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5, 2015

【電影】百元之戀 百円の恋 (2014):站起來再死

「因為我是只值100元的女人。」

我相當喜歡《百元之戀》這部電影,因為它毫不避諱生命中的平庸與廉價。

有看過百元商店 (在台灣應該是39元商店) 的商品嗎?廉價的塑膠閃著毫無生氣的光澤並散發著塑膠臭味。在勵志的運動電影裡,不乏懷才不遇的天才、逆轉勝的小蝦米這類故事,可惜我們大部份的人都沒有如此戲劇性的命運、臉頰上也沒有戲劇性的眼淚。廉價乏味的生活讓人連矯情的力氣都沒有。

大部分人的生命和能力都是庸俗平凡的,買折扣日用品、吃即期的食物、下了班回家看不用錢的線上電影,《百圓之戀》的女主角一子可能麻木無味地更勝如此,彷彿不知道痛的沒有目地的生活著,直到被男人拋棄,才找回了「痛」的感覺─而那也是活著的感覺。就像之前用盡力氣厚顏無恥賴活著一樣,這次一子決定直挺挺的站著,就算被揍成豬頭也要站起來再死。

《百元之戀》脫掉運動電影裡虛幻的激情,讓觀眾真實感受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汗味,和女主角貨真價實的二頭肌。

「不恨對方,怎麼打的下去。」

一子中間練習與快速成長的部分,也不乏一種小拳王的漫畫節奏,看了讓人心情極度愉悅,特別是揍店長的時候,實在有夠大快人心!安藤櫻在《0.5mm》裡表現已經夠讓人驚奇,在《百元之戀》中的演出,拿下電影旬報獎、藍絲帶獎的最佳女主角只能說毫無懸念,榮登我近期最愛日本女演員 (沒有之一)。

「為什麼喜歡拳擊?」
「對我來說,兩個人互毆、結束時又互相抱抱,那種感覺實在是...。」

看電影吧!這些一子說不出來的感覺,都在電影裡演給你看了。

Saturday, September 19, 2015

【2015金馬奇幻影展】7部片心得小記

都已經快正規影展了,現在才大夢初醒、把小金馬其他片的心得記一記會很過份嗎?無論如何,再不打點什麼,我大概連BLOG的密碼都快忘記啦。

(但那又如何,我連去年2014金馬影展看的片的心得,都還沒發完呢。)

除了《0.5mm》,今年小金馬還看了7部片,選片成功率呢...大概五成吧!今年的片大多有點不痛不癢,我覺得電影拍的有意思、喜歡的除了《0.5mm》,大概就是《忠犬追殺令》、《性本惡》和《晚安媽咪》了吧。以下按觀看順序排列。

《明日拍立得 Time Lapse,2014

腦波很弱的被一些虛無的宣傳字眼像是:「令人連想到《魔鬼一族》」、「如果你喜歡《彗星來的那一夜》」吸引看的一片,但老實說有些失望。帶有科幻元素、主角群各懷鬼胎的小驚悚劇情的確是我的菜,但整部片的劇情合理性不佳,我已經不是邏輯魔人,還是在很多地方會有出戲感,這是該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也不出所料整體顯得略微青澀。


《脫線沖天炮 Bottle Rocket,1996

「你打算什麼時後回家?」
「我已經是個大人了,不能回家了。」

這是秉持著迷妹心態看的一部,至此Wes Anderson的片只欠《月昇冒險王國》還沒看,此外全部看過了。在《脫線沖天炮裡》可以看到Wes Anderson最喜歡的元素:幼稚的大人VS.聰慧早熟的小孩,這樣的組合幾乎不斷重覆地出現在他後續的作品裡,沒有意外的話,未來應該也還是會持續出現,角色刻意營造的對比感,也許就是導演本人內在真實的矛盾與衝突吧。

劇情對我來說其實沒啥記憶點,有點阿呆與阿瓜的味道,這片真的是去朝聖的,好看我說不出口,但海報好可愛好喜歡,最喜歡這種手繪海報了!


在我消失之前 Before I Disappear,2014

「你知道嗎?Richie,你最屌的地方就是:
死亡並不是你的終點。
死亡只是你生活中的一部份,由你的靈魂組成
所以你每一天都活的像是你的最後一天。」

這部是2013年奧斯卡最佳短片《宵禁 Curfew》所改編的長片,主角都還是同一組人,所以很明顯可以看到小女孩大了一圈。不過老實說,個人覺得短片比長片精彩,一個大男人帶著一個小女孩展開一夜限定的光怪陸離,是很討喜的架構,但片子拉長後,節奏感上就有點怪怪的,短片比較有餘韻。

全片的亮點應該是保齡球館一段超現實的歌舞,我還滿喜歡那段出現的歌曲《Sophia, So Far》,以片中小女主角為名,搭配上Sophia在保齡球道上跳舞、翻跟斗的片段,很有午夜狂歡的迷離氣息又有點童趣,小女主角Sophia也是全片亮點 (雖然一開始演得有點機車)。

