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31, 2011

【Latin】Santana Guitar Heaven 2011 Live Concert @ Taipei

好久沒有帶著愉悅隨興的心情聽演唱會了,不知道是因為白天還有上班的關係、還是因為是聽拉丁搖滾的關係、還是因為買最後一區的票所以沒啥好排隊/期待的關係...,總而言之,整個人就是很鬆的去聽了,放鬆到在南港展覽館下的MOS吃漢堡差點吃到睡著。我想也有可能這是一場視聽觀眾年紀都偏高的演場會(好多阿伯阿姨),所以讓我眼皮自然沉重了起來(腎上腺素激退XD)

大概我們這年紀會喜歡Santana,都是因為1999年的專輯《超自然力量》(Supernatural)的關係吧!(只有阿伯才會從woodstock就認識Santana)這張專輯當年真的是紅翻,也帶動整個流行音樂界充滿了各式拉丁風情,J-Lo、瑞奇馬丁、夏奇拉...大舉進攻。

Santana連帶之後那張一起大賣,所以《Smooth》、《Maria Maria》、《Put your light on》、《Game of love》、《Into the Night》這些流行元素比較濃厚的,便成為我們這個世代的山塔那經典名曲。昨天的演唱會經典歌曲幾乎都有表演,甚至還改編了AC/DC的Back in Black和頑皮豹主題曲,可惜我週遭的人好像不太認識AC/DC(我聽到內心是有小歡呼啦)~

昨天的演唱會給我的整體感覺就是「熱鬧溫馨」,沒有過度炫目的厲害舞台,但音樂表現讓氣氛充滿拉丁式的愉悅。其實光用「拉丁搖滾」這樣的字眼形容Santana的音樂好像很刻版印象,昨天三小時聽下來(沒錯,就是8點到11點,鐵腿again),他的音樂元素其實相當豐富:流行、搖滾、饒舌、爵士、雷鬼、藍調、非洲式的歡樂嘉年華、阿根廷式哀傷舞曲都有,只能說大師不愧是大師,彈琴感覺比說話簡單,your light and love的溫馨大佈道整個充滿愛的光輝。

而我看完的最大感想就是:可以跟大師一起工作的,果然都是一等一的樂手,每個人都有好幾把刷子,也都很有特色。新婚妻子辛蒂布雷曼打起鼓來簡直是猛虎出匣,厲害的嚇死人!我很喜歡這場演唱會的導播,很會take鏡頭,捕捉越手們的互動或是近距拍樂手技巧都抓的很好,適時放一些Santana以前的表演片段也很high(他以前造型好像吉米漢醉克斯)~

【以下為不付責任偷跑哭腰區】我想昨天在恰恰區的觀眾,應該都覺得音場糊到爆吧,雖然很多人都會哭腰南港展覽館這個場地,可是我去年聽MA跟PSB(也都買最後一區),音場真的不錯啊!怎麼會這樣!

但昨天最後一區的音場真的必須說滿糟的,第一首歌完全不成曲調,因為只聽到keyboard跟管樂,吉他,完全無聲不誇張!BASS,很大聲但是糊到爆,同行的人一陣面面相覷後,決定跟隨其他人的腳步偷吃步...在外圍走道聽(還可以順勢往前推進好幾個區,都跑到雷鬼區的外圍了,後來回頭一看,應該最後一區的人都跑到兩邊走道聽了,這算是當初場地設計沒想到的小漏洞吧),雖然對買前面幾區票價的人很不好意思,但恰恰區真的會讓人滿臉斜線跳不起恰恰啦!

