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手阿一 Ichi The Killer,2002》
「只要你想死,小心可能成真。」
再也沒有人比淺野忠信更適合演怪咖了,到底要把自己放到多開才能完美詮釋怪咖呢?因為他身上充滿著一股「我就是這樣」的自在感,所以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而比起總是哭哭啼啼卻爆氣的詭異主角阿一,我也更喜歡淺野忠信飾演的黑幫原垣這個角色。
《殺手阿一》裡延續了三池崇史一貫熱愛的超乎常理的痛感,狂亂不合邏輯的血漿、宛若奇觀的虐殺,那種超現實的痛楚細細綿延成一種對人生的情感,強烈又沉醉。因此當淺野忠信說出:
「你愛上他純暴力中的痛楚,你希望再被他打一次。」
「當你給人痛楚時,千萬不要手下留情。你的暴力裡根本沒有情感。」
似乎也都說明了我想在三池崇史電影裡得到的東西,想要得到100%的衝擊,毫不保留。《殺手阿一》裡的眾角色也是怪咖大集合,譬如像是:莫名其妙的多國語言的黑道老大情婦、奇怪的走狗雙胞胎、特別是塚本晉也飾演一個使用催眠術控制阿一回憶的角色,完全讓人打從心底覺得他是個變態阿。
「我是很害怕阿,我怕的是我自己心底那種令人期待的不安...,雖然每次最後的結果,都叫我大失所望。」很喜歡淺野忠信說出的這段對白。
《茉莉人生 Persepolis,2007》
「還記得這個時候的我,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一個小女孩的生活。我喜歡吃薯條沾蕃茄醬,李小龍是我最崇拜的偶像,我穿愛迪達,還有兩個最大的願望:有一天可以大到刮腿毛,以及成為銀河系最後一位先知。」
《茉莉人生》在粉絲專頁《一張照片看電影》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那件事幾乎成了我對這部電影的回憶,害我對這片的感想都快忘光光了。
前一陣子在FAN PAGE發表了這部電影,但很兩光的是,我竟然貼錯文字了!我原本想貼小女孩說她想當宇宙最後一位先知的旁白,沒想到竟然貼成了奶奶說的話。原本是想改的,但看著如雪花般飛入的按讚數便想說算了。這篇文的按讚數創了紛絲專頁的新高,而起因竟是我貼錯對白,真不知該哭還是該笑,但我只能說,現代人真的很需要這種溫馨勵志的Quotes阿,雖然我覺得有點太溫情,但我依舊感念這個按讚的各位,讓我見識到一種「強烈需要被鼓勵的心情」的無形威力。
《我在伊朗長大》的漫畫4本我都有買,很喜歡Marjane Satrapi的畫風。主角瑪琪在伊朗社會看到戰爭的無情與對女性、西方自由思想的箝制,以為脫離了地獄去到歐洲,卻又歷經歧視和失戀的打擊,再度回到伊朗,她已經是個歷經風霜的成人了。這一趟信仰與生存的追尋,我是誰?我到底該在哪裡落地生根?一段既天真浪漫又痛苦寫實的小女孩民族政治學踐履。整部作品其實並不如畫風般地童趣輕鬆,但也不像黑白色調般的沉重。
有趣的是,電影開場投一段是彩色的,卻讓我覺得沒那麼有特色,Marjane Satrapi的作品果然還是要黑白才好看呀!
《超級狐狸先生 Fantastic Mr. Fox,2009》
「我以前是個偷雞的...,但是我現在寫報紙。」
比起茉莉,我更愛狐狸啊!我想可能是我太吃黑色幽默這一套的緣故吧。
我最近看了Wes Anderson的代表作《都是愛情惹的禍》,從頭到尾瀰漫著一股冷笑話的滋味,特別是那個人小鬼大的小孩,真是太妙了,讓我邊看邊忍不住學小丸子裡的野口ㄎㄎ笑。《超級狐狸先生》畢竟是個著名的童書故事,除了冒險與存在主義〈沒錯,就是這麼跳TONE的東西!〉當然也少不了家庭情感與Happy Ending,是一部獻給成人的絕佳動畫〈但給小孩看也很適合〉。
視覺美術處理得非常精緻,無論是房子地洞等空間還是他們去偷雞的面罩都非常精緻,挖地道和被蘋果汁沖走四肢亂轉動的畫面也很可愛逗趣。據說這部片是在現場收音的,也就是演員在玩偶旁配音現收,我只能說好萊屋明星的口條果然不凡阿,喬治克隆尼、梅莉史翠普、比爾墨瑞、傑森薛茲曼的配音不僅讓這些小動物擁有突出的性格,且人性化又幽默感十足。
狐狸先生:「我是誰?為什麼是個狐狸呢?為什麼不是馬、甲蟲或是禿鷹呢?我是在說存在主義之類的...,你明白嗎?我是誰?如果一隻狐狸不吃雞他會快樂嗎?」
負鼠:「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但聽起來好像是違法的。」
看起來也是個糊弄瞎搞的冒險故事,但論述的中心其實也是個生存的真理:我們就應該為了天性而生存。「狐狸天生愛冒險,喜歡挑戰強者」《狐狸先生》告訴了觀眾一件事:你如果天生就是個Dreamer、冒險家,就不要勉強自己當個公務員吧,那是永遠不會快樂的!