《郵差的白色夜晚 The Postman's White Nights,2014》

「我常常看到一隻俄羅斯藍貓,
坐在我身上,直直的盯著我瞧...,
我分不清那是不是夢境...,一眨眼,牠就不見了。」

節奏詩意徐緩、畫面如夢似幻的一部片。全片在俄羅斯北方拍攝,全採用島上素人演員,導演在許多不經意的小地方加入了淡淡的奇幻元素,像是俄羅斯藍貓、和無聲緩緩升起的火箭等,必須努力保持專注清醒,不然一眨眼就錯過這些小驚喜了。

《忠犬追殺令 White God,2014》

「所有令人厭惡的事物都需要你的愛。」

精準到令人屏息的一部片,完全無法想像這到底要如何拍成,太驚人的執行力與控制力。聞天祥說:「主角狗哈根,根本就是狗界的勞勃狄尼洛。」完全認同!牠演得比片中任何一個人類好啊!電影劇情相當超現實,但批判力道十分犀利強悍,是那種典型讓觀眾與「大快人心的殺戮」產生強烈共鳴的復仇電影。

片中有兩幕讓我非常難忘。一幕是哈根被拐去做獵犬,牠帶著被施打藥劑和嚴苛訓練後的強壯體魄,殺死了自己的同伴,並趁停電亂中脫逃,那個暗夜中的急速狂奔,真的有亡命之徒感,哈根整隻狗的狀態是有點瘋狂(被打藥)、加上痛苦後悔(殺死同伴)、加上倉皇(不能在被抓回去)的複雜情感,我不知道牠怎麼辦到的,但真的太神。

另一幕自然是最後一幕,哈根終於與他的小主人重逢,並沒有流俗的濫情感動,哈根先展現了牠的憤怒,甚至讓人以為牠會殺了小女角,最後,取而代之的是無止盡的無言哀傷。從沒聽過那麼讓人想哭的小號。

 《性本惡 Inherent Vice,2014》

早安!嬉皮人渣,
歡迎來到這個令人難以忍受的現實世界。

「她不知道她喜歡他哪一點,
也許他是所有癮君子裡,唯一不用海洛英的吧。
她也不知道兩人是何時開始漸行漸遠的...,
你問我,愛有盡頭嗎?有的。一切都已經結束了。」


基本上選這片也沒什麼好多說,Paul Thomas Anderson的片每部都讓我回味再三,更何況這片還有Joaquin Phoenix。《性本惡》對美國70嬉皮年代的毒品文化、名流生活有細膩描述,劇情格局龐大外還有私家偵探VS.警探VS.黑道的經典戲碼,也有很多大明星客串,黑色幽默滿溢。不是一部容易消化的電影,但我卻三不五時會想起裡面一些有點荒謬的橋段。

 《晚安媽咪 Ich seh, Ich seh,2014》

請證明你是我們的媽媽。
「媽咪,請回答我們:
Lukas最喜歡的歌曲是哪一首?
如果你真的是我們的媽媽,你一定知道這個答案。」

《晚安媽咪》是我個人認為最符合「奇幻影展」精神的一片。這是我的最後一片,再看這片之前我差點崩潰,覺得我今年的片單也太失準頭,就要這樣結束了嘛我不甘心!《晚安媽咪》根本就是挽回我選片信心最重要的強心針阿。選之前也很猶豫:到底要不要看呢,我對於奇幻影展一系列賣弄血肉鬼怪的片單向來無感,但從預告感覺《晚安媽咪》美術很強,好吧就看吧,沒想到這部重口味的片真是今年完美的ending阿。
全片風格冷調優雅,優雅到讓人坐立不安。但我可能太聰明了(誤),開始沒多久就有猜到劇情,但仍不失欣賞的樂趣。整部電影立基的恐懼很常見,對最熟悉的家人的恐懼,來自於發現「他不再是你認識的他」,像是另一部翻拍自小說的驚悚片《別相信任何人》,賣點也是來自於懷疑枕邊人換了一個人。但《晚安媽咪》的劇情鋪陳極好,因此最後的反轉也相當有效果,此外,血血肉肉的部分也沒少,這是一部各方面都相當到位、令人感到滿足的驚悚佳作。

Tuesday, April 28, 2015

【2015金馬奇幻】0.5mm 0.5ミリ (2014) ─0.5mm是剛剛好的距離

當初想看這片的理由超級荒謬:因為這是一部由姐姐安藤桃子、妹妹安藤櫻和公公聯手演出的組合。沒有看過哪部片橫跨了血親加姻親的,也沒看過這麼會利用公公的媳婦!乍聽有點像是胡搞的家庭活動,說來其實也是個美好的家族紀念。然後這部片橫掃了日本四個女主角獎和一堆大小獎,讓人不好奇也難。

