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05, 2011

【電影】落日車神 Drive (2011)

電影開始,手寫的粉紅色英文字體(就像海報上的一樣)組成的片頭閃過眼前,我很喜歡這個粉紅色的字體,加上那個幽暗孤獨的夜色,讓我聯想到40年代美國的冷硬派小說的封面,這個有點刻意復古的設計,說明了這將是一片相當風格化、且充滿男性浪漫的孤獨英雄主義電影。

如果光看片名,以為這是跟「玩命快遞」一樣風格的觀眾,可能會大失所望(但有趣的是兩部片在內容上倒是有點雷同,只是呈現了完全不同的風味)。一個平日看起來寡言內斂的無名修車廠黑手,平日除了當特技演員,最大宗的收入來自各種犯罪行為的接應工作,他冷酷、堅守原則、行事俐落敏銳、開車技術高超、沒有人知道他來自何處、沒有名字。電影一開頭的接應工作用了足球賽的梗,顯示了男主角是馳騁在夜色中,高手中的高手(這段很精彩)。

這樣的一個宛如在修練的孤獨男子卻遇上了一對丈夫正在服行的單親母子,一如所有可預料的劇情,母子成為了反派角色的籌碼,而動了惻隱之心的男子為實踐自己愛人的方式,以一種「只為今天而活」的態度走向殺戮與未知的命運。整部片讓我聯想起另一部我也很愛的冷硬之作《落日殺神》。
聽起來老套的劇情,導演尼可拉溫丁黑芬卻以此片拿下今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絕非偶然,他善用了幾個關鍵,讓整部片劇情與視覺產生強烈連結,迷人到不行。

一如所有熱愛冷硬派式電影風格的導演如Michael Mann,在視覺風格上或多或少都參考了美國現代畫家Edward Hopper的寂寥美國都市生活群像,夜景、空蕩的街頭、巨大的空間、人造燈光與黑暗的對比、奚落的人物,一種疏離蒼白的Urban氣息。如同《落日殺神》,本片的夜景拍的也極佳,儘管夜色低垂裡面卻充滿各種色彩,加上充滿速度感的動作場面很過癮。此外,也有不少白晝景色,一樣使用大片日光、大空間營造出LA都會風情,與血腥暴力的動作場面形成強烈的對比。

儘管畫面優美,但本片畢竟還是限制級,殺戮場面相當暴戾(大概從第一個角色掛點後就開始很血腥),打鬥場面走的都是真實路線,電梯戲大概是整部戲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段。

男主角與心儀的女主角和派來解決他們的殺手關在同一個密閉空間裡,除了男主角之外的兩人並無發現異狀。因此男主角先與女主角深深的吻別、再發狂似的解決掉凶手,留下一臉驚慌錯愕的女主角逃離電梯。這一段沒甚麼對白的畫面呈現了溫柔與暴力的極致,性格冷靜自持的男主角,在整部片中第一次流露了他訣別式的愛、也第一次展現了他因為恐懼而近乎虐殺的失控暴力,非常精彩。


這部片成功的關鍵選角絕對是一大重點,我原本對Ryan Gosling沒有太鮮明的印象(只記得他算是很少接商業大片的演員),但他跟Carey Mulligan眼眉之間電流超強,兩人對話不多,卻可以感受到其中電波交會的滋滋聲,以及那種一切盡在不言中的無奈感。這種默默守候的感情模式也是展現男性浪漫氛圍的必備梗吧!

電影最後安排的很有想像空間,男主角負重傷離去、駛向無止盡的公路,無止盡的前進著,離開是他保護所愛的唯一選擇,至於他是生、是死?導演沒有交代。那種混合惆悵未知的疲倦感,覺得終於可以放下的心情,也讓我連想起一點點《險路勿近》最終的寂寞氣息。《落日車神》是今年看的院線外片中我個人相當喜愛的一部。

Saturday, October 01, 2011

【NARA】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 Traveling with Yoshitomo Nara (2007)

「孤獨和疏離感是我創作的動力。」宮崎葵別具吸引力的緩緩OS、以及意外有種復古英搖氣息的配樂下,開始了這個故事。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奈良美智的作品,MSN的圖還用了他一張紅髮女孩抽菸的側面背影照,是比較少見的一張作品,但我覺得在某個連結點很有可以代表我的感覺,特別是那個看不太清楚五官與表情的角度,所以就一直沿用了2、3年。
不過在這幾年日本潮流藝文訊息的大量引進(炒作?)下,越來越多畫類似主題的藝術家誕生,去一趟藝術博覽會或是飯店型博覽會,各大日本藝廊都推出了自己的大臉娃娃肖像,那個正面示人、填滿整個畫面的玩偶模式瞬間有點像甚麼菌類一樣地無趣繁衍著,忽然間我有點被那樣的風格搞壞了胃口,有一段時間對這樣的風格表現感到疲乏。而欣賞這部《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的A to Z全球巡迴展覽紀錄片,或許是一個找回當初第一次看到奈良先生作品感動的契機吧!
「作畫時總是一個人。」儘管已經是這麼有名氣的藝術家,作畫的空間、作畫的狀態依然像是一個普通的藝大學生一樣簡約樸實,他的畫室就像是一個小倉庫一樣,凌亂的狀態跟師大的西畫教室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沒有畫架,就把畫紙貼在牆壁上畫著。

我喜歡看他的作畫過程,炭精筆打底、排筆大面積的上色、反覆的修修改改重疊上色,最後融合出來了一種混合了多種色彩的簡單柔軟氣息。不知道被問了多少次為什麼會畫出這樣小女孩的動機,我覺得奈良美智的回應也很有趣:「小時候的我是一個完全沒有靈感的小孩,腦子裡空空甚麼也沒有,長大後我重新回顧那時的自己,於是畫出了這樣的作品。」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東西,在世界各地巡展的過程中,與工作夥伴和不同在地工作人員的交流下奈良美智的變化,以及那一棟棟豎立在展場中溫暖的小房子。

