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9, 2011

【murmur】本日收穫之5


《本日收穫》

極度缺乏陽光、水和小確幸的疲倦
什麼都想做也什麼都不想做的百無聊賴感
吃了過多的青蘋果口味喉糖
一則稍稍心情愉悅的簡訊


----
現在的我可能需要Laura Stoddart式的優雅藝術治療。她讓我想起珍奧斯丁之類的事物,雖然我不愛她的文字,但那樣的氛圍卻讓我有點嚮往,優雅、自然、恬淡得宜、無所事事、每天為了野餐與生活中的小事而忙碌...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棒的?

Monday, October 24, 2011

【Weekly Cinema】光點國民戲院─禁忌的遊戲影展:幻影枕邊書/幹掉大老闆

《幻影枕邊書The Inner Life of Martin Frost》(2007)★★☆
因為保羅奧斯特的關係...勉強給到2顆半。其實故事是有趣的,但是演員表現實在太不合我的胃口了(長的也不討我喜),電影節奏也很怪異(男主角坐到一張壞掉的椅子再默默換到一張的用意是...?)我覺得保羅奧斯特自己本人下海去演,也許都比較有看頭(他本人還挺帥的)。全劇演的最好的,大概是那個五金行的搞笑工人吧。

然後我後面坐了三個外國人不停的發出笑聲跟踢我椅子,就當作提醒我不要睡著好了。

《幹掉大老闆Louise-Michel》(2008)★★★☆
Louise跟Michel是電影中兩個主角的名字,但編劇在這邊玩了個雙關,Louise-Michel也是法國一個相當知名的無政府主義者。故事講述一群不滿老闆捲款潛逃的工廠女工僱用了一個看起來有點彆腳的殺手,希望可以幹掉老闆,但老闆總是神出鬼沒分身一堆...。法式的黑色幽默與英美不太一樣,一個電影裡會同時出現嚴肅的劇情與誇張的表演兩種極端的氛圍,我對於他們千辛萬苦殺了一堆不是大老闆的老闆感到有點感傷。

Sunday, October 23, 2011

【電影】為你鍾情 Walk the Line (2005)

"Johnny Cash is what a country like this needs...someone that is the Soul of America."
By Chris Cornell, Soundgarden.

巨星東山再起的故事大眾向來喜歡,除了戲劇化之外,我們也為傳奇人物平凡、不為人知的脆弱黑暗面所深深吸引。

一個出身阿肯色州棉花田的農村男孩Johnny Cash,當過軍人、銷售員,最後自己向唱片公司毛遂自薦終於錄了人生中第一張專輯,他一定沒想過接下來的人生會踏上發行18張錄音室專輯、與貓王一起巡演的巨星之路。然後與同樣已婚的Joan Carter相戀、染上毒癮酒癮、遭警方逮捕、離婚並陷入人生低潮、之後東山再起投身公益為受刑人演唱,成為第一個在San Quentin監獄錄現場演唱會專輯的歌手並成為美國鄉村音樂歷史的傳奇。

我很喜歡幕後花絮,找來了一大堆重量級的搖滾樂手談他們心中的Johnny Cash。其實50、60年代的音樂在現在聽來是相對簡單且樸實的,如同一則則悲歡的人生故事般被吟唱著。

Johnny Cash之所以能成為無數人的救贖,同時也激勵了更多後代音樂人,是因為他不只是美國的象徵(Icon)、美國的靈魂,他同時也代表了所有勞工階級。他的人生走過許多不一樣的道路、犯過所有人可能犯的錯誤、體驗過顛峰與低潮、經歷了所有心碎的時刻,因此他的音樂中充滿了絕對的真實。

其實這部片對我來說還滿溫馨勵志的,可能因為Johnny跟Joan之間一直很有愛,比起當初看RAY帶來的震撼,《Walk the Line》在劇情呈現上相對平鋪直述,在演技、美術跟音樂的展現上也都力求真實感的呈現。


