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近很認真的看「派遣的品格」這部日劇,我總覺得裡面暗藏了我的人生工作理念。話說回來,實習老師、代課老師真是教育界裡最廉價的「派遣員工」了吧,之前忘了跟誰聊天時講到,不能一直當代課老師這件事,當個一年無所謂,二年、三年常態性的當下去就不得了了,因為如果你一直當代課老師,除了這輩子大概無法當上正式老師、也大概沒有機會去嘗試別的工作,這與劉黎兒在今周刊上寫的一篇文章《千萬別當派遣員工》不謀而合,她痛述了派遣員工悲慘的人生(誰知道她有沒有當過派遣員:P)、造成社會不婚族群的大幅上升、最後以「終身為派遣使命」的人根本不存在打了日劇兩個巴掌,聽起來是多麼的合理,派遣員工不但讓我們擁有不完美的人生還會破壞社會人口結構。
台灣人跟日本人都一樣,總是以工作來衡量人、或是人生的價值。如果說派遣的存在是社會進化下必然的產物,這樣的鼓吹豈不跟那種倡導「不讀書,就得當工人」的論調一樣愚昧。派遣員的人生就比較沒有價值嗎?又或者,我們人生的價值難道只在於薪資、勞健保、退休金、福利、別人看待的眼光這些派遣員所不具備的東西之上?最近ptt gossiping版熱門的話題是「丹麥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因為如果你生在丹麥,從出生到死亡都有政府照顧,「經濟」這件事情在丹麥人的人生記事本上存在的份量是很少很少的;uki說:「等你賺大錢政府要收你50%的稅你還笑的出來再說,一個國家人民的快樂程度來自於稅制。」我覺得或許可以延伸一點,而是一個國家的人民的快樂程度,來自於他們怎麼看待「經濟」這一件事,究竟錢只要夠生活就好了呢?還是要追求錢它身為錢之外的意義;工作只是賺錢的過程嗎?還是要追求工作上的自我滿足?再回到初始點,無所事事的北歐人都可以這麼快樂了,當個快樂的派遣員工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