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0, 2009

【cold】意外的春天(The Sweet Hereafter)─寒冷是治癒傷痛最好的方式

在10度低溫的寒冬中看Atom Egoyan 1997年執導的《意外的春天》(The Sweet Hereafter)算是有點半自虐的行為。自從在台北電影節看過他的《愛慕拼圖》,我便深深被Atom Egoyan影像中那種表面寧靜、底下卻暗潮洶湧的懸疑感吸引,《意外的春天》也是如此。它講述一個發生校車翻覆意外事件的小鎮,在大多數的家庭都失去孩子時,面臨到訴訟問題時不同的態度與抉擇。

我很喜歡導演以《漢姆林的吹笛手》的預言故事穿插在電影中的僑段,導演將故事運用的很高明,不只是單純的與劇情相互呼應影射而已。Atom Egoyan透過那場車禍的生還者(卻因此半身不遂)青少女妮可Nicole來象徵《吹笛手》中那個跛腳、沒有被帶走的小孩,她的存在提醒了愚昧的大人世界要看清什麼?這個夾雜在大人與孩童兩個世界間的角色,隨著劇情發展,重新翻寫詮釋出屬於她的《吹笛手》,賦予這個古老的預言一個後現代的全新寓意。

因此這除了是一個處理死亡的故事,更是一個處理大人/孩童之間的權力關係與私慾的故事,以一個倖存者的角度重新審視社會價值觀:究竟在巨大的集體傷痛之後,能治癒我們的是什麼?妮可關鍵性的角色賦予了《意外的春天》與《吹笛手》不同的結局,我喜歡結尾停留在妮可為兩個小孩朗讀吹笛手作為睡前故事的安排。導演Atom Egoyan以本片精采的雙故事互為文本的手法贏得1997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延伸閱讀:《艾騰‧伊格言影片中的加拿大科技化社會》
《轉錄【放映週報232期】影評:伊格言的《意外的春天》與〈漢姆林的吹笛手〉》

Saturday, December 12, 2009

【激動】Thanks for coming!!!─2009/12/11 GNR Live Concert@Taipei

下面的照片們轉載自ptt GNR版某位記者大哥以及版友Lovetech的攝影。謝謝你們!因為我實在太怕被揍了 XD,所以完全沒照相(誤)。

GNR的演唱會這件事情要從今年8月LP的演唱會說起,不不不,也許該從Oasis的演唱會說起。自從看了Oasis的演唱會後,我便深深領略一件事:喜歡的樂團演出一定要去看現場!之後Noel閃電離開Oasis的消息更加深了我的信念。8月的LP演唱會在等待開場的DJ Time以及大雨中,電視牆打出了「12.11 槍與玫瑰」的字眼,我跟小美姊姊直接抱在一起尖叫!期待的種子在心理不安的發芽,畢竟你也知道...AXL叔叔這個人的脾氣...。

可能等待的日子太久了,我一直要到前一天才開始有興奮的感覺。當天等待的時間真的覺得非常漫長...,尤其等到7.8點時簡直煩到最高點。記得LP那時也是快八點半開唱,怎麼覺得沒有那麼久?一定是我太興奮了,再加上搖A一級戰區總是一堆怪咖:左邊想睡覺男孩三人組一直坐在地上打瞌睡,腳開開害我們快沒地方站...,後方有嗓門奇大(但很趣味)的田中星人,右邊貪喝酒男孩三人組在DJ Time就已經喝的醉醺醺是要怎樣,更不想講前方奇怪的外國人... =_=。

但這一切的吼優跟不耐煩,在全場當光一暗、Chinese Democracy的吉他前奏一下、AXL的現身、全場幾乎要暴動的興奮尖叫和猛力跳躍中消失了!接著Welcome To The Jungle、It's So Easy、Mr. Brownstone三首舊歌,整個搖滾A區都呈現強獸人暴動卡拉ok的熱烈氛圍,沒想過可以站到這麼前面(大概第五排,離AXL好近阿我的天>_<),我第一次體會到聽演唱會的確可能會暈倒的感覺,搖滾區真的是熱斃了!可是就像Rita說的,搖A的觀眾真的是最融入演唱會的,我相信我的投入與忘我很大一部份也來自於週遭激情的氣氛。 演唱會音樂的部分完全就是一個字:「」!算算從我第一次聽到GNR已經超過10年的時間,可是我完全沒有新舊槍的情結,我自己也滿訝異對新槍的接受度,甚至還寫了一篇文章介紹前任吉他手Buckethead。當然我也很愛Slash、Duff跟Izzy,但有些事情把它切開來看,就不會一直陷入舊槍情結。畢竟一個聲音辨識度高的主唱在經典歌曲的詮釋上,還是擁有不可取代性的優勢。

再加上基於AXL這個人GY的藝術家性格,我相信沒搞好的東西他是不會端上檯面的,Chinese Democracy對我來說就是一張非常成功的Modern Rock專輯,這完全看你用什麼樣的角度去評價與聆聽。撇開總是會有美中不足的音響問題不談,這次整場演出音樂性十足,完全是個Big Show,三把吉他:Ron "Bumblefoot" Thal、DJ Ashba、Richard Fortus,加上貝司手小湯米(TommyStinson)、老鍵盤Dizzy Reed和大猩猩鼓手Frank Ferrer的陣容就是黃金組合,表現完整又流暢。

相信很多人被DJ Ashba迷到。雖然打扮很EMO,可是這傢伙的吉他完全就是80 Style,整個音色Tone調都讓人覺得很爽很滿足!台風與技巧都沒話說。最有梗的部分是他表演完個人Solo曲後,直接接Sweet Child的吉他前奏,整個讓全場瘋狂的大爆點!另外DJ Ashba的個性感覺也是滿愛現的,眼睛很會放電、跟觀眾的互動的小動作很多,也會跑到最前台站在音箱上solo,是一個非常適合在大場面演出的吉他手,看不出來已經37歲了呢!(1972/11/10)