會看這片當然很大一部分是因為Joaquin Phoenix,但在看的過程中,竟懷念起他哥哥River Phoenix來了,可能因為Joaquin在毒癮的詮釋,實在是太逼真了。雖然Reese Witherspoon因為這片拿到的奧斯卡女主角獎(她難得演出內斂深沉的角色),不過老實說這片的亮點還是圍繞在瓦昆身上,除了親自演唱與彈奏吉他,小動作的捕捉、情感的層次、發電眼神...啊!真是sorry啦瑞絲!
片子的考究在選角上也看的到。上面是當年JR與Elvis、Jerry Lee Luise、Carl Perkins的難得合照,60年代的百萬歌手四人組(也是一起巡迴作秀表演的同公司藝人)。因為要演繹傳奇人物20初頭的年輕模樣,除了神韻要像之外還要帶著一點青春的狂放、一點生澀,我覺得幾個年輕演員都詮釋得很好,讓整部片更完整。

Saturday, October 22, 2011

【murmur】本日收穫之4


【本日收穫】

狂跳不已的右眼皮
一種稍稍沒有達到標準的失落
幾句隔空寬厚的慰藉
集中在鼻腔的疲倦感
一塊巧克力蛋糕
午夜不知所以的雜訊嗡鳴
無以名狀的自溺

----
這是《川貝母 inca pan/みなもと しずか》。


然後你就會對現狀突然感到膩了。對沒有目的的前行感到憎惡,雖然很多時候你的意識在攻擊別人,但其實多數的時候你是在對自己感到不耐煩。

你會想要脫離行伍好好看看自己一路走來的足跡。你會開始想看舊的東西、聽舊的音樂、看看過的小說、找一個鮮少連絡的老朋友聊天,然後用過往的時空記憶把自己包覆的好好的,重新認識自己,就會覺得很安全。那些回憶的太空艙,都帶著某種魔幻的種子在體內散發著粉紅色的電波,我們任意識在其中漫遊,找一個安心的角度,求一夜好眠。這究竟是滋養了生命,還是乾涸了靈魂?然而,關於這點,我們不得而知。

Wednesday, October 19, 2011

【光點國民戲院─禁忌的遊戲影展】我的美國舅舅 Mon oncle d'Amérique (1980)

「如果我們無法理解我們的腦與意識,是如何控制別人或被別人控制的,那我們的命運,將永遠沒有改變的可能。」

電影《我的美國舅舅》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電影,我從來沒有想過那些原本只會在教育心理學課本上出現的行為主義、操作條件制約的實驗(光寫到這些名詞就讓我昏昏欲睡),會出現在一部談感情、談人生、談兒時生活的影響、談選擇的電影裡,而且運用的如此巧妙。

電影一開始先順順地演完三位男女(陷入不倫戀的舞台劇女演員、一心想當作家的政治人物、面臨被取代命運的工廠主管)各自獨立又交錯的故事,三個人在面對工作、生活、家庭、感情的各種壓力與挑戰下的種種情緒與抉擇。之後電影切換到法國心理哲學家Henri Laborit的訪談與古典操作制約實驗畫面中,將上述發生的劇情,重新解構、歸納與實證,讓觀眾站在一個「全知」的神格角度,看實驗盒中的男女是如何在命運牢籠中不斷打轉,導演Alain Resnais雷奈把原本一個通俗的生活故事重新演繹出十足後現代的趣味,過了30年看依舊充滿了創意,不愧是拿下1980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之作。

「存在唯一的理由就是存在」。

電影中不斷出現拍攝各種平面照片的集錦,像是一種成長的回憶或軌跡。而當劇中主角做出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或劇情來了一波高潮時(例如:男人負氣要離家,女人早一步擋在門口說:你哪也別想去。),導演便剪集了許多知名黑白老電影中類似的鏡頭快速穿插,像是古與今、現實與文本的呼應,一種命運的表徵。

而解構後重新建構的畫面,更將劇中人物與實驗盒的白老鼠合而為一,這種古怪的後設畫面與三位演技派演員的絕佳詮釋,讓我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斷重複產生既投入又抽離的複雜感受。電影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是幾隻巨大的白老鼠在劇中主角的家中裡竄跑的景象,這不就是所有中產階級在實驗盒裡的生活百態嗎?我們面對生活與關係的難題,做出一切可預期的行為、陷入可預期的焦慮與慌亂、做出了可預期的抉擇、然後我們覺得我們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忽然間讓我有一種「這就是Matrix」的感覺。
「當我們面對威脅的時候,會開始互相傷害,而當我們無法傷害別人的時候,會選擇傷害自己。」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希望自己活在宿命之中,我想也許不見得有勇氣,但大部分的人對「走出行伍」、活的不受操縱掌控都是相當嚮往的。這部電影以新鮮的影像語言與創意中帶有嘲諷的拍攝手法,傳達了這樣的人生概念。