當你心裡希望「某個人不在就好了」時,
其實你這個人也就已經死了。
「我想趕快到另一個世界去,
可以緊緊抱著真一郎的世界。」

「老」是一個充斥在我們身邊、卻不易碰觸也不討喜的話題。為什麼?因為我們做了很多事情努力對抗衰老─這個該被淘汰、消滅、避之唯恐不及的概念,但我們又在不經意間不斷被提醒著,不論你做了多少努力,事實就是:老這件事其實不被任何力量左右,它用著快慢不一的速度蠶食著我們的生理與生活。

譬如,突然間發現親人的蒼老、或是心血來潮發現的一根白髮,都像根刺一樣提醒著:「衰老」與我們之間,就是保持著0.5釐米這樣快要追上的微妙距離吧。

回到電影,劇情其實非常詭異,某些橋段也稱的上大膽,「一個(性感?)女看護與她的5個老男人」,如果要辛辣一言以蔽之,我想我會這樣下標吧。

但其實社會版每天都充斥著荒謬、不可思議的人生不是嗎。我們常在新聞上看到那種被詐騙的老人,覺得他們老胡塗了才會晚節不保,但看了《0.5mm》之後,我覺得他們根本就什麼都知道,只是覺得反正已經一隻腳踏進墳墓,被騙、從中得到虛假的溫暖也無所謂。

《0.5mm》裡可以看到4個日本老年家庭的樣貌,女主角基本上跟金光黨沒兩樣,半軟語謊騙、半威脅恐嚇、兼以美色誘惑(?)闖入並寄生在這幾個老年人身上,卻讓幾個老人的生命晚年得到某種程度的圓滿。電影意外拍的相當寫實,不帶批判角度,甚至幾個點還讓人熱淚盈眶。聞天祥說這片雖然片長三小時,但卻完全不會讓人感覺漫長,此言著實不假。

一群老阿公中,我最喜歡坂田利夫演出的阿茂,不愧是吉本興業出身的專業喜劇演員,把固執但善良的老人生活詮釋的悲喜交加,最後車廂裡的100萬元回馬槍,也讓觀眾又哭又笑覺得「真不愧是阿茂啊!」,我覺得他與安藤櫻的對手戲最有火花。

在這之前,我以為我沒有看過安藤櫻的作品,但沒想到她有演《愛之剝脫》!完全沒印象,大概是滿島光太搶戲了。但我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喜歡她在《0.5mm》裡演出!感覺有點介於本色與演技演出之間,相當收放自如。

安藤櫻是標準的日系鹽味臉,雖稱不上是美女〈在日本被定位為「個性派」女演員,我想應該就是演技強大的意思〉,卻越看越有滋味,給人一種生命力強大的安穩感,表演那種小油條或小流氓的戲碼也都很道位,就算在劇中打扮樸素,也讓人移不開目光,就是有讓人想一直看的魅力。她在另部作品《百元之戀》中飾演拳擊手單親媽媽,感覺也是眼睛一亮的劇本,此外她今年還有出演改編吉本芭娜娜小說的「白河夜船」,同劇演員還有我個人很喜歡的Arata,令人期待啊。

安藤姊妹出身演藝世家,父親奧田瑛二是知名演員,姊妹兩人私下看起來都常有型且時髦,也都長得像作家媽媽安藤和津。

雖然《0.5mm》充滿著不會大賣的元素:片長3小時、老人一堆、沒有明星...,但我個人實在好喜歡,電影公司相當有先見之明,請了現在正火熱的日本插畫家Noritake為海報捉刀(畫的超傳神),為電影帶來另一種不同基調的幽默感,希望小文青們會被這張海報吸引進電影院呀!(會嗎)

Sunday, April 12, 2015

【2014金馬】年少時代 Boyhood (2014)─濃縮純釀的時光之旅

電影《年少時代》的片尾,我們看了12年的小男主角梅森與新遇到的女孩、室友們去爬山,正對眼前的一刻感到開心時他們提到:「我們總說seize the moment,把握當下,但其實應該是反過來的,時間就是時間,改變的是我們,應該是the moment seize us。

我很喜歡這段台詞,在看電影時也一直有個奇怪的感受。《年少時代》的體裁乍似介於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當然這是一個純屬虛構的男孩成長故事,但卻紮紮實實的花了12年的時間拍攝,沒有使用不同年齡的演員詮釋。導演用了12年的歲月,在一部電影的時間裡精煉出一段人生旅程的精華,但看完之後,這部濃縮純釀的時光之旅卻又具體而微的展現了什麼叫做漫漫歲月、什麼叫做成長、什麼叫時間的流動。