這張照片「當然不是」這場演唱會拍的。我只能說大家是怎樣啦!都沒有拍到Ron "Bumblefoot" Thal(不公平啦!吼~~~>口<)。新槍的團員裡我最早認識他,自從桶頭離開後,我一直在想什麼樣的吉他手能夠遊刃有餘的游走在新舊槍之間,能80也要能迷幻工業。如果說DJ Ashba是承接Robin Finck在GNR裡的位置,Ron Thal就是承接桶頭的部分吧! Ron在這次演出感覺是個低調的大師(或耶穌?),長髮飄逸,感覺相當從容不迫,If The World一個人兼顧兩把吉他很忙但還是很沉穩,大爆點在"December" Rain後段,Ron的經典吉他Solo配上現場真的下起的雨以及火花秀,整個非常激情!可能是因為吃了台灣的千年化石蛋(皮蛋)後烙賽導致於這次比較低調吧XD。基本上看了一些youtube的影片,我覺得他是一個很親切好笑的人,會隨時在twitter跟歌迷報告吃了什麼、彩排的狀況,吉他solo也選擇頑皮豹變奏曲+一小段的Estranged,總而言之是個很棒的吉他手請大家不要忽略他!!XD 這次的演唱會基本上是一次誠意十足的演出,兩個半小時表演了21首歌曲+3首吉他solo,AXL也換了4.5套衣服簡直就像新娘敬酒一樣,整場演出他老人家心情好的不得了,不但講中文、丟哨子麥克風、講故事還講了有的沒的笑話,親切溫馨到令人感到詭異的地步。年紀大了,改變的不只有外型,還有脾氣阿!(過話說他從LA來台北前,才在LA的機場揍了狗仔,ㄎㄎ)沒變的,我想就是我們真的很愛很愛GNR的音樂,以及的AXL的招牌舞步吧XDDDD

Encore的最後一首當然是在Paradise City的激昂與彩帶中結束(我無法形容在現場當場聽到那個經典的哨聲時我有多激動,雞皮歌搭全部爬起來了),全員謝幕。感覺今晚我有一個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就埋下的心願悄悄地完成了,是一個在8月以前我都認為不可能會實現的事。在當場胸口洋溢的是滿滿的歡欣與滿足,現在一邊寫一邊回想一邊聽Paradise City,是一種很複雜的失落/激動/感動 and more...,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得到的比較多還是失去的比較多?Thanks for coming,and please take me home.

Tuesday, December 01, 2009

【冬日】Arctic Monkeys《Humbug》,與我的懶洋洋

其實這張專輯是今年8月的時候發的,但是最近卻常常聽,覺得非常適合有點涼的冬日,我想可能是這張專輯多是中板歌曲的緣故,中板歌曲特別適合冬天整個人縮起來聽了!聆聽的過程越來越覺得自己是節奏魂,非常容易被特殊有趣的前奏(鼓、bassline)給吸引。《Humbug》這張專輯就是如此,不愠不火的充滿各種有趣的節奏,復古懷舊的聲線讓我有一種馬戲團的感覺(有不少人覺得挺有那卡西味的!?)

主打歌《Crying Lightning》非常好聽,鮮明的節奏讓人印象深刻;《Potion Approaching》前奏一下就是會跟著搖頭晃腦整個有種無賴感,bridge的部分迷幻感倍增簡直變成另一首歌(雖然有國外網友說這首節奏有點像Nirvana的Very Ape,不過我覺得歌曲的部分差滿多的,兩首都好聽耶!);《Fire And The Thud》好適合快感冒的時候躲在被窩裡聽,後面的嗚嗚聲合音也是聽一次就會跟著唱了。Arctic Monkeys的音樂就是直接簡單,不需要搞的編制很大或很磅礡複雜,適合我這種直腸子的人聽。(不過聽到最後突然又有點懷念他們當初一鳴驚人的《I Bet You Look Good On The Dance floor 》了...)

Monday, November 23, 2009

【電影】Singles單身貴族(Cameron Crowe,1992)和那些Grunge Music


↓Jeff Ament(Pearl Jam)、Layne Staley(Alice in Chains)、Chris Cornell(Soundgarden)、Matt Dillon and Cameron Crowe in《Singles》
從《單身貴族》、《成名在望》到《依莉沙白小鎮》,Cameron Crowe真的是一個非常熱愛音樂,特別是搖滾樂的導演,在我莫名重燃Grunge狂熱的09年冬日,這部以90年代西雅圖Grunge氛圍為背景的愛情喜劇《Singles單身貴族》就變成我「不看會死!」必看片單。費盡千辛萬苦甚至還跑去圖書館借超復古的錄影帶來看,卻在某個無聊的下班的晚上在HBO轉到!(老天爺真是會捉弄人)持平而論,這其實是一部沒什麼大道理的愛情喜劇,因為劇情很輕鬆,配樂以及一些藏在鏡頭裡的搖滾小元素變成為重要的配角,而Cameron Crowe作品裡的配樂,的確也從來沒讓人失望。

車庫、遙控器、咖啡、搖滾樂、練團室、格子襯衫、中分長髮、吉米漢醉克斯,電影裡埋了好多與西雅圖音樂/文化相關的hint讓搖滾迷開心「阿!這個!那個!」地挖掘。每次看到Matt Dillon出場,就彷彿看到好幾個Grunge Rocker的綜合體一樣,實在非常90!此外,幾個Grunge大團如:Alice in Chains、Pearl Jam和Soundgarden都共襄盛舉,PJ的Eddie Vedder 以及Stone Gossard, Jeff Ament甚至還獻出螢幕處女客串!能看到現在這些已經變成中年大叔(或是已經作古)的樂手們91、92年的青春狂野模樣真是讚阿!

《Alice in Chains in Singles 1992》男女主角相遇在Alice in Chains的一場Pub表演中,活生生的Staley(辮子頭時期)讓人非常感動!吉他手Jerry Cantrell招牌的甩頭動作以及沒話可說的重節奏,不管什麼時候聽到都是熱血沸騰!能聽到現場收音的《Would?》也很酷。

其實推薦這部電影的理由我只有一個,就是「音樂」。這部片對想了解Grunge風潮、想多認識Nirvana之外的同期好團的人來說是一個絕佳入門。電影的OST非常精采,除了上面的三大團,一些在台灣比較不廣為人知的Grunge團如Screaming Trees、Mother Love Bone的知名歌曲都有收錄其中,在這張原聲帶裡,除了AIC的《Would?》,另外我個人非常喜歡Mother Love Bone的《Chloe Dancer / Crown of Thorns》以及Pearl Jam的《State of Love n' Trust》,這首在後來PJ的演唱會上成為經常表演的曲目,在MTV表演的unplugged版本也非常好聽。

值得一提的是,依舊生龍活虎、活蹦亂跳的PJ與換新主唱重新出發的AIC在09年都發了新專輯!!10月份的告示排搖滾榜第一名是AIC第三是PJ,整個讓人有種回到美好的90年代的錯覺。PJ的新專輯《Backspacer退行者》,封面很酷,音樂風格簡潔有力有回春感XD,目前PJ版一片好評(不過so far我沒認真聽,總覺得...好像有點太青春了!?XD,我不習慣阿我還是最喜歡VS時期的Pearl Jam~)。

