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喜歡蛋堡這次和日本新興爵士團Jabberloop合作的專輯,沒有想過Rap與Jazz band的結合可以這麼好聽!蛋堡原本的曲風就給我療癒系的感覺,雖然是饒舌,卻是節奏很輕鬆內容有點文藝的那種,感覺很棒,這次與Jazz band合作更開創出全新的Rap路線,非常輕盈的都會House感,音樂性更豐富也意外給我一種知青感XD


第三線自然是《春琴抄》這個描述主僕間有點 SM情節的殘酷愛情為主軸。年幼失明的春琴是以偶戲操作,深津繪里是聲音、頭部和左手的操控者,右手與腳則另由旁人操控。我覺得由人偶擔綱非常有意思,因為盲人有許多動作是非常緩慢卻又帶有深意的,像是撫摸對方的臉的行為,既是在辨識形體同時又帶有一種權力愛撫的意味,這種饒富曖昧心境的情節,與其真人演出,偶戲反而更有戲。
此外我很喜歡本劇道具上的表現。《春琴》的演員們大量使用看似簡約的木棒與木板,它們可以是榻榻米、隔間紙門、窗戶,也可以是松樹、墓碑或三味線,這些簡約的木製道具在舞台上創作出各種有形或無形的空間,代表具象或抽象的物件,非常有想像空間,除了讓這個古老的故事在視覺呈現上增添了現代極簡感,同時又不失日本的禪味。
硬要說什麼小遺憾,就是我們的位子意外地買到滿近的,不過還是沒有近到可以看仔細演員的表情,但我又想,如果坐很前面,看左右兩邊投影的中文字幕應該會忙到眼睛脫窗吧!(這齣劇碼旁白對話很多,不看字幕不行,讓我眼睛很忙),結果想來想去好像還是坐原本的位子最棒呢。
說Annie是滾石雜誌一手培養出來的攝影師似乎不為過。60年代在舊金山念藝術的Annie,充沛地吸收了反戰背景下的自由奔放、藝術人文氣息,那時的她看起來就是一個嘻皮。經由朋友介紹她去了剛創刊、同樣由一群反主流文化青年公同創立的滾石雜誌。並透過當時非常知名的寫者Hunter S. Thompson引薦得到非常多的拍攝機會:水門案尼克森下台、小野洋子與John Lennon、滾石樂團巡演跟拍。我覺得這時的Annie培養了絕佳的新聞觀點,她同時也發現自己很容易融入環境與人群之中,擁有新聞攝影與側拍攝影絕佳的特質。
這張小野洋子與赤裸的John Lennon的床照成為滾石雜誌最著名的經典封面,不僅是畫面帶來的視覺震撼,在拍完這張照後的幾個小時,John Lennon就被暗殺了,也將這款封面推向不可撼動的地位。從影片中可以感受到小野洋子非常喜愛Annie Leibovitz,她也很感謝Annie跟拍的一段時光,她表示那是她跟John感情最好的一段時光,因此這段時間捕捉到的畫面也是非常真摯的(不是有些名人假裝感情很好的那種)。
Annie在當時已經是搖滾樂、藝文界非常知名的攝影師,可是她也開始發現自己的困境。首先是毒癮,滾石雜誌裡Hunter S. Thompson等一票寫手都是毒品愛好者,再加上跟著滾石樂團巡迴,Annie也染上吸食古柯鹼的惡習,讓她覺得自己必須暫時離開滾石。其次是拍照層次無法提升,Annie早期的習慣是瘋狂不間段的拍,從500張裡面挑一張好的來用,但對要求精準的商業攝影而言這樣的方式太隨機。她透過滾石雜誌的老闆Jann S.Wenner認識了當時紐約雜誌界最厲害的視覺指導Bea Feitler,開始進入主流的商業攝影戰場─Vanity Fair(浮華世界雜誌)。Bea Feitler讓Annie的人像攝影加入更多「設計」的成分,自此Annie開始廣泛運用道具、環境、化妝、打光棚拍等方式,去塑造人物的形格,並把意義與精神編入相片的意象之中。
如果John Lennon的床照是雜誌史上的第一,這張黛咪摩爾的裸體孕婦封面經典程度與話題性應該也足以排名第二了吧!Annie覺得Bea Feitler最厲害的地方在於,Bea第一眼就能選到最精準的照片,她自己挑反而要東挑西揀很久,她認為初學者從崇敬的藝術家身上學習美感的敏銳度與精準度是很重要的。那些放在被攝者身上的概念,Annie覺得通常都是一些可笑的概念:像是把一個黑人放在牛奶浴缸裡之類,但是越是聽起來愚蠢的點子,效果往往都是出奇的好。希拉蕊說她喜歡Annie Leibovitz的攝影是因為她的作品非常有人性:不但表達出被攝者的性格、姿態、處事態度,同時也呈現了這個人的矛盾與不安。
Annie與Vanity Fair之間的關係是魚幫水水幫魚,雜誌提供各種商業攝影機會給她,而同時名人也相當買Annie的帳,有越來越多跨領域的知名人物指名要Annie拍攝,除了所有我們想的到的好萊屋巨星,政界人士(歐巴馬、布希與他的幕僚、柯林頓、英國女王...)、運動明星(一堆不勝枚舉)、商界人士(比爾蓋茲、川普...)都是知名的被攝者,Vogue總編輯Anna Wintour(就是那個穿著Prada惡魔的本尊)說,你想要妮可基嫚上你的雜誌,端出Annie Leibovitz的名字就沒錯。
我想也只有Annie Leibovitz這種等級的攝影師能拍到雍容華貴卻又寂寞的英國女王,她甚至說服女王取下皇冠拍攝,當時也引起軒然大波。
影片中也有收錄她以電影《凡爾賽拜金女》的演員群為MODEL,為Vogue拍攝一系列仿古攝影的現場側拍,Annie是快手攝影師(說話也叨叨絮絮的,速度很快,很爽朗像個男人),演員往往花5.6個小時setting,她十分鐘就拍攝完畢。到後期她的陣仗也愈來越大,道具也從牛奶浴缸進階到獅子、飛機...,照片後製的部分也越來越多。
其實我個人沒有太喜歡過度後製合成的照片,但是每次看到Annie的作品還是會讚嘆一下:茱兒芭莉摩的美女與野獸真人版(?)美呆了啊!合成技術太高明了吧!我覺得Annie在Vanity Fair成長最多的部分是掌握了商業攝影的精髓:拍出大眾想看的東西同時兼具美感,儘管如此,她也表示這些只是在幫雜誌賣東西而已,那她真正的作品,到底存在哪裡呢?
