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5, 2012

【電影】黑店狂想曲 Delicatessen ─ 口腹之慾的界線 (1991)

我們吃進去的到底是什麼?你在乎你吃進去的每一口東西是怎麼來的嗎?人的界線到底在哪裡?慾望的界線又在哪裡呢?

故事發生在一個經濟蕭條、物資貧脊的時代,一群住在同一棟公寓的住戶們,因為豬肉短缺又太想吃肉了,於是心照不宣地等待每一個入住的新鄰居,因為住在一樓磨刀霍霍的屠夫即將把他/她變成刀下殂、盤中薞...。直到一天,一位馬戲班的小丑入住,並與屠夫的女兒相戀,小命不保的兩人決定展開一場逃命大作戰。

搭上最近熱門的社會民生議題,《黑店狂想曲》顯得格外有趣,極盡荒謬卻又道出真實,男女主角不再是以人類的身份展開冒險,而是以「食物」的身份開始逃亡,逃離慾望和理智喪失的群體氛圍,也許當我們也變成別人口中的美食,才會真正開始思考「食」的意義。


這是以《愛蜜莉的異想世界》走紅的法國導演尚皮耶居內(Jean-Pierre Jeunet)的第一部電影作品,他之後類似的怪誕風格還有《驚異狂想曲》《異想奇謀:B咖的拯救世界大作戰》,很明顯的他相當熱衷在一個超脫寫實的情境中,說一些相當黑色幽默的故事。《黑店》裡幾乎奠定了他所有獨特的視聽風格,暈黃的復古視覺原素:詭異的鐵皮猴子玩具(非常史蒂芬金)、黑白電視、偶戲、各種機關機械、馬戲團,絕妙的節奏和配樂,鮮明的人物造型與性格,讓尚皮耶居內幾乎成為這一代的法式電影的指標性導演。

我很喜歡電影裡那個戴著老師眼鏡、一直想盡各種方式自殺(卻死不了)的太太,男女主角都不是長的特別好看,放在電影裡卻都很適合,與導演特有的戲謔和瘋狂相當match。

電影的結局雖然很扯但也很有趣,無法解的現實膠著狀態也只能藉由充滿奇想的超現實來解套,這是一部非常適合在所謂以奇幻為主題的影展播放的電影。

Sunday, March 11, 2012

【Weekly Cinema】奧斯卡週:《分居風暴》、《大藝術家》、《魔球》與《雨果的冒險》

從二月到三月上旬,陸陸續續補齊了今年幾部入圍/得獎奧斯卡最佳電影/外語片的作品,之前看到一些評論有些網友似乎覺得今年的作品強度不比去年,但我覺得今年入圍的類型比較多元,兼具藝術性與商業性,對大眾來說其實比較有共鳴。對我個人而言,除了劇情片和演技片之外,特效片、喜劇片甚至歌舞片也可以多得到一些肯定(能打破演藝學院的一些保守慣例),也是樂見的美事一件。

《分居風暴 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 (2011)》★★★★☆

《分居風暴》在金馬影展上映時觀眾口碑好評破表,又同時橫掃今年所有國際大獎〈奧斯卡、柏林影展、金球獎、紐約影評人協會...〉,叫好又叫座的熱切情況讓我對這片好奇不已。

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表示,這部電影是他看到一位朋友幫年邁父親擦澡,被這畫面觸動不已後產生的靈感:因子女教養議題鬧分居的中產階級夫妻、罹患阿滋海默症的長者照顧議題、雇用家庭看護(幫傭)的社會問題...,這一切與台灣的社會環境也挺能相呼應的不是嗎?導演將一個原本看似平庸的家庭紛爭,因一個意外,延伸成大人世界最殘酷的道德試煉習題,劇本環環相扣寫的非常精彩,除了一舉拿下最佳外語片,入圍最佳劇本也是毫不意外。

非常喜歡這部片的一開頭,一對夫妻對著鏡頭表達想要離婚之意並互控對方不是,觀眾處在法官的位置,聽著兩人連珠炮似的指責、怨懟、自白...,深深淺淺的家庭問題蛛絲馬跡浮現,觀眾站在一個評判者的角度,開始運用自己的道德觀判斷兩人孰善孰惡、誰是誰非。隨著劇情展演和意外的發生,爺爺、青春期的女兒、女幫傭、女幫傭的女兒與丈夫、鄰居、家教等人物一一上場左右劇情,觀眾的道德觀也不斷劇烈的拉扯著,我們不知道主角們的下一步會是如何,就如同無法想像事件若發生在我們身上該會是多麼的手足無措。