「嘿,這不是我們聊天的方式,
別把我當成每隔幾週來與你們見面的生父,
因為禮物不得不寒暄幾句...,
告訴我你們真實的生活!」

「為什麼總是由我們說呢?
那你呢?爸,你這個禮拜過得如何?
你最近都跟誰出去?
你現在有女朋友嗎?最近在忙什麼呢?」

記得看完電影的當下,與同伴開玩笑的說:這導演真的不會拍電影,無論是《愛在XX三部曲》或《年少時代》,他都必須真的經歷那樣的「時間」,才能「演」出角色的變化。我印象中這樣搞的導演,只有日本導演瀨瀨敬久,在他5小時的作品《陌路 天堂》中可以看到橫跨青春期變化的小女主角

上面當然只是說笑,就技術層面來說,長達12年的拍攝真是無敵困難!跟Discovery記錄野生動物沒兩樣了阿,電影在整個視覺、節奏和調性上如何銜接的毫無瑕疵?對演員來說這個角色詮釋的時間,遠超過一般的拍攝或是劇場,每年都需要騰出一些時間重新進入角色,演員心態與生理外型的改變,都非常忠實呈現了「時間」留下的痕跡。然而對觀眾而言,這又僅是發生在螢幕2個小時左右的「一部戲劇」,它需要某種一致性的力道貫穿,而不是拼湊幾個支離破碎的美好片段。

青春是什麼?青春是無以名狀的變化。雖然《年少時代》中,無庸置疑演最好的是媽媽Patricia Arquette,但主人翁視角的選擇,是從小兒子的出發的。這是個相當合理的選擇,畢竟對一個換了3個父親的少年來說,5歲到17歲身心靈的成長變化,可謂是核彈級的劇烈。

我跟著梅森一同經歷了他從天真幼稚、到中學時期的陰陽怪氣、邁入成年後的蛻變初長,這令我想到日劇《歹勢啦青春》裡一段有趣的台詞:「長大後,回想起來全是些不能理解的事,這就是青春。」我想這部電影,也是導演針對青春歲月這個子題,一個最美好的論述。

面對太喜歡的東西,往往很難去評價,所以這片真的拖拖拉拉了好久才寫。當初奧斯卡頒獎前後網路上一片《鳥人》和《年少時代》大戰,這兩部片在拍攝技術上皆分別使用了某種高難度技巧,也都是成就作品的關鍵,最後頒獎結果卻相當一面倒。其實我覺得奧斯卡這種主流大器的競賽,本來就難有《年少時代》這類小品的位置,所以也沒什麼好遺珠或不平的,只要電影在觀者心中餘韻迴盪,就夠了。

另外這部片的配樂也編排使用的恰到好處 (這向來是導演Richard Linklater強項),我想我的心,在觀看的moment也不斷地被seize了。

Sunday, March 22, 2015

【電影】親愛媽咪 Mommy ─ 狠狠相愛是我們最擅長的事 (2014)

《親愛媽咪》所有的劇照,都應該是正方型的才對。

沒錯,這是一部令人喜愛的「正方形電影」,片中除了2個幻想橋段,其餘畫面皆以1:1的方式呈現,每一幕都充滿著使用Instagram濾鏡功能拍攝而別具有空氣感的tone調。曾經我們說某種風格化類型的影像表現是「MTV世代」的電影風格,如今,年輕人的眼球已不再流連電視,手機的小方框裡24小時流竄著更多更即時、更前衛新穎、更激烈的視覺洪流。透過智慧型手機世代的視覺語言,《親愛媽咪》註定與年輕世代有著強烈的視覺共鳴。

落日車神的導演Nicolas Winding Refn曾傳出在坎城影展杯葛多藍,但事後Refn對《親愛媽咪》一片提出了有趣的看法:他認為《親愛媽咪》最大的意義在於,電影不再屬於少數菁英,只要你有IPhone、有故事,找幾個人來演,電影便完成了。姑且不論這個稱讚是否有踩到檸檬的嘲諷嫌疑,注入更多生活應用科技的未來世代電影,也許也能漸漸形成一種類型。

回到絕美的正方形畫面。1:1的空間是侷促的。在1:1的空間裡,角色間的衝突、表情都變得更無所遁形,相愛的很強烈,相恨時也是。演員在表演時的距離也不能離太遠,觀眾的眼睛也不用跑太遠,沒有什麼能令你分心的空間,你的焦點全在演員的臉上。

看的過程中有點喘不過氣,我想這也正是導演的企圖吧,聰明的多藍用1:1的非寫實構圖,傳遞了一種極真實的、無處可逃現實感受。

「我們還相愛嗎...黛?」
「當然,這是我們最在行的。」

在《親愛媽咪》裡,我們很難定義暴力這件事。電影裡的母子關係因Steve的暴力傾向而瀕臨破碎,但巧妙的是,透過一個暴力的舉動也建立起Steve和Kyla的陌生情誼,那幾乎是我全片最喜愛的片段之一。

