄》、《太空人》、《秒速五公分》,可以各自獨立又相互呼應,同樣講述一段無緣的青澀戀情。其中片名「秒速五公分」指的是「櫻花以每秒五公分的速度降落」,不僅浪漫,且挺有想像空間的,這片名我很喜歡。第一段《櫻花抄》有大量的夜景描繪,夜晚雪地、夜晚的車站等...,幽暗的氛圍讓人印象深刻。

新海誠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他的主題與風格,重要的還是製作的模式。我知道很多動畫導演喜歡全部一手包辦,作動畫的人通常會有「個人小宇宙」情結,要完全地浸淫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創作。

新海誠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全部的東西都是用他一台MAC做出來的,包含一些3D、配音配樂、剪輯等,所以能完全地掌握住個人風格,我不知道這樣的創作模式在後期製作比較大規模的作品時,是不是還是這樣運作,但早期的作品都是「一人小工廠」產生的,因此也有一些評論家表示,也許是一人製作的緣故,對於其作品上的一些瑕疵也相對比較能夠包容。

有些人將新海誠冠上宮崎駿接班人的稱號,但我覺得其實兩人的風格與關注的議題都很不相同,還是不要抱持這樣的期望來欣賞他的作品會比較好。

最後貼上《秒速五公分》最後的主題曲,日式輕搖滾風味非常好聽,也能順道欣賞新海誠導演拿手的剪輯與視覺風格。

Saturday, November 12, 2011

【2011 金馬影展】浴室春情 Deep End (1970)

《浴室春情》不只片名講起來有點令人害羞、連劇情也有點宅味。故事講述一個羞澀的十五歲英國少年Mike到澡堂擔任服務員的工作(竟然有這種工作!),前半段不斷被飢渴的女客人上下其手,但他其實暗戀的,是同在澡堂工作的女同事,較年長的女同事不但週旋在未婚夫與游泳教練之間,也相當會用手斷挑逗少男,讓他一顆心懸在那邊,因此引發一連串十分忙碌且一發不可收拾的劇情...,這劇本怎麼看都挺有日本漫畫春心動盪的風味。

整部片從一開始就散發著一股淡淡臉紅心跳的氣息,可能因為主場景設定在公共澡堂,洗澡的人們、半裸的人們、浴門一開一關之間,自然流漏出不少春光與曖昧的互動,一幕幕都若有似無地挑逗著觀眾的視神經。

導演 Jerzy Skolimowski將影片拍的節奏很明快,笑點也不少,光看男主角被胖貴婦「侵犯」的樣子就讓人忍不住哈哈大笑。而他在經歷了一連串的蠢事,最後終於一償幻想宿願的背後,呈現的是情竇初開的少男,初探成人世界的愛情遊戲,體驗到了無法壓抑的衝動、喜悅、憤怒與迷惘。藉由Mike這個年輕的角色,同時展現了年輕愛情的執著能量,與身陷迷戀之中無法自拔,相當超脫現實的愛情觀點。

我很喜歡電影中幻想的段落,特別是Mike抱著疑似 Susan的裸女立牌沉入游泳池中、而立牌又轉化成真人的片段,虛實交錯,正與劇中四角戀的交雜感相互映,我們猜不透Susan到底對誰才是真心的,觀眾也跟Mike一樣困惑:她這一秒是不是喜歡上我了呢?

散場時好像聽到一些觀眾不太喜歡結局,我倒覺得Mike不小心失手誤傷(殺)了Susan、兩人沉入游泳池底(與幻想呼應)的處理,挺有英國式的黑色幽默非常特別。男主角John Moulder-Brown年輕實非常可愛,尤其是劇裡以為自己牙齒被打掉了、結果發現牙齒還在的失而復得傻笑真的非常促咪,google了一下現在已經是大叔中的大叔了,歲月阿!

