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5, 2016

【2016 遊牧影展】4片小記

好像有幾年沒看遊牧影展了,今年再度燃起熱情看了4部,感動依舊。遊牧影展對我來說是能看到非常小眾、非常具藝術爆發力的怪片影展,也能一窺對我來說平常不常接觸的次文化族群:滑板、嘻哈、跑趴的少年少女們,以及一堆有型的老外,每次的觀影組合總讓我感到新鮮。總之,看完遊牧影展往往能獲得一種神秘的能量,想沉浸在藝術的小宇宙中那種感覺。

《午夜饒舌電台 Stretch and Bobbito,2015》

imdb高達9分的紀錄片,描述紐約90年代,兩個熱愛嘻哈音樂的青年在地下電台,開了一個深夜的嘻哈廣播節目最有趣的是這兩人是白人與拉丁裔的組合,專請地下饒舌好手上節目表演,這個氣味草根的地方性實驗廣播節目,從一個小眾發燒話題,最終演化成21世紀初嘻哈巨星的培養皿,被盛喻為嘻哈新世代進入產業之門。許多製作人在節目裡挖掘新秀,甚至成名的歌手也希望能在節目上宣傳專輯,Jay-Z、Nas、the Notorious B.I.G.等人在成名前都上過此節目。

紀錄片的形式很單純,找來已多年沒有合作的兩位主持人,及當初曾上過節目的大咖、工作人員等,重新聆聽錄音帶,讓沒經歷過的觀眾能重新感受到這個節目的傳奇性。印象最深的是,Busta Rhymes說他當年靠賣這個廣播的錄音帶賺了一筆;以及Nas聽完自己當初第一次上節目的作品後,非常緬懷當初貧窮卻創作力十足的underground時代。《午夜饒舌電台》代表的是一種從純粹的快樂與熱情中點燃的成功模式(最後結束也是因為2人熱情不再),非常符合遊牧影展的精神,是個讓人精神一振的開始。


《H.,2014》

怪片一部。但不得不說石像漂浮在湖面的劇照非常超現實,是被這個畫面給吸引而盲目選片的。神秘失蹤、邪教、末世、隕石、擬真娃娃、失憶、美國中西部小城,整部片有一種詭異迷人的末世基調,畫面安靜疏離,三不五時昂起的弦樂配樂總讓觀影過程神經緊繃,電影裡充滿著不快樂的現代人,光是那個「擬真娃娃俱樂部」就讓人起雞皮疙瘩,像是美國奇譚裡的怪故事,據說劇本拼湊了多首希臘荷馬史詩,俗人如我辨識不出,但是是個有趣的觀影經驗。

《塗鴉與革命 Art War,2014》

抗爭的目地從來不是重點,
抗爭的目的就是抗爭本身,
每個人都想從抗爭的過程裡得到內在的自我。

經歷過太陽花學運(也認同學運精神)的人,看《塗鴉與革命》應該會非常熱血沸騰,感覺熱血並不是因為電影中的藝術家們或這場革命真的改革了什麼,革命本身是一個沒有終點的行為,它的目地永遠隨著時局改變著、永遠以各種型態進行著。看著電影受到感召的是一種心情,那種想說點什麼、想打破成規的慾望和衝動,對社會不滿也對自己不滿,渴望著衝撞與被衝撞。

難度非常高的一部紀錄片,導演Marco Wilms以一個外來者的角度,紀錄了「阿拉伯之春」革命運動期間的埃及,一群想用噴漆罐自我表達、紀錄、對抗的藝術工作者們,在混亂的時局做了哪些事。裡面有一些非常危險的畫面,像是近拍多場流血暴動,或是藝術家被挑釁的群眾包圍(差點被生吞活剝)。電影中能看到埃及人民是多麼強烈渴望推翻舊政權、選出新總統後再度失望、歷經大規模的抗爭遊行、總統下台換軍人掌權、再度陷入無盡混亂...,整個過程漫長卻擲地有聲,看完你會覺得:民主的果實怎會是甜美的?用血淚換來的民主,應該是充滿鐵鏽的味道吧。

比起這次我看的其他部作品,《塗鴉與革命》的題材其實相對「大眾」(公民議題正夯),也是這次四部裡我最喜歡的一片。


《流浪樂手的冷酷異境 Hot Sugar's Cold World,2015》

「房間裡沉默的音量,遠比世界上任何一組鼓聲來得大。」

也是一部很小眾、但趣味橫生的紀錄片,用貼身跟拍的方式,紀錄了音樂鬼才Hot Sugar的生活與創作模式。Hot Sugar擅長從生活中的各種物理聲響中,重組混音出別出心裁的電子作品,他生活的最大的樂趣就是拿著錄音機到處錄音:跳跳糖在嘴裡的聲音、空無一人靈堂的聲音、煙火的聲音...,混音出來的作品都相當適合做為各種地下獨立影片的配樂。另外,整部片的視覺充滿網路流行元素、自拍、low-fi低傳真小動畫等符號,會讓人覺得Hot Sugar這人的外在行為很怪咖有趣,像是吃了過多的色素泡泡糖,有點迷幻,但內在精神世界其實還滿像個哲學家或詩人的(也是有點迷幻

另外導演吉姆賈木許特別出現了幾秒是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