(自以為淘氣的)Steve搶走Kyla的項鍊,讓Kyla終於收起因口吃自卑的畏畏縮縮,以一種極度語言暴力的爆氣舉動給Steve顏色瞧瞧 (甚至嚇到尿褲子),兩人後來因Steve一句「你知道我是個好孩子的吧」而破冰,終於建構起一個平衡又互信的關係,整段一氣呵成、細膩又精彩。

我在想,多藍在《親愛媽咪》裡為何敢/想挑戰全1:1的正方形的視覺?因為他知道他的演員實在太棒了

這部電影對我來說玩味之處在於,它的確流露/刻意營造出一種新世代速食影像的趣味,看不太到過度技術操作的痕跡,但演員渾然天成的表現,又讓整部電影有著不可思議、極好的質感。

飾演媽媽和鄰居kyla的Anne Dorval與Suzanne Clément,都是跟多藍合作過的硬底子演員,但能挖掘到Antoine-Olivier Pilon這顆明日之星,便幾乎預言了電影的成功。Antoine-Olivier Pilon光看長相便有著渾然天成的叛逆暴力小子味,在Indochine的MV《College Boy》中雖尚嫌青澀 (MV還刻意拍成黑白的,完全向《四百擊》致敬啊!),但已有不被了解的慘綠少年氣質。在《親愛媽咪》中,Antoine同時又能展現內心極度巨大的愛:他對Die、對Kyla幾近滿溢心碎的愛,這是一種深陷青春風暴中才有的能量。

「母親不可能一覺醒來突然發現不愛自己的小孩,
唯一的可能是我會越來越愛你,
而你會漸漸的沒那麼愛我...。」

飾演媽媽的Anne Dorval ,日前在加拿大魁北克影視獎封后後,發表了讓人很有感的得獎感言:「沒有一個角色比母親更咄咄逼人。所有母親都有罪,無能、焦慮、疲倦、煩人,當然又老又古板。所有小孩都是自私、吵鬧、做作、折磨人、不守規矩、不知感恩又頤指氣使。但詩人繆塞曾說過:『如果世上還有一件神聖崇高的事情,能將這兩種殘缺恐怖的生物緊緊連接,那就是就是母子間無盡的愛。』 」

如果說導演多藍為何在完成《聽媽媽的話》多年後又來一部Mommy...,我想這其中奇妙的、無解的、痛苦卻又至理情深的母子化學效應,便是讓他樂此不疲 (靈感層出不窮) 的原因吧。致世上殘缺恐怖的生物們,請在狠狠的相愛之後,留下原諒與釋懷。

★ 本片獲得第67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Monday, March 09, 2015

【2014金馬】愛情的模樣 The Way He Looks (2014)

去年我看了三部跟盲人有關的電影:《推拿》《盲》以及《愛情的模樣》。《推拿》是三部中最寫實也最沉重的,它講盲人與社會的關係、盲人的對所謂正常人際的想望與情慾探求,充滿了衝突與碰撞。而北歐電影《盲》,則是完全關注盲人的內在 (想像) 世界,失去視力後,有時反而會得到更多:除了聽覺感官更加敏銳,想像力也開始無邊無際地恣意蔓延與擴張,《盲》這部片藉由一個失去視力的女作家的幻想世界,映照出自身的自卑和不安心境。

無論是《推拿》還是《盲》,都觸及了盲人族群的某種真實痛楚,結局也很難一派地開闊清爽。但《愛情的模樣》,則給了我們另一個乾淨歡快的新世代選擇,然後彷彿主角還不夠另類一般,除了眼盲還再多加一個同志身份,我看時忍不住想:這題材如果被韓國導演拿去可能會拍成一部狗血到爆表的劇...。

《愛情的模樣》在今年金馬影展得到很好的口碑,我想成功之處就在於整部電影輕巧的質地。除了故事本身說的很流暢之外,演員的選擇和表現、攝影、配樂都很有年輕世代一種融合了天真、無畏與浪漫的積極熱情,青春期必備的酸楚也點綴的恰到好處,就連海報也非常可愛。雖然對我來說,後座力淡了些,但若想看點清爽無負擔的小品,本片就像夏日裡端上桌的涼菜,極度適合。

「當你偷走了一個人的吻,該怎麼還回去呢?」

我個人很喜歡游泳池的拍攝視角,很有設計感,也巧妙點出兩男一女的微妙情感關係。我想這部片硬要簡單的類比,就是巴西版的《藍色大門》+《十七歲的天空》吧!沒想到熱情的南美洲處理起小清新,也是有模有樣頗有滋味呢,就連 Qoutes寫起來也充滿了少女般的粉色系氛圍呀。

【電影】迷走青春 The Tracey Fragments (2007)

先標出這部片三個重點: Ellen Page、子母分割畫面、配樂。

整張電影配樂都是由加拿大後搖團崩世光景Broken Social Scene操刀,敝人悟性太低,好像也只有在配合電影畫面的時候,會覺得後搖這個音樂類型好聽阿(掩面)。我特別喜歡這首《Horses》,不知道為什麼看到Johnny這個名詞就有一種慘綠少年的氣味,電影中一面響起這首歌、Tracey一面跑出家裡的淺藍色粗粒子手持鏡頭畫面,一直讓我印象深刻,就是那種一定要離開、卻又不知道要去哪裡的心情。

                                                    《Horses》
                                          ...The boy disappeared,
Johnny's on his knees,
Started crashing his head against the locker,
Started crashing his head against the locker,
Started laughing hysterically when...
Suddenly... Johnny... gets a feeling... he's being surrounded by...