到最後事情已經演變成一個無法單純用法律、文化、道德和價值觀去評價的濃濁的灰。兩個為了維護自己私情而彼此爭辯不休的家庭,最後卻都落得一樣殘破的境地。


電影結束的劇情也選擇的很好,再一次回到一開始的畫面,由法官(觀眾)問女兒決定要跟爸爸還是媽媽,在一連串的事件中女兒也牽扯其中,她將爸爸為維護自尊不惜說謊的霸道、但對爺爺鞠躬盡瘁的責任感盡收眼底,也了解媽媽在自私離家的背後是長年像女傭般的付出、但不問實情凡事先息事寧人的態度深深透露對丈夫的不信任。最後女兒只有笑著流淚說我選好了,電影結束,只留下在法庭外茫然等待的夫妻兩人,以及法院裡各種糾紛發出的爭吵叫罵聲。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棒的是除了作品本身,也為中東電影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除了宗教種族文化議題之外,這種十足入世的當代社會議題也掌握得很深刻,為伊朗刻劃了新的當代意象,同時也能引起跨國跨文化的共鳴,靠故事本身就能走出國際這點非常成功。


《魔球 Moneyball (2011)》★★★★☆

我對《魔球》裡一段話印象相當深刻:「不知道有多少有潛力的球員,因為一些偏見:種族、私生活、年齡或外型,而被埋沒了。」如果是最近也為林書豪而狂熱的觀眾,服用非典型運動電影《魔球》,想必極度應景、效果絕佳阿。

《魔球》走的不是傳統運動型電影最終得到一個勝利為高潮的路線,而是以一種反英雄的姿態,檢視職業運動背後現實殘酷的商業運作,特別是從球探的角度出發,看一個曾經有過選擇、做了選擇但陷入一連串錯誤與失敗運動生涯的前運動員─MLB奧克蘭運動家球隊經理Billy,自己曾經是制度下的犧牲者,他該如何投入自己最後的賭注,打破有錢球團花錢買明星的遊戲規則,同時還能徹底走出過去失敗的陰影、重新塑造自己人生的信仰?堅持,到底是一件多困難的事?

「當初為了錢做了錯誤的決定,我發誓我這輩子不再為了錢做事。」

這部片的步調其實很平實,比賽的畫面也不多(剛好也呼應Billy不進球場看比賽的劇情),所以這些Quotes聽起來也格外觸動人心。我覺得Brad Bitt演得很好,有刻意將自己中年平凡化但沒有過頭,他現在演一些比較霸道或我行我素的性格時也滿自然的不像年輕時那麼外放,親情的部分也算點到為止不會過度煽情。

想要贏,也許是想證明自己也有對的一天。我很喜歡最後統計小哥Peter給Billy看的一段影片,一個球員傻傻地不知道自己擊出了一支全壘打愣在原地,就如同Billy沒有發現自己已經創造了比勝利更遠大的東西一樣,「這就是我們熱愛棒球的原因。」Billy眼睛閃閃發光的那幕真的很棒。

《魔球》這個故事的結尾氣氛其實有點像灌籃高手的結尾那樣,你在過程中奮力一搏,突破極限,最終失敗,但你回首看自己的足跡,創造歷史並改變未來。而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以小搏大的故事。


《大藝術家 The Artist (2011)》★★★★

我覺得今年的奧斯卡的包裝雖然比起往年相對平實,但卻讓人有重新感受到看電影美好的瞬間,主題「Life, Camera, Action」,簡單清晰,幾部受青睞的得獎片除了本身優秀、還一舉站在主流氛圍的中心,得獎毫不意外。典禮中間穿插播的特製片段我很喜歡,訪問了很多演員關於電影對他們的意義、最喜歡的電影等等...,感覺自然溫馨。

回到《大藝術家》,相當喜愛《萬花嬉春(並把此片列在荒島片單中)的我自然很難做出客觀評論。我不敢說《大藝術家》在故事主軸上是針對《萬花嬉春》的致敬,但很明顯的它是對一個時代的電影產業致敬,也為永遠追求更新表演型態、突破自己極限而不被科技或票房淘汰的藝術家們,獻上無比的崇敬之意。因此整部片刻意的仿古(只在一些小蛛絲馬跡透露這是一部現代片),全片雖是法國製作但歌頌的是美國默片時代,同時也是本屆的作品裡唯一一部全片在LA拍攝完成的,對影藝學院來說更是無比的讚揚。


