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9, 2012

【Summary of Movies】夏日的10+1部電影短評

最近懶散的程度,從累積的電影心得好像已經不是用週電影或月電影就可以打發看出,我看這篇大概算「季」電影心得吧!連個台北電影節的心得都記錄的哩哩辣辣的,希望未來不要推出半年誌(誤)

《昭和感官物語 Tatsumi,2011》

這部動畫形式的作品有個很吸引人的原片名叫做「劇畫漂流」,「劇畫」是指給成人看的動畫,畫家辰巳嘉裕與手塚治虫都是二戰後的漫畫家,但比起手塚,辰巳嘉裕的漫畫之路相對艱困許多,也曾經因為經濟困難為一些軟性色情雜誌畫漫畫,因此辰巳嘉裕的作品風格有一種成人現實社會難以言喻的苦澀和殘酷。

《昭和感官物語》便是將畫家個人經歷與數個短篇作品結合在一起的自傳性作品,《地獄》有對愛國情操的批判、《猴子》描述社會的無情、《男人的砲彈》有著男性老年時自尊和情慾的感傷境遇、《再見》講身不由己的妓女心境、《使用中》講不得志的漫畫家在廁所畫塗鴉自我滿足的故事,與作家本人的境遇相呼應,是我最喜歡的一段。

「80年代的經濟榮景,並沒有吹到我和我身邊的人身上。」這句話對照上辰巳嘉裕筆下人物,常深陷陰影之中,或臉上身上充滿陰暗的線條,形成一種令我著迷的獨特黑暗氛圍。

《充氣娃娃之戀 Lars and the Real Girl,2007

Ryan Gosling是我最近的新歡!趁著興頭便把早年(還不帥)的代表作補齊了。我記得當初《空氣人形》上映時許多人提到《充氣娃娃之戀》,不過《娃》片裡的充氣娃娃始終是個娃娃,少了浪漫幻想的詩意卻多了另一份荒謬又寫實的趣味。

《充氣娃娃之戀》講的是關於理想的愛與溝通,我們會覺得跟喜愛的事物能產生溝通,就像有的人會將寵物穿上類似人類的衣服、或把錢或心力花在無意義的事物上、或是對著一盆植物講話...,都是因為我們感受到跟這些事物產生了心靈相通的共鳴,我們會在陷入狂熱與分歧摩擦的反覆中找到自己的最愛,這部片用一種可愛平實的方式告訴大家:What's the big deal?This is LIFE.


《李米的猜想 The Equation of Love and Death,2008》

李米:「知道我最想幹嘛嗎?最想幹的,就是把他找出來,對他吼一句:『你他媽怎麼不去死一死啊!』這是我最想幹的。」

好久沒看周迅的作品了,難得看到一部one girl show,如果喜歡周迅的話是必看,幾乎是為她量身打造的劇情,也很少看她在一部戲中從頭到尾都這麼的不亮麗XD。一開場在計程車裡的碎碎念,和片尾在街頭上一邊哭一邊說話的部分,應該都讓周迅過足了戲癮。我向來很喜歡周迅的哭戲,有一種打從心底的悲傷,最後看錄影帶的劇情設計我也滿喜歡的。


《親切的金子/死亡選擇 Sympathy for Lady Vengeance ,2005》

朴贊郁在《原罪犯》的華麗激烈後,《復仇三部曲》以李英愛詮釋的女性復仇觀點畫下一個暴烈又不失柔軟、溫暖的另類句點。前半段李英愛在獄中和出獄的部分,讓我聯想到《令人討厭松子的一生》,倒是一些嘲諷宗教的元素增添了不少黑色幽默,一句「我改信佛教了」讓我大笑好久。

我特別喜歡金子與她被送給國外寄養家庭女兒珍妮的對手戲,劇裡安排兩人在語言上是無法溝通的,因此電影很巧妙的加入了翻譯的文字/聲音畫面,傳達出一種另類的心靈相通,李英愛除了復仇的冷酷,我覺得更難得的是她把無法消弭當初犯錯的那種罪惡感也表演的很好,妖豔的紅色眼影在她古典味的臉上有種說不出的風味。

我另外還很喜歡《親切的金子》後半段的劇情,將受害者遺屬的傷痛加劇擴大為一種集體式的復仇,這麼爭議性的題材除了朴贊郁還真不知誰敢挑戰。很少有電影用集體討論的方式討論受害者家屬的恨,畢竟對一般人而言,恨是很強烈也很私密的情緒,恨不是一種可以分享的感受,通常是因為傷痛無法被了解或弭平才會產生的,朴贊郁對電影的鋪陳,讓大家重新思考在傷痛中,我們渴望被解放的出口到底在哪裡?