的確,買貴的票的人,是值得最好的音樂品質,但買最便宜的人,應該主秀還是要聽的到吧!聽不到吉他聲到底憑什麼賣1200呀~(雷鬼區的音質高音清脆帶勁,但中低音還是有點無力,但我已經很滿足無法挑剔所以就此打住 :X)

Monday, March 21, 2011

【電影】冰封之心 Winter's Bone (原名:凍死骨) (2010)

我跟小郵差看完電影後數了數,從《真實的勇氣》、《烈火焚身》到《冰封之心》,我們最近一連看了三步尋人片耶!儘管如此,每部片還是呈現出各自的風味與氛圍,藉由「尋人」道盡了不同的人生,也為不同的時代風貌畫下各自的精神意義與象徵。

《冰封之心》拿到了日舞影展的評審團大賞,基於我個人對獨立製片總是有莫名的好感,因此這片也是三片裡讓我最早滿懷期待的。在金馬影展上映的前中文片名是《凍死骨》,很直白的說明了這是一個在寒風刺骨環境下發生的殘酷故事。

主角芮是一名17歲的少女,一個人獨自扶養兩個年幼的弟妹以及精神失常的母親,原本窮困但還算平靜的生活,因為製毒而被捕的父親交保後失蹤,面臨家園即將被法院扣押的困境,在一星期的時效內,她必須找出父親的下落,無論死活。然而一旦涉入父親的交友圈,就是一個龍蛇雜處的黑洞,一同製毒的夥伴、敵人、仇人...,真相在哪裡?

整部片都是在密蘇里州的歐扎克山脈(Ozark Mountain)實景拍攝的,山林風景極優美,此外也融入了大量的歐扎克流行的民謠,不但接近在地特色,也為整部戲添加了一些比較溫暖流暢的鄉野元素。

影片的一開始,芮一邊做家事一邊聽廣播:「...接下來幾天只會越來越冷。」預告了這場戲的一個殘酷開端。在網路上看了大家的評價,也有人覺得這部片拍的稍嫌平淡。我個人覺得這部片的基調走的是平實(接近事實)的路線,整體的節奏是冷靜與淡漠的,沒有太戲劇化的轉折,因此這部片也莫名的有觸動到我的心。(我想這應該完全就是我個人很吃這一套)

對我來說,「演員」真的是我喜不喜歡這部片的一個決定性關鍵。新秀Jennifer Lawrence 絕對是這部戲裡的亮點,可能為了要符合在深山裡討生活的粗曠感,這部戲的演員無論男女老幼長的也...都滿粗曠的,金棕髮身形又相對纖細的芮,展現出比外表更超齡的堅毅性格,這種反差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

另一個吸睛的演員,絕對是飾演芮伯父「Tear drops」的John Hawkes ,這個一開始看起來冷酷瘋狂的毒蟲,到後面不知不覺間改變著自己、並釋放著善意,我想他與(討人厭)的警長在車上對嗆的一幕,絕對是整部片裡最有男子氣慨的一段吧!與Jennifer Lawrence之間的對手戲很有火花。

究竟為什麼我會喜歡這部片...也說不上什麼理由,看不同的電影總是在不同的心情、身體狀況與環境氣氛下完成的,評論電影的喜好真是一場最不客觀的實驗了。也許是我很喜歡這部片最終散發出一絲絲微弱光明的感覺,雖然未來仍有重重困難在考驗著主角一家人,但無論再冰冷嚴酷的雪,也都會有融化的一天。

Saturday, March 19, 2011

【電影】烈火焚身 Incendies (2010)

如果1+1不等於2,如果1+1等於1呢?」《烈火焚身》的原片名Incendies在法文中是大火之意,類似的字根也有無法逆轉的意思。這是一個既憤怒又悲傷的尋根之旅,在中東因宗教文化隔閡下長年戰事不斷下的一場人倫悲劇,已分不清自身立場與是非對錯的殘酷玩笑。在欣賞的過程中,《烈火焚身》有時給我既詩意又哀傷的感受,與之前看的一本描寫居住在伊朗的猶太婦女的小說《天使飛走的夜晚》有點類似的氣味,至於這相同的氣味從何而來...只能說是同樣都描寫了中東女性最悲哀的無奈宿命吧。