另外Nirvana也重新發行了他們當初僅以幾百美金錄製便大受矚目的首張專輯《Bleach》(新包裝非常的酷,還收錄了Live版本),以及1992年Reading現場演唱會Live專輯,這張Live音質處理的非常恰到好處,我很不喜歡把觀眾或周圍聲音修的太乾淨的Live專輯(這樣有什麼意思?),聽這場Live一整個就是熱血沸騰,不愧是被Kerrang!雜誌選為全球百場現場演出的第一名!對Grunge有興趣的人,09年下半場實在有很多值得Check的專輯可以大飽耳福。

AIC的新專輯《Black Gives Way To Blue穿越黑暗的藍》則令人大大驚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睽違太久,因此有一種強烈的想念感覺~)姑且不管新主唱表演舊歌時的表現,這張新專輯仍維持了他們一貫厚重、迷幻的音色,首波主打《Check My Brain》前奏的吉他音牆催腦副歌讓人忍不住跟著吶喊,超棒!《Last Of My Kind》、《Take Her Out》有把我帶回到當初《dirt》大放異彩的感覺,其他幾首中板慢歌《Your Decision》、《Black Gives Way To Blue》基本上我覺得都是寫給Staley的佳作,尤其在Elton John跨刀伴奏下的《Black Gives Way To Blue》為專輯放下一個有點感傷悠揚的結尾,聽了會有揪心肝之感>口<。

可能是我個人私心作祟,我覺得Grunge團在Metal和藍調音樂的多元薰陶之下,他們的Live都特別能觸動人心,保留了一種搖滾原始的生猛活力,情緒是很濃郁豐沛的。Nirvana、Pearl Jam和Alice in chains都曾在MTV unplugged表演過,其中我有購買這張1996年AIC的MTV Unplugged專輯,它有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點是Staley在96年之後因為毒癮的關係已鮮少公開表演,基本上可以視為最後的演出,另外是他們原本的歌曲改編(還原?)成不插電的版本都相當動聽,技巧、情感、感染力全部合而為一,Cantrell大秀吉他功力之外,和Staley在Vocal上的搭配也堪稱完美。

Sunday, November 08, 2009

【金馬】2009金馬影展大觀園

今年的金馬影展一開始片單出來時,真的很像進入大觀園,上百部片單眼花撩亂,加上現在這些影展活動的媒體訊息也花招百出,一下子就會迷失在「這個想看、那個也想看」的激情裡...。還好,最後現實還是把我拉向正軌,選了5+1部影片,全是心之所向且符合我一貫的觀影習慣,慢慢不再被文宣給迷惑不也是好事一件。
不過怎麼也沒想到本次影展我的第一部片,竟是以在點影資料館看的《歡樂分隊》的紀錄片試映會做為開端。如【喜歡】歡樂分隊JOY DIVISION(2007)一文所說,能看到這部片是個美麗的驚喜,也補足了我看完《Control》之後的一些小小缺憾。基本上這是一部有著宏觀的城市觀且製作用心的紀錄片,不管你喜不喜歡(認不認識)Joy Division或是New Order,我想只要是對英式搖滾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藉由此片一窺70、80年代英倫搖滾的魅力。看完本片只想跟著Ian的節奏扭動,實在很難不進入他們的音樂裡,至少我最近幾天都是瘋狂repeat《Control》的OST!之後再看kate借我的《24小時狂歡派對》相信能把70年代的punk氛圍給繼續燃燒!

《在愛之中》是北川悅吏子+岩井俊二所共同創造出的日式青春純愛之極致,清爽的小品風格非常適合當作影展的過門(基本上這種電影就是在影展看才會好看!在其他時刻、環境下都不會覺得好看)。故事敘述一對高三小情侶面臨大學升學即將分隔兩地的種種情緒,岡田將生與北乃紀伊的演技都非常自然,特別是長的不算特別漂亮的北乃紀伊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她笑起來有點欠揍的賊樣子實在很可愛!算是很歡、性格任性惡劣卻又很討喜的女主角。

雖然整部片劇情薄弱,不過這種片本來就不是讓人看劇情的,而是要看它的美術。岩井俊二的班底依舊發揮高質感的攝影,每一幕都美的像森友治的家庭日誌裡的攝影作品一樣,把北海道拍的極動人,牽手騎腳踏車的畫面算是營造的很有記憶點,小林武史的古典鋼琴配樂也是點綴的剛剛好。基本上我滿喜歡這片的節奏,這種影像風格化的電影很容易流於MV式的冗長,幸好三不五時出現的笑點讓整部片的節奏感還算不錯,結局收在女主角又一次的任性就馬上結束,不告訴觀眾男主角的決定,處理的很有會心一笑的想像空間。

本次影展全場爆滿的大熱門片!2009月球漫遊》充滿了太多讓人想看的元素:科幻X驚悚X致敬,再加上Sam Rockwell,逼得我們一行5個人不得不全分開坐才買的到票XD。一出電影院時,人潮中許多科幻geek們紛紛討論著這部片向銀翼殺手、索拉力星...等科幻經典致敬之類的片段,儘管這類型的外太空驚悚片似乎已經變不出什麼新把戲(大多繞著「幻覺」這個點著墨),但導演Duncan Jones依舊將老梗玩的很有新意!此外,裡面的機器人角色Gerty也塑造的非常突出,凱文史貝西的配音為影片加分不少。

雖然整部電影裡沒有出現任何一個「真實的人類」,但劇情卻充滿著人性的掙扎,非常衝突。我能感受到導演對於後現代工業化社會裡「複製」與「尋找替代品」的概念有著強烈的諷刺意圖,地球沒有能源了只好動歪腦筋到月球上;人力不足的結果就是去研發機器人與複製人,人類總是很自大地去放大自己生存的正當性。而電影的結局不免讓人有些哀傷:就算Sam回到了地球又如何呢?地球還是他原本認知的地球嗎?

