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8, 2009

【光點】國民戲院 Liquid Works液態影展

只能說光點的企劃真的很厲害,從身體影展、公路影展到「液態」這麼抽象的主題,每一次影展都會讓人非常期待!這一次以水為共同元素的系列電影也不例外。「水」在電影裡本來就是很常被描繪的主題,它包含了神秘、未知、遼闊、愉悅、寧靜等各種複雜的情境,奈沙馬蘭就表示,對他而言,水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途徑,因為水往往反映了真實卻又不是真實。

這一次的液態影展以澳洲導演彼得威爾的驚悚片《終浪》做為開端,當初會選擇這片,除了彼得威爾曾拍過「春風化雨」、「楚門的世界」這些經典的電影,我也是被文案上一句「本片可喻為一場奇異的暈船經驗」給迷惑了。《終浪》以澳洲原住民的神秘題材,探討一般人的生活開始產生某種事件的預兆時,他該如何面對?片中也充滿了各式以水為元素的sign:下雨天、下水道、浴室滿出來的水、滔天大浪等,我很喜歡男主角在車上看到車外一片水世界的奇幻景象,以及最終開放式的結局。配音特效也很酷,每當有一種奇異的笛聲或翁翁聲響起,就是有大事即將要發生,聽到這個翁翁聲都讓我有暈眩的感覺。

《無形海浪》也是完全不猶豫的選擇,因為有淺野忠信的片子絕對不能放過!這是泰國導演與彭力˙雲但與杜可風合作的跨國影片,演員橫跨日本、香港、韓國等(竟然還看到曾志偉,他的聲音實在太搶戲,哈!)故事涵蓋謀殺、逃亡與復仇,雖然乍看之下是一些很重口味的元素,但導演以一種冷調的手法,以及大量「海」的元素稀釋了,甚至不乏一些搞笑、魔幻的情節。值得一提的是,淺野忠信的英文真是好阿!整部片幾乎都以英文發音,幾乎沒什麼日本腔,聽起來很自然。《無形海浪》無論是在故事情節、攝影以及一些美術影像上,都非常的完整,算是這次影展我最推的一部!我很喜歡他前往普吉島在海上輪船的那一段,淺野忠信遭遇了各式各樣古怪的事,看起來非常過癮。

看《無形海浪》的同一天還看了Jack Hazan的《池畔戀人的畫像》,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光點整個大爆滿的景象,非常驚人!畢竟是有名的禁片,在70年代所拍攝的同志經典電影,被禁了30幾年直到2008年才重新上映,因此也吸引到非常多想要一睹為快的影迷。不過看這片前,我以往不做功課直接看的習慣似乎是個失策!?因為我對英國當代藝術家David Hockney完全不熟,David Hockney是一位橫跨Fashion、繪畫藝術、舞台設計等多元領域的藝術家,背景地位猶如美國的安迪沃荷,《池畔戀人的畫像》則是一部幾近自傳型的電影,探討David Hockney他的肖像畫與他身邊人物之間的關係,電影很長,拍攝手法非常意識流,故事情節比較弱,因此一不留神就會進入夢鄉...(坐我右邊的男士整個睡翻在女友肩上@_@),但一些影像實在是相當迷人,像是游泳池裡四個美少年游泳、嬉鬧的景象,或是David Hockney的畫作都相當吸引人,很有趣的是,電影裡出現許多肖像畫與真實人物同時出現的場景,觀看者、被觀看者、描繪者、被描繪者、藝術品幾個概念同時存在,算是導演別出心裁的安排。

最後一部則是《年輕的愛神》看節目表時整個被少年抱著天鵝在海中的影像給吸引。這是一部改編自希臘古詩人寫的田園牧歌《Longus》的寓言式電影,基本也是描寫人世間不同的人性與愛欲,我很喜歡片頭以類似希臘陶瓶上黑繪的方式製作,以1963年的電影來說,也是相當大膽新穎。基本上這次液態影展的影片都還算不錯,沒有太地雷的片子,看這種完全無評價可參考的影展實在很刺激哪。

Sunday, May 24, 2009

【水手】2009忠僕號Doulos@基隆港

忠僕號是全世界最古老、目前仍在航行的載客郵輪,建於1914年,只比鐵達尼號年輕兩歲,同時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書船,船上有一個非常大的Book store,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書籍,當然還有很大的一部份是福音書籍,因為船上共有320名的來自超過50個國家的基督義工和水手,基本上光憑這些簡介感覺就夠吸引人了!上一次的靠岸來不及參與,這一次聽說滿載歷史的忠僕號可能即將在未來功臣身退,因此就算是基隆港整個大排長龍也是要一探究竟。