對金子小姐而言,出口可能是最一開始的選擇:贖罪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犯錯Be white, live white, like this.」


《選戰風雲 The Ides of March ,2011》

前陣子無聊查了一下Ryan Gosling接下來的動向,2012-13年間有三部片會拍攝/上映,一部與西恩潘合作、一部與《落日車神》的導演再度合作、一部與《永生樹》的導演Terrence Malick合作。再看看《選戰風雲》,別說海報跟喬治克隆尼相庭抗禮,連劇中也與Philip Seymour Hoffman 和Paul Giamatti有精彩對手戲,我想所謂當紅炸子雞也不過如此阿!

改編自百老匯的《選戰風雲》有一個很精采的劇本,更難得的是演員都是一時之選,把政治人物、幕僚、對手、記者間的勾心鬥角描寫的算是陰暗的恰到好處, 當然不可免俗地我們看到一個原本懷抱理想、自視甚高的年輕政治工作者,如何在鬥爭中差點淪為犧牲品、又絕地大翻身淬煉成深諳遊戲規則的政客。我覺得Ryan Gosling把角色的轉換演的不慍不火很自然,頭尾呼應的麥克風測試橋段完全展現出一個角色的蛻變,這是我喜歡看他表演的地方,讓人很入戲。

喬治克隆尼向來喜愛執導嚴肅─最好跟政治或新聞相關的題材,做為一個演員轉導演的例子,我覺得他算是相當成功。在本片他雖然是一個配角,但深沉的感覺依舊具有份量,「雖然每次都設下底線,但重要關頭時我的低標總是不斷下修」,這句台詞讓我印象深刻。


《驚異狂想曲 City of the Lost Children,1995

 《驚異狂想曲》是尚皮耶居內和馬克卡羅繼《黑店狂想曲》後再度攜手合作,打造出一種屬於法國專屬的奇幻類型片,特別是《驚》片,還融入了很多科學的元素:吸取夢的機器、複製人與他們的原型、在水族箱裡生存的腦...,說這是一部別具復古風情的科幻片我想也不為過阿。

會說復古,是因為這部電影依舊保留了歐洲奇幻電影中細緻美術、古典童話的元素:巨人、侏儒、手動機械、黃光攝影、流浪的小孩、怪異的雙胞胎、特別的船艙和儀器...,甚至在劇情設定上也是很典型的寓意式劇情,藉以諷刺成人世界:一個無法做夢的古怪船長,因為無法做夢所以迅速衰老,於是他綁架小孩們,以偷取他們快樂的夢。

我喜歡大力士萬與小女孩米耶攜手找被綁架的弟弟的劇情,雖然也是一個很典型的設定,但兩個人的對手戲間,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對白,像是:

「我們終於要死了?」
「沒甚麼,小河終究會流入大海。」

或是他外表很大,但絕不是個大人。而你也不像外表看起來那麼小。」由小女孩口中說出這些睿智的話,總是讓我們這些大人更加心驚阿。


《去年煙花特別多,2000》

「現在一夜之間甚麼都是新的,連香港都像個初生嬰兒。」
 
「共產黨,以前也不過是個社團。」

陳果導演這些年似乎在國外發展(?),猶記一部《成都我愛你》把我嚇得半死...,開始懷念起《榴槤飄飄》、《香港有個荷裡活》時期的他。《去年煙花特別多》是香港三部曲之間的作品,算是他生涯的一個巔峰時期,特別值得一書的是,這部片的製片可是劉德華。

陳果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他特別好的作品幾乎不拍別的,就是香港,拍香港的混亂、香港的快速變遷、香港中下階層的黑暗,以及香港面對九七回歸的人心徬徨,擁擠、潮濕的意象已經是某一種香港典型印象,且厲害的是他還從中捧出了個李燦森。

我原本以為這麼硬的題材:九七回歸,一群原本隸屬英軍的香港軍人紛紛歸於老百姓,苦於退休軍人社會不適症候群和自我認同的混亂,進而鋌而走險去混黑社會。原以為會有點難以下嚥,但看完卻是相當喜愛,那種回歸前三個月的浮躁人心,「小時候被教導做人要耿直,長大被罵要機靈點多賺點錢」的無所適從拍的真是寫實,回歸了,卻不覺得擁有了歸屬感;煙花開了,卻覺得更寂寞。結局的設定我也很喜歡,沒有寫絕,也沒有寫透。


《共同警戒區 JSA,2000》

這也是很硬的南北韓題材,卻意外拍攝地讓我這個國際新聞門外漢挺有感覺的好片。一場發生在南北韓交界板門店的槍擊命案,由瑞士中立國派出韓裔女軍官調查,意外扯出一個政治不正確卻相當有情義的故事。單看劇本可能會覺得有點矯情,但畢竟有頂級演員宋康昊壓陣,我覺得情感張力拿捏得相當剛好。

很多事情我們都覺得很荒謬,但國際間卻是這樣真實的存在著。像兩個南北韓守邊界的軍人彼此吐著口水、或是互放冷箭:「喂,你的影子超越界線了,給我注意一點」,覺得很幼稚吧,但對南北韓軍隊來說這可是不共戴天之仇的大事。