想看《靈魂冷凍庫》的原因是因為看到金馬的文案寫「媲美王牌冤家」之類的美譽,不過看完後我覺得這是兩部風格、主題及拍攝手法都迥異的電影,基本上奇幻的畫面幾乎很少,影片裡所指涉的「靈魂」比較接近東方人認知的靈魂,因此被粹取出靈魂的人不是靈魂出竅躺在那裡,而是會像一具行屍走肉,對生活裡的喜怒哀樂完全沒有感受,沒有愉悅,也不會傷心。在演員方面幾乎算是Paul Giamatti的個人秀,我找不到任何比他更適合演倒楣的中年男子的男演員了!他那種時而衰、時而來點黑色幽默的演技,為這部帶有哲學意味的科幻小品添色很多。

《靈魂冷凍庫》有一個非常吸引人的主題,許多支線也都很有探討空間。我很喜歡Nina這個「騾子」的角色,因為她必須在美俄兩地偷渡靈魂給買賣雙方,所以也把自己的靈魂取出,讓自己成為一個容器,可是因為太常做「騾子」的工作,身體裡累積了太多別人靈魂的碎片,所以常常看到各種幻象,自己的靈魂也無法再回到自己的身體裡,這是一個非常迷人、同時也很哀傷的角色,可惜片子裡對Nina的描寫僅點到為止。另外一個有趣的支線,則是男主角Paul為了演好一齣俄國舞台劇,因此選擇植入一個俄國女詩人的靈魂,植入後卻發現這個靈魂有太強大的情感導致身體無法承受,Paul表示:「這個靈魂需要一個比我偉大的軀體。」然而,這位俄國女詩人並不是一個什麼偉大的人物,她只是一個因為窮困而賣掉靈魂的女傭,最後卻因為要不回自己的靈魂而自殺了,這個故事的安排也相當具有警世意味,我很喜歡!雖然整部片的收尾有點草率...,不過overall還算是相當引人入勝。

手冊一出來看到有市川準的特集就決定要看一片!當初在《TSUGUMI》跟《青春漫畫部屋》中兩難,因為我實在太喜歡吉本芭娜娜的《TSUGUMI》原著小說,但最後,身為一個繪圖工作者我還是選擇了《青春漫畫部屋》(常盤街的青春),這是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看一群窩在常盤莊的日本戰後的漫畫家們,每天在夢想跟現實中掙扎的故事。我想這群人應該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阿宅了,真的非常宅(XD)每天都關在房間裡,喊窮或突然趕稿趕的半死。市川準藉由一個原本是一起奮鬥的漫畫家、最後卻退出漫畫圈的寺田(本木雅宏)的觀點來說故事,相當有趣,也讓整部片帶有一絲平凡、感傷、懷舊的氣息。

看完《青春漫畫部屋》後覺得早期的日本漫畫家都超有夢想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同時又在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大眾喜好上掙扎,漫畫內容也都很清新或是充滿幻想力,這些老漫畫家會不會覺得當代的日本漫畫簡直光怪陸離的可怕?整部片有一種《黃昏的三丁目》的濃濃昭和味,市川準不慍不火的導影風格相當適合。

今年的影展對我而言結束的特別早,因為想看的都在前兩週就結束了,最後一片也是老電影,新浪潮裡最man的導演高達1965年的經典作品《狂人皮埃洛》整部影片藉由一對私奔情侶的逃亡經歷,表達了高達對許多事件的看法: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差異、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文學與音樂、越戰...等等,基本上我覺得片名根本取錯了,應該叫「傻蛋皮埃洛與狂人瑪麗安」,女主角安娜卡莉娜是高達的明星太太,她飾演的瑪麗安任性、不安於室、浪漫卻又想追求物質生活的個性,描寫的既瘋狂又可愛,有一點蘇菲瑪索的氣味,基本上高達鏡頭下淨是俊男美女,觀影起來也是一大享受。《狂人皮埃洛》的背景還有一個Triviia,據說當時高達與安娜卡莉娜兩人已漸行漸遠,這部片帶有很多高達當時對愛情或是婚姻生活的想法、感受,觀眾也許也可以一窺導演的心情吧!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金馬播的是重新修復後的數位版,畫質好到驚人,色彩鮮豔又清晰,簡直就像是最近幾年拍的電影一樣!看起來非常享受,科技真是太厲害了!12月光點也即將舉辦「高達與米耶維勒雙回顧展」,是體驗高達式的男性浪漫的大好時機。

2009金馬大觀園下台一鞠躬。

Monday, November 02, 2009

【喜歡】歡樂分隊紀錄片(2007)

10月初無心插柳參加了StreetVoice的徵稿活動,原本都要把這個活動淡忘了,卻在幾天前收到2009金馬影展搶先試映的邀約!!(精神為之振奮!)原本今年「搖滾啟示錄」的單元是我第一時間最有興趣的,不過在眾多片單、時間的權衡下,最後,我一部搖滾/奇幻的電影都沒選...Q_Q,沒想到這場《歡樂分隊》的試映,成為了我這次金馬唯一一部觀賞的搖滾電影。

Joy Division對我來說有點熟悉又有點距離,「熟悉」來自於我已經看過《Control》,對這個樂團以及他們的音樂、靈魂主唱的故事已有一些了解,而我的「距離」來自於年代的隔閡,從《Control》裡我看不到一個比較以歷史宏觀角度下的Joy Division,不過這本來就不是《Control》要說的。《歡樂分隊》這部紀錄片則完全補足了這個部分,它從英國70年代後工業時期的曼徹斯特開始介紹,一切的起點,從那個水泥大樓多到好像是自動分裂蔓延的細胞般的城市開始說起,忘了是吉他手還是鼓手說的:「我一直要到了7歲,才見過一棵真正的樹。」

工業、機械、秩序、霸權,在一個壓抑且精神文化貧瘠的環境裡,青少年們想要衝撞體制、想要脫序,因此我們有了punk。我很喜歡紀錄片裡對Joy Division的音樂描述:「過去的Punk像是一句強而有力的髒話,就像是Fuck you,充滿情緒卻簡短,而且孤獨,你無法從這股憤怒中挖掘出更多東西。但Joy Division的音樂,卻彷彿在說I'm Fucked up,他們讓punk進入了另一個自我反省的層次。Ian Curtis的創作讓Joy Division的音樂更矛盾、更焦躁、更詩意也更充滿對人生的質疑,紀錄片在音樂的介紹與呈現上是很成功的。此外,紀錄片裡也能一窺幾個經典地點:工廠唱片、練團室,以及Ian的情人Annik Honoré也罕見地接受了訪問。

記得我第一次看完《Control》的時候,google了關於Joy Divion的資料,一眼就被這張蒼白的團照所吸引。紀錄片裡攝影師說,他覺得Joy Division不是一個普通的樂團,你用普通的方式拍他們,拍出來的照片完全不能用,一直到攝影的最後,他們走到橋上,留下這個近乎消逝的身影,幾乎就是最能詮釋Joy Division的一張照片。看完《歡樂分隊》的心情與當初看完《Control》真是完全不同,看到後面整個讓人覺得心情是很歡欣的(想跟Ian一樣扭來扭去!)。我很喜歡鼓手說關於組New Order的經過,他表示Ian的離去對大家都很難過(雖然心裡有底),沒有人想過未來會怎麼走下去,只是有人說了一句「禮拜一見」,然後下個禮拜一、下下個禮拜一,我們就這樣繼續了。經過了一千多個禮拜一,New Order的老頭兒們依然生龍活虎繼續當活經典,也許經過很多年無法再恣意當個衝撞的龐克少年,我們彼此對搖滾樂的愛也還是會一直蔓延下去。