我現在能畫出以前無法畫出的東西了,但是我也不確定我還能不能畫出以前的東西了,這對藝術家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但我想這總是比一成不變好。」看完電影的瞬間,看著最終展裡好多棟的各式各樣小房子,散發著溫暖的光芒、佈置成不同時期的工作室、貼著許多手稿和民眾寄來的信...那種好喜歡的感覺似乎又回來了,有一種在小狗窩坐了好一陣子,又可以大步往前走的心情。

Sunday, September 25, 2011

【好久不見】2011 屋頂音樂節─猴子飛行員、MOJO、黃小禎

好久沒有看現場表演了!而上一次看屋頂更是2008年跟凱特一起的事了。今年的屋頂做宣傳時,放了好多之前的屋頂音樂節的片段:1976大唱「世界末日就是明天」的態度、馬尿跟cia cia大唱吳宗憲跟溫嵐的屋頂...,突然一股混雜著熱血的回憶又出現了呢!(只能說副標「青春紀事」四個字用得真好)

這次的名單一開出來,其實我對黃玠X蛋堡興趣最高,但是基於小郵差想看猴子飛行員、以及我又好久沒看到張國璽(MOJO),所以我們決定來個Friday Night Music Live!

不知道屋頂音樂節是不是時間改提早了?(記得上一次看沒那麼早開始呢!)7點由大叔團猴子飛行員開場,帶來非常熱力四射的美式Hard Rock,主唱的聲音真的很棒,是台灣樂團裡沒有的渾厚搖滾嗓,雙吉他互飆SOLO更是耍帥到不行,完全就是80年代的熱力氛圍,吉他手楊聲錚(刺客)表演非常投入,這真的是高中時期傳說中的人物啊!(連國璽都要膜拜的角色)猴子飛行員們表演了多首歌曲,雖然大部分我沒聽過,不過以暖場來說,他們非常的稱職。

MOJO出場的時候,情商來的女孩與機器人的鍵盤手為大家演奏了馬蓋先的主題曲揭開序幕,當時觀眾都差不多進場、場子也熱了,張國璽便用他依然非常高亢的歌喉、混雜著低級趣味的喇低賽賣力演出,還玩了主唱從台上跳到人群中被傳來傳去的把戲!(雖然國璽很怕他一飛下台大家都散開XD),只能說大家對這個小胖子依舊十分買帳阿!氣氛熱切之外,還莫名的聽話,國璽要大家尖叫就尖叫、噓就噓,唱很不入流的歪歌《我穩死ㄟ(改編YMCA)》全場依舊笑得花枝亂燦是怎樣,連旁邊的W Hotel都可以變成他講笑話的梗真的是一個亂七八糟好笑的傢伙!

除了MOJO的歌,也表演耳熟的脫拉庫歌曲如《你的電話》,還有懷舊組曲鳳飛飛、草蜢、愛情陷阱...以歌單內容看非常精彩划算啊!

黃小禎的出場又掀起了另一波的高潮,我覺得她真的很厲害,這些年幾乎都退居幕後鮮少演唱,也沒有再發行作品,但現場的文青朋友們依舊捧場阿!(歡呼聲超大),一連唱了15秒練習曲、我在想你的時候睡著了...等多首歌曲,雖然我一直覺得國璽跟小禎的音域其實不太搭,一個太高一個太低,不過現場氣氛就是HIGH,大家也就特別容易沉醉了。

一張大家很容易被操控的證據照片。MOJO的安可時間一定要唱《我愛夏天》的呀,間奏時間要大家一起玩鶴拳的動作(整個莫名)大家就像被催眠一樣一起做了XD,唱完我愛夏天,誠品屋頂咻咻吹著好涼、好涼的風,突然發現2011年夏天真的已結束了。

最後三組人馬在大合唱《Without You》中結束,「真是個happy ending阿」我想,不論是表演還是夏天都是。

Tuesday, September 20, 2011

【Weekly Cinema】2011.09.11-09.17

又是觀影口味雜沓的一周阿...
《陽光練習曲 Sunshine Cleaning》(2008)★★★☆
因為很喜歡艾美亞當斯跟愛蜜莉布朗,所以這兩人組合起來演姐妹就一定要看!故事講一對生活的不順遂的姐妹,因緣際會下開起一家專門清理自殺或他殺命案現場的清潔公司的故事,清淡中帶著點寫實,兩姐妹的個性刻劃也相當有趣。

外表像個龐克的叛逆妹妹其實有著柔軟的內心,一心想要轉交獨居而死的老太太遺物卻毀了自己一段可能萌芽的感情(救狗那一段幾乎毀掉整個公司);而看似女人味十足又堅強的前校花姊姊,在過往光環的陰影下掙扎著,希望自己可以快點考上房產經紀人重返上流,卻又不爭氣的當起了高中情人的情婦...,裡面的角色都相當立體(爺爺也很有趣),充滿了人的劣根性,看完的心情也是一股淡淡的被洗滌的清爽氣息。

《燃燒鬥魂 The Fighter》(2008)★★★★☆
我只能說馬克華伯格很雖,跟三個戲精(克里斯汀貝爾、艾美亞當斯、梅莉莎李奧)合作,儘管中規中矩地演出,相較之下還是淡而無味許多。克里斯汀貝爾飾演的毒蟲大哥迪奇實在太神,不只是外貌上改變的用心,個性上那種活在過去榮耀中的迷失狀、總是不斷惹出麻煩再不段找藉口的鱉三模樣都太精湛,讓我差點忘了他過去帥氣的模樣。

看過的拳擊片不多,《登峰造擊》跟The Fighter是最有感觸的兩部,這兩部的主角也都有很難纏的家人(都有點視主角為搖錢樹),加上拳擊以生命搏鬥的競技場面,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通常都會塑造出一種悲壯英雄的氛圍,好險The Fighter的結局還滿正面的,不然我應該會對拳擊手這個職業產生陰影。(Million Dollar Baby結局太悲)

《玩具總動員 Toy Story 3》(2010)★★★★
其實我沒有看2,就直接在同事家看藍光版的3但依然覺得很好看,結局非常噴淚(所謂孩子大了的感動就是這樣吧!)不小心切換到西班牙模式的巴斯光年快把我笑死,我覺得想出這個IDEA的傢伙根本就是個天才阿,是TS3好看的一大功臣!

