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07, 2010

【光點國民IMPURE】觸覺聲音:葛萊妮的聲音之旅 (2004)

★2004 英國BFATA 最佳紀錄片
★2004 德國萊比錫影展金鴿獎
★2004 盧卡諾影展影評人週獎
★2005 德國電影獎最佳音效

這部片表面上看來雖然是蘇格蘭敲擊樂演奏家Evelyn Glennie的紀錄片,但我覺得這其實是一部把「聲音」當作主角的電影。

導演Thomas Riedelsheimer非常厲害,除了臻乎完美的收音與混音,他也把視覺巧妙地聽覺化,每一個發出聲音的場景:托在地上的輪子、被風吹得飄揚的旗幟、包包上因為震動答答作響的拉鍊、公寓外數十台轟轟作響的冷氣...,這些原本屬於很視覺的影像,都像是彷彿可以觸碰的聲音那樣鮮明的存在,也呼應了葛萊妮在影片一開始所說的:「我這個人基本上就是為了聲音而存在的。」影片透過葛萊妮創作與表演的歷程,凸顯出生活中各種聲音所被忽視的存在感,它們不再是某些行為之後必然的產物,而是生活中的主角。它們可以被觸摸、可以被玩弄、可以對話、可以發生共鳴,它們存在於每個角落。


葛萊妮在年幼時被診斷出具有聽覺障礙,必須以助聽器維生,但是她並不喜歡被強調是聽障音樂家,認為這個焦點只會模糊了她在創作上的努力。在啟聰學校得到一個很棒的打擊老師的啟蒙,她開始使用全身的感官去感受音樂,我很喜歡她在片中說的一句話:「戴上助聽器,我的耳朵也許可以聽到更多;但拿掉助聽器,我的身體聽到更多。」電影裡她到啟聰學校教導一個同是聽障的女學生,如何透過身體去感受音律不同的震動,是我很喜歡片段。尤其是在她的引導下,女學生願意拿掉助聽器感受葛萊妮用各種樂器在她身邊演奏的樂曲,就好像重新用全身感官去接觸一個全新的事物一樣,這一幕讓我覺得很感人。

此外,葛萊妮和她胖胖的partner在一個安靜的廢墟空間裡做的各種音樂實驗,以及她與一個打爵士鼓的搖滾小哥在舞頂上即興地表演了一段頗有搖滾風格的曲子:還融合了附近工地的聲響、車水馬龍的聲音、一片鴿子飛來飛去,充滿熱情的生命力,演奏完畢2人臉上也是帶著喜悅的滿足笑容,真的是很值得一看的片段。
這部紀錄片結構很清晰,或許整片的速度並不是很明快,不過有些聲音的表現的確是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傳達,適合長時間安靜地欣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