海上書船的概念真的非常有趣,可以挖到一些很古老的玩意兒,船上的義工和船員真的是聯合國,但感覺都非常NICE甚至還會說中文(應該都是虔誠的教徒),結果結束書船前往夜市的路上,話題都變成「如果有機會參加忠僕號,供時宿,擔任義工環遊世界兩年要不要去」或是「可以當忠僕號的水手賺錢但是要受洗成為基督徒」之類的話題,不知為何,當水手感覺非常浪漫阿!

Sunday, May 17, 2009

【硬蕊】不當甜心的小紅帽─《Hard Candy》

海報設計的很酷,非常強而有力的一則現代童話。Ellen Page在影片的開始與結束都穿著一身紅色的帽T,暗示著這是一場由網路延伸到現實,小紅帽與大野狼的交手。其實就劇本而言,《Hard Candy》並不特別突出,這類原本看似受宰割的弱勢者,隨著劇情轉折一變成為強勢的主宰者的電影其實不少,像《切膚之愛》就是很經典的一部。另外取材自童話故事的idea,《奪命槍火》也運用的很酷。然而會想看連中文翻譯名稱都沒有的《Hard Candy》,除了視覺元素之外,主要是兩個演員:Ellen Page和Dan Dreiberg我都滿喜歡的。


電影的色彩和取景都很新穎,感覺導演應該是拍mv的好手。常常有整個空間極度極簡的影像,像是一整片的紅牆襯托女主角的側臉,或是一整片的藍色陰影打在男主角的臉上,或是大量背光只有男女主角兩人的剪影。顏色的轉換在這部電影裡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常常代表主角的心情或是劇情轉折。另外,我很喜歡導演鏡頭推移的拍攝,有很明顯Zoom-in的效果,營造出一種詭異緊張的氣氛。

整部戲的演員非常少,cast list上只有5人,有些人出現甚至不到一分鐘吧,幾乎是男女主角的演技個人秀。兩個人的表現都非常精采很有爆發力,尤其是Ellen Page,演出這片時她只有17歲,與Dan Dreiberg之間的衝突很有張力,之後在《Juno》裡可以有那麼亮眼演技實在令人完全不訝異。電影雖然只有1.5hr,可是落落長的對白很多,讓人感覺時間流逝很慢,有種與男主角一起被折磨的感覺,不過或許也因為如此,更能體會結局的震撼性。有網友將《Hard Candy》中文片名取為《硬蕊甜心》,我個人覺得實在是相當適合。

【喜歡】《下一站,天國 After Life》

想看這部片子,除了因為導演是是枝裕和,最主要是因為男主角─這是ARATA的出道代表作。第一次認識ARATA這個演員,是他跟漥塚洋介合演的《乒乓》,他在裡面飾演笑爺(月野),一個出奇沉靜的角色。之後陸陸續續在各大小影片裡可以見到他演配角:20世紀少年、午夜駭嗑浪人、蛇信與舌環...,雖然產量不算高,但表現都讓我印象深刻。ARATA原本是日本an˙an的專屬model,因為是枝裕和的發掘而成為演員,現在同時也是DJ和潮流品牌REVOLVER的設計師。

再回到《下一站,天國》。大部分的人對是枝裕和電影的印象是來自「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畢竟這部片當初在坎城可是大放異彩,但其實看過《下一站,天國》的人都認同此片豎立了是枝裕和電影一貫的中心思想和形象。《下一站,天國》裡描述的是人死後的世界,人死後並不直接到天堂,而是會先來到一個像是事務所的地方,在這邊可以用三天的時間,選擇一段你最想回搠的回憶,事務所的員工會將你的回憶片段拍成影片,並舉行放映會,當你看完你回憶的片段,你就只會帶著這個記憶、忘記其他事物前往天國。