從頭到尾,那個三個主角口中的美國舅舅始終不曾出現,而命運的出口,時而敞開,時而關上。導演雷奈透過影像文本的拼湊與再解讀,以科學的冷峻精準解讀人生的混亂狀態,是一部外在感官與內在思考可以同時受到大量刺激的好片。

Tuesday, October 18, 2011

【電影】單車失竊記 Ladri di biciclette (1948)

「當了磚石工人,就註定要餓死嗎?」職業局前失業的工人如此說著,「工作沒有就是沒有,你兇我有甚麼用呢?」職業局的官大爺如此說著。

透過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導演Vittorio De Sica狄西嘉的代表作,我們可以看到二戰後義大利的蕭條與世態炎涼、公權力與政府體制的無用官僚氣息、人生中反反覆覆的小確幸與失意茫然,故事片名開宗明義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掉了一台單車的故事,但看到最後你會發現,他們失去的不只是一台單車而已。


我們跟著這對父子,走進了二戰後蕭條的義大利巷弄中,走訪二手車市場、教堂、警局、餐廳、河堤、找靈媒...,隨著他們尋找的劇情,一起經歷了希望與失望,以及藍領階級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貧窮、溫暖、冷漠、庸庸碌碌、辛勞、不順遂、友情、堅毅與落空。

Vittorio De Sica的鏡頭是寫實的,不特別嚴苛也不特別溫暖,也許與他出身中產階級有關,將平凡小人物的生活百態拍的不慍不火。而他對社會階級不可逆轉的控訴,則在最後父子失意地手牽手隨著人群緩緩前進的畫面中無聲吶喊著。電影裡的小男孩很可愛,跟在父親屁股後面跑(可以看到父親過馬路時自顧自的走,根本不管後面來車就讓小孩在後面追)、頂嘴被父親打了一巴掌後躲在樹後面哭「你為什麼打我...」、以及最後眼睜睜看著父親找不回車氣急攻心去偷了別人的車,結果被圍毆的畫面,更是讓人不忍卒睹。


故事從掉了一台單車開始,我們卻透過小男孩的眼睛,看到了平凡人生最殘酷的樣貌。

【murmur】本日收穫之3


【本日收穫】

一大罐愛心楊桃汁
一堆甜甜鹹鹹的鼻涕
一些該做又不該做的進度
沒由來的坐立難安
一點失望的心情
一個練手臂的包裹
一陣咬牙切齒的妄想
2顆包著情人果夾心的Macarons
一個難吃的新口味摩斯漢堡

----
到底我們要如何才能活的自我卻又保有可愛的、令人喜愛的面貌?不欺騙人(也不欺騙自己)也不傷人?Eric Carle筆下的動物都毫無保留地展現自己最真實多彩的一面,卻又傻氣地令人開懷。然而,我自己心裡是那麼清楚,不是每一個人做著大猩猩的動作或努力單腳站立都能逗人發笑,也不是每一個被大量轉寄的人生教條都能複製出一樣的幸福。

「can I do it?」

與其Cut,Copy,and  Paste,我寧可用笨拙、莽撞、不成熟的方式從0開始寫屬於我自己的語言,然後我會告訴你:「歡迎引用」。

Friday, October 14, 2011

【電影】裸體舞台 Mrs. Henderson Presents (2005)

我們的人生充滿各種教條,卻鮮少有人告訴我們怎麼過人生。一個陰鬱的搖滾巨星該怎麼過生活、一個窮學術研究員該怎麼過生活、一個憤世嫉俗的左派少年該怎麼過生活...,「而一個有錢的寡婦,又應該怎麼過生活?」

是每日東奔西跑藝文社交?還是做點附庸風雅的手工?或花點小錢養個小白臉?在1930年代的英國,70歲的Mrs. Henderson直接了當的告訴你: 「我當寡婦已經當膩了。」,預告了《裸體舞台》是一部非常顛覆想法、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絕妙可愛電影。

「你想的是乳房,我想的是胸部!」
「這有甚麼差別?」
「差別在你的靈魂。」

Mrs. Henderson在先生去世後不甘寂寞地頂下了一個關門的劇院,請了一個資深的合夥人經營,一開始獨創24小時劇場生意不錯,卻被同業抄襲失去了新意,念頭一轉乾脆來一個露點舞台秀吧!但那是一個連裙子都不能高於膝上的年代,Mrs. Henderson該如何運作?而劇場又面臨了意想不到的風波...。

