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6, 2010

【Cult】血世紀Daybreakers(2010)

其實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部片的反應兩極,因為這就是標準B級Cult片的樂趣阿!好萊屋電影中吸血鬼的題材從一種古老神秘高雅的正統式恐懼(夜訪吸血鬼)、到刀鋒戰士裡的虐殺、再到暮光之城系列的青春浪漫人鬼戀,吸血鬼電影究竟還可以玩出什麼新把戲?

《血世紀》跟《True Blood》的設定基本上是類似的,就是把吸血鬼提昇為人類社會的顯學,他們不再是躲在黑暗角落誘騙獵物的影子,而是發展到能與人類平起平坐,甚至數量與社經地位都超過人類,成為社會上的「多數」。因此在《True Blood》裡我們可以看到金髮的吸血鬼議員上新聞節目與人類議員辯論便利商店是否應該販賣RH陰性血型飲料的議題,而在《血世紀》的未來世界裡,人類短缺造成的糧食問題、代血的製造、防護陽光的防護車與防護地下道、因長期缺乏血液造成的變種人議題成為未來吸血世代關注的焦點,電視新聞會提醒吸血鬼民眾們要嚴防因捕食野獸引發的森林大火,而民眾也會因為咖啡裡的血液含量不足與店員爭執。整部片的氣氛塑造的極成功,當男主角身分是吸血鬼時全場觀眾都替他緊張陽光;當他因為某種特殊「療程」又恢復成人類時又替他緊張虎視眈眈的吸血鬼們,整部片我被嚇到超多次,算是營造的很成功啦!尤其是最後面的大兵吸血鬼大亂鬥,動不動就把人的頭扯下來,差不多已經逼近活人生吃的境界了。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一開始因無法長大的痛苦而自殺的年輕女吸血鬼,以及血液公司老闆的女兒吧!這個女兒因為受不了父親的吸血鬼身分而逃家,卻在一次護送僅存人類行動中失守被捕又回到父親身邊,父親指使男主角的弟弟使她變成吸血鬼,她卻堅持不喝血,反而吸起自己的血加速變成變種人,最後被迫曝曬在日光下行刑。想一想,人類雖然有那麼多弱點,會老會醜、力量也很小,但總還是有讓人願意去選擇的理由吧!

Monday, May 10, 2010

【飄移】20100509海筆子企劃─《蝕日譚》

這是我參加第四次的海筆子企劃了!其實年初的時候也參加了一場海筆子企劃,在樂生納骨塔旁舉辦的舞踏演出,但那時就是整個發懶...久了也沒勁紀錄。但只要有海筆子演出的消息,都還是很令我興奮,我想我是喜歡上了這種跟著他們到處飄移在城市裡各個隱晦的小角落、與其他觀眾在自搭的圓形帳棚中摩肩擦種看劇碼的氣氛吧!每一次的海筆子都像一次台北城的神秘探險,我喜歡按圖索驥找到演出地點時的感覺,是台北俗專屬的樂趣。

這次《蝕日譚》的劇碼,海筆子帶我們進入了土城。地點是以前的土城彈藥庫,他們在雨後充滿泥濘的土地中,蓋起了球形的帳棚。比起福和橋下《無路可退》那一次,土城彈藥庫真是好找多了,雖然離捷運不遠,可是身處其中卻有一種恍如隔世的奇幻氣氛。為避免開演前才慌慌張張找地點,我們大概5點左右就先來探探路。

一路Follow著海筆子慣有的超不明顯的手工標誌。這些標誌大概要在你迷路1.2次之後才會神秘的出現。不管你再精明也是拿這些神秘的小標誌莫可奈何。

進入軍營前還有守衛人員,我整個緊張了一下不敢招搖地拿相機拍照。入口處是幾個巨大的倉庫方塊,接著就是一個烏漆馬黑的橋下隧道...標準夏季試膽大會會來的那種。我還在想散場時走這隧道應該會嚇死人,機靈到不行的小郵差馬上拿出手電筒,這就是身為海筆子信徒的專業度啦!哈哈!沒有萬全準備你還想看海筆子?哼!!

過了橋下隧道,我們馬上就走錯路,差點走到一片夜總會裡面...。這邊真的非常偏僻,除了聽說可以看到很多螢火蟲,還可以看到許多廢棄的軍營,還有藍球場,以及大片大片的農地。天氣非常悶熱,雨一附愛下不下的樣子,各種蟲子四處飛。沒看到什麼人煙。

站在馬路的一端大概看到盡頭都是這樣的景緻。我是小膽,這段路我只走了幾十公尺就不敢往前了。

開始拍拍路邊的植物。火紅的花好像是四季豆(之類的?)豆莢,紅到有種邪惡的感覺。因為是個正值春夏季節的荒野,各種植物也很恣意囂張的生長著。

這邊彎進去,便出現一條羊腸小徑,踏過滿地爛泥,便能抵達帳棚劇場外圍。身為海筆子信徒的我,可是也很專業的穿雨鞋看戲,自從上次在樂生看舞踏毀了我的靴子之後,我就決定以後看海筆子就是要盡可能的像個農婦就對了。打扮也成為勞動的一份子!