影片的一開始以類似紀錄片訪談的方式,捕捉每個「往生者」對於到達事務所的反應:有的人不能接受自己的死訊、有的人根本不想回憶過去、有的人大肆發表光輝事蹟沒完沒了、有的人選擇沉默不語。而每位往生者選擇的回憶也大相逕庭:有人選擇了童年上學的路程、有人選擇剛出生的一瞬間、有人選擇與初戀情人相逢的一刻、有人選擇了吃某樣東西的記憶。因為要拍成電影,所以在三天之內你必須盡你所能詳盡的描述。男主角ARATA是事務所的員工,他本身死於二次大戰,卻因為找不到想回憶的東西,只好停留在事務所當員工。有一天他訪談到了一個往生者,竟然是他當年未婚妻改嫁的對象,男主角也開始思考自己最想回憶的東西是什麼...。

這部片的後座力真的非常強!影像上雖然是導演一貫清新雋永的風格,可是他探討的主題「死亡─記憶」卻是既幽默又深刻,也會讓觀者不斷反射到自己身上:換作是我,我會選擇哪一段記憶呢?大學的通識課程裡有生死學這一門,聽修課的人說,課堂上會要求大家練習寫遺書,許多人都是寫到痛哭流涕。最近一方面自己身體微恙,一方面身邊有很多人面臨親人離去的事件,我思考著:會不會比起面對失去某人的痛苦,我們更難面對與承受的,其實是自己的死亡─究竟,我要追尋到什麼樣的東西才是滿足?到達什麼樣的境界我才能夠毫不眷戀、毫不留遺憾的放下?

Monday, May 11, 2009

【ART】Young Art@Taipei 2009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這次的當代藝術博覽會以飯店的形式展出,又是郭郭幫忙辦的!拿了貴賓票的我們一定要捧場!以飯店房間為展場的形式真的非常有趣,打開一個房間,走進一個未知的藝術空間,藝術品與桌、椅、床、衛浴等生活用品結合,整個分圍十分後現代。這次作品以亞洲作品為主,邀請了非常多日本藝廊,雖然我總是覺得日本的當代藝術創作太偏重插畫與設計,不過不得不說,日本來的藝術作品無論是完整度、話題性都十足,也吸引了最多觀眾的目光,紀錄一下幾個這次我很喜歡的日本藝術家。

這是我最喜歡的,Gallery IDF的藝術家Kiriko Iida。日本有很多畫人物的畫家,應該說日本人特愛少女與小孩這兩個題材。但Kiriko Iida的人物算是辨識度很高的,我喜歡黑黑的眼框以及麻木的表情的那種孤獨感,看久了有種令人發麻的感覺,很深刻,我很喜歡!

MIZUMA ART Gallery的頭牌會田誠。也是一個迷戀少女青春肉體的藝術家XD,這次展覽也有超多人是衝著他來的吧,可惜我沒有很喜歡少女與蟑螂那一張,(看久了實在噁心)。到是這個《少女果汁機》很酷,他的作品融合很多日本元素,像是以浮世繪+水手服少女的奇異感,或是水手服少女集體切腹自殺之類的,內容相當離經叛道,充滿日本式的偏執、色情、暴力,很能製造話題與吸引力,一個畫廊有一個這種重口味的好像還滿能聚集人氣的?!

畫日式少女或是有點浮世繪風味的人實在太多了!除了開山始祖山口藍不管看幾次我都很喜歡,其他的若不從中再多挖掘些特色與趣味,看久了還真容易麻痺。MIZUMA ART Gallery的KONDOH Akino的和服少女,除了日本風味外還多了一絲邪惡,而且他做的是動畫,給我一種日本神話的神秘感,印象滿深刻的。

MIZUMA ART Gallery實在太強大了!這位TENMYOUYA Hisashi先生的作品也非常有趣!乍看之下是日本傳統繪畫,可是裡面參雜了一些高科技產品,像是鐵金剛之類的...XD,很有趣味完成度也很高,基本上逛完MIZUMA ART Gallery後,我對日本當代藝術的吸收已經感到差不多飽和了!

最後來一個清爽的miyuki takenaka,技巧不錯,作品風格都很一致。不用畫的很複雜或是很震撼,一樣有吸睛的效果。現場看作品感覺很好,很精緻但又帶著隨意,有一種日本式的清爽,給予觀眾更多想像空間。

Saturday, May 09, 2009

【喜歡】山下敦弘二連發─《Linda Linda》《天然子結構》

山下敦弘的電影都超級青春,很像最近的氣候,天氣漸熱的5月,開始聞到夏天的味道。以前5月,不論是高中還是大學,都有一堆辦都辦不完的活動,每天就是忙著做這做那、還有大流汗!看《Linda Linda》讓我回憶起吉他社的生活,記得那時跟陳uki還胡亂說到也許可以來搞一個純女生的band之類的,不過說實在的,女生真的是很麻煩的生物,動不動就鬧彆扭、生氣、哭之類的,《Linda Linda》一開始就以樂團成員間的大爆走為開頭,仔細想想活是還是沒有付諸實踐的好呢!