《惡夢偵探 Nightmare Detective》(2007)★★★☆
這部片的幾個元素其實都是日本恐怖片愛用的梗:電話、夢境、超能力偵探、密室殺人事件、催眠...,不過導演塚本晉也畢竟是怪咖中的怪咖不可小覷,把這一堆冷飯炒出了相當不同以往的獵奇風味,運鏡、配樂、氣氛營造都相當棒,雖然從頭到尾沒有半個阿飄但讓人神經極度緊繃。

而我喜歡的是這個故事(儘管我覺得劇本可以寫的再好些),一個可以自由穿梭他人夢境中的偵探調查無解的連續密室殺人事件,在一堆眼花撩亂的恐怖元素下,包裝的是當代都市人深藏在內心深處的虛無、孤寂與求死欲。「我早就想要去死了。」安藤政信飾演的年輕警官是一個非常體貼、隨和且認真的角色,但在他的夢境中,我們則能看到他真實的內心,覺得世界很醜陋、自己無力改變什麼...,所以當他一打給導演本人飾演的神祕人物「0」隨即被鎖定。安藤的演技很不錯,把這兩種反差詮釋的很好有毛骨悚然的感覺。

「我是想死,但我想死在這個世界,我不想死在別人的惡夢中。」這部戲裡的主角都是因為不開心過往而內心相當抑鬱的角色,導演用真實/夢境的轉換,其實呈現的就是當代人憂鬱症的各種面貌,其中夢境的轉換相當巧妙,若愛好這類主題應會相當過癮。

Monday, September 12, 2011

【Weekly Cinema】2011.09.04-09.10

《無名指L'Annulaire》(2005)★★★
想要改編小川洋子的作品,我想難度大概就跟改編村上春樹跟吉本芭那娜差不多,因為這些文學作品強調的都是一種氛圍,只要演員、畫面、配樂、敘事一個地方不對就會被fans批評得很慘。雖然原著是日本文學,但我覺得這部法國作品還挺抓得到小川洋子的氣味,光是電影前10分鐘的影像跟Beth Gibbons(Portishead)做的配樂就很有小川文字散發很多淡淡氣泡的氣息,可惜這個我故事我個人沒有很有共鳴,我想小川的作品無論文字還是電影都讓我喜愛的大概就是《博士熱愛的算式》了吧。

《翻滾吧!阿信》(2011)★★★★☆
這一波國片復甦運動的片中,我最想看的就是阿信了!一開始是被預告中阿翔的歌聲所吸引,後來看了果然是充滿「教練我想練體操」的青春熱血。而且在這邊我要鄭重的跟彭于晏道歉,我以前實在不太喜歡他,不過一個成功的演員只要演一部好作品就能夠扭轉大眾的印象,光是快30歲的年紀還可以練體操練成這樣真是令人佩服,另外柯宇綸演的真是好啊!希望可以入圍金馬男配,看一些幕後花絮導演說「看柯的演出,彷彿替自己補足沒有參與到哥哥的那段漂泊歲月」感覺很棒,另外我也很喜歡電話小姐的角色。

【錦老師工作坊VOL.1】500年沒做的橡膠版畫


沒想到今年中秋節是912日!既然如此來進行一些久違的復古藝術活動也是很不錯的。已經不知道幾百年沒有做版畫了,翻箱倒櫃挖出雕刻刀跟馬連剪直就跟骨董化石出土一樣啊!...當年大三大四幾乎快要每天都呆在版畫教室裡,苦哈哈做到天亮跟四大版種大戰的日子真是懷念,聽到錦老師說她從美術教室帶了一些橡膠版顏料讓我眼睛一亮,而且橡膠版的失敗率又超低,想說來印一下好了!

不過眼睛也只有亮一下=_=,開始刻我就有點頭暈了...哈,怎麼那麼累阿,已經年輕刻個A4都沒問題阿~原本想要刻啥刻啥的雄心壯志就慢慢消磨殆盡。於是刻了一個小小電視版,裡面挖空可以貼一些有的沒的色塊,做複合、帶點設計感的心情挺愉悅的。

我大概做了7.8張吧(這幾張是錦老師幫我拍的),覺得以前做這些東西的時候好嚴肅,希望很有藝術性甚麼的,現在反正也不是藝術家,愛怎麼弄就怎麼弄得自在感真好,而且錦老師可能要振奮我們彼此的精神吧,還去買了神旺飯店的巧克力蛋糕!!超好吃比黃湘怡好吃,如果失去理智可以一個人嗑掉一整個6吋的沒問題~~(我竟然帶蝦味先過去整個弱掉.../_\)

最後附上一張8年前的橡膠版作品Jazz Agogo緬懷一下過往時光(還套了好幾色以前交作業真乖阿~~)並以茲紀念,也期待錦老師工作坊第二彈的開課!

Friday, September 09, 2011

【電影】驚悚末日Melancholia (2011)

上一次看拉斯馮提爾的作品是09年的《撒旦的情與慾》,過了兩年再欣賞克絲汀鄧斯特的坎城封后之作《驚悚末日》,發現兩部片的一些敘事方式還挺接近的。像是兩部片片頭都有約十分鐘以古典音樂劇(這次是崔斯坦與伊索德)作為配樂、佐以慢動作剪輯一些較意識形態、甚至有點超現實意境的畫面,做為整部電影基調的營造。

另外就是大量符號的運用,《撒旦的情與慾》的原片名為Antichrist(反基督者),因此整部片充滿對基督教義裡性別角色、悲憫與救贖等概念的批判。在《驚悚末日》裡亦然,海報裡克絲汀鄧斯特飾演患有憂鬱症的新娘抱著一束花躺在水裡的鏡頭,就像是拉斐爾前派畫家約翰‧佛雷特米萊《奧莉菲雅》的重現,而在電影中這張畫也曾經出現。