我很喜歡裡面幾個現代感的情境,像男主角做夢夢到,除了自己全世界都可以發出聲音的片段(潛意識害怕自己被淘汰)、以及因為自信心受創默默縮小的畫面放在一個全復古的影像中都相當有意思。

如果要說這部片劇情老梗我也不反對XD,畢竟超級巨星與小明星這個公式好萊屋電影裡不知道可以找到多少;新科影帝Jean Dujardin的舞技也許也比不上Gene Kelly & Donald O'Connor的幽默傳神,但他笑起來的確相當迷人(牙齒好整齊)演活了一代巨星的璀璨與落寞,重點是:所有觀眾看完都是開心地離開電影院的。我想,到底是不是致敬也許根本不是重點,呈現出的也不是當代影人對過往時光的迷戀或嚮往,重點在於:你找回做這件事的初衷了嗎?

然後,我們在電影院遇到孫越叔叔,這才是這場電影最酷的註解。


《雨果的冒險 Hugo (2011)》★★★★

《Hugo》是本屆奧斯卡的另一顆亮點,我沒有想過馬丁史柯西斯的電影會有幾乎包辦了所有技術獎項的一天阿!!!雖然《神鬼無間》對我們來說是一場災難無誤,但馬丁史柯西斯如何運用3D技術,從預告流出後便讓我非常好奇。在加上這部改編自奇幻小說《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的作品無疑也是充滿了對法國默片大師喬治梅里葉Georges Méliès的懷念與推崇,新與舊的交織成就了一部視覺效果相當突出、故事又非常動人的奇幻作品。

我好喜歡這張馬丁史柯西斯拿著Brian Selznick的原著《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跟小演員互動的幕後花絮,這本小說裡的插畫就畫風來說其實滿成人的,全部都是黑白素描並不那麼童趣,但我覺得藝術味很夠,許多畫面也都已經蘊含了分鏡的巧思。

奠基在一個兒童奇幻文學作品上,又描述了法國最經典、最富幻想力的默片大師梅里葉,《Hugo》在視覺的表現絕對是重點。我很喜歡一開場雪花以及在鐘塔裡齒輪轉動的3D部分,非常的真實,火車站那個快速Zoom In的鏡頭3D效果雖然也很驚人,但移動太快讓我想點頭暈想吐XD。

另外可以畫畫的機器人我好愛,Chloë Grace Moretz和Asa Butterfield的表演也都相當不錯(兩人長得夠可愛),Ben Kingsley長的夠怪詮釋大師梅里葉也是相當對味XD(他跟馬丁史柯西斯應該是從隔離島結緣?),此外場景都很棒,30年代法國巴黎的復古車站、玩具店、電影院、圖書館等等,在美術跟視覺上都塑造的相當精緻夢幻。

去年金馬影展看到《梅里葉的魔幻音樂會》,一直是我覺得很開心的事,創造了當年觀眾在電影院看默片的情境,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體驗。沒想到在《Hugo》裡可以看到梅里葉的生平,包含電影啟蒙、擁有自己片場的輝煌時期、不得志改當玩具商的低潮、電影膠捲被融為產品纖維等真實經歷,最棒的是電影製作場景的重現,對照到現在youtube上還可以看到的《月球之旅》、《音樂愛好者》等片段,現在看來依舊創意十足讚嘆無限。梅里葉曾說過「電影是最迷人的魔術」,而《Hugo》則用自己的方式完美詮釋了這句名言。

Sunday, March 04, 2012

【2012 OSCAR影展】活個痛快 50/50 (2011)

其實《活個痛快》的劇情並不如字面的痛快,至少沒有在類似的作品如《一路玩到掛》、《終極假期》那種在面對生命的盡頭、希望了無遺憾完成夢想的灑脫,故事裡雖然有友情有愛情,但也不像《甜蜜11月》的刻骨銘心。《活個痛快》裡最刺激的事情,我想就是Kyle帶著Adam在夜店四處跟女生說自己得了癌症希望可以把到幾個馬子的蠢事吧。

那麼隨時面對文明病之榜首─癌症威脅的我們,活著到底還有甚麼好痛快的?《50/50》說穿了就是一個很尋常的故事,一個27歲大男孩得了一個自己都講不太出全名的罕見癌症的抗癌過程,是本片編劇Will Reiser的親身經歷,Joseph Gordon-Levitt和Seth Rogan都是非常鄰家親和的人物,演活了生命中那奮力一搏的50%,以及絕望不安的50%。

