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9, 2010

【電影】安妮萊柏維茲的浮華視界 Annie Leibovitz: Life Through a Lens (2006)

我第一次看到Annie Leibovitz的作品應該是大學的時候,那時候美術系圖有一本她的攝影集,集結了她早期的名人單幅攝影,裡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奧納多抱著一隻天鵝的美少年照,我那時只覺得:這攝影師真瞎趴阿!全拍好萊屋巨星,厚厚一大冊裡面每一頁都是叫得出名字的明星。

一直到後來看到每年LVDisney巨星雲集的商業攝影,再也無法不記得Annie Leibovitz這個響噹噹的大名。這部Annie Leibovitz的紀錄片,以她想要出版一本記錄自己1990-2005的攝影集為開端,連Annie自己都不敢想要怎麼編輯自己的作品集,因為她實在拍過太多精彩的作品了!出版社請了一個資深編輯協助她,透過編輯之眼,從不同系列作品看一個傑出女性攝影師成功的脈絡,以及Annie如何透過鏡頭記錄每一刻美國文化並與之共同成長。

影片裡除了本人訪談,也訪問了非常多名人:米克傑格、小野洋子、琥碧戈柏、希拉蕊柯林頓、一堆知名雜誌總編...;還有側拍她與幾個明星工作的實況(喬治克隆尼、茱莉亞蘿伯茲、克絲汀鄧斯特...),以及剪輯一些過去年輕受訪的影片,我個人覺得非常值得一看(特別是有志成為藝術家的年輕人。)

題外話:這部片當初上映的時候,我還記得是在白雪戲院上映的...,我完全不知道片商在想些甚麼...,無論是想看藝術片或三級片的觀眾在白雪戲院看這片都會不太高興吧。


說Annie是滾石雜誌一手培養出來的攝影師似乎不為過。60年代在舊金山念藝術的Annie,充沛地吸收了反戰背景下的自由奔放、藝術人文氣息,那時的她看起來就是一個嘻皮。經由朋友介紹她去了剛創刊、同樣由一群反主流文化青年公同創立的滾石雜誌。並透過當時非常知名的寫者Hunter S. Thompson引薦得到非常多的拍攝機會:水門案尼克森下台、小野洋子與John Lennon、滾石樂團巡演跟拍。我覺得這時的Annie培養了絕佳的新聞觀點,她同時也發現自己很容易融入環境與人群之中,擁有新聞攝影與側拍攝影絕佳的特質。

這張小野洋子與赤裸的John Lennon的床照成為滾石雜誌最著名的經典封面,不僅是畫面帶來的視覺震撼,在拍完這張照後的幾個小時,John Lennon就被暗殺了,也將這款封面推向不可撼動的地位。從影片中可以感受到小野洋子非常喜愛Annie Leibovitz,她也很感謝Annie跟拍的一段時光,她表示那是她跟John感情最好的一段時光,因此這段時間捕捉到的畫面也是非常真摯的(不是有些名人假裝感情很好的那種)。

Annie在當時已經是搖滾樂、藝文界非常知名的攝影師,可是她也開始發現自己的困境。首先是毒癮,滾石雜誌裡Hunter S. Thompson等一票寫手都是毒品愛好者,再加上跟著滾石樂團巡迴,Annie也染上吸食古柯鹼的惡習,讓她覺得自己必須暫時離開滾石。其次是拍照層次無法提升,Annie早期的習慣是瘋狂不間段的拍,從500張裡面挑一張好的來用,但對要求精準的商業攝影而言這樣的方式太隨機。

她透過滾石雜誌的老闆Jann S.Wenner認識了當時紐約雜誌界最厲害的視覺指導Bea Feitler,開始進入主流的商業攝影戰場─Vanity Fair(浮華世界雜誌)。Bea Feitler讓Annie的人像攝影加入更多「設計」的成分,自此Annie開始廣泛運用道具、環境、化妝、打光棚拍等方式,去塑造人物的形格,並把意義與精神編入相片的意象之中。

如果John Lennon的床照是雜誌史上的第一,這張黛咪摩爾的裸體孕婦封面經典程度與話題性應該也足以排名第二了吧!Annie覺得Bea Feitler最厲害的地方在於,Bea第一眼就能選到最精準的照片,她自己挑反而要東挑西揀很久,她認為初學者從崇敬的藝術家身上學習美感的敏銳度與精準度是很重要的。

那些放在被攝者身上的概念,Annie覺得通常都是一些可笑的概念:像是把一個黑人放在牛奶浴缸裡之類,但是越是聽起來愚蠢的點子,效果往往都是出奇的好。希拉蕊說她喜歡Annie Leibovitz的攝影是因為她的作品非常有人性:不但表達出被攝者的性格、姿態、處事態度,同時也呈現了這個人的矛盾與不安。

Annie與Vanity Fair之間的關係是魚幫水水幫魚,雜誌提供各種商業攝影機會給她,而同時名人也相當買Annie的帳,有越來越多跨領域的知名人物指名要Annie拍攝,除了所有我們想的到的好萊屋巨星,政界人士(歐巴馬、布希與他的幕僚、柯林頓、英國女王...)、運動明星(一堆不勝枚舉)、商界人士(比爾蓋茲、川普...)都是知名的被攝者,Vogue總編輯Anna Wintour(就是那個穿著Prada惡魔的本尊)說,你想要妮可基嫚上你的雜誌,端出Annie Leibovitz的名字就沒錯。