整個故事其實很簡單,一個患有憂鬱症的新娘因為沒有辦法按著流程表進行每一件該做的事,於是搞砸了自己的婚禮。而在行星將撞擊地球的末世氛圍下,每個人該用甚麼樣的態度看待未知?我很喜歡這部片的意像,光看電影海報便說明了一切,Justin宛如哈姆雷特裡的奧莉菲雅一樣,有一種詩歌似地悲劇情懷,以一種沉靜清澈的感傷氛圍接受自己的命運。

(另外布勒哲爾的畫作《The Hunters in the Snow (Winter)》也出現在電影中兩次,我想應該也佔有重要的符號意義。)

在第一段劇情裡,憂鬱症的新娘不斷脫軌地做出令人覺得不明所以的舉動,譬如切蛋糕切一半跑去泡澡、在高爾夫球場小便、在婚禮進行中偷偷與素昧平生(甚至也稱不上喜愛)的男性發生性行為...,並不斷忍受姊姊與姐夫的指責、父親與母親的失合、惹人厭的公司主管、與丈夫間不同調的隔閡。Justin無法按照社會的遊戲規則建立每段「正確」的互動關係,她不斷發生微弱的求救訊號,卻換得眾人「拜託你今晚就正常一次」的期望。

因此第二段劇情的一開始,憂鬱症發作的Justin回到姐姐家療養,彷彿一個重病患者一樣,毫無行為能力。然而在末世巨大不確定性的壓力下,身邊原本一個個充滿正向意念的正常人們卻一個個瓦解了。最先崩潰的是平日處處展現強勢領導風範的姊夫,原本被強大意念包圍的正常人們在命運的最終只能以自殺逃避或像個孩子般的無助哭泣,而對生命與社會關係本來就抱持著巨大悲觀消極看法的Justin,在這個時刻反而能以一種平靜的先知姿態,淡漠地接受毀滅的一刻。

所謂的「症」是相對於正常的運作,有一種多數/少數、強勢/ 弱勢的權力對比,拉斯馮提爾以一個事件的發生,轉換了兩者的立場非常有趣。我向來喜歡拉斯馮提爾對社會中一些既定的弱勢團體做概念上的反轉,但這種強烈且獨到的詮釋方式也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接受就是了。據說他本身也深受憂鬱症所苦,因此在坎城記者會上會發生失序納粹言論也不那麼令人意外了。

比起《撒旦》,《驚悚末日》的幽微超現實視覺呈現整個就是完全地符合我個人喜好,很多幕都美的像畫一樣。我特別喜歡一開始Justin穿著婚紗走在一片灰色荊棘中的意象,寸步難行的畫面彷彿憂鬱症患者在社會制度上行走的滯礙與痛苦。另外電影的最後,大家都被藍色行星的巨大光芒給覆蓋,那個畫面也相當震撼。

Sunday, August 28, 2011

他們生活的世界(2008) ─ 電視裡外的人生都有大道理

我看的韓劇很少,因此推薦的也更少,為了不與時代(還有同事)脫節,今年起我逐漸打開對韓國人的心防開始收看一些韓劇,希望自己可以活得少一點偏見XD。陸陸續續藉由朋友同事的推薦看了《個人取向》、《是美男阿》、《Pesta》、《祕密花園》、《你為我著迷》之後,我終於找到一部可以真的打破我對韓劇的成見、並且可以真心地推薦給朋友的韓劇了─《他們生活的世界》。

看了幾部韓劇,發現儘管主題各異,但都存在某一些發展模式,譬如男女主角的互動與誤會、男主角的媽都有點難搞、小姐&流氓或少爺&平民少女的各種組合、永遠默默守候的男二與永遠來亂的女二...,如果說電視劇反映了某些生活的真實面向,那麼為什麼我們人生的快樂與悲傷都不像這些電視劇裡那樣痛快呢?拍電視的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呢?主角面對感情的態度是不是也反映了導演的人生觀或感情觀?

《他們生活的世界》是一部風格與節奏都相當破格的清新小品,故事的主角就是一群在電視台工作的電視人的故事,他們的生活也與他們在戲裡拍的戲劇交互呼應著,相當有後設文本的趣味。(上一部看到類似結構的電視劇,好像是日劇《虎與龍》吧!)

以三條主要的感情線交互穿插著:電視台內的前後輩導演(玄彬&宋慧喬)、電視台台長與資深女明星、票房超好的明星導演與新人女演員並佐以一群菜鳥副導、資深老演員群、武行、編劇、主角的家庭成員等等,滿有日劇或漫畫的風味(也有網友說有點像《Love Actually愛是你愛是我》的味道)。

此外,16集的片名和片中男女主角的口白,都寫得相當發人省思,並與該集劇情層層呼應著。像是:

《第二集/心動與權力的相互關係》
男主角:「這個導演終於等到她一生中最好的劇本,這個男人等到一個好消息─他終於要回到魂牽夢縈的電視台了,但這些心動,也會瞬間破碎,就是遇到權力時,就連愛情也不例外。電視劇就是對人生的詮釋,失去理智、失去自我、沒有想法,也沒有對時代的理解,你以為把畫面拍好,就是導演了嗎?」

《第四集/我所不能理解她們的故事》
男主角:每一個導演在邂逅一個新的作品時,就好像踏入一個未知的世界,讓人產生恐懼。但如果不能正確面對這些恐懼,這個新作品一注定就要失敗。為什麼要拍這個作品,我鏡頭下的角色分別擁有怎樣的價值觀。為什麼會孤獨?為什麼會無法入眠?我鏡頭下的愛情故事甚至要考慮到角色的性格取向。

真奇怪,「我無法理解妳」這句話,昨天對我來說還是憤怒的意義,但現在抱著「無法理解」的俊瑛,卻感覺這句話很有魅力。因為無法理解,所以我們才能更多地交流,我們才要專心傾聽對方。「我們不是因為互相理解才相愛的」,就這樣繼續下去吧!