我很喜歡電影中主角樂團PARANMAUM選的歌:像是linda linda、我的右手、不滅的歌之類的,樂團詮釋的很有年輕女孩小punk的風格。既然是青春搖滾電影,配樂也是相當大手筆請到The Smashing Pumpkins的吉他手James Iha製作,滿用心的。其實整部片並沒有太高潮起伏,很多事都是輕描淡寫的帶過,反而賦予了我一種與真實呼應的感覺。
天然子結構亦然,一部清爽自然的好電影,導演山下敦弘把日本島根縣拍的好美...,尤其是海邊!那樣的海邊就算會被曬成大黑碳我也想去玩!飾演女主角Soya的夏帆真是的清純的很正點,在我心裡已經把長澤雅美比下去了!亨亨但還差綾瀨瑤一大截!(←媽阿我宅斃了)另外飾演全校最小妹妹的小馬桶蓋也是超級可愛>/////<,這部片的選角都很好呢,男主角也很清新。

一個鎮上只有六個不同年齡小孩的學校,因為一個東京來的男孩,而產生許多不一樣的關係:開心的情愫、女孩間微妙的忌妒。並透過女主角的眼光去看:鄉下真的有那麼不好嗎?城市真的有那麼令人嚮往嗎?還是說,只要用心,在城市裡也聽的到山的聲音?山下敦弘的電影我想都是這樣,描述生活中小小的變化、小小的悲傷、或是小確幸之類的,沒什麼大道理,只有好看的音樂、風景,我很買帳!

Sunday, May 03, 2009

【喜歡】I'm not there《搖滾啟示錄》

一首詩就像一個赤裸的人,就算是魔鬼,也不只一人。
但一首歌,卻像個獨行俠。

在下定決心要看這片之前,因為被很多人告知「沒做功課的話是看不懂」的,心想我跟Bob Dylan還真是完全不熟阿,我聽過的歌只有gnr翻唱的《Knockin' on heaven's door》和《Like a rolling stone》,想說是不是應該google一下Bob Dylan的生平之類的,但後來看了Todd Haynes的絲絨金礦,覺得他的音樂片的敘事風格對我來講是好懂且有趣的,因此決定什麼影評都不看直接看影片。不得不說Todd Haynes的片真的很對我的味!而《搖滾啟示錄》也讓我看到致敬電影的另一種全新模式。

六個不同性別、年齡與膚色的演員,分別詮釋Bob Dylan不同時期的處境與面向。虛實參半非常有趣,剪的細細碎碎的影像重新拼湊彷彿詩句一般。其中黑人小男星Marcus Carl Franklin和Ben Whishaw、Cate Blanchett飾演的部分最讓我驚艷。我喜歡導演啟用黑人小男孩詮釋Bob Dylan早期身受藍調音樂影響、開始關心底層人民聲音但還沒有找到自己定位的模樣,才華洋溢卻迷惘。而Ben Whishaw的戲份很少,比較像是詩人形象的Bob Dylan,以一個旁觀者的角色面對成人世界的審問,冷漠帶著嘲諷的格言裡卻又能感受到他的在乎。

Cate Blanchett飾演的是從民謠轉為搖滾歌手時期的Bob Dylan,這時的他雖以功成名就但感情生活混亂、用藥頻繁,事業上遭受到媒體以及民眾的質疑,認為他音樂上的變革是背叛了原本支持的他的群眾,且不斷被質疑其音樂是否真誠。Cate Blanchett成功扮演了一個叛逆、煩躁易怒、具攻擊性但又脆弱的Bob Dylan,特別激賞的是她壓低的聲音和整個人行走的姿態,整個太搶戲!真的是整部片子裡最成功且大膽的選角了!其他角色都算是各司其職,但沒有令我太驚艷的部分。其實片子裡有許多致敬的趣味,相信忠實Dylan迷應該會看的心花怒放吧。更多詳盡的資料可以看看美麗新世界的這篇文章。"All I can do is be me whoever that is",這是我看完電影學到最Dylan的精神,我很喜歡,特此激勵自己並紀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