我想也只有Annie Leibovitz這種等級的攝影師能拍到雍容華貴卻又寂寞的英國女王,她甚至說服女王取下皇冠拍攝,當時也引起軒然大波。
影片中也有收錄她以電影《凡爾賽拜金女》的演員群為MODEL,為Vogue拍攝一系列仿古攝影的現場側拍,Annie是快手攝影師(說話也叨叨絮絮的,速度很快,很爽朗像個男人),演員往往花5.6個小時setting,她十分鐘就拍攝完畢。到後期她的陣仗也愈來越大,道具也從牛奶浴缸進階到獅子、飛機...,照片後製的部分也越來越多。

其實我個人沒有太喜歡過度後製合成的照片,但是每次看到Annie的作品還是會讚嘆一下:茱兒芭莉摩的美女與野獸真人版(?)美呆了啊!合成技術太高明了吧!我覺得Annie在Vanity Fair成長最多的部分是掌握了商業攝影的精髓:拍出大眾想看的東西同時兼具美感,儘管如此,她也表示這些只是在幫雜誌賣東西而已,那她真正的作品,到底存在哪裡呢?


Hollywood年度笑匠(與企鵝們)的合照。每年Vanity Fair都會有一系列集結大咖的攝影,全部出自Annie之手,或許你會說:哼!那都是合成的沒啥了不起,問題是你請得起一排十個身價加起來破兆的巨星嘛!!Annie覺得自己的死穴在於:必須要靠名人才能過活,她仰賴拍攝名人維生,儘管對這樣的生存方式有些無奈,但看到沒拍攝過的名人還是會湧起「想拍」的念頭。

或許與擁有「美國良心」美名的女權運動者Susan Sontag相知相惜的一段感情才能喚起最初創作的感動吧!影片中的訪談提到,Susan Sontag是一個文人學者,她認識Annie之前並不知道她是知名攝影師,也因此Susan總是能用最理性、最要求的角度希望Annie的作品更具知識性,而不是只有將焦點放在好萊屋名流身上。

也因為Susan以充滿人道關懷的角度看待著世界,Annie Leibovitz 93年到了波士尼亞首都賽拉耶佛,身歷戰區攝影,重拾小相機、黑白照,生命與死亡。沒有助理與大陣仗的拍攝彷彿回到60年代的舊金山,第一次參與攝影工作坊拿起相機四處拍攝的感動,最初的最初。

Annie說小時候她們一家總是坐著車四處漂泊,她是透過車窗的小框框認識這個世界的,加上有一個愛拍照的媽媽,她幾乎是生來就要當個攝影師。她09年出版的《A Photographer’s Life, 1990-2005》攝影集小郵差有買,很大一本,不過裡面沒有甚麼商業攝影作品,反而收錄了非常多Annie Leibovitz的私密家庭照,包含父親與Susan臨終前的照片,她與50歲才生的稚子稚女們的照片,家族去海邊遊玩、各種家庭聚會的一系列黑白照片,非常動人,看的過程可以感受到一股巨大的能量。「經歷過這些生死之後,拍照成為生命中的慰藉」,Annie如此說。

附註:最近看到一則關於Annie新聞是前陣子她宣布破產的消息@_@,看來果真是藝術家性格不太會理財...,Annie,請個理專吧!

7 comments:

Joy said...

I liked her art work so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a few years ago. I bought her photograph book. It is a pity that I didn't take it with me in the Netherlands.

Regarding her bankruptcy, I remembered that it is somehow related to her partner's properties. Her partner and her do not have the same civil rights as heterosexual couples have. So, I remembered she has to pay tax or something.

rabbit44 said...

原來是這樣!我還想說怎麼會搞到破產呢...可是稅金高到令人破產也是挺嚇人(可能就像有些子女不得不拋棄繼承之類的吧)(我寫給你的信裡面也有提到Annie呢!哈)

ChenJYu said...

Hi Ko, does that mean US discriminates against singles? Sorry for raising a serious question, I'm just curious.

Joy said...

Just to make it clear, Annie's partner died a few years ago. Annie thus needs to pay tax and other stuff(I forget the details) that her partner and her bought together. Normally, if a partner died (for heterosexual), the other can at least inherit some properties. But, Annie and her partner lived in a state that doesn't have this kind of law for homosexual couples. Annie, not willing to give up houses or other stuff they both had memory and devotions, had to pay lots of money without any reduction herself.
Back to ChenJyu's question. I'd say most of the states discriminate homosexual couples.

Kate Lee said...

這篇好用心,感覺還沒看過這部紀錄片就已經開始了解她了...

茱兒芭莉摩那一張我還蠻喜歡的!

rabbit44 said...

我一定是病了才會越寫越長*~*


這片跟皮相獵影都會借你喔~~接下來要進入女性攝影師的世界!

ChenJYu said...

Hi KO, Thanks a lot for the clar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