Sunday, October 25, 2009

【喜歡】吉田兄弟的搖滾三味線

這次國家音樂廳「日本潮限定」的活動裡,吉田兄弟的「新三味線」是我們第一輪的首選,衝著「搖滾」這兩個字,在三、四個月前就買好票了,畢竟他們就表演這麼一場。

我以前認為三味線是很乏味的東西,了不起就是以燃燒手腕的方式瘋狂的端端端端端,好像有很酷的節拍但好像沒什麼旋律可言,然而吉田兄弟的新式三味線完全顛覆了我們對日本傳統技藝的想像。不但將搖滾樂融合的恰到好處,也適時展現傳統音樂之美,最重要的是讓人感到非常熱血!聽完還是很想跟他們一起「賀!賀!」地叫!基本上慢歌呈現日本小島地方風情、快歌就是熱血搖滾,舞台的投影和燈光效果也非常有質感,音響效果更不用說(真不愧是國家音樂廳),值得一提的是,客座鼓手竹本一匹先生非常的厲害!我很喜歡其中有一首他跟吉田哥以音樂互相對話的歌曲,非常之酷。每次看這種年輕人表演傳統技藝就會覺得很有傳承的感動精神,大概就跟我之前看到「龍與虎」這個以單口相聲為主題的日劇一樣感動吧XD



不用多說廢話,點進去就知道有多好聽!

Wednesday, October 07, 2009

【小事】誠品音樂十年之一件重要的小事:10/06 馬念先+宇宙人 LIVE@信義誠品

好像寫這個主題的心得文都要說說自己跟誠音的因緣之類的XD。基本上我的音樂啟蒙非常怪異,迷戀偶像的時間非常短暫,好像小時候曾經一度覺得周慧敏很漂亮,接著國中我就接收我哥一拖拉庫的80搖滾卡帶:槍花、克魯小丑、鐵娘子、猶大祭司...以及一些瑪利亞凱利、麥可之類的。我會開始聽台灣比較underground的音樂,除了高中胡亂加入了吉他社,還有我有一個很酷的表姐的緣故。我的表姐是一個很特立獨行的人,在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染著金髮穿的很瞎趴很少回家在玫瑰唱片行打工,她曾經在滾石魔岩當過宣傳與企劃,離開魔岩也曾經在誠音做過一段時間。我還記得在我阿罵辦完告別式回台北的夜車上,我們大聊特聊了一堆當時台灣很紅的地下樂團:瓢蟲、骨肉皮、海豚、賽路路...自此眼界大開。這是我跟酷表姐交談最久的一次,印象中也是最後一次,她後來嫁作人婦,我也大約有6.7以上年沒見過她了。現在回想起來,這個遙遠的親戚在我音樂鑑賞之路上似乎也留下了某些決定性的影響。

而我會選擇聽這場超放克的LIVE,純粹是因為身邊的友人最近都很迷funk music的緣故,因為我這陣子又再迷一些比較怪奇的東西...XD,所以我完全都沒有預習或複習一些歌曲,整個人就是下班後很放鬆(很疲勞!?)去聽。果然,這就是funky night呀!聽眾都隨性地拿著酒站著、跳著、拍手、跳舞、拍照、笑著大聲跟著唱,基本上不管你聽不聽funk或disco,一聽到那個節拍就是會全身忍不住晃動。宇宙人live非常穩,樂手們的技術都非常好,主唱小玉非常會拉低賽逗的大家都笑呵呵,變快又變搖滾的《太空警察》我覺得很爽!

馬念先不愧是台灣放克一哥,排場驚人,浩浩蕩蕩7人big band(三重人的style),小號手、SAX手一應具全,一開場氣勢就相當震撼,真的很想叫一些歌手live不要再放loop了!如果你找不到人幫你打鼓就清唱吧,live演出表演的跟CD一樣只是表演的基本款,觀眾花錢看你的表演,你應該給他們比CD裡的東西還要多更多,更多更多!!昨天現場版的《濫情歌》不知道有多好聽,如果你覺得CD版的已經很好聽,現場大概可以x100倍!那些bass、吉他、鼓、長號、喇叭、SAX都是真的在演出耶!當然馬尿的狀況也不錯~雖然不像屋頂音樂節那般kuso,但也是誠意十足了!(也熱力四射的攻擊宇宙人XD)
最後不得不說誠音這個活動辦的真的很用心。舞台區佈置的很溫馨,會場木質地板也很悠閒舒適,舞台區後放集結多位音樂工作者關於音樂的裝置作品,觀眾可以很隨性的走動參觀,另外還設立了一個期間限定的唱片行,非常可愛!然後我在拍作品的時候還不小心拍到小玉,活像個跟蹤狂似的,哈!
昆蟲白的作品─他的音樂(還有昆蟲)剪貼本,放這張意味不明,純粹是被rita洗腦的緣故。

Sunday, October 04, 2009

【喜歡】安東尼奧尼─放大《Blow Up》

Kate用力推薦的好片,因為很推,讓我忍不住一下子就看完了!看這部片子的心情很微妙,因為這部片探討的東西其實是關於「真實/虛幻」這件事。什麼是真實?既然我們已經不相信Seeing is believing,那透過鏡頭拍到的就算是真實嗎?如果全世界只有你看到真相,這個真相還算不算真相?我瞬間好像回到研究所時期上視覺文化研究的課一樣,瘋狂的探究著那些觀於視覺/真實/存在的議題。另一方面我又為這片的美學所著迷,雖然乍看沒啥特別,但不知為何導演Antonioni鏡頭下的每個場景在我看來都相當簡單有型。

「真實/虛幻」雖然聽起來不算太新穎的主題,但Antonioni透過一個「攝影師」的角色,以他的鏡頭、他週遭發生的奇妙事件,構成了一個頗有哲學意境的小故事。我很喜歡這班默劇演員的角色,因為默劇本身充滿符號以及我們對日常生活的既定印象,最重要的是觀眾必須「認同」,你要認同表演者的符號,你才會進入那個情境,片子的最後3分鐘,男主角與默劇演員的互動是整部片子的精華:真實與虛幻的界線其實只在一線之間。