整部片歌舞畫面其實不多,跟紅磨坊那種一邊演一邊唱的形式不一樣,比較寫實地呈現30年代英國戲院的經營百態。因為法官說只要裸體美女不動就可以,因此各種「活體畫」融合在戲劇與舞蹈裡實在非常非常有意思!非常的有藝術感,有些甚至很有現代感阿。也許就是在那個保守的年代,更能強烈感受到那種自由奔放的氣息,而猛力突破框架的愉悅也就格外鮮明。

 Mrs. Henderson不只是一個錢太多沒事幹的老寡婦,身為劇院的的合夥人,她是一個絕佳的藝術市場開拓者,不但有洞燭先機的品味、也了解「有露點就有賣點」的商業操作模式,在感官愉悅外還能提供大眾一個動盪時代的精神依歸。

而這一切看起來瘋狂的想法,其實來自一個相當令人傷感的故事。一張在21歲就在一戰裡為國捐軀的兒子床底下發現的「法國明信片」(裸女明信片),讓 Mrs. Henderson驚覺,兒子可能從未談過一場真正的戀愛就離開人世了,那麼年輕卻一切都還來不及經歷就消逝殆盡。而在二戰方興未艾的戰火裡,她看到一個又一個年輕士兵投入這場戰事哩,「國家希望年輕人奉獻,也應該給他們享樂的權利。」《裸體舞台》在最後,揭曉了那個堅定又溫暖的存在意義。

當然這部電影也不是沒有遺憾,飾演全劇「最美的胸部」的女配角Kelly Reilly超級漂亮,我覺得她平時的時裝照還好不特別亮眼,反而是復古造型非常適合她。眼睛非常有戲,戲份不多但與年輕軍官的一段感情戲演得非常有味,搭上Will Young的《All The Things You Are 》甜美短暫的另人心碎。

除此之外,光看Judi Dench和Bob Hopkins兩個戲精飆戲就值回票價。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服裝設計雙料大獎提名;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3項大獎提名。

【murmur】本日收穫之2


【本日收穫】

一場秋季大雨
一記附贈喉嚨痛與昏沉的流感
過多不愛喝的免費飲品
充滿隔閡的對談
過於喧囂的鍵盤聲
四包泡麵
好幾個機械式的待辦事項
同一個視角的厭倦感
----
石田徹也的作品總是讓我很震驚,「畫出這樣的圖的人,到底是用甚麼樣的視角看這世界?」那種無以名狀的空虛與寂寞讓人看了覺得打從心底發狂。然而,越是不利健康的,往往就越讓我入迷。

Wednesday, October 12, 2011

【murmur】本日收穫之1

【本日收穫】

一段帶著玄機意味的對談
一個獲得口頭應許的提議
濃度不算太高的疲倦
幾聲發自真心的快樂笑聲
消滅了一個雜魚
陷入另一個感覺原地踏步的迷霧
一點徒勞無功的心情
一盒新加坡來的喉糖
一塊螢光綠的蛋糕
----
上圖是我個人很喜歡的英國插畫家Jessica Souhami的作品,她的創作有一種罕見的東方皮影戲風味(我每次看到都有中國民間故事的感覺),很喜歡她畫的森林裡的動物們,大家好像都有鳳眼很親切。

好久不見的murmur文是blog限定,不會出現在資訊雜亂的FB或PLURK,我喜歡這邊的乾淨簡單,有一種沉靜在自己小宇宙的感覺。

Tuesday, October 11, 2011

【Weekly Cinema】2011.10.02-10.09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2009)★★★☆
我向來滿喜歡戴立忍的演技,但沒有想過他的鏡頭(他眼裡的世界),別有一番苦澀的台灣社會底層小人物滋味。開頭一場廟口乩童起乩、民眾圍繞觀看、紛亂雜沓的人聲與面孔...這個畫面拍的很有感覺,刻意使用黑白冷調處理的鏡頭,也有一種帶著冷酷遠視距離的態度。

《不能沒有你》用一個父女情深的故事說明社會裡的不公義,其實劇情上覺得編寫表現的普通(這個新聞算是我很有印象的),可能導演刻意要呈現的比較寫實的關係,有網友說戴導這部片很有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風格我也同意。我覺得在呈現警察、記者跟行政單位的冷漠的部分都滿直白的,最有韻味的可能是爸爸在水理由下往上看著女兒坐在船邊的鏡頭吧!

