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是曾經寫出《甜蜜蜜》、《男人四十》等經典電影的天后級編劇岸西,自編自導的作品,從電影中文片名就能感受到,《親密》應是一部充滿現代感且貼近日常生活的小品。覺得這片被淹沒在一堆鏗鏘有力的商業電影之中實在非常可惜。
岸西原本將這個劇本賣給杜琪峰,但是因為自己實在很喜歡(可能杜短時間也沒有拍攝的計劃),所以又把劇本買了回去,自籌資金將之拍攝完成。
這部片是塗翔文電影課'上介紹的,當時看了第一場戲,非常驚艷,如果是對劇本撰寫有興趣的人,我想會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範本。全片只有七場戲,發生在七個場所,七個時間,講述同一個辦公室裡的五個同事們彼此間可明眼看穿或不可言說的各種關係,因為只有七場戲,要呈現甚麼樣的劇情與對白,才能精準又深刻有韻味地刻劃角色性格、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是功力的展現。
除此之外,《親密》的劇本最為人津津樂道討論之處,在於倒敘法的使用,岸西刻意地降低戲劇感,把整部片的節奏與氛圍日常化到最大,在開頭第一場戲最後,湯少與阿佩在車上爭吵,觀眾還在從兩人爭吵的「親密程度」推測兩人關係時,第一場戲就結束了,而且導演告訴你這就是結局,接下來的每一場戲,依序往回倒推一週前、一個月前、兩個月前...,最後則是一年前的事,我們懷抱著「他們怎麼了」的心情在倒敘的過程中觀察每個人心境、態度甚至是造型上的變化,追查戀情發展的蛛絲馬跡,看各種關係有的從陌生到熟悉、有的從熱絡到疏離交錯產生著,就像是我們翻著自己過往的照片回憶般一樣有趣。
然後到最後一幕,你又會想起電影一開始的第一場戲,那個車子轉了個大彎開走的無聲結局。一個無限輪迴的觀影思考和感受。
這是一部很當代的電影,除了美學與結構外,岸西也用很有趣的角度,描繪當代香港社會意象。當人的肉體被迫在狹小的空間裡感受親密的溫度時,我們心裡想的又是什麼呢?
《親密》取了個有趣的英文片名Claustrophobia,是幽閉恐懼症的意思,中英片名間形成了相當反諷的對應。現代人很渴望在心靈上與人親密、被人理解,但過度狹小的生活空間卻讓我們疲於與人相處,狹小的辦公室、擁擠的電梯、到處都在排隊的餐廳、擁擠的車子,我們肉體很靠近,卻越來越懶得交談,心的距離也越來越遠。電影中有很多只有畫面沒有對白的片段,像是開頭湯少送阿佩回家的鏡頭,或是阿佩與計程車司機在大雨中的鏡頭,這些片段都很安靜也很長,無聲的部分讓孤獨的意念蔓延,也為這部結構很現代、議題很當代的電影再多了份開放式的想像空間。
我想最讓我們感到孤獨與不解的事實是,親密與疏離竟是如此靠近,如此一體兩面。
Tuesday, June 12, 2012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4 comments:
塗翔文的課真是收穫不少,除了以更多不同的角度看電影之外,也在他的介紹下看了不少好電影!
而且他說話的語調是我們喜歡的!:DD
讀完這篇會讓人很想看親密。(那是許志安嗎?)
是安仔沒錯~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