影片結束的時候,我甚至不知道我想不想知道這個真相。而縈繞在腦中久久無法散去的,就是片中重複使用著Radiohead的《You And Whose Army》,為這部片下了最好的註解。

Thursday, March 17, 2011

【喜歡】獸一般的無畏肉體˙鳥一般的馳騁心靈

紅小番(老紀)是我大學的學妹,但在大學生活跟她的交集完全是0,只有約略耳聞她特立獨行的性格,但美術系本來就是怪咖集散地,她的名字對我來說自然也飄散在思緒之外。後來因為小孟蓉的關係,常聽她老紀長、老紀短的說個不停,莫名地我對老紀的那些事蹟竟熟捻的起來,覺得她的故事像是世界奇譚的一樣新鮮。

這次她難得的出山個展(展覽照請看北風藝廊的相本),我也難得的去參觀了。沒想到竟然得到了她的全程導覽與老紀哥的熱茶點心大放送,真是令人害羞的款待。作品則是令我非常驚喜,也許是長年住在鄉野間的關係,老紀的作品不像當代有藝術那麼多社會議題,反而把創作的焦點放在創作者本體上,對自己內在/與外在互動的省思,充滿想像力、哲學概念和對自身的期許。

我特別喜歡他一系列以「鳥˙人」為主題的陶藝創作,濃縮了人心百態,兩隻飛不動的鳥隔著窗戶想要交談,看到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朦朧景象?以「鳥與獸」為主題的版畫也讓我分常喜愛,獸與鳥以不同姿態、在不同的空間互動著,也像是內在自我的反覆遊戲與對話。老紀說這兩個圖案大量的出現,是她過往生命的一種象徵也是對未來生命的一種期許,希望自己能有如獸一般無畏環境(自然)的肉體,是質樸踏實、有生命力活力、且無所畏懼的,而思想上則希望如鳥般無拘無束。

或許我們都是活在城市裡的獸人與鳥人,在這些小框框裡我們彼此間交談、生存、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尋求安全感與慰藉,但不知不覺,我們再也無法無所畏懼的飛翔。

Tuesday, March 15, 2011

【電影】克里斯丁貝爾之黑暗時刻 The Machinist (2004)

接連演了兩部爆瘦戲,克里斯丁貝爾儼然已經成為好萊屋裡面的減肥一哥了。這部片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就是他如何卡在接演蝙蝠俠這個壯碩的角色間忽胖忽瘦(其實在《機械師》裡也有胖貝爾,一部片同時可以看到胖瘦貝爾真是划算!)。其實我對一個帥哥瘦成多麼皮包骨實在沒興趣,主要還是被這片帶有驚悚意味的迷離劇情大綱給吸引住。

貝爾飾演的Trevor是一個長期失眠的機械師,在長達一年的失眠後,一次害工廠同事遭截肢的意外事件,讓他的生活漸漸地失序。唯一的精神慰藉除了不管貝爾變成怎樣都很接納他的妓女Stevie,以及一個在機場咖啡廳值夜班的女服務生Marie,特別是Marie讓Trevor莫名的著迷,不過隨著身邊怪事越來越多,失眠的原因似乎也將真相大白。

其實整部片的故事不太算太出人意表(驚悚度還好,結局有被我猜到一點),但整體氣氛掌握極佳,看片喜歡走氣氛路線(不是劇情一定要又多合理多懸疑)的人我還滿推薦的,如果只是抱持著想看克里斯丁貝爾瘦到多OVER的心情來欣賞也實在滿可惜的。

視覺的部份出乎我意料的用心。我喜歡導演故意呈現灰調的濃烈鏡頭,一些大廣角有一種相當戲劇化且不安定的感覺,把現實與想像交雜的很好。特別推薦Trevor帶著Marie的兒子去遊樂園坐汽車鬼屋的一段,真實的恐怖與想像間的恐怖交織,醜陋的鬼偶映射出內心的恐懼,劇烈的閃光強化著騷動不安,小男孩顛間的發作,肉體的病痛與精神的折磨相互對應,駭人氣氛不可言喻。我很變態這段我特別倒帶重看了兩次。