天色漸暗的帳棚週邊,還有一個遊樂場的溜滑梯。演員們都在旁邊一個看起來像是溫室的地方換衣服跟用餐。帳棚入口已經點著小燈,準備領票事宜。我好喜歡每一次天黑前的帳棚景象,有一種超現實的feel,好像天一黑一切都魔幻的起來。雖然我沒看過那種道地馬戲團,但黃昏的帳棚劇場也給我類似的感覺呢。

再沒過幾分鐘,天就整個暗了。大概6點半左右,來參加的觀眾就開始在周圍晃來晃去,這個小小帳棚大概成為這地區方圓五百里最有人氣的所在了吧!

因為我抵擋不了蚊子的攻擊>_<,小毛跟佩君騎車去幫我買防蚊液,閒的發慌的我們開始在入口處的大馬路亂晃。原本白天還算有鄉間閒情逸致的風景,入夜後暗到根本啥都看不見,黑的不得了,被迫放棄散步這個選項的我們,坐在路燈下索性看起場刊來,此時此刻,我們看到了一個造型疑似敷島教授的人物提著公事包經過,這個環境出現一個貌似科學家的傢伙的確讓人忍不住想多看兩眼,也成為這個夜晚裡最神秘的事件。

來說說這次的戲劇吧!這次的劇碼《蝕日譚》說的是疾病與文明之間的關係,人與疾病之間在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下,逐漸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的微妙權力結構,在H1N1似乎又開始死灰復燃的今日,《蝕日譚》成為了當代醫療體系下的黑色寓言。我很喜歡這一次的劇本,比起前幾次又劇情更精練,概念的傳達更完整,但仍保留了如詩歌夢境一般的表達手法,整體卻更貼近我們的生活。這樣的成長我很喜歡。

這次觀賞經驗中我發現,除了編導上的進步,還增加了幾位日本演員,不知是不是錯覺,總覺得觀眾、工作人員也變多了呢!海筆子從原本一個拘無定所的小種子,沿著台北城外小小的黑河,逐漸在各個角落生根、發芽,他們現在也有自己的facebook了,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他們!海筆子已經預告在十二月將會演出第二部曲─《蝕月譚》,這也是一定要參與的,我很願意隨著海筆子繼續遷移到城市的下一個小角落。

Thursday, May 06, 2010

【林老師】近日小感

總覺得人要像個人,好好活在這個世界上,靠的不是能力、或是一些有的沒的生存技巧,就像尼克宏比說的,我們這個世代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他媽的天才,EQ的天才、溝通的天才、規劃的天才、分析的天才,問題是戰勝別人又如何,天份永遠無法讓我們快樂。

我覺得最重要的東西不是那些阿撒不魯,而是最基本的同理心。同理心真的是他媽的太重要了!沒有同理心就會造成家庭代溝、經濟危機、文化戰爭、內分泌失調,同時地球也會滅亡。

每次當我願意去同理別人,去想像別人難處時,一些超乎現實的價值就會被彰顯出來,這種爽到你甘苦到我的變態修練方式,是不分男女尊卑高賤的人都應該要去執行的。當然現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思想當道,每個人都是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怎樣,我那樣,我覺得,我認為,我想我要我不想我不要,我沒錢,我沒空,我不會,我想結婚,我想生小孩,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不行,我的問題就是大家的問題,大腦永遠靠講話在發電,嘴巴永遠閉不起來。

或許你會說:「我就是自私,不然你要怎樣!」或是「我就是無能阿,不然怎麼辦?你們罵死我吧!但罵完記得要救我。」能怎麼樣說穿了也不能怎樣,又不是哪個人自己去自我了結這麼簡單就能解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命運,好的壞的都請你自己想辦法承受。

Monday, April 19, 2010

【金馬奇幻】夏威夷男孩Honokaa Boy (2009)

這一次的金馬奇幻影展結束在小品中的小品的小品清淡電影《夏威夷男孩》之下。雖然夏威夷的景色真的超級悠閒迷人,長谷川潤腿長屁股翹正到不行(有很多服務男性觀眾的鏡頭),不過我必須老實說:這部戲實在拍的不優。日本電影有一掛是以小鎮風光+人際情感為主打,像:海鷗食堂、樂活俱樂部、天然子結構等等,他們的特色就是節奏緩慢,每一幕都美的像名信片或是MUJI型錄,劇情雖然沒有高潮起伏,但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跟結構上都還算完整,還有看完通常會很餓。但,夏威夷男孩,我只能說你在衝蝦毀阿!!Leo跟Bee婆婆微妙的曖昧情整個讓我覺得很詭異,一個6.70歲的老人還會穿新洋裝討年輕小夥子歡心嗎?(整個違合到極點)Bee婆婆對Leo不回家吃飯,而感到落寞這段演的還不錯,可是洋裝的劇情整個有種志村大爆笑的FEEL =_=。說到老人與年輕人的忘年之戀,我覺得彼得奧圖的《維納斯》還是一絕,沒有轟轟烈烈但也很深刻。也許夏威夷男孩想用比較輕鬆的方式,透過飲食來描寫吧,但我覺得還是不ok阿。

整部片演的最好的應該是那個身穿同性愛T恤、老愛看色情雜誌的爺爺吧,還有很會彈吉他的胖小弟,其他演的最好的就是風景了。如果有看過樂活俱樂部或天然子結構,這片就可以不用看了,看多了會得老人痴呆呀我說真的,或是很想花大把錢跑去夏威夷渡假,哈哈!

