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居風暴 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 (2011)》★★★★☆
《分居風暴》在金馬影展上映時觀眾口碑好評破表,又同時橫掃今年所有國際大獎〈奧斯卡、柏林影展、金球獎、紐約影評人協會...〉,叫好又叫座的熱切情況讓我對這片好奇不已。
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表示,這部電影是他看到一位朋友幫年邁父親擦澡,被這畫面觸動不已後產生的靈感:因子女教養議題鬧分居的中產階級夫妻、罹患阿滋海默症的長者照顧議題、雇用家庭看護(幫傭)的社會問題...,這一切與台灣的社會環境也挺能相呼應的不是嗎?導演將一個原本看似平庸的家庭紛爭,因一個意外,延伸成大人世界最殘酷的道德試煉習題,劇本環環相扣寫的非常精彩,除了一舉拿下最佳外語片,入圍最佳劇本也是毫不意外。
非常喜歡這部片的一開頭,一對夫妻對著鏡頭表達想要離婚之意並互控對方不是,觀眾處在法官的位置,聽著兩人連珠炮似的指責、怨懟、自白...,深深淺淺的家庭問題蛛絲馬跡浮現,觀眾站在一個評判者的角度,開始運用自己的道德觀判斷兩人孰善孰惡、誰是誰非。隨著劇情展演和意外的發生,爺爺、青春期的女兒、女幫傭、女幫傭的女兒與丈夫、鄰居、家教等人物一一上場左右劇情,觀眾的道德觀也不斷劇烈的拉扯著,我們不知道主角們的下一步會是如何,就如同無法想像事件若發生在我們身上該會是多麼的手足無措。
到最後事情已經演變成一個無法單純用法律、文化、道德和價值觀去評價的濃濁的灰。兩個為了維護自己私情而彼此爭辯不休的家庭,最後卻都落得一樣殘破的境地。
電影結束的劇情也選擇的很好,再一次回到一開始的畫面,由法官(觀眾)問女兒決定要跟爸爸還是媽媽,在一連串的事件中女兒也牽扯其中,她將爸爸為維護自尊不惜說謊的霸道、但對爺爺鞠躬盡瘁的責任感盡收眼底,也了解媽媽在自私離家的背後是長年像女傭般的付出、但不問實情凡事先息事寧人的態度深深透露對丈夫的不信任。最後女兒只有笑著流淚說我選好了,電影結束,只留下在法庭外茫然等待的夫妻兩人,以及法院裡各種糾紛發出的爭吵叫罵聲。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棒的是除了作品本身,也為中東電影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除了宗教種族文化議題之外,這種十足入世的當代社會議題也掌握得很深刻,為伊朗刻劃了新的當代意象,同時也能引起跨國跨文化的共鳴,靠故事本身就能走出國際這點非常成功。
《魔球 Moneyball (2011)》★★★★☆
我對《魔球》裡一段話印象相當深刻:「不知道有多少有潛力的球員,因為一些偏見:種族、私生活、年齡或外型,而被埋沒了。」如果是最近也為林書豪而狂熱的觀眾,服用非典型運動電影《魔球》,想必極度應景、效果絕佳阿。
《魔球》走的不是傳統運動型電影最終得到一個勝利為高潮的路線,而是以一種反英雄的姿態,檢視職業運動背後現實殘酷的商業運作,特別是從球探的角度出發,看一個曾經有過選擇、做了選擇但陷入一連串錯誤與失敗運動生涯的前運動員─MLB奧克蘭運動家球隊經理Billy,自己曾經是制度下的犧牲者,他該如何投入自己最後的賭注,打破有錢球團花錢買明星的遊戲規則,同時還能徹底走出過去失敗的陰影、重新塑造自己人生的信仰?堅持,到底是一件多困難的事?