「這是一個迷路的人尋找失蹤的人的故事。」

這部電影在07年的金馬影展是秒殺片,我想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有Ellen Page的原因吧。《迷走青春》走的是標準MV式的實驗式電影風格,Low-Fi手持式攝影、瘋狂的分割子母畫面、小動作的凝視與放大、直視鏡頭的喃喃自語,拼湊、重複、重疊,一切都很後現代。

故事從Tracey尋找消失的弟弟Sunny開始,展開了一連串青春期少女的叛逆囈語與迷惘,自我認同的挫敗、在愛情的迷戀投射中迷失、自卑感罪惡感...,一切情緒一觸即發,與心理醫生的對談那段很有意思,我想Ellen Page應該演的很過癮,不但有Patti Smith式的搖滾LOOK,在電影中還髒話N連發(後半段也有不小的犧牲),整部電影充滿了文青會喜歡的調調,隔了多年再次觀看也還是會被其中一些元素吸引。

另外我對裡面一段文字很有感覺,是Ellen講她不喜歡鄉下的原因。「我不喜歡鄉下,因為水溝裡有屍體。女孩的屍體長出花,產生了花蜜,女孩的家人去店裡買了花蜜,於是女孩的家人吃了女孩。」有點類似鵝媽媽童謠的闇黑感我很喜歡。


Ellen Page在2014年於一場公開演說中出櫃,演講內容相當激勵人心,不知對她的好萊塢演藝之路是否會投下些許變數?但我還是懷抱祝福之心的想著:這個小女孩的迷走青春之旅,應該已經結束了。

【電影】蹺家女聲 The Runaways (2010)

如果要找電影裡有可愛的女角加上好聽的原聲帶,以美國第一個全女子龐克樂團The Runaways的成軍歷程為主題的《蹺家女聲》是個可以考慮的選擇─如果你夠喜歡80風情的搖滾。

本片簡單講就是加強版的金屬YA片,當初好像很多人都是衝著長大的Dakota Fanning,但老實說吸引我的是Kristen Stewart...的扮相,畢竟她裝扮起來跟Joan Jett是真有幾分神似阿。

Joan Jett至今仍是女子Hard Rock代表Icon,《I love Rock'n' Roll》、《Bad Reputation》、《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都是到現在還會聽到一堆Copy的神曲,Joan無論是金髮還是黑髮都一樣殺,到現在也還是很活躍,真的是史上最帥氣的女吉他手/主唱啊!儘管Kristen Stewart那麼用力詮釋,我只能說還是遠不及Joan Jett本尊的十分之一帥氣啊!

(我覺得Joan Jett成為日後許多漫畫或是電影裡,女子搖滾形象的原型,譬如NANA)

其實這片整體來說普普通通、不看不會死 (就是按照過去歷史真實演出),會看真的是因為我還滿喜歡Joan Jett,一直給我死氣沉沉感覺的Kristen Stewart在這片的演出到是非常適合,還有長大的Dakota Fanning一開場一段模仿David Bowie的演出令人眼睛一亮。

還有一段很有趣的是,在裡面非常慧眼識英雌然後性格又非常邪惡機車的經紀人Kim Fowley給女孩的台前特訓,叫一群小男生在她們練團時扔擲酒瓶、垃圾甚至狗屎,直到她們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甚至可以回擊)為止。

因為背景是華麗搖滾和Punk盛行的70年代,Kristen Stewart和Dakota Fanning的造型只能說是盡其所能的濃妝豔抹,我想大家還是覺得她們這樣比較可愛吧!:D

Joan Jett & the Blackhearts - 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 (1998),金短髮也是帥翻

另一個沒啥戲份的吉他手Rita Ford,其實也是又辣又強的金屬妹一枚。
LITA FORD - Can't Catch Me

【電影】辣的要命 Jennifer's Body (2009)

要打出《辣的要命》這個中文片名恥度真的是有夠高...,台灣片商給力些好嗎!一定要讓人如此為難嗎...orz

OK,我發現自己除了會將喜歡的演員、導演的作品一網打盡外,有些喜歡的編劇也會以一種「一片都不能放過」的心態來蒐集,僅管片名讓人倒盡胃口...。會看《 Jennifer's Body》真的是因為我很喜歡《鴻孕當頭JUNO》的編劇Diablo Cody,我覺得她是一個很酷的女生(外表也很酷),對很多事情有很脫俗另類的觀點,因此才能寫出鴻孕當頭JUNO》如此別具特色的高中少女未婚懷孕故事,當然Megan Fox跟Amanda Seyfried雙姝對戲也讓我當初有點期待。