故事從一個攝影師進入片廠拍攝的場景開始。男主角是一個知名攝影師,個性看起來自大、狂妄又帶著些許粗魯的才華,身邊總是圍繞著許多想要成名模特兒。一天他到公園隨意拍攝,意外拍到一名有夫之婦與情夫幽會的場景,他對這個景象相當著迷,但在沖洗照片的過程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場謀殺案,到公園卻找不到照片上拍攝的屍體,回到工作室所有照片也不知去向...。最後男主角消失在草地上的一幕,實在處理的非常棒!Antonioni把這個虛幻的議題丟還給觀影的觀眾:我們又看到了什麼?或許這一切,包括這個攝影師從一開始根本就不存在。我們彷彿都變成了X檔案裡那個不停追求「自己才看的到的真相」的Agent Mulder:越放大越看不清楚真相。

我個人也非常喜愛男主角在公園的拍攝的片段。這部片的前半段都在描述這個攝影師的生活,多少也呈現60年代知名攝影師與模特兒間混亂的關係。有趣的是,前幾天看的蔡明亮《臉》裡也埋了楚浮、四百擊和Antonioni的梗,看來我這兩篇老片文發的時間也算是有湊到熱鬧!

Friday, October 02, 2009

【喜歡】楚浮─四百擊《The 400 Blows》

法諺:一個頑皮的孩子要打400下(400 Blows)才會乖。

最近不知道是年紀大了還是怎樣,對老電影比較有感覺。除了安東尼奧尼的《放大》之外,新浪潮大師楚浮的類自傳電影《四百擊》是我近期最喜歡的一部。

描述青少年迷惘、對生命信心瓦解的電影作品有很多,但《四百擊》給我的感受卻意外的深刻,儘管它距離現在已經有50年的歷史。楚浮善用了他的長鏡頭描繪一個青少年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上法文情詩課時男學生的鼓譟、體育課慢跑時的開溜、為了翹課謊話連篇、父母表面和諧但私底下暗潮洶湧的關係,這些情節看似平實,卻很真實。在楚浮的鏡頭下,生活就是由一堆荒謬的小事堆疊起來,狗屁道灶一堆但好像也沒啥大不了,你終究是這樣走了一遭,成長也是一樣。我們歷經那些生活的歡樂與苦澀,探究親情的本質,楚浮說:這是一段必須要度過的艱苦時光。這一連串的小碎片或許就是生命的真相,你明知道逃不了,你還是會試著想用盡全力逃跑一次。主角安端達諾從感化院逃走在海邊狂奔最後回頭的一幕,搭配著貫穿整部電影的配樂,讓人的心也忍不住跟著咚咚咚、咚咚咚地跑著。

Murphy's Law:「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That's LIFE.

Sunday, September 27, 2009

【電影】疾走

2006年的角川影展真是太好看了,除了亂步地獄和妖怪大戰爭,這部改編自日本直木獎得主重松清同名小說的《疾走》,也是我近日看了很有感觸的一部片。雖然很多人都會把這片跟《青春電幻物語》作比擬,認為兩部戲都同樣洋溢著一股濃濃的慘綠,但我認為《疾走》應與東野圭吾的《殺人之門》與《信》合併服用,效果最佳。

「如果沒有辦法自殺的話,你就選擇殺人吧。」手越祐也飾演的修二,在原本成績優異的哥哥因考試作弊精神崩潰,最後成為縱火犯之後,小小的世界瞬間瓦解。哥哥入獄、父母相繼離家,在學校被稱為「赤狗」的修二成為眾人霸凌圍剿的目標。他決定前往東京去找在他世界裡唯一聊的來的女孩Eri,那段兩人在大馬路上慢跑的時光是生命中難得的慰藉。修二弱懦的個性跨越不了自殺的界線,但在東京不小心殺了人逃亡成功之後,卻也沒有活下去的勇氣。「請誰來跟我一起活下去?」他在路邊的鐵門上用筆寫下。為了保護Eri,修二決定再一次的殺人,最後一幕他被警察包圍時,那句對Eri說的:「哪天你能跑了,我們再一起跑吧!」讓人忍不住大飆淚,懷抱著壯士斷腕赴死決心的修二,卻在倒在自己的血泊中時,接到了一通手機來電:是誰?是誰願意跟我一起活下去?

看完基本上會超憂鬱,跟《殺人之門》一樣,描述了一步錯、步步錯無法回頭的命運,我很喜歡《疾走》這個片名,給人一種絕望人生的失序感,或是一種想擺脫宿命糾纏的精神狀態。不過導演SABU最後還是留給影片一個還算正向的結尾,一個少年的死亡,喚起好幾個人的救贖,就算活下去的理由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那也就夠了。

Sunday, September 06, 2009

【喜歡】Soundgarden-Superunknown


Nirvana的一張《Nevermind》正式終結了80年代的華麗金屬,自此人們的耳朵大開,grunge、alternative rock、modern rock、....搖滾少年們的選擇越來越多,聲音似乎也越來越小,畢竟90年代是搖著手指唱歌的R&B歌手以及各種合聲團體、偶像團體的年代。如果說Nirvana就是grunge的精神代表,我想應該不會有人有意見,(唯一有意見的可能就是Kurt Cobain本人吧,Cobain OS:拜託我玩的是punk...),但Soundgarden是不是就是grunge的顛峰我想就見仁見智了吧!畢竟他們早期玩金屬,因此在演奏技巧和編曲上是很細膩的(沒有grunge那種生猛粗糙的感覺),但最大的原因我想是因為,grunge實在太龐雜太難以定義與歸類了。

這張《superunknown》我每一陣子就是瘋狂重播,這真的是一張很正點的搖滾專輯,聽的到承接金屬味的《Let Me Drown》、《My Wave》、《Kickstand》;grunge迷幻頹靡感十足的《Black Hole Sun》、《The Day I Tried to Live》、《Like Suicide》;還有不知如何歸類(大概就是另類吧)卻好聽到不行的《Head Down》;以及對我而言非常有Modern Rock味道的同名歌曲《Superunknown》,我很喜歡主唱在這首歌裡用效果器處理的有點遙遠的嘶吼唱腔,很有戲劇效果,我可以連聽這首歌100遍,副歌也是點燃熱血到不行!我覺得他們多變的曲風打開我對搖滾的想像,有一些很詩意或很爆裂的處理的很恰到好處,不會流於自溺或是做作,在大膽的嚐試中但仍聽的到很嚴謹的編製,不會把音樂搞的只能當電影的配樂一樣,是一張很有「溫度」的專輯,4個人的搭配堪稱完美。《superunknown》在1995年拿到了葛萊美的最佳搖滾專輯,Soundgarden的音樂事業達到顛峰,不過他們在1997年解散,至今大家各奔東西也過了十幾年。當年終結金屬年代的grunge,在現在看來,好像也是老玩意兒了。