《蘭花賊 Adaptation,2002》
我這麼喜歡考夫曼怎麼會最近才完整地看完蘭花賊呢?這是一個關於考夫曼本人在拍攝《變腦》時期接到改編《蘭花賊》一書提議的故事,一個劇作家對自己的完美解析,怎麼會有如此精彩脫俗的構想?( 強烈建議看完《變腦》在看此片能有更多奧妙的感受 )
故事雙層後設結構絕妙、情感自然強烈、演員演技也很有看頭,少了《變腦》那種尖銳極端的實驗感,《蘭花賊》只能說是完美。它透過一個事實改寫(Adaptation)成劇本的過程,討論人生的熱情、討論寫作的框架與法則、討論現實與幻想的落差。它既自嘲幽默、又孤寂痛苦,簡直可以用德希達的《書寫與差異》對照玩味一番。
「我希望能像人們喜愛蘭花一樣地渴望一樣事物,但…我的個性不是這樣的。」
「我確實也有一種不怕被人訕笑的熱情,我也希望能親身體會付出全副心神熱愛某事的感覺。不是為了蘭花,我甚至根本不喜歡蘭花,我只是希望親眼目賭…人們會被事物吸引迷戀到何種強烈的地步。」
好喜歡梅莉史翠普這段話,我的內心也曾經有火花,不知不覺間被逐漸消磨、隱藏到自己都沒不曾察覺的角落。想看一個人奮不顧身去做某件事,跟那個人無關,跟那件事也無關,而是我們也想再一次感受到那種激情。故事主要分成兩線,梅莉史翠普與克利斯庫柏講的是從追尋如幽靈一般的鬼蘭,也呼應到考夫曼對於劇本創作的執迷,考夫曼與虛構的弟弟講的則是關於劇本創作,是否有公式可循?並狠狠地嘲弄了好萊屋與自己一番。兩線相互交錯最終連在一起,並將結局帶往意想不到的發展。
《蘭花賊》告訴了我們,創作沒有模式,自我解嘲永遠是最頂級的黑色幽默。
《貪吃樹 Greedy Guts,2000》
簡單講,這是一個求子心切導致大家都發瘋的故事 ( 誤 )。我喜歡導演以既童話又血腥詭異的表現手法,表達一種對於孩子的執念,整個過程因無法抑止的渴望演變到失控的局面,意念十分駭人。
雖然有偶戲動畫的成份,故事又跟小孩和繪本有關,但《貪吃樹》是100%兒童不宜的。對於「慾望」的呈現手法很直接,也很有創意。像是故事開頭描述一對非常渴望小孩的夫妻,一開始先生在婦產科望向窗外時,觀眾從丈夫的視線裡看到的,竟是魚販從水箱中撈起一隻隻嬰兒並用報紙包起來販賣的畫面;又或是公寓裡的小女孩總覺得老先生心懷不軌對她有淫念,因此鏡頭每次Take到老人時,就會特別Take從老人褲檔裡伸出的那隻手 ( 魔爪 ),這些表現手法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超現實感。
導演把生命、吃、食物、性這幾個點串聯在一起,強調質地( 各種濃稠的食物 )感官性( 小女孩舔舐蛋黃的畫面 ),有些部分讓我想起Gantz或異變者的風格概念。這個樹嬰是在眾人意念下豢養出來的巨獸,因此最終看到的不是著魔的人,就是被意念吞噬的人。
《搖滾世代 Glastonbury,2006》
幾百年來,人們為了各種理由來到這裡。因為耶穌基督曾經造訪,聖杯也埋葬於此,Glastonbury早在成為音樂朝聖之地前就已經是一個著名的宗教景點。今年的Glastonbury音樂祭因為倫敦奧運的關係停辦了一年,不知居住在Glastonbury當地的居民們,是覺得久違了耳根清靜,還是覺得這個夏天有點空虛寂寞呢?
