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2, 2015

【2014金馬】年少時代 Boyhood (2014)─濃縮純釀的時光之旅

電影《年少時代》的片尾,我們看了12年的小男主角梅森與新遇到的女孩、室友們去爬山,正對眼前的一刻感到開心時他們提到:「我們總說seize the moment,把握當下,但其實應該是反過來的,時間就是時間,改變的是我們,應該是the moment seize us。

我很喜歡這段台詞,在看電影時也一直有個奇怪的感受。《年少時代》的體裁乍似介於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當然這是一個純屬虛構的男孩成長故事,但卻紮紮實實的花了12年的時間拍攝,沒有使用不同年齡的演員詮釋。導演用了12年的歲月,在一部電影的時間裡精煉出一段人生旅程的精華,但看完之後,這部濃縮純釀的時光之旅卻又具體而微的展現了什麼叫做漫漫歲月、什麼叫做成長、什麼叫時間的流動。


「嘿,這不是我們聊天的方式,
別把我當成每隔幾週來與你們見面的生父,
因為禮物不得不寒暄幾句...,
告訴我你們真實的生活!」

「為什麼總是由我們說呢?
那你呢?爸,你這個禮拜過得如何?
你最近都跟誰出去?
你現在有女朋友嗎?最近在忙什麼呢?」

記得看完電影的當下,與同伴開玩笑的說:這導演真的不會拍電影,無論是《愛在XX三部曲》或《年少時代》,他都必須真的經歷那樣的「時間」,才能「演」出角色的變化。我印象中這樣搞的導演,只有日本導演瀨瀨敬久,在他5小時的作品《陌路 天堂》中可以看到橫跨青春期變化的小女主角

上面當然只是說笑,就技術層面來說,長達12年的拍攝真是無敵困難!跟Discovery記錄野生動物沒兩樣了阿,電影在整個視覺、節奏和調性上如何銜接的毫無瑕疵?對演員來說這個角色詮釋的時間,遠超過一般的拍攝或是劇場,每年都需要騰出一些時間重新進入角色,演員心態與生理外型的改變,都非常忠實呈現了「時間」留下的痕跡。然而對觀眾而言,這又僅是發生在螢幕2個小時左右的「一部戲劇」,它需要某種一致性的力道貫穿,而不是拼湊幾個支離破碎的美好片段。

青春是什麼?青春是無以名狀的變化。雖然《年少時代》中,無庸置疑演最好的是媽媽Patricia Arquette,但主人翁視角的選擇,是從小兒子的出發的。這是個相當合理的選擇,畢竟對一個換了3個父親的少年來說,5歲到17歲身心靈的成長變化,可謂是核彈級的劇烈。

我跟著梅森一同經歷了他從天真幼稚、到中學時期的陰陽怪氣、邁入成年後的蛻變初長,這令我想到日劇《歹勢啦青春》裡一段有趣的台詞:「長大後,回想起來全是些不能理解的事,這就是青春。」我想這部電影,也是導演針對青春歲月這個子題,一個最美好的論述。

面對太喜歡的東西,往往很難去評價,所以這片真的拖拖拉拉了好久才寫。當初奧斯卡頒獎前後網路上一片《鳥人》和《年少時代》大戰,這兩部片在拍攝技術上皆分別使用了某種高難度技巧,也都是成就作品的關鍵,最後頒獎結果卻相當一面倒。其實我覺得奧斯卡這種主流大器的競賽,本來就難有《年少時代》這類小品的位置,所以也沒什麼好遺珠或不平的,只要電影在觀者心中餘韻迴盪,就夠了。

另外這部片的配樂也編排使用的恰到好處 (這向來是導演Richard Linklater強項),我想我的心,在觀看的moment也不斷地被seize了。

2 comments:

Joy said...

對這部片越來越有興趣了!

rabbit44 said...

那天跟你聊完,又燃起了趕快把這篇心得寫一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