飾演Susan的Jane Asher,在劇中都是很典型的60年代英倫女孩裝扮:白長靴、A字型花洋裝、鮮艷的漆皮大衣,很有時代感,我覺得她的紅髮與眼神相當迷人,查了一下沒想到竟是Paul McCartney的前女友!她也因此片拿到了英國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

Wednesday, November 09, 2011

【2011 金馬影展】計程車司機 Taxi Driver (1976)

我好像很少影展會選到十部片,今年不知道怎麼回事,卯起來選片,但最終還是有所節制...刪刪減減變成這樣的片單,可能最近看電影的胃口稍微好轉,覺得可以衝一下,再加上我的御用選票手凱特小姐又身先士卒幫我劃位,片單一不小心突破二位數根本就是一定會發生的嘛。另外就是,今年請林小乙設計這個暗暗色系的金馬主視覺我個人還滿喜歡的。

這次看的十片是:

《計程車司機/馬丁史柯希斯》(美)
《秒速五公分/新海誠》(日)
《浴室春情/Jerzy Skolimowski》(德/美)
《東京公園/青山真治》(日)
《殺不到的仇人/趙元熙》(韓)
《平凡人物的號角/Eve Wood》(英)
《梅里葉魔幻電影音樂會/Marie-Hélène & Lawrence Lehérissey》(法)
《萬花嬉春/Stanley Donen》(美)
《密陽/李滄東》(韓)
《泥河/小栗康平》(日)

「我已經開計程車開了三十年,甚至有十年是夜班,你知道為什麼我至今沒有一台自己的計程車嗎?因為我想要有自己的人生。」這是「先知」與Travis─兩個在髒亂瘋狂的紐約城市裡討夜生活的計程車司機間的對話。

計程車司機是一部非常紐約的電影,取景的地點大概位在曼哈頓的13街與第2、3大道間、東13街202號(Rooms Doorway)、東13街226號(公寓槍戰)、第3大道與13、14街間、Ed Sullivan 劇院,我想專業的死忠粉絲們應該樂意花時間按圖索驥走個幾次這些路線。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把一個城市最光鮮、也最腐敗的一面,透過一個大夜班計程車司機的城市觀點展現給觀眾。因此上一秒下車的可以是正經八百的政客,下一秒入車的是醉醺醺的大老闆與妓女。

我最近好像用了過多男性浪漫這個形容詞...(突然覺得有點詞窮...還是我最近真的看了很多同樣類型的片?),但這片真的是男性英雄主義式的浪漫經典片呀!除了經典片段如Travis在家對著鏡子揮舞著槍、練習著那句「Are you talking to me?」(快速舉槍)、想要救小雛妓逃出火坑之外,最後那個倒在血泊中用手指著太陽穴做的開槍動作,都完全是男性觀眾最熱愛的耍帥元素阿。


33歲的勞勃狄尼洛實在非常帥氣,把一個退役軍人在社會中找不到人生意義的茫然感、被心儀女生甩了開始變得暴力偏激的陰沉、和最後找到自己可以生存方式的心境轉換詮釋得很好。有趣的是,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在這片裡也尬上一角,他飾演那個想幹掉偷情老婆的乘客實在讓人非常神經緊繃。

13歲的茱蒂福斯特,當初她接演這個雛妓的角色引發起一陣喧然大波,她小時後非常漂亮,跟長大後的知性風貌完全是不一樣的Style。

究竟什麼樣的電影可以被稱之為經典?在此引用蛋堡《經典》一曲裡的歌詞:「什麼叫做超經典/不會被忘/不會被換/不會被停止不停地唱」《計程車司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我們可以在這部片裡找到後續無數佳片靈感的源頭:無論是落日殺神疏離夜色、或落日車神的冷硬風格、還是Leon的大男人小女孩的紐約生存與逃亡,然後也許我們不會記得整個故事的劇情,但留下的片段記憶就是那麼令人印象深刻。

Thursday, November 03, 2011

【電影】安迪沃荷與他的情人 Factory Girl (2006)

"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 Kurt Cobain,1994.