大部分的音樂祭紀錄片可能會拍得像宣傳廣告,但Glastonbury舉辦的歷史比我年紀還大,這樣的紀錄片除了要看它多狂熱、多具歷史地位、多混亂、三天裡帶給人們多麼不同的人生體驗、當然也能一窺音樂祭舉辦的黑暗面。喜歡音樂的人對音樂祭都會有種嚮往,我也不例外,不過這種幾乎是睡在泥地、白天搖滾、入夜後各種奇形怪狀的馬戲帳篷、電音派對、街頭藝術表演交織的超大型波希米亞流浪生活,要真的全心投入才能玩得盡興啊!小膽如我,期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自在的在泥地裡打滾。
跟所有無心插柳的音樂祭茁壯的過程一樣,Glastonbury也歷經原始精神的喪失╱商業化╱吸毒嗑藥╱鬧事暴動╱環境污染等所有社會臭名的襲擊,主辦人說:「這是一場在愛與恨中生存的活動。」但終究還是成為了一個行之多年的傳統,人們在這裡,找到了嬉皮精神的餘魂嗎?
「你來這裡做什麼?」
「做我自己。我們要重回烏茲塔克的年代,找回那種愛的感覺阿寶貝!」
找甚麼?其實可能就是追尋能夠短暫脫離中產階級物質生活、毫無目的隨著喜歡的音樂旋轉的單純快樂吧。
《吹動大麥的風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2006》
「愛爾蘭的河水是鹹的,因為那都是愛爾蘭人的眼淚。」
這也是好像應該好久以前就該看完的肯洛區大作,看當時邪氣還沒被逼出來的Cillian Murphy多麼青澀正直阿!國家仇恨加上兄弟鬩牆的戲碼,知道肯洛區的風格就明白不會太灑狗血,處理的既寫實樸直又令人鬱悶心碎,對英軍極度殘暴的描寫也讓因此片拿下坎城金棕櫚的肯洛區,在英國倍受質疑。
前半段的劇情是在艱困中要殺出一條血路,但後半段的高潮則是信念的紛歧與動搖:為了更光明的未來,你能做出多大的犧牲?階段性地妥協是一種對理想的背叛嗎?
當原本要當醫生、卻成為游擊軍隊的一員的主角Cillian Murphy必須親手處決從小一起長大、當抓耙子的小弟時說了一句:「我希望愛爾蘭值得這一切。」這句話的沉重,是要放到現在才能體會的。對照時至今日的依舊紛擾的北愛爾蘭地區,讓人不禁遙想:自由與平靜的夢想,究竟有多遠?
《戀愛雞尾酒 Punch-Drunk Love,2002》
「醫生,我有時不喜歡自己,你可以救救我嗎?」
「我是個牙醫,你要我如何幫你呢?」
Paul Thomas Anderson帶著新作《The Master》在今年威尼斯影展大放異彩,只要看過他的作品,你一定也能在預告片中接收到了他非常微妙又個人風格的元素,像是精簡準確的攝影、突出的配樂與音效,那是一種很細微的特定電波,接收到便會十分著迷。此外,《The Master》還加上雙影帝瓦昆費尼克斯和非利浦西摩霍夫曼這兩張王牌,對我而言是2013年的期待之作。
不管是哪一種題材,Paul Thomas Anderson都能處理得相當有個特色,就算是愛情故事,也都能在通俗的架構中別具新意。這部雖然叫做《Punch-Drunk Love》,但我更想把它取名為《映像管或真空管之戀》之類的,有哪個導演會在電影轉場間運用大量的七彩畫面和雜訊完美詮釋戀人們的緊張、混亂、極端、尖銳的精神狀態呢?這不是酒,是詭異無解的愛情電波啊!
朴贊郁也處理過精神病患的戀愛故事,以一種非常極端、超現實的方式。《戀愛雞尾酒》也是兩個各自有點精神官能症的人的奇怪愛情故事,是一種隱藏在正常下的反常,但其實Paul Thomas Anderson鏡頭下的每個正常人也都看起來頗怪(神經神經的),我想在他眼中,世界上可能沒什麼正常人吧!或者說,平凡的生活本來就是一件奇怪的事。
千辛萬苦終於寫完這篇...到底是為什麼要堆積到8篇呢!最近為了尋求溫暖,又多看了幾部奇特(怪異)的愛情喜劇,希望下次發心得的時候,還是秋天,不會拖到入冬呀。
2 comments:
我喜歡Wes Anderson的幽默趣味,下次再來一部《天才一族》!
《戀愛雞尾酒》我也很喜歡!
YA!!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