《賽德克巴萊─太陽旗》(2011)★★★★☆
《賽德克巴萊─彩虹橋》(2011)★★★★
《賽》片從開拍前到上映後都話題不斷,其實對我而言想法很簡單,就是覺得台灣終於有一片能以多元文化的觀點呈現一個過去的事實、激發人民對歷史的省思、用不同文化角度去理解與認同電影了。(不只是單單去激發所謂民族認同愛國情操、或是陳述是非對錯黑白而已)。

研究所時期看了文化人類學的書,裡面講了一堆部落的人怎樣/都市的人怎樣,或是西方的人如何/東方的人如何...其實就是希望大家能用他者的角度學習理解並尊重異文化,我真的覺得要理解這些,來看《賽》片就對了!上下兩集比起來,我比較喜歡上《太陽旗》,情緒的鋪陳、文化觀點與衝突的堆疊都很有層次,把原住民的傳統講的很清晰。

下《彩虹橋》可惜的地方在於,一開始就太磅礡了,一般觀眾看電影情緒最高漲的時間應該是在1/2或2/3的時候,可是因為劇情是接連著演,所以一開始就很澎湃,我覺得賽族婦孺與花崗兄弟自盡的部分沒有把情緒推到頂峰有點可惜(但是小朋友們哭抱阿罵的部分還是讓人泣了Q_Q),花崗一郎的演技很棒!巴萬的演技也是!中年莫那就不用說他是主角!這三位入圍金馬最佳新人我很滿意,誰得獎都非常非常棒。另外馬志翔演的鐵木瓦力斯也讓我看到相當入迷,到死前最後一刻都在跟自己童年埋下的幻覺搏鬥,非常傳神。

當然《賽》片也不是沒有要改進的地方,特效、動畫、劇情的安排...都還有進步的空間,不過看到台灣可以拍出這樣一部電影,心裡默默湧現「太棒了」、「台灣電影終於又到達了另一個層次了」的心情。

Wednesday, October 05, 2011

【電影】落日車神 Drive (2011)

電影開始,手寫的粉紅色英文字體(就像海報上的一樣)組成的片頭閃過眼前,我很喜歡這個粉紅色的字體,加上那個幽暗孤獨的夜色,讓我聯想到40年代美國的冷硬派小說的封面,這個有點刻意復古的設計,說明了這將是一片相當風格化、且充滿男性浪漫的孤獨英雄主義電影。

如果光看片名,以為這是跟「玩命快遞」一樣風格的觀眾,可能會大失所望(但有趣的是兩部片在內容上倒是有點雷同,只是呈現了完全不同的風味)。一個平日看起來寡言內斂的無名修車廠黑手,平日除了當特技演員,最大宗的收入來自各種犯罪行為的接應工作,他冷酷、堅守原則、行事俐落敏銳、開車技術高超、沒有人知道他來自何處、沒有名字。電影一開頭的接應工作用了足球賽的梗,顯示了男主角是馳騁在夜色中,高手中的高手(這段很精彩)。

這樣的一個宛如在修練的孤獨男子卻遇上了一對丈夫正在服行的單親母子,一如所有可預料的劇情,母子成為了反派角色的籌碼,而動了惻隱之心的男子為實踐自己愛人的方式,以一種「只為今天而活」的態度走向殺戮與未知的命運。整部片讓我聯想起另一部我也很愛的冷硬之作《落日殺神》。
聽起來老套的劇情,導演尼可拉溫丁黑芬卻以此片拿下今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絕非偶然,他善用了幾個關鍵,讓整部片劇情與視覺產生強烈連結,迷人到不行。

一如所有熱愛冷硬派式電影風格的導演如Michael Mann,在視覺風格上或多或少都參考了美國現代畫家Edward Hopper的寂寥美國都市生活群像,夜景、空蕩的街頭、巨大的空間、人造燈光與黑暗的對比、奚落的人物,一種疏離蒼白的Urban氣息。如同《落日殺神》,本片的夜景拍的也極佳,儘管夜色低垂裡面卻充滿各種色彩,加上充滿速度感的動作場面很過癮。此外,也有不少白晝景色,一樣使用大片日光、大空間營造出LA都會風情,與血腥暴力的動作場面形成強烈的對比。