是的,不共戴天,連站在同一塊天空下、呼吸著同樣的氧氣也是不被允許的。《JSA》開宗明義就說了這是一個黑白二分的世界:「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共產黨混蛋,和共產黨混蛋的敵人。在這個背景之下,《JSA》是一個灰色的故事,它終究要倒向哪一邊呢?我喜歡電影最後停在一張觀光客在板門店拍攝的照片上,巧妙將幾位主角不經意的攝入其中。


《這麼…遠,那麼近 Distance,2001》

這部片如果和《親切的金子》一起討論應該會很有意思,也像是討論日韓導演們在處理社會案件發生後,關於救贖的種種選擇。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國》至今仍是我心中討論生死議題的神作,有種淡淡地、卻直指人心深處的表現手法,連李滄東這麼擅拍文戲的韓導似乎都難做到這種如白開水的淡,(當然我還是很愛李滄東),冷靜卻淡而有味,也只有是枝裕和能處理的不會過度寫意。

《Distance》是接連在《下一站,天國》後的作品,因此風格上相當一致、有某種延續性。故事以邪教無差別殺人的真實社會案件為背景,討論兇手們的家屬在事發後仍每年固定聚會、祭拜亡者並形成一種類似心靈治療的團體,一次意外遇見了當年的邪教團體的成員,也被迫留宿在當年邪教的基地,透過一夜相處,每個人都重新再一次地理解了自己的家人。看起來是很有爆點的題材,處理得不好搞得大呼小叫也是有可能,但在是枝裕和的鏡頭下,這個獨特的社會事件敘事觀點顯得格外冷靜自持,無限哀傷在湖邊沉靜漂流著。

「如果堅持自己的信仰會傷害到別人,那我寧可選擇當個無神論者。」就像是村上春樹在寫了《地下鐵事件後》會選擇再寫一本《約束的場所》,用兩個對立的角度切入奧姆真理教事件。《Distance》也選擇了某一種角度,讓我們思考事件中未曾關懷的角落裡存在的角色們,而他們是懷抱著甚麼樣的心情在陰影下生活。

我喜歡ARATA這個神祕角色的安排,我們無法知道他究竟是某一個兇手的弟弟、還是只是有所企圖接近團體的外來份子,導演藉此說明了一個觀點:所謂事實,就是我們永遠無法了解的全貌。我們只能努力接近,但永遠存在著距離(distance)。


《陪睡美人 Sleeping Beauty ,2011

其實我對這片並沒有懷抱太多期望,因為當初在坎城放映時就沒有太大的好評,問題還是在導演說故事的技巧並沒有很吸引我。大家最好奇的可能都是:沒想到當年演波特萊爾的可愛姐姐Emily Browning,會有如此大膽的轉型。

劇本參考了川端康成的《睡美人》,因此在視覺上也營造出古典冷冽的獵奇風味(雖然電影的背景是現代),Emily Browning的確膚白如雪相當有古典味。她參加詭異銀盤服務的上流秘密派對的橋段,很有《大開眼界》裡的那種奇觀,但也是點到為止。另外老人說的骨頭斷了的寓言故事我還滿喜歡的,年輕時沒有好好珍視的事物,等你老了,就只好用很怪異的方式才能找得回來。


《芬妮與亞歷山大 Fanny and Alexander ,1982》

一切皆有可能,
時間與空間並不存在,
架構於現實渾沌的背景上,
馳騁的想像力,正不斷編織出生命新的樣貌。

這次台北電影節我最喜歡的一部片,是柏格曼帶有一點童年自述意味的電影《芬妮與亞歷山大》。由一連串家庭巨變產生的不幸事件,最終仍帶回了小小的陰影與幸福。我們隨著一個成長在戲劇家庭的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存在世界上的各種痛苦:死亡、暴力、宗教和自己內心的邪惡,其中融入了許多魔幻寫實的元素:神秘死亡事件、父親的鬼魂、奇妙的預言者、魔術...,劇情充滿想像空間,對我來說真的是妙不可言。

我特別喜歡小主角短暫寄宿在玩具商店的那段劇情,一直讓我聯想到安潔拉卡特的《魔幻玩具鋪》。生命有很多可能,「無法理解的事可多了,只要你涉獵魔術就會明白。」劇中奶奶是這個大家族的精神支柱,但她也經歷了許多人生起伏:「現實人生就是戲劇,你會演到各種角色,有些好的,有些不好的。我可以是茱麗葉,也可以是母親,而現在我是老年的寡婦。」

也許我們的肉體必須安於現實,但精神可以隨著想像力不斷綿延成長,最終形成保護我們的網。這部作品不論用什麼角度欣賞、討論每個符號的意義都很有趣,對白字字珠璣,劇情有層次,這就是經典的價值。

3 comments:

Kate Lee said...

好一個10+1,下一次不會等到10+10吧!

rabbit44 said...

希望不要阿,10+1就已經頭都昏了(淚)

rabbit44 said...

我目前沒有合作商品體驗的規劃,先不合作,感謝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