《第五集/純情對我來說,很棘手》
女主角:想想看,其實我並不是對一直講述純情的韓國電視劇反感,而是討厭沒有純情的自己。為什麼呢?因為我比對方更加愛對方的這件事情傷害了我的自尊心。但只要我這樣跑過來,以及只要相信向我奔跑過來的他...,到底我在懼怕什麼呢?

《第九集/活得像電視劇一樣I》
女主角:小時候是為了媽媽,才看了電視劇。但如果一直繼續躲避下去的話,就只能一直深陷在電視劇裡了。我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電視劇只能是電視劇,而人生是我的人生。只是身為詩人的爸爸好像也說過類似的話,如同詩一般,過好你的人生。

為什麼當一段關係要變得更親近時,就一定要說出自己的秘密或是分享自己的傷痛?為什麼不能把傷痛埋藏起來,直接讓感情更進一步呢?難道除了互相分享自己的秘密,就沒有變親近的方法了嗎?

另外還有像活得像電視劇一樣II》、《他的底限》、《中毒、後遺症、混沌》、《絕對無法適應的幾點》、《劇作理論:劇本大綱的演繹方式》這幾集的口白都很棒(不勝枚舉阿!),全OS可以到《蘑菇愛亂寫》這個BLOG看看。

除了劇本與拍攝方式,演員的表現也很成功。這部戲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少了一般韓劇聲嘶力竭的誇張通俗,每個角色都寫得很立體,同時兼具各自的自信與魅力與人性中偶爾產生的自私、偏激、消極性格,演技的展現也完全是走寫實路線。特別是玄彬跟宋慧喬這一對互動真的非常自然,自然到簡直就是把他們私底下的模樣搬到檯面上一樣(兩人也在拍完這部戲之後交往,直到玄彬入伍分手)。

也可能就是太自然了,所以這部戲在韓國的收視率滿低的...XD(不合韓國人胃口吧),好像平均只有6%-7%,以這個CAST來說算是不及格,不過看電視或電影本來就是這樣,只要在欣賞的某一個瞬間,我們的心靈有所觸動、與生活有所呼應、或是憤怒得到了發洩、悲傷得到了同理、從中獲得新觀點或正面的力量,就是好戲劇吧。關掉螢幕的那一剎那,我也會想,那麼愛看電視電影的我們,映照出來的人生,又是如何呢?

Wednesday, August 03, 2011

【電影】線人/林超賢 (2010)

因為非常喜歡前作《證人》,所以當我看到林式原班人馬的續作《線人》就懷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欣賞著。老實說我還是比較喜歡《證人》,劇情一氣呵成、緊湊並將人物個性和互動張力融於其中,加上當時對轉型的謝霆鋒和演技大爆發的張家輝表現印象深刻,只能說《線人》算是維持水準(但還有很多進步空間)的續作。

一個導演會想要接連兩部片都用同樣的男一男二,並讓他們在前後兩片飾演反轉的角色,想必對其演技十分有信心。的確,再看完《證人》與《線人》讓我對張家輝好感度大發,無論是詮釋身不由己的半盲殺手還是表面上是個踩著線人往上爬的冷血高階警官都很有力道,而謝霆鋒在《證人》裡的悲鳴外放到《線人》裡的壓抑內斂,可放可收也都展現了稱職男二的本事。

可惜《線人》的劇本對我來說整體刺激有餘精采不足。跟臥底一樣,線人在警匪片的結構中也是很微妙且充滿危機與血淚的角色,臥底已經有一部《無間道》把其生命描寫的淋漓盡致,那線人們呢?

其實我覺得「線人」這個角色本身也是有很多精采的細節可以去描述。會願意賣命當線人的人,通常有比性命更想保護的東西也處於身不由己的狀態,利用著自己跟黑道的一點連結以及對良善的一點渴望在夾縫中辛苦存活著,忍受著背叛與被背叛的折磨。可惜整部電影就壓縮在細鬼(謝霆鋒)出獄為錢當線人、幫警方抓一個大哥的任務裡,主案子本身是相對簡單的,對線人的心理刻畫沒有我期望的深入,也沒有呈現出那種「三年之後又三年」的無奈宿命。

不過導演還算是有一套,在整個看似平淡的故事中三不五時運用了一些刺激的元素。像是警匪片中一定會有的跟監行動、槍戰追逐,或是太平哥發現有內鬼直搗細鬼家差點露陷的一段都非常刺激到位,有腎上腺素激升的感覺。

其實仔細看,電影裡有許多點到為止的元素都是很有趣的。譬如線人與警方如何聯繫、線人的情報如何計費(抓到一個毒梟是多少、破一個賭局是多少都有價目表可循),線人的身分也不一定是跑腿的小弟,也有可能是個幫派的二堂主,靠著跟警方交換來的情報在組織裡往上爬。

像是電影一開始警官與前線人的互動描寫就很棒,原本出發點是一個要錢一個要利,但兩人其實綁在同一艘船上也培養出了一點情分。但關鍵時刻警察為了抓人其實犧牲線人性命也是在所不惜的,而前線人最終落得被黑道追殺、發瘋成街友的下場,受不起良心折磨的警官也只能夜夜默默去探視,甚至在前線人面前抓了黑道老大只為告訴他「你現在可以回家了」。這種利用價值結束被警方拋棄的劇情,也更張顯了所謂正義的醜陋。我喜歡這段劇情是因為不但揭露了線人的悲哀,也讓觀眾感受到張家輝角色的立體感,他跟他老婆那一大段反而不是必要的存在(也跟主題線人沒什麼關係)。

因為這片有桂綸鎂,也讓我很想說一下她的表現。每個玉女到了一個階段一定會想要轉型,通常「變壞」是最快的方式,有的轉得生硬、有的令人驚艷。桂綸鎂也是在不斷的嘗試中去發展自己轉型的範圍,對我來說,她在《停車》裡演一個滿嘴髒話的不滿少婦就很像小孩子的逞強,但在《線人》裡的表現說真的有讓我看到不一樣的她,就算是鼻青臉腫眼睛也很有戲。