「如果他說我是個混帳,那不是真的。」
「我嘮叨是因為我愛他。」

我很喜歡電影中描述主角Adam他與朋友、家人在患病後相處的變化,Adam在戲裡被設定成一個不會開車的人,因此他的生活有很大一部分要靠女友或朋友接送,這種依賴在得知自己生病後轉變成一種隨時充滿不安全感的依存。因為癌症太巨大占據了內心全部的空間、因為死亡太靠近讓他隨時像一隻驚弓之鳥,所以Adam也變得只看的到表面的50%:母親的過度恐慌與嘮叨、Kyle成天只想把他拐去夜店把妹、菜鳥心理諮商師只想藉由他完成博士論文,而看不到那背後的50%:丈夫是失智老人兒子又不跟她聊病情的寂寞、Kyle廁所裡那本「一起面對死亡」的讀物和真切的關心。

《50/50》表面上是說著存活與死亡各有一半一半機率的故事,但這50/50,其實也代表著我們怎麼看待生命中突如其來的噩運;我們用甚麼樣的態度面對那些你喜歡或不喜歡的愛與關懷。這50%或許是你,另50%也許是我。劇本樸實中帶著幽默,相當深刻精彩,是今年catchplay的奧斯卡影展中我最喜歡的一部。

Seth Rogan向來很不得我緣(我覺得他很難笑=_=),但這齣的演出真的恰如其分,應該說整部戲如果少了他那痞痞的調調,真的會變得無聊。女配角Anna Kendrick在之前的《型男飛行日誌》裡就有讓人眼睛一亮的演出,我覺得她很會演那種戰戰兢兢、好像有點小聰明、有點神經又有點咄咄逼人的角色,她在本片裡飾演菜鳥心理諮商師的演出相當有意思,也是個討喜的角色。

我一定要提的一個片段,是Adam在做完心理諮商後一個人獨自坐上公車巴士的劇情,充滿落寞夜色的流暢街景此時響起了Radiohead的《High and Dry》,瞬間有起雞皮嘎搭。

Saturday, March 03, 2012

【2012 OSCAR影展】變裝男侍 Albert Nobbs (2011)、歷劫重生 Take Shelter(2011)、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2011)


變裝男侍 Albert Nobbs (2011)★★★☆

其實第一眼看到劇照我沒有太強烈非看不可的感覺,只有對葛倫克蘿絲的男裝扮相激似羅賓威廉斯這點感到還挺有趣的。但預告片質感做的相當不錯,將古典雅緻的英式氛圍配上別具話題的女扮男裝生存議題,特別是葛倫克蘿絲親自填詞、Sinead O'Connor演唱的主題曲「Lay Your Head Down」將預告片烘托得很不錯。(可惜Sinead O'Connor前衛纖細的的模樣只能追憶...,但幸好嗓音依舊)
 
這部由葛倫克蘿絲親自製片、編劇並擔綱主角的作品,無疑是她的演技個人秀,可以感受到她全心投入的賣力,以及想要創造一齣個人代表作的野心,有點扭轉了我對她過去的印象。一方面是她打破了深耕在觀眾心裡101忠狗裡的誇張壞女人形象,另一方面則是她選擇了一個以大時代女性生存的省思題材,讓我看到她非常女性主義的一面。


這部電影裡的女性角色都很有趣,無論是貪財勢力的飯店老闆娘、週旋在現實與理想愛情間的Helen、還是為求生存必須男扮女裝的Mr. Nobbs和Mr.Page(Janet McTeer飾演,這角色很帥氣,我喜歡),都呈現了在一個保守的大環境下,女性掙扎的百態,兼具了幽默無奈和殘酷醜陋。

不過我比較不滿意的是,對女同志情感的描述不夠立體,片中兩人都因為曾受過男性暴力的對待,因此決定要化身為男人、後來也都愛上女人,電影將兩個人性取向的變化都歸因在異性暴力的過往,「因為受到男性暴力所以成為女同志」,反而給我一種原本想脫離一個老梗、但又不小心陷入另一個窠臼的感覺。再來就是整部片裡的真男角沒一個好東西,連帥氣的Jonathan Rhys Meyers和Aaron Johnson都成為扁平的花花公子,良善的(偽)男角都是女性擔綱演出,過度失衡的角色鋪陳讓我瞬間有種在看寶塚劇團的感覺阿。