好像很多人覺得這片很爛、很俗麗,但很明顯的,編劇Diablo Cody 並不打算再寫一部JUNO》般的小清新,個人覺得若懷抱欣賞Cult片的心態觀來看此片,的確別有一番風情。我甚至覺得Diablo Cody 就是想寫一個帶有Cult氣味的異色小品,像是午夜校園怪談那種調調的故事:原本跟你每天膩在一起的好友,有一天突然充滿了魅惑吸引力,身邊的男生卻一個個消失,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或許,這一切要從一場搖滾演唱會說起...。

其實故事主軸 (如果硬要講的話) 談的是女性復仇、自我覺醒之類的,我特別喜歡最後結束上字幕、分割小畫面上演Amanda的角色去找樂團算帳的血腥畫面,十足風格化,是年輕世代會喜歡的酷帥調調。整部電影的配樂都是很流行的搖滾,EMO、Punk、POP、電氣、Hard Rock...兼具,網羅樂團包含Silversun Pickups、 Florence & the Machine 、All Time Low等年輕樂團...,相當流行悅耳也別具美式teen culture的次文化氣味。

Sunday, March 08, 2015

【2014金馬】青春勿語 (韓公主) Han Gong-Ju (2013)

韓國電影討人喜歡的特色之一,是「直接」。舉例來說,韓國電影很擅長處理「」的感覺,不管是暴力之痛、復仇之痛,還是現實之痛。然而這種痛也漸漸在轉型著,從早年的暴力緝凶片那種感官的疼痛,慢慢地開始有些作品描繪社會邊緣人內心與所處環境中幽微不可承受的黑暗之痛

《青春物語》是一部看了很心痛的電影,揭開校園性暴力的黑幕,同時女主角也被社會的暴力、親情的暴力、友情的暴力、媒體的暴力所包圍,她無法擁抱任何的依靠、無法懷抱希望,最後就這樣被絕望吞噬,然後最終你會知道─這一切狗屁倒灶的混帳事,居然是真實的社會事件,這個「真實發生」對觀眾而言,簡直就是沉痛的最後一擊。

我很喜歡女主角千禹熙的演出 (她也憑此片拿到韓國青龍獎最佳女主角),覺得選角選的很好,眼神裡看得到堅毅與絕望,雖然本人已經27歲了但還有青春少女的特質,演高中生並不違和,笑起來也很可愛。

因為電影改編自真實的社會事件,破碎的時序、不時出現的好友幽靈,都是增添事件懸疑感的加分手法。一般說來,韓國電影偏好把劇情處理的偏煽情與過火 (延續韓劇特質?),但《青春勿語》卻處理的滿恰到好處的,有些部份甚至有點冷冽,我還滿喜歡的。

「我的夢想只有一個,就是學會游完25公尺,
這樣我的人生一切都有可能重新開始...,
如果我改變心意的話。」

電影中女主角總像隻快溺水的小狗,奮力的想學會游完25公尺。對她來說,活在這個沒有希望的世界,就像是沒有氧氣一樣,窒礙難行,但她這麼渴望學會游泳,為了什麼?這個游泳的梗貫穿全劇,在結尾有了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暗示,雖然我覺得,也許就這樣一了百了對她來說才是真正的解脫...。總之,謝謝導演留最終給了我們一片清澈的藍,讓觀影後的鬱悶之心得以抒發。

【電影】超脫末日 Last Days (2005)

Nirvana主唱Kurt Cobain在樂團後期便因毒癮問題不斷進出勒戒所,或許是盛名帶來的社會壓力、或許是不願再複製自己成功模式的創作壓力、或許是一切生活思緒的混亂...,他在1994年結束自己的生命,以一種非常激進的方式,先注射過量海洛英再飲彈自盡。

《超脫末日》裡的歌手不叫Kurt而叫Blake,但不管他叫甚麼,都不會有人去質疑這不是Kurt,那個淡金色的即肩髮型喚起了大眾最鮮明的油漬印象,一個90年代搖滾樂壇的代表ICON。葛斯范桑曾在1991年與Kurt有過一次會面,他當時見到的Kurt,是一個「不多話,但非常有領導魅力」的人。在Kurt最後一次逃離勒戒所到被發現死亡的中間,有幾天消失的時間,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做了甚麼?感受到了甚麼所以做出如此決定?《超脫末日》便是描述在這段時間裡,一個即將離世的人所經歷極度空虛無助、低落自溺、喃喃自囈、混亂絕望的內在情緒。