我不滿意的是她雖飾演一個從台灣到香港的角色,但總可以安插講個一兩句廣東話吧(交雜著講會比較自然),譬如喊謝霆鋒細鬼就可以用廣東話喊,用中文講「細鬼」豈不怪哉?再來就是,我覺得她在戲裡的樣子演大哥的女人有點勉強,看她開槍的狠勁跟偏俐落的造型,形象應該比較接近大哥手下的大將(但跟大哥有一腿)的那種大姊頭。

導演在訪談裡也說到,其實一開始要用桂綸鎂有點擔心,但相談後發現她也沒在顧忌形象就覺得用她也OK,why not ? 像這個跟謝霆鋒拼酒的場景,有一幕桂一個人一口氣喝完一整瓶的一鏡到底畫面,導演表示她是真喝,連原本不喝酒的謝都嚇到也卯起來一起喝。

劇中把兩個人當初相識的契機拍的很趣味,令人印象深刻。我個人覺得戲裡兩人的情愫發展還算是淡而有味,沒有搞到太像旺角黑夜那種我倆沒有明天的壯烈氛圍,儘管大結局是滿慘的。

看一些演員訪談的新聞,許多演過林導的演員都表示非常樂意回鍋(更遑論張和謝),一種「林家班」的熱烈氣勢正逐漸形成,好看的警匪動作片還是香港電影對我而言最有吸引力的特色,繼續期待林導和他的林家班的後作。

最後補一張熟悉的小鎂笑容(大家在片場幫她慶生),演古惑女還是一樣勾錐喔!

Monday, August 01, 2011

【電視電影】香奈兒 CoCo Chanel (2008)

 這部不是《香奈兒的秘密》,也不是《時尚女王香奈兒》,而是由莎莉麥克琳和芭芭拉波布洛瓦領銜主演的電視電影(共兩集)。劇本其實很樸實並不突出,講述CoCo Chanel是如何崛起的,也不過度鋪陳她與情人間的關係。但我很喜歡開頭,以一場中年CoCo Chanel失敗的時裝秀為開端,她不是一旦平步青雲後,就一直飛黃騰達的設計師,永遠在極度善變嚴苛的時尚產業裡戰戰兢兢地捍衛自己的時尚理念,也不斷對自己產生「我是否已經對流行失去敏銳度」的質疑,堅強又脆弱地生存著。

翻開歐美名牌的歷史,洋洋灑灑一切都是男性當家,因為以前的女性打扮是女為悅己者容,但CoCo Chanel認為女人應該要為自己裝扮,因為「自由,是永遠不退流行的時尚」,光是這句話就能在柔軟的山茶花符號中體會到堅毅的女性主義氣息。而4.50年代Chanel由原先Urban、自主休閒風格一直到21世紀成為貴氣經典的符號,其中形象意義的轉換也挺有意思。

Sunday, July 31, 2011

【電影】嗑到荼靡 Enter the Void (2009)

「I'm not a junkie.」
十大禁片《不可逆轉》的法國鬼才導演Gaspar Noe睽違多年的新作,全劇以一種仿一鏡到底、第一人稱視點的方式完成這部前衛的迷幻巨作。會說「仿」的原因是,其實他每一段劇情在跑的過程都是一鏡到底的,但段落與段落之間其實是以一些很巧妙的迷幻片段串連著。從影片的一開始,強烈的字幕便散發出詭譎的電波氣息,觀眾隨著不斷出現、散發著異光的曼陀羅紋像、血管擴張的意象、巨大的白光、漂移的空間、真實建築與模型的交錯、回憶與現實,展開一場虛實交錯的spiritual旅程。

我非常欣賞觀眾以男主角靈魂漂移的視點,在一個空間上下左右斜穿牆漂移的拍攝畫面,非常炫麗不知怎麼拍的。其實這部片對嗑藥的描述還好,主要是死亡經驗的表現,以及週遭人對突如其來死亡事件的反應。或許對導演來說,每一次的用藥經驗都讓他有了瀕死的感受。除了拍攝手法,其實劇本我也很喜歡寫的很精采,推薦給想看看獨特劇情、對特殊拍片手法有興趣或感官已經麻痺的朋友們。 


Monday, July 25, 2011

【Weekly Cinema】2011.07.017-07.24

《借物少女艾莉緹 借りぐらしのアリエッティ》(2010)★★★★
最近聽了焦雄屏的動畫講座,讓我整個又有了宮崎駿Fever上身的感覺。《借物少女》是一個用清新典雅視覺包裝著大議題的小品,說小品是因為無論劇情還是議題都是點到為止,相信有不少人看到最後都會覺得「蛤?就這樣?」但我自己是滿喜歡這種不太樣版的設定。

影片中心思想是一貫吉卜力的精神: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喜歡這部片用「借物」的概念作角色上的反轉:自古人類都是以向大自然借物來說明獲取資源的行為,如果今天存在於自然界的精靈或其他種族來跟我們借物呢?另外小男孩(翔)將自以為是的善意強加在艾莉緹一家(送他們玩具屋的廚房),結果導致他們被人類發現的事也很有意思,我也很喜歡這部片的角色設定,一開始看起來凶惡的貓後面跟艾莉緹有了友善的互動、而一開始看起來人很好的管家婆婆反而是一心想要抓住小人的人類,非常有人性矛盾與幽微感的一部動畫。如果這些都不是想看的部份,其實光畫面跟配樂也挺適合治癒過度炎熱的夏天。

《戀愛從游泳開始Jack Goes Boating》(2010)★★★
這是奧斯卡影帝Philip Seymour Hoffman第一部執導的的影片,這次台北電影節我會選來看真的是衝著他的緣故。一如所料是一部小品,也出乎意料地片子還滿深沉的,探討兩對中年男女的愛情與婚姻,那些我們好像逐漸懂了卻還是無法掌握的事,如果有單位要辦《中年影展》的話可以把這片選進去。(會有這種影展嗎?)