這部片的基調冷色壓抑,大部分都呈現出嚴重睡眠不足的恍惚與蒼白,說實在我身邊也有睡眠機制失調的人,但是就我觀察並沒有過瘦這個病徵現象產生,我不曉得失眠是否真會讓人瘦到如此病態骨感,但貝爾的賣力至少為影片博得關注的焦點,也符合戲中男主角Trevor那種偶而神經質、偶而又對生活厭厭一息的倦怠感。(也讓他拿到Sitges - Catalon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這個影展的最佳男主角)

儘管如此,排骨貝爾在戲裡還是意外的有女人緣,周旋在兩個女性角色中還是挺有火花的。特別是與妓女之間的對談意外的有笑點,讓整部片的節奏不至於過度自溺與陰鬱。

導演布雷安德森除了拍片也在大學教電影,感覺是個書生型導演。他的片型反差很大,不是拍喜劇片《緣來就是你》要不就是驚悚片...,新作是之前上映我原本滿想看的《消失的旅客》,把金錢、情慾、不法秘辛、毒品、謀殺等懸疑元素放在世界最長鐵路西伯利亞大鐵路上,而且得到美國科幻恐怖影展最佳影片的提名,馬上就列入我的想看片單之中了。

Sunday, March 06, 2011

【電影】王者之聲 The King's Speech (2010)

看完電影,我突然可以理解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也就是喬治六世的女兒,戲裡很寶貝她的玩具馬的那位)當初極力阻止這部片拍攝的心情。

就算是在一般人的家庭裡,家庭成員的疾病不只是病患必須獨力去克服的一項命運的挑戰,基本上全家人都是在同一艘船上的生命共同體。學習走出自己的生命之路、面對社會的歧視眼光、重塑個人的主體價值觀...這是一場艱辛漫長的團體戰,更何況一舉一動都被視為精神象徵的皇室成員,他們有必須要維護的驕傲與自尊。

然而,《王者之聲》導演湯姆霍伯處理的手法很棒,勵志卻不煽情、平實又別具人性,在今年奧斯卡以及各大影展橫掃要獎一空的景象,我想應該沒有給英國的先賢先烈跌股,女王應可就此寬心才是。

《王者之聲》與其說是一場對抗口吃之戰,到不如說是王儲心病的治癒之路,以及一位國王的養成歷程。「王」的位置是一種角色扮演,卻不是人人玩得起,也不是你想拒絕就拒絕的了,這就是皇室的命運,就像蘇童《我的帝王生涯》裡十幾歲就被迫登基的小皇帝所說的:我不過是個被歷史愚弄的受騙者。

湯姆霍伯的導戲手法幽而不謔,有一貫英式的優雅也有犀利的英式幽默,有趣味的橋段比我想像中多了許多呢!在兩種氣氛交會之下,觀眾看到「皇室」這個原本陳舊的、保守的象徵(甚至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八卦版嚼舌根的來源),他們背後所背負的傳統與責任、手足間的角力、面對人民的期待...,《王者之聲》賦予了這些皇室成員豐富的人性:童年的陰影、懦弱、脆弱、憤怒、自傲自尊,就跟我們每一個人一樣。某些程度這部電影也破除了皇室向來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英雄形象。
我很喜歡這部片的攝影風格,色調舒服優雅,像是水彩畫般的簡潔。鏡頭在取景上也很有意思,有很多人物額頭上方拍下來的大特寫,或是主題人物在前、背景來個大廣角的鏡頭,不會過份賣弄視覺效果,卻保有個人特色的做法很高明。

看完時,覺得這導演平地一聲雷從哪蹦出來的?這麼厲害,查了 wiki,湯姆霍伯拍英國電視劇出身,特別是曾經拍過以伊莉莎白一世為主題的歷史劇,怪不得可以將皇室的題材處理得恰到好處,未來的作品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