Sunday, August 23, 2009

【偷窺】偷窺哈姆雷特European House

當一個偷窺的人,你必須要有十足的耐心。
我只能說,如果我精神好一點,應該會覺得更好看吧,真的不要沒事把自己搞太累。以希區考克「後窗」的概念發想,這齣由西班牙《里屋雷劇團》演出的《偷窺哈姆雷特》劇情內容上其實非常簡單,完全不知道哈姆雷特這故事是在演啥也沒有關係,簡單說就是一個家庭在男主人去世後,每個人包括母親、兒子、管家、親戚朋友、保險業務等人物,在不同空間(房間)裡的不同反應。

導演直接把「偷窺」這樣原本指發生在屬於個人私密空間獨享的行為,大辣辣搬到舞台上,讓所有的觀者一同共享、共創這份刺激,舞台設計/美術相當讚!每個空間會隨著演員的進出忽明忽亮,產生不同的視覺/戲劇效果,演員演出也是十分寫實,全裸沐浴、脫褲子上廁所都是如實呈現,所以這個舞台設計可不是樣品屋,而是真的具有實際生活功能的!我想當那個女演員就這樣脫褲子尿尿大家應該都大吃一驚吧。導演說,舞台設計另一特別之處在於,演員所處的空間裡,是完全看不到觀眾的(只能看到自己的反射),因此能夠呈現最自然的演技,就算台下觀眾都走光了,演員還是會繼續演出XD

因為幾乎沒有對話,所有最好具備十足的耐心與專注力,有時幾個空間同時演出不同的劇情,眼睛還滿忙的。整部戲大玩空間概念,觀眾算是站在一個全知的角度上觀看全景,雖然不是一個多創新的手法,但《偷窺哈姆雷特》整體演出算是執行的很完整,最後搭配Radiohead的No Surprise氣氛營造很不錯。

這次台北藝術節看的兩齣戲,意外都是莎士比亞的劇作耶!當年大一的共同科目英美文學我成績超普通的,難怪劇情都忘光光,趁機複習一下,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是: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跟馬克白。沒有羅密歐與茱麗葉唷XDDD(好像百萬小學堂的考題~)

Tuesday, August 18, 2009

【喜歡】賈克大地Jacques Tati─我的舅舅Mon oncle(1958)

禮拜一有了一個意外的假期,決定隨性地前往光點看看《身體與空間影展》有啥好片。在看完《我的舅舅》的敘攤咖啡裡,我們激哩瓜啦講著還有哪些影展可以播這部片:像是《親戚不計較影展》啦、《物質與勞動影展》啦,連《狗子影展》都跑出來了,但這部電影的狗的確搶戲,彷彿是予洛先生的分身一樣,總是帶著一股混亂的氣息。《我的舅舅》描繪了一個60年代工業起飛時代下的家庭,喜悅又愚昧地接受科技對生活帶來的變化:便利或是高級感,我只能說這對夫妻如果是生在現代,就是那種標準的3C魔人吧!這個魚型噴水池不管看幾次我都很想笑,因為真的太蠢了!每次關掉都好像卡痰或膀胱無力一樣,非常彆腳!
《我的舅舅》基本上是一部以對比為敘事手法的電影,賈克大地的法式幽默裡有一股卓別林的氣息,像是精練的對話、節奏趣味富記憶點的配樂、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我的舅舅裡的主角于洛先生住在一棟破舊但看起來很溫馨的公寓,與她的姊姊、姐夫所居住的巨大機械盒全然不同,可是我超級愛這個場景!導演以一個長鏡頭,拍攝于洛先生從進門、經過蜿蜒的走廊、上上下下的階梯、與鄰居摩肩擦踵,最後繞了一大圈才盡到屋子裡,洋溢著生活本應充斥的人味,就像電影裡的另一個片段一樣:太空包裝消毒的蛋與土司,怎麼比的上路邊胖叔叔用髒手現炸糖粉亂灑一通的甜甜圈?(蛋餅伯的蛋餅不也如此)生活就是越髒、越隨性越有味道阿!
我很喜歡看復古的科技片,因為看以前的電影描繪未來與科技的生活很有意思,就算是在一部喜劇裡,你也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們對於科技時代既嚮往又畏懼的心態,他們習慣先將其描繪成一個理想的模範,再狠狠的嘲諷一番。因此他們鏡頭下的時髦家庭總是讓人覺得「完美」的毛骨悚然,于洛先生的姊姊的角色,就讓我聯想到「超完美嬌妻」裡整齊劃一到恐怖的金髮太太們一樣。其實就算置身於21世紀,我們依然在「冷峻精緻的城市生活」與「自由隨性的體制外生活」間拉鉅著,世界就是這樣一分為二,我們的精神狀態也是。白天庸庸碌碌的上班族們,下班後只能從去咖啡店喝一杯現磨的咖啡、逛一個創意市集、看一部藝術電影或是買一個所費不貲的手工小物等商業行為中,自我安慰我們還保存著一點人性,提醒著自己別隨波逐流。我感到可悲的,不只是這些原始的快樂必須以金錢換得,而是我不曉得自己還有沒有逃脫物質框架的勇氣?