我想這段出自Neil Young歌曲的歌詞、然後又被Kurt Cobain遺書裡引用的文字,用來描述Edie Sedgwick的一生非常貼切。她就是這樣活的不顧一切、渴望被愛的人,而她的瘋狂人生也成為後世無數藝術作品的謬思。

下面這張劇照的靈感,應該就是來自上面這張《Factory》工廠的員工大合照。Andy Warhol的「工廠」工作室,匯集了60年代紐約最前衛的藝術家、戲劇家、作者、畫家、表演工作者、導演...,一群人鎮日在工廠瞎混、聊天、抽菸喝酒打屁(偶爾吸個毒),聊藝術概念、談左派思想、拍實驗電影,而Andy Warhol就在這個地方生出那一張張普普藝術的代表作。

Andy Warhol:...你知道的,最近的社會趨於冷漠,人們不關心他人,我的作品就是反映這些事情。

記者:就像你當初跟Edie分手後一樣嗎?你知道她昨天去世了嗎?

Andy:...噢這我知道,...但你說分手,好像我們有一段甚麼似的...但你知道的,我當初其實沒有那麼了解她。(鏡頭特寫)

純就藝術創作來看,我個人其實還滿喜歡Andy warhol的作品,但就過往的經驗來看,成功的藝術家通常也是成功的混帳,除了天分,如果能再混和一些善操作媒體的狡猾習氣、特立獨行的外表和古怪的脾氣、一些目中無人的傲氣以及一些陰影與自卑,簡直就是無敵了,而Andy Warhol就是集上述全部條件於一身的傢伙。

我猜可能有些人會覺得蓋皮爾斯詮釋的稍稍過火,但我自己倒是挺喜歡他的演出的。因為除了檯面下古怪難相處、嘴巴機車的商人氣息之外,他也把Andy warhol性格上自卑(因此他極度崇拜漂亮的人事物)與狡猾(他傷害Edie的方式,挖Edie倉疤)、小心翼翼與脆弱(帶 Edie見他媽媽)、愛吃糖愛講電話、宗教信仰...等細節都展現得很好。

我特別喜歡後段在 Edie死去後的記者訪談,那一段攝影機拍得非常近,問題也很尖銳,Andy Warhol冷靜自持的表情上,透著鏡片的瞳孔閃過了一絲陰影。一種很細微的動搖。
這張是我最喜歡的Edie Sedgwick的照片,不但有她最經典的造型(金短髮與大耳環),她笑得很開的笑容(註冊商標)與菸酒不離手的行為,完全就是這女孩短暫一生的最佳側寫。

老實說,由席安娜米勒來飾演傳奇的60年代紐約時尚icon Edie Sedgwick其實有點勉強,一來是Edie的長像是屬於古靈精怪式的甜美,席安娜米勒長的算是成熟的;二來是席安娜米勒其實年齡已經超過過Edie當時的年紀了,所以整個就是比較顯老一點。不過仔細想想,選擇席安娜其實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因為我對這女明星的八卦娛樂印象遠遠超過她的作品(完全想不出有任何代表作),這種不上不下的感覺,與Edie短暫空虛的浮華人生還挺吻合的。(而且也露點的挺大方的我們還能要求甚麼)

不過整部片看的出她很努力在演繹這樣極度瘋狂的人生,a poor little rich girl,以及相當賣力地模仿edie笑得很開懷的笑容。

Andy Warhol:「Edie Sedgwick是60年代最美好的事物。」

Edie Sedgwick是60年代風靡整個藝文界的時尚Icon,有YouthQuaker、地下電影皇后的稱號,是個浪擲千金的富家女,生活瘋狂、我行我素、怪異又獨創潮流。短短的金髮、誇張的耳環、黑色Legging、甜美笑容與臉頰上的痣是她的註冊商標。參與過的「工廠」出品的電影有:《Vinyl》、《 Horse》與 《Online》、以及著名的《The Poor Little Rich Girl Saga》系列,當然還留下了數不清的攝影作品。