《我的藍莓夜My Blueberry Night》(2008)★★★☆
這是王家衛第一部全英語發音的電影,可惜當初好像有一點雷聲大雨點小,本位主義的粉絲們也還是比較愛原汁原味的舊作的樣子,不過我個人倒是挺買帳的,王家衛擅長的那一套放在西方的情境裡也不突兀,當然可能這部的演員我也都滿喜歡的也是原因之一吧!

就像阿飛裡說過的,王家衛的電影我真的不知道劇情有啥好講的,但你就是會記得一些片段,「過去幾天,我們在學習不去相信別人,很高興我們失敗了。有時我們把別人當成鏡子,定義他們等於告訴我們自己是誰,從他們身上反射出來的每個投射,都讓我們更喜歡自己。」就像裘德洛跟諾拉瓊斯接吻的這一幕一樣,記得這個就夠了。

《武俠Wu Xia》(2011)★★★★☆
陳可辛的電影向來可以在限定的框架裡玩出新把戲,《如果愛》如此,《武俠》也是。前半段的金城武辦案真的非常讓人耳目一新,彷彿在看明治小五郎+CSI一樣,拍攝手法、運鏡、剪輯、配樂都很新穎,慢動作武打也編的很有趣,後半段「出來跑遲早要還」的劇情也補足地十分合理,由於我不是葉問的粉絲,所以我覺得武打的部份對我個人而言是很滿意了啦。

整部片子也跟CSI常探討的一個主題相似:真相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你翻開一層土,傷害了多少小生命呢?金城武飾演的徐百九這個角色真的很有趣,最後他拯救的,其實也是原本不再相信人性的自己。四川口音最高!(XD)

Friday, July 22, 2011

【2011台北電影節】阿飛正傳(粵語原音版) (1991)

這次台北電影節特別選了一部王家衛早年的作品《阿飛正傳》粵語原音版來欣賞,除了裡面充滿現在一線港星青澀的模樣,還能順便緬懷張國榮俊美的面容。其實以前王家衛的電影我一直沒有非常投入,僅能領略他在形式與眈美戀物風格上表達的趣味。不過小時候看不懂的,未必長大便無法再體會,就像最近重看了《我的藍莓夜》獲得不少樂趣一樣。

能夠在大螢幕上再一次靜謐地欣賞《阿飛》是享受的,憂鬱的鏡頭、特寫、對白,高反差帶著綠光的攝影、懷舊的配樂,還有那個永遠的經典,誰都抓不住的絕美Lesley。


張國榮他在電影裡跳舞的這段是整部電影我最喜歡的片段,也只有他可以穿著阿公背心加阿公內褲還跳舞的那麼痞又那麼迷人。我的視點跟著Lesley舞姿左右的移動著,先從左邊的鏡子裡看到投射,再看到右邊,隔著牆旭仔又跳到左邊,在影像空間裡建立起一種雋永又親密的觀影經驗。而前一段「沒有腳的鳥」的口白也是經典,就像是旭仔的形象一樣,太感傷的飛翔,讓我不禁聯想起Lesley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

「因為你,我會記得那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

「他有沒有因為我記得那一分鐘,我不知道,但我因此記得了這個人,他之後真的天天都來,我們就從一分鐘的朋友,變成兩分鐘的朋友,沒多久,我們至少每天見一個鐘頭。」

這段也是許多人喜愛的阿飛著名OS之一。充分地表達了王家衛的感情觀,一種永恆的瞬間。

看大牌明星們青澀的模樣實在過癮,尤其張學友一出場大家都笑了,年輕的劉德華也好帥(雖然是五億探長的造型),劉嘉玲的小辣椒LULU也相當有風采。

但最讓我驚艷的,是早年極度清純的張曼玉,尤其當LULU跑去找她嗆聲時回的一句「至少現在哭的是你不是我,我從很久以前就沒關係了。」真是溫柔又堅毅阿。

其實王家衛的電影到底要看的是什麼?我也說不上來,也許就是一種氛圍跟情感的描述吧,劇情好像不是那種重要,儘管在一些段落的轉折和節奏上常常會有讓人「啊?」的狀態,但看久了似乎也就是導演本色,王家衛永遠都能拍出一些讓你記憶猶新的片段。

像是梁朝偉令人玩味的最後一幕就是。他就僅僅出現在這影片的最後一段,沒有名字,沒有對白。在一些訪談裡,梁朝偉表示當時的他其實對演戲已經失去興趣,早年的香港電影就是一些比較樣板的表演模式,所以當王家衛希望他詮釋一個賭徒出門前打理自己的狀態時,他開始關心起自己詮釋角色的心境與細節,像打通任督二脈一樣,從此表演邁向另一個層次,也是他自認最喜愛的演出。我個人很喜愛這一段的影像跟配樂,以及那個低低的天花板。

Monday, July 18, 2011

【Weekly Cinema】2011.07.09-07.16

看的電影太多,有的不好看不值得長篇大論,有的很好看可是我沒有腦汁了,那就用這種偷懶的方式給自己紀錄一下吧。
《完美女人 Volver》(2006)★★★★
小潘潘在裡面真的很美,風情萬種又很堅毅,無論是聽到阿姨死訊眼淚直流還是在餐廳裡忙進忙出,都有遮掩不住的光芒。也是一部非常阿莫多瓦的電影,除了他我想不出誰可以寫出這麼離奇的劇情(據說這是改編自他小時候,母親與三姑六婆間的真實八卦傳說)。

《血紅帽 Red Riding Hood》(2011)★☆
當初這部片即將開拍時,我還曾在PLURK上發了一則「期待」的短訊,現在想起則是有點汗顏...還我哥德版血腥小紅帽啊!(敲碗)說到闇黑版的小紅帽,小時候曾看過日本改編過,女主角是安達祐實,除了小紅帽還有非常詭異版的愛莉絲夢遊仙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年代久遠我只依稀記得片段,在我心中詭異版至少要有這種等級阿。