Friday, August 14, 2009

【喜歡】重裝馬克白《Macbeth: Who Is That Bloodied Man?》

這次台北藝術節的戲劇節目單一開出,最有娛樂效果的就是《重裝馬克白了》,我幾乎是光看這張劇照就決定要看,重型機車、槍械、火炬、煙火、踩高蹺以及謎一般的女中音,加上這是一個戶外的實驗劇場,全站席沒有座位,節目還加註「有流血、裸露跟射擊的畫面」,越危險越想看阿阿阿!
我好喜歡踩高蹺的角色!看起來非常神秘,這齣由波蘭任我行劇團演出的《重裝馬克白》07年在愛丁堡演出時票房全滿,場地是在有草地的戶外,台北這次則是在北平東路的前公車保養場,現在是個廢墟,晚上演出更添神秘破敗感,看起來另有一番趣味。高蹺人真的非常高,因為波蘭人已經夠高了,再踩上高蹺簡直就像一整排的雷龍,而且超酷的,他們不但可以小奔跑,單腳站跟繞圈圈也難不倒。開場的踩高蹺點火炬的場景真是經典到不行,加上神秘女中音的現場演唱,整個很有神秘儀式的氣氛。踩高蹺的角色在戲中代表的是抽象的慾望、邪念、潛意識或是夢境、夢魘、幽靈之類的,被他們俯視時有種自己很渺小的壓迫感,造型真的是超成功。
舞台也很酷,是走車庫舞台路線,層層機關建構出不一樣的空間,採用很多鐵絲、鐵皮、鐵片、鐵籠的材質,再加上重型機車車隊在場中央演出追逐戲碼,營造出一種肅殺的「重裝感」。馬克白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最後完成的,說明一位將軍被自己的野心吞噬的故事,其實完全不懂故事情節也沒有關係XD,光看整體的視覺營造便相當有吸引力!劇碼其實滿短的約1小時結束,散場時有點意猶未盡,而且場刊只有英文版沒有中文版(場刊的美術滿精緻的可是我想要中文版...),不過全站席的戶外劇碼,觀眾的體力耐力也大概只能撐一小時吧!
最後的火燒舞台景象。這是一個很愛「玩火」的劇團,有一幕馬克白夫人的火把一揮就在我們臉前面(好熱...),超有臨場感的。台北場的演出感覺與這組照片較為類似。這次去超級無敵巧,排隊又排在憶璇的後面!XDDDD,繼4D諾曼後又一命運的安排,感覺下次看吉田兄弟的搖滾三味線又會巧遇呀!

Monday, August 10, 2009

【喜歡】Chris Craymer -Romance攝影集


基本上是一本閃光大全集,不適合去死去死團的團員服用。我一邊看一邊內心發出老人家似的感嘆:「還真是不害臊啊...」
在髮廊剪頭髮等的無聊看GQ時看到的,英國攝影師Chris Craymer的攝影集「Romance」,簡單概念、完美取鏡,整個讓人沉醉的戀愛氛圍!

Saturday, August 08, 2009

【搖滾】搖滾雙子星(Brothers of the head)與搖滾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颱風天實在太無趣,吃飽睡睡飽吃的生活中要有搖滾樂來調劑阿,因此連看兩片搖滾好片(剛好都是前幾年金馬影展有播過的)!兩部片的音樂類型與拍攝手法截然不同,但都好看好聽到讓我想收原聲帶。搖滾雙子星(Brothers of the head)是講述一對連體嬰雙胞胎從貧窮的英格蘭東岸小酒館發跡成為搖滾明星的故事,一位女傳記作家為了描寫他們的故事,跟隨他們參與大小演出並與其中一位產生感情,性、酒精、毒品、馬不停蹄的演出、疾病,暗示了一個註定邁向毀滅的預言,最後結局又回到英格蘭東部那個陰鬱潮濕的海岸線,是一個神秘又哀傷的ending。乍看之下會以為這是一部紀錄片,因為導演融合了許多訪談、手持攝影、甚至是有點偷拍的形式,但其實《搖滾雙子星》是一部處理的很好的「偽紀錄片」,兩兄弟本名叫Harry & Luke Treadaway,是雙胞胎但不是連體嬰(只能說電影的特效做的太好了)。因為是仿照紀錄片的形式,所以一些在bar裡表演的片段都相當生猛有勁,搭配上70年代的Punk,真的很搖滾!


《搖滾芭比》最讓人驚艷的就是男(女)主角John Cameron Mitchell,一人包辦編、導、演跟唱,實在太精采!這本來就是一齣百老匯的音樂劇,因此片中的曲目都相當有畫面、戲劇化,非常有glam rock的氛圍,很80's!這是一個出生東德的小男孩,每天聽著美軍電台在床上扭著,想著到底耶穌還是西特勒偉大的故事,他想當女人,可惜手術並不成功,留給了他the Angry Inch;他想好好愛一個人,可惜第一個愛人隨著柏林圍牆倒塌離他而去,而第二個愛人Tommy則是帶走了兩人共同創作的成名曲,選擇成為一個搖滾偶像。影片的最後,主角Hedwig卸下一切裝扮,以真實的面貌為觀眾演唱,一直以來他覺得自己有所殘缺,在最後一刻終於發現他所隱藏的其實就是他真實的另一半。我很喜歡影片以「失落的一半」的故事為主題貫穿整部戲,你就是不斷的追尋、衝撞那到界線,就像是主角的性別意識,或是柏林圍牆一樣。

電影中我很喜歡的一首歌《Origin Of Love》,搭配《失落的一半》的動畫,好聽到令人爆淚!整張OS都突出到不行,一開場的《Tear Me Down》就非常吸睛!其他像《Angry Inch》、《Sugar Daddy》、《 Midnight Radio》都好聽到不行!《搖滾芭比》在2001年拿了一堆獎,其中包含了柏林影展同志泰迪熊獎,以及舊金山影展和日舞影展的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這樣用盡生命的搖滾力道,果然是可以打入每一個人的心中的!

----
(以下是落落長的廢話)
這兩部電影在搖滾樂之外,其實都選擇探討相當爭議性的議題。《搖滾雙子星》裡的兄弟在真實社會中,是一對被描述成畸形、怪胎的連體嬰,但他們巧妙地運用了社會大眾獵奇以及歌迷容易受到煽動的心態,在搖滾樂的包裝下,反而搖身一變成為視覺的主宰者。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們第一場的酒吧演出,台下的觀眾見兩人連在一起,便不停地以娘娘腔、同性戀等言語進行攻擊,然而當兩兄弟脫去上衣並露出軀體上連接的部分,全場觀眾都為之瘋狂,因為沒有人敢那麼赤裸裸且驕傲地展示自己殘缺的部分。《搖滾芭比》裡的Hedwig則身陷性別衝突的泥沼,並且比較不幸的是,他一直都是一個不得志的搖滾歌手,一直到最後才發現他始終找不到的另一半,其實就在他身上,unisex無性別的概念,在搖滾樂、流行音樂甚至視覺潮流上向來都有其賣點跟話題,但我覺得《搖滾芭比》的性別議題不只是一個性別話題,比較像是探討一個完整自我的追尋歷程,阿!我實在很喜歡!

Monday, August 03, 2009

【喜歡】因為夏天太熱,所以躺著就對了!Jan Von Holleben的攝影作品


感謝騰騰騰毅同學的大力分享!在快熱昏的夏天看到這個真是懶洋洋完全不想動阿阿阿!因為夏天太熱了,所以我們只能躺在地上動也不動!全部都很可愛很趣味!
德國小哥Jan Von Holleben生於1977年,他現在才30出頭已經得了一堆歐洲各大攝影獎項,系列作品「飛翔之夢Dreams of flying」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很直接的呈現童年那些白日夢的喜悅!
你看這隻狗子,說有多配合就有多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