葛斯范桑原本極富詩意性的流暢影像,在這裡變成更飄邈、碎片式的喃喃囈語。這是一個打破英雄神話的故事,沒有瘋狂叛逆的搖滾狂人姿態,只看的到一個極度迷失脆弱的遊魂。

錯亂的時序、前後倒敘等拿手的拍攝手法一樣沒有少,《超脫末日》裡大量使用了遠窺的鏡頭,像是Kurt在房間裡彈吉他,鏡頭拉遠,最後只剩爆裂的吉他音牆這一段我很喜歡。

整部片極度的自溺,彷彿一張當代抽像畫作,劇情很淡,但我很喜歡Ending的設計,將Blake死亡的場景與當年Kurt被報紙媒體從遠處拍攝的死亡現場重現,最後靈魂離開的一瞬間,很輕、也很重。子母畫面一面上字幕、警方人員一面進入現場驗屍、搭配著教堂聖歌,我們從超脫意境中重返現實。這是葛斯范桑青春死亡三部曲的最終曲,一切終將歸於平靜。


【電影】大象 Elephant (2003)

「你知道像我們這樣的人不少。」

你把電能提供給了電子,
他們發光之後,是會一直亮下去, 還是會耗盡能量?

「滾得越遠越好,不要回來。會有壞事發生的。」

葛斯范桑想說一個瞎子摸象的故事。任何人對一個事件都只會接觸一個點、一個面向,你永遠也無法知道另一個面向會是甚麼。你接觸到了甚麼,就在你心中定了形,成為你認知中全部的事實。

也因此,這個事件的本身並不是重點,甚至結局是大家都知道的,導演所關注的是事件中角色的情緒、心靈狀態與內在感受,拍攝手法非常細膩,充滿人性的幽微甚至處理地極富詩意。從早期《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心靈捕手》、《大象》到《超脫末日》、《迷幻公園》、奧斯卡入圍作《自由大道》,儘管主題不同,但葛斯范桑大部分的作品都保有這種我喜愛的特質。

跟《迷幻公園》一樣,《大象》除了同樣描寫青少年群像,在拍攝上,也有近似的倒序演繹手法,一種反覆書寫的文學式電影敘事語言。此外,交換視野、多重跟拍與遠距拍攝的鏡頭運用,在這部片使用的淋漓盡致,也呼應了導演對這個影射科倫拜校園事件的故事所立下的觀點

全片節奏沉靜、鏡頭優美緩慢,近乎寫實紀錄片的手法,將優美的古典樂曲與校園殺戮結合在一起卻絲毫不古怪,葛斯范桑的鏡頭不夾帶任何批判的情緒,忠實呈現尋常的一天、幾個尋常的青少年、在其尋常的表面下所隱藏的情緒,其中不言可喻的感受就由觀眾自行慢慢咀嚼。

之前HBO半夜三點播送這片時,竟把一小段描寫校園男同志在淋浴間的畫面剪去,我一方面覺得這是形塑角色關係很重要的小細節、另一方面也覺得...HBO真不愧是剪片台,都已經半夜三點播是有什麼好剪的阿。

【電影】變腦 Being John Malkovich (2002)

想不想到我身體之內,想我所想,感覺我所感覺的?

「我為什麼那麼喜歡木偶戲?也許是暫時可以成為另一個人,生存在別人身體之內,看他所看,想他所想、感受他所感受的。這是很超自然的,實在找不出更好的形容辭。」

我很想給這部片滿分(光憑海報就想給他滿分了),但這部片比起代表作《王牌冤家》,實在是更病態,看到後面有點頭昏眼花,就稍微減個半星吧。從約翰庫薩克一開始展現了他是一個不得志的魁儡師開始,就知道這是一部大玩靈肉分離的電影,但可不是男女主角靈魂出竅、然後男女性別倒錯那麼公式簡單。

魁儡師在神祕的七樓半辦公室找到了資料員的工作,沒想到竟在辦公室裡發現了一個神祕通道,當你走進去時,你就可以進入演員約翰麥可維奇的身體裡,成為他意識的主宰,用他的眼睛看世界、用他的嘴說話、體驗他的生活,而當這件詭異的事便成一檔熱門生意後,才知道現代人對於自己有多麼不滿、又有多想要變成他人,大排長龍的生意帶來商機,也讓一群人的關係陷入混亂之中。

我好愛神秘的、大家都要彎著腰的七樓半阿!!《變腦》大玩空間遊戲,除了奇異的七樓半,約翰麥可維奇的身體也是一個可以自由進出的空房間。進入別人,變成別人。男人變成別的男人,女人變成男人,女人愛上了變成男人的女人...,混亂的自我認同與性別意識在影片中後段瘋狂的爆炸開來,這部Charlie Kaufman的大膽初試啼聲之作,實驗性質濃厚(也比較獵奇)。

我也很喜歡當約翰麥可維奇進入通道再進入自己意識的極度詭異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