整個電影一如Nobbs本人,優雅內斂,結尾收在錯愕與無限感傷中,保留了一絲人性跟希望。




歷劫重生 Take Shelter(2011)★★★★

當初參加選片座談,《歷劫重生》被策展人描述成現代版的《鬼店》,這個形容詞讓一部原本很可能被淹沒在金光閃閃大片裡的一部小成本電影,頓時提昇不少注意力。小成本的電影又要走精神驚悚的類型,究竟是我瘋了?還是我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先知?《歷劫重生》將幾個點運用的很不錯。

首先是男主角的幾個彷彿是預兆式的噩夢處理得很好,驚悚詭異的很到位,對照到寧靜寫實的日常生活更讓人覺得可怕,特別是全部家具浮起來的那個視覺我很喜歡。另外角色安排上很用心,編劇在平凡的家庭中安插了女兒是聽障的特色,讓觀眾覺得這個小女生有一種特殊性,她似乎擁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特別感官體驗,因此她的一些反應讓整部劇情也更加騷動不安。

再來是劇情描述的視點很棒。男主角是一位父親,平常就是在工地上班,有一妻一女養著一隻狗。有一天他開始感受到天有異象,奇怪的雨、奇怪的天象、奇怪的鳥群、不尋常的狗吠、詭異的夢境...,他開始決定把很久沒使用的暴風雨避難所重新整修,因為他堅信即將會有一場浩劫式的暴風雨產生。前半段觀眾的角度和男主角是一致的,我們跟著他進入詭異的夢境、不可解的日常現象,體驗一種即將發生前所未見災難的末日恐慌。


但隨著男主角與好友扯破臉的一場聚會,導演將觀眾的視點瞬間抽離,轉換成一個第三者,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走火入魔的精神病患狀態,每天晚上不睡覺中邪般地躲在避難所裡,在聚會上臉部扭曲、情緒潰堤、發癲似地跟所有人佈達著將有一場暴風雨讓世界毀滅的訊息,呈現出一個典型的精神異常患者模樣。同時這個「避難所Shelter」也彷彿成為一種走出黑暗心靈的隱喻,在裡面一場幾乎窒息的拉鋸對手戲裡,男主角的太太就明白說著:「你一定要自己打開門走出去,如果是我打開就沒有意義了。」最後男主角推開門,一片陽光,彷彿走過黑暗重現光明。


但最有趣的是,結尾的海邊度假,導演又再一次的翻轉了劇情。詭異的颶風、詭異的雨滴...這一次不是只有男主角和觀眾看到,他的太太與女兒也都看到了,電影在這邊結束。這個開放式的結局我很喜歡,觀眾在看電影的過程中,隨著劇情不斷界定著男主角是精神病患或他不是精神病患,然而我們對角色的解讀卻在結局那一刻混淆了起來,究竟這場暴風雨是巧合?是男主角的預言?還是這一家人都精神異常呢?



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2011)★★☆

看《歷劫重生》的同一天,我還看了這部我期待已久的《危險療程》,後來才發現,兩部片都是有關精神異常的題材,但也證明了一件事:同一天看兩部類似題材的電影實在太容易比出優劣阿。

在去年《危險療程》的預告一出來,就讓我很期待,因為講述佛洛伊德和榮格間恩怨情仇的題材對我來講很有吸引力,更何況裡面還加了一個真有其人的女病患故事,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2011年Michael Fassbender實在是擁有太高的曝光率和期待度了。

可惜這是一部預告片比正片有吸引力100倍的電影,我不清楚大衛柯能堡在剪這片時發生甚麼事,但故事鋪陳真的超不吸引人的,幾乎就是順順的演沒有劇情高低起伏,像琪拉奈特莉的戲一段一段看都沒有問題,但全部接在一起就覺得精神狀態轉折很怪,演員表演的價值沒有在這部片被彰顯出來我覺得很可惜。

另外佛洛伊德和榮格的決裂明明是高潮,卻也呈現的很無趣,像是兩個老學究在你一言我一語的閒談中發現兩人理念不合,就默默地絕裂了,之後的不合就用文謅謅的信件帶過,不小心晃神的觀眾可能根本不知道發生甚麼事吧。我原本期待這是一部古典又帶有異色氛圍的作品,可惜兩個原素的融合感不佳,榮格和女病患間上演的SM不倫情結只能成為讓觀眾稍稍提振精神的小火花。

整部片讓我最有FEEL的是最後字幕上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只有受過病痛折磨的(精神科)醫生,才能真正治癒病人。用來說明榮格雖然長年飽受精神崩潰的折磨卻能發展出傲人的成就。然後Michael Fassbender穿西裝真是帥到沒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