Hollywood年度笑匠(與企鵝們)的合照。每年Vanity Fair都會有一系列集結大咖的攝影,全部出自Annie之手,或許你會說:哼!那都是合成的沒啥了不起,問題是你請得起一排十個身價加起來破兆的巨星嘛!!Annie覺得自己的死穴在於:必須要靠名人才能過活,她仰賴拍攝名人維生,儘管對這樣的生存方式有些無奈,但看到沒拍攝過的名人還是會湧起「想拍」的念頭。
或許與擁有「美國良心」美名的女權運動者Susan Sontag相知相惜的一段感情才能喚起最初創作的感動吧!影片中的訪談提到,Susan Sontag是一個文人學者,她認識Annie之前並不知道她是知名攝影師,也因此Susan總是能用最理性、最要求的角度希望Annie的作品更具知識性,而不是只有將焦點放在好萊屋名流身上。
也因為Susan以充滿人道關懷的角度看待著世界,Annie Leibovitz 93年到了波士尼亞首都賽拉耶佛,身歷戰區攝影,重拾小相機、黑白照,生命與死亡。沒有助理與大陣仗的拍攝彷彿回到60年代的舊金山,第一次參與攝影工作坊拿起相機四處拍攝的感動,最初的最初。
Annie說小時候她們一家總是坐著車四處漂泊,她是透過車窗的小框框認識這個世界的,加上有一個愛拍照的媽媽,她幾乎是生來就要當個攝影師。她09年出版的《A Photographer’s Life, 1990-2005》攝影集小郵差有買,很大一本,不過裡面沒有甚麼商業攝影作品,反而收錄了非常多Annie Leibovitz的私密家庭照,包含父親與Susan臨終前的照片,她與50歲才生的稚子稚女們的照片,家族去海邊遊玩、各種家庭聚會的一系列黑白照片,非常動人,看的過程可以感受到一股巨大的能量。「經歷過這些生死之後,拍照成為生命中的慰藉」,Annie如此說。
附註:最近看到一則關於Annie新聞是前陣子她宣布破產的消息@_@,看來果真是藝術家性格不太會理財...,Annie,請個理專吧!
視覺畫面還是非常朴贊郁,冷酷暴力又血脈噴張。許多畫面拍的直接又仔細,像是小心翼翼要營造出那種很敏感的氛圍,特別是「吸血」這個動作,無論是聲音還是動作都讓人感受到一種情緒性的飢渴(不是好萊屋片隨便咬兩下交差了事的那種。)與丈夫鬼魂三人行的部分拍得很超現實,也是讓人極度不舒服的橋段,有趣的是兩隻吸血鬼竟然活下丈夫鬼魂的陰影下,顯得格外諷刺。
至於《蝙蝠》是否有超越朴贊郁的前作,因為在這之前我只有看過「原罪犯」,覺得他已經把復仇的概念玩到鞭辟入裡的境界了,我想大部分的人還是覺得原罪犯經典吧!對我來說也是,總覺得比起罪惡感這個冷盤,好像還是大火快炒的復仇要爽快些(老男孩太令人印象深刻),不過《蝙蝠》的確將快炒爛的吸血鬼題材,拍出了一些耳目一新的感受,結局收的很好我很喜歡。女主角金玉彬以新人之姿大膽嘗試這種需要有血有露的戲碼,我個人相當喜歡她的氣質。前半段是那種寄人籬下小養女孤苦可憐的味道,到後半段大變身成貌美藍衣吸血鬼,展現出瘋狂的大魔王的性格,真的會起雞皮嘎搭。好像有滿多人覺得她長得像湯唯的(某些角度有像)?我覺得她清純中又有一點使壞氣質很棒。
天啊!你認得這是宋康昊嗎?那個在《殺人回憶》裡魯莽的胖警察、在《駭人怪物》裡染著俗不可耐金髮的胖爸爸!他魯莽中帶著熱血的圓胖形象,在我心中已經成為某種韓國男子的象徵了(動不動就要飛踢別人的那種)。
他這次為了《蝙蝠》減重十多公斤瘦出尖下巴,連朴贊郁都覺得他的尖下巴可以成為本片的賣點之一。另外兩人在 VOUGE也拍攝了一系列唯美的吸血鬼風格攝影,很有 FEEL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