「當初為了錢做了錯誤的決定,我發誓我這輩子不再為了錢做事。」
這部片的步調其實很平實,比賽的畫面也不多(剛好也呼應Billy不進球場看比賽的劇情),所以這些Quotes聽起來也格外觸動人心。我覺得Brad Bitt演得很好,有刻意將自己中年平凡化但沒有過頭,他現在演一些比較霸道或我行我素的性格時也滿自然的不像年輕時那麼外放,親情的部分也算點到為止不會過度煽情。
想要贏,也許是想證明自己也有對的一天。我很喜歡最後統計小哥Peter給Billy看的一段影片,一個球員傻傻地不知道自己擊出了一支全壘打愣在原地,就如同Billy沒有發現自己已經創造了比勝利更遠大的東西一樣,「這就是我們熱愛棒球的原因。」Billy眼睛閃閃發光的那幕真的很棒。
《魔球》這個故事的結尾氣氛其實有點像灌籃高手的結尾那樣,你在過程中奮力一搏,突破極限,最終失敗,但你回首看自己的足跡,創造歷史並改變未來。而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以小搏大的故事。
《大藝術家 The Artist (2011)》★★★★
我覺得今年的奧斯卡的包裝雖然比起往年相對平實,但卻讓人有重新感受到看電影美好的瞬間,主題「Life, Camera, Action」,簡單清晰,幾部受青睞的得獎片除了本身優秀、還一舉站在主流氛圍的中心,得獎毫不意外。典禮中間穿插播的特製片段我很喜歡,訪問了很多演員關於電影對他們的意義、最喜歡的電影等等...,感覺自然溫馨。
回到《大藝術家》,相當喜愛《萬花嬉春》(並把此片列在荒島片單中)的我自然很難做出客觀評論。我不敢說《大藝術家》在故事主軸上是針對《萬花嬉春》的致敬,但很明顯的它是對一個時代的電影產業致敬,也為永遠追求更新表演型態、突破自己極限而不被科技或票房淘汰的藝術家們,獻上無比的崇敬之意。因此整部片刻意的仿古(只在一些小蛛絲馬跡透露這是一部現代片),全片雖是法國製作但歌頌的是美國默片時代,同時也是本屆的作品裡唯一一部全片在LA拍攝完成的,對影藝學院來說更是無比的讚揚。
我很喜歡裡面幾個現代感的情境,像男主角做夢夢到,除了自己全世界都可以發出聲音的片段(潛意識害怕自己被淘汰)、以及因為自信心受創默默縮小的畫面放在一個全復古的影像中都相當有意思。
如果要說這部片劇情老梗我也不反對XD,畢竟超級巨星與小明星這個公式好萊屋電影裡不知道可以找到多少;新科影帝Jean Dujardin的舞技也許也比不上Gene Kelly & Donald O'Connor的幽默傳神,但他笑起來的確相當迷人(牙齒好整齊)演活了一代巨星的璀璨與落寞,重點是:所有觀眾看完都是開心地離開電影院的。我想,到底是不是致敬也許根本不是重點,呈現出的也不是當代影人對過往時光的迷戀或嚮往,重點在於:你找回做這件事的初衷了嗎?
然後,我們在電影院遇到孫越叔叔,這才是這場電影最酷的註解。
《雨果的冒險 Hugo (2011)》★★★★
《Hugo》是本屆奧斯卡的另一顆亮點,我沒有想過馬丁史柯西斯的電影會有幾乎包辦了所有技術獎項的一天阿!!!雖然《神鬼無間》對我們來說是一場災難無誤,但馬丁史柯西斯如何運用3D技術,從預告流出後便讓我非常好奇。在加上這部改編自奇幻小說《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的作品無疑也是充滿了對法國默片大師喬治梅里葉Georges Méliès的懷念與推崇,新與舊的交織成就了一部視覺效果相當突出、故事又非常動人的奇幻作品。
我好喜歡這張馬丁史柯西斯拿著Brian Selznick的原著《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跟小演員互動的幕後花絮,這本小說裡的插畫就畫風來說其實滿成人的,全部都是黑白素描並不那麼童趣,但我覺得藝術味很夠,許多畫面也都已經蘊含了分鏡的巧思。
奠基在一個兒童奇幻文學作品上,又描述了法國最經典、最富幻想力的默片大師梅里葉,《Hugo》在視覺的表現絕對是重點。我很喜歡一開場雪花以及在鐘塔裡齒輪轉動的3D部分,非常的真實,火車站那個快速Zoom In的鏡頭3D效果雖然也很驚人,但移動太快讓我想點頭暈想吐XD。
另外可以畫畫的機器人我好愛,Chloë Grace Moretz和Asa Butterfield的表演也都相當不錯(兩人長得夠可愛),Ben Kingsley長的夠怪詮釋大師梅里葉也是相當對味XD(他跟馬丁史柯西斯應該是從隔離島結緣?),此外場景都很棒,30年代法國巴黎的復古車站、玩具店、電影院、圖書館等等,在美術跟視覺上都塑造的相當精緻夢幻。
去年金馬影展看到《梅里葉的魔幻音樂會》,一直是我覺得很開心的事,創造了當年觀眾在電影院看默片的情境,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體驗。沒想到在《Hugo》裡可以看到梅里葉的生平,包含電影啟蒙、擁有自己片場的輝煌時期、不得志改當玩具商的低潮、電影膠捲被融為產品纖維等真實經歷,最棒的是電影製作場景的重現,對照到現在youtube上還可以看到的《月球之旅》、《音樂愛好者》等片段,現在看來依舊創意十足讚嘆無限。梅里葉曾說過「電影是最迷人的魔術」,而《Hugo》則用自己的方式完美詮釋了這句名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