儘管畫面優美,但本片畢竟還是限制級,殺戮場面相當暴戾(大概從第一個角色掛點後就開始很血腥),打鬥場面走的都是真實路線,電梯戲大概是整部戲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段。

男主角與心儀的女主角和派來解決他們的殺手關在同一個密閉空間裡,除了男主角之外的兩人並無發現異狀。因此男主角先與女主角深深的吻別、再發狂似的解決掉凶手,留下一臉驚慌錯愕的女主角逃離電梯。這一段沒甚麼對白的畫面呈現了溫柔與暴力的極致,性格冷靜自持的男主角,在整部片中第一次流露了他訣別式的愛、也第一次展現了他因為恐懼而近乎虐殺的失控暴力,非常精彩。


這部片成功的關鍵選角絕對是一大重點,我原本對Ryan Gosling沒有太鮮明的印象(只記得他算是很少接商業大片的演員),但他跟Carey Mulligan眼眉之間電流超強,兩人對話不多,卻可以感受到其中電波交會的滋滋聲,以及那種一切盡在不言中的無奈感。這種默默守候的感情模式也是展現男性浪漫氛圍的必備梗吧!

電影最後安排的很有想像空間,男主角負重傷離去、駛向無止盡的公路,無止盡的前進著,離開是他保護所愛的唯一選擇,至於他是生、是死?導演沒有交代。那種混合惆悵未知的疲倦感,覺得終於可以放下的心情,也讓我連想起一點點《險路勿近》最終的寂寞氣息。《落日車神》是今年看的院線外片中我個人相當喜愛的一部。

Saturday, October 01, 2011

【NARA】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 Traveling with Yoshitomo Nara (2007)

「孤獨和疏離感是我創作的動力。」宮崎葵別具吸引力的緩緩OS、以及意外有種復古英搖氣息的配樂下,開始了這個故事。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奈良美智的作品,MSN的圖還用了他一張紅髮女孩抽菸的側面背影照,是比較少見的一張作品,但我覺得在某個連結點很有可以代表我的感覺,特別是那個看不太清楚五官與表情的角度,所以就一直沿用了2、3年。
不過在這幾年日本潮流藝文訊息的大量引進(炒作?)下,越來越多畫類似主題的藝術家誕生,去一趟藝術博覽會或是飯店型博覽會,各大日本藝廊都推出了自己的大臉娃娃肖像,那個正面示人、填滿整個畫面的玩偶模式瞬間有點像甚麼菌類一樣地無趣繁衍著,忽然間我有點被那樣的風格搞壞了胃口,有一段時間對這樣的風格表現感到疲乏。而欣賞這部《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的A to Z全球巡迴展覽紀錄片,或許是一個找回當初第一次看到奈良先生作品感動的契機吧!
「作畫時總是一個人。」儘管已經是這麼有名氣的藝術家,作畫的空間、作畫的狀態依然像是一個普通的藝大學生一樣簡約樸實,他的畫室就像是一個小倉庫一樣,凌亂的狀態跟師大的西畫教室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沒有畫架,就把畫紙貼在牆壁上畫著。

我喜歡看他的作畫過程,炭精筆打底、排筆大面積的上色、反覆的修修改改重疊上色,最後融合出來了一種混合了多種色彩的簡單柔軟氣息。不知道被問了多少次為什麼會畫出這樣小女孩的動機,我覺得奈良美智的回應也很有趣:「小時候的我是一個完全沒有靈感的小孩,腦子裡空空甚麼也沒有,長大後我重新回顧那時的自己,於是畫出了這樣的作品。」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東西,在世界各地巡展的過程中,與工作夥伴和不同在地工作人員的交流下奈良美智的變化,以及那一棟棟豎立在展場中溫暖的小房子。

我現在能畫出以前無法畫出的東西了,但是我也不確定我還能不能畫出以前的東西了,這對藝術家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但我想這總是比一成不變好。」看完電影的瞬間,看著最終展裡好多棟的各式各樣小房子,散發著溫暖的光芒、佈置成不同時期的工作室、貼著許多手稿和民眾寄來的信...那種好喜歡的感覺似乎又回來了,有一種在小狗窩坐了好一陣子,又可以大步往前走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