她出身極度顯赫的權貴之家(不知道第幾代的曾祖父還是簽署美國獨立協定的成員之一),然而終其一生中都活在家族性醜聞、在精神病院裡自殺的兄長對她造成的陰影與痛苦中。

看來看去,我覺得更適合扮演這位60年代「IT Girl」的是21世紀的英國It Girl名模Agyness Deyn,不僅臉型像、造型與個性也都有點像(可惜Agyness太大隻)。

 "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Andy Warhol.

我想Andy再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這15分鐘的名望應該不包含他自己才對,聰明如他,自然是靠著創造他人的15分鐘名望為自己帶來歷史性的傳奇永恆。

Edie Sedgwick並沒有只爆紅15分鐘,但兩人交好的時間也相當短暫。Andy與Edie的互相吸引,其實是必然的結果。Andy Warhol對自己的外貌有一種自卑感,因此他天生對外表極具吸引力的人相當崇拜,Edie對他而言就像是一股強烈聚光燈,把自己的陰暗都照亮了。

Edie在Andy身上找到的是集眾人寵愛於一身的歸屬感,非常、非常多的愛戴,如公主般的受寵。她在家族裡被視為異端的性格,在Factory裡不但受到膜拜還創造了風潮,兩人魚幫水水幫魚,同時在感情上也建立起某種程度的認同感。

但根據事實, Andy Warhol其實是很公開的同志,所以我不認為他們之間有所謂愛情,其實滿像小女生間過度黏膩的友情或是一種商業關係,在吸引的強度背後也脆弱地承受不住所謂背叛,因此在 Edie與Bob Dylan發展出戀情後,Andy Warhol很果決地斬斷Edie身邊的人脈與一切,也馬上找到了下一個新玩具─Velet Underground的德國主唱NICO,一樣是站在舞台就吸引注眾人目光的焦點。或許身為後世旁觀者,我們也不能怪他太冷血,因為Andy Warhol的遊戲規則,早在一開始就告訴你了。
Andy Warhol和Bob Dylan的合照,記得當初展覽時看到覺得「這真是歷史性的一刻」。Andy-Edie-Bobby這段三角戀算是整部電影一個很吸引人的元素(也是當時藝文界相當轟動的一段八卦),但這兩位男性其實並不對盤,除了藝術理念的違和,Bob Dylan一直覺得Andy是一個吸血鬼,在吸完Edie的血之後就會將她拋棄。電影中兩人在工廠針鋒相對的一段滿有意思的。

Hayden Christensen飾演的Billy Quinn很明顯就是Bob Dylan,不過我想因為他與Edie一段比較算是地下情(他後來被發現已婚,因此Edie與他分手)因此電影裡選擇用了一個假名,我覺得Hayden Christensen 演出的還不錯,有抓到神韻,帥度十足。

據說在這部電影上映後,Bob Dylan本人(畢竟三個主角只剩他老人家還在世)一狀告上法院,覺得電影影射因為他的關係Edie才死亡的,但事實是,這兩人除了彼此,私生活也是各自精彩,據聞Jim Morrison和Mick Jagger都跟 Edie交往過。而她在離開 Andy並與Bob Dylan分手後,毒癮大爆炸過得相當潦倒也敗光家產,電影裡演的讓人不忍卒睹。

我很奮力地在網海搜尋,並沒有找到任何Edie和Dylan的合照(照電影情節,他們不但有合照還上了報紙頭條),兩人的一段情雖然經過當事人認證(Edie還曾經簽給Dylan的經紀人當藝人),但還是相當具神秘色彩。因此最後就放上兩位演員詮釋的照片,替Edie紀念一下她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