但這部片至少有曼達塞佛瑞和蓋瑞歐德曼可以看,場景美術也很不錯(但也沒到非看不可的地步啦),小紅帽穿越森林雪地去找阿罵的鏡頭,讓我小時候看格林童話的回憶都跑出來了。

《噬夢真愛 Neverlost》(2011)☆
因為這部片在今年台北電影節好像還滿多人推崇的,所以這真的是我很個人的心得(不喜勿戰),簡單一句話:鳥片一部。導演應該是看過很多電影很多廣告,就那個很酷的風格也想拍一點、那種雙線敘事很喜歡也拍一點、阿床戲也很不錯來一點、上一代的恩怨一定要也來一點...就成了一部大雜燴。演員演技也都很青澀。同樣條件的小品還是首推超市夜未眠(cashback),雖然導演人看起來滿好的,但片子真的不優。

Thursday, July 14, 2011

【2011台北電影節】搖滾藥不藥Sex & Drugs & Rock & Roll (2010)

「逃避死亡的方式有很多種,變得偉大是其中一種,也是我個人最喜愛的方式。」By Ian Dury.

一天連看兩片英倫味滿點的電影真是令人心情愉悅!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這部應該就是我今年台北電影節的No.1了吧!除了我個人偏好任何跟搖滾、藝術家生平有關的電影之外,整部片在演技、音樂與戲劇的融合、剪輯上都是上乘之作,看的過程中會有被雷劈到的感覺!看完之後會一直youtubeIan Dury and the Blockheads的音樂來回味,完全就是我標準的中毒模式阿。

看電影之前我對Ian Dury這傢伙完全不熟,只知道簡介上寫「1970年代英倫新浪潮樂派大將伊恩杜利的傳奇事蹟」。看完之後,才知道他也是非常著名的殘障搖滾樂手(小時候得到小兒麻痺症),一生也曾經歷顛峰與谷底,只能說果真的是人如其歌,小郵差說「這就是活著像個龐克」的最佳證明,真是不能同意此評論更多了。

「You have to stand on your own.」
雖然電影的片名取的很直白,但我覺得除了搖滾、性、藥物之外,這部片說了更多關於家庭、親情、愛與被愛與殘缺的故事。就如同這張專輯封面的經典父子照一樣,我非常喜歡描述Ian Dury跟他兒子的片段,雖然我們都很擔心他兒子幾乎都沒在上學、以及十幾歲就誤食搖頭丸的混亂人生...,我想「我的老爸是搖滾巨星」就意味著,人生這條路,你必須提早一個人很堅定的走下去。

所有完美的藝術家,基本上也都是個成功的混帳,更何況Ian Dury還必須面對自己,在殘缺的自卑下混雜著自尊而展現出來的自傲與瘋狂。只能說他的人生是幸也是不幸,儘管性格惡劣,但才華洋溢的藝術家性格讓他們身邊總是有貴人與知音相助。

舞台上的Ian Dury有一種誇張又滑稽的魅力,唱歌表演之餘偶爾秀些有的沒的小雜藝,這種像是馬戲團小丑的演出方式也暗示著一種蒼涼人生的真實對比。而仔細聽Ian Dury and the Blockheads(電影中翻成腦殘樂團)的音樂,歌詞都寫的非常有意思很建議閱讀!嘲諷與自省的味道濃厚,有對世界的控訴、也有對美好人生的期待,曲風結合punk和funk,節奏鮮明,除了吉他鼓BASS基本配備外還融合SAX、鍵盤等爵士元素,幾段現場演出的部分真的是非常HIGH!《Hit Me With Your Rhythm Stick》《Sex & Drugs & Rock & Roll》《Spasticus Autisticus》都是必聽之作。

演員表現不用說非常精采,安迪瑟克斯向來是動態捕捉(Motion Capture)界的高手演員,咕嚕、金剛都是代表作,但大眾可能不知道他也是英國劇場出生,演過非常多莎翁劇作以及影集,這部片完全就是演技(與歌藝)的展現,值得一看。

※本片榮獲2010英國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配樂入圍,以及2010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男主角入圍。

Saturday, July 09, 2011

【2011台北電影節】魔鬼一族 Shallow Grave (1994)

從《猜火車》到《127小時》,Danny Boyle拍過的電影類型還真的是包羅萬象,除了成為英倫次文化代表作《猜火車》外,帶有反巫托邦意味的《海灘》和James Franco主演的《127小時》我個人都滿喜愛的,數一數後發現,Danny Boyle我竟然看過六部耶!這次有機會欣賞導演的初生之犢之作,那個經典的《猜火車》的前身、以及初出道稚嫩帥氣伊旺麥奎格還是令人期待阿。

《Shallow Grave》是這部戲裡的一個梗,因為洞挖得不夠深,導致一切事件如火車出軌越搞越大。三個不同職業(醫生、會計師、記者)的好友同住一屋簷下,他們出盡各種整人問題好不容易徵到了一個看起來合拍的作家室友,沒想到對方竟在房子裡暴斃並留下了大筆金錢。三人抵不住金錢誘惑決定私吞,但屍體的處理卻在三人心中埋下了一些陰影...,之後警察的介入、友情的變質、藥物與猜忌、拉攏與背叛,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不知道是不是跟年代有點關係,散場時跟凱特聊到了之前一起看的昆汀塔倫提諾的《霸道橫行》,也是這種不知誰是內鬼、每個人各懷鬼胎的精彩好片,我甚至覺得後來像蓋瑞奇的作品,也都挺有承襲這種黑色/暴力/驚悚/荒謬又有點幽默路數的味道。

如果很喜歡《猜火車》的運鏡與剪輯和一些嬰兒之類的符號,這部前作也都能一窺端倪。我還滿喜歡一開始三個人拷問各個來應徵的室友千奇百怪問題的那一段,MTV式的剪輯有一種次世代的瘋狂。除了三人情感間的轉換相當有看頭之外,最後面的梗也的確有「不到最後一刻不知結局」的驚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