Sunday, April 18, 2010

【金馬奇幻】失嬰記Rosemary's Baby (1968)

撇開波蘭斯基一生的爭議不談,《失嬰記》真的是一部很好看的驚悚片。雖然是1968年的片子,在敘事以及拍攝手法上卻完全不會讓人覺得過時與不耐,整個過程都是非常緊湊,覺得女主角被邪惡勢力籠罩,周圍的人甚至丈夫都是惡魔的爪牙。前半段那種亦真亦假的過程拍的很好,讓人摸不清是真有惡魔的存在,還是只是女主角的產前憂鬱。結尾則是把故事說的很明白,我想早些年的電影比較不像現在的恐怖片一樣,愛故弄玄虛,都會給觀眾一個交代,可能我看多現代恐怖片了,偶爾覺得被故弄玄虛一下也是挺過癮的呀,好像不用說的太白比較有想像空間XD,不過最後一幕,女主角輕搖著搖籃露出奇異的笑容還是令我覺得sick,光這一幕就不難想像當初這片推出造成多大的震撼了。

Mia Farrow一直給我一種神經神經的氣質,因為他臉太白太消瘦了!還有他說話上氣不接下氣、像小貓一樣的口吻,一附精神脆弱的模樣。在電影裡我一直很難不去注意她的造型,因為我記得有一集的ANTM裡有一個模特兒被指定要剪成Mia Farrow在失嬰記裡的髮型:短到不行緊貼頭部的小男孩式短髮,一個要有超級優雅的臉部線條的人才能剪的高難度髮型。

看到Mia Farrow的造型,我腦中浮現也是差不多年代的英國名模─Twiggy,在剪著類似的金色短髮之前,只是一個毫無名氣的平凡model,一剪下去就爆紅,另外她那細到像竹竿的四肢,再加上現在也很流行的小洋裝,這麼說來70年代跟現在的流行品味其實相去不遠嘛。

【金馬奇幻】鴨川荷爾摩 (2009)

那時在片單看到有《鴨川荷爾摩》這片就非常想看,雖然覺得人一定會很多、之後也應該會上院線吧...但還是看了!畢竟小說給了我很大的想像空間,啾~~~竟要如何拍成電影是我最大的好奇呀!整部片,套個鈕成澤大導新創的電影分類,也可以算是另類的「青春動作片」吧:有白吃無能的青春大學生,也有姿勢口號搞笑到不行的Horumo對戰。

我覺得如果是抱持著想放鬆笑一下的人,看濱田岳的演出就沒錯了!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個小矮子是在日劇求婚大作戰裡,那時候還想說,怎麼有長的那麼無能的演員阿!但接連幾部戲看下來,濱田岳絲毫不突出的外表反而成為他表演的最佳武器,光看他在《鴨川荷爾摩》裡的髮型就讓人笑到流淚。另外「鬼語」與作戰姿勢也是噴飯的一個重點,因為不論帥哥美女都必須以生死交迫的嚴肅態度,擺出蠢到極致的姿勢,我必須要說,鬼語實在太難學了!整部電影機機渣渣講個沒完,看完我卻只記得「匡匡匡」(快跑!)這句...看來我沒有被選上的天份阿...(泣)。
另外小鬼的實體化也滿有趣的,雖然跟我想的不太一樣(我原本想的是再Q版一點),但感覺很有戲,還會跟著主人而有不同造型~(楠木的小鬼就都有戴眼鏡)。不過電影畢竟著重在視聽的部分,劇情沒法像小說那麼細膩,我想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應該會覺得有些地方一頭霧水吧!而且安倍「淒淒慘慘淒淒」的內心小世界在電影裡也很難看的到,歷史文化的交代以及祭典的畫面也都少了很多,有點可惜呢。如果覺得電影好看的話,我滿建議找原著小說來閱讀,畢竟萬成目學的文筆很不錯,翻譯也翻的很有水準唷(完全就是貼近一個愚蠢男大生的內心世界)

看完電影我仔細想想,養小鬼對台灣人來說實在是一件很恐怖的事阿,感覺會招來萬劫不復的厄運,能把這麼恐怖的是寫的這麼搞笑熱血,我想也只有日本人想的出來了。結尾就是小說的封面,還很三八地向披頭四致敬了一下!我喜歡。

【金馬奇幻】夢遊交易所Sleep Dealer (2008)

又是一部被騙名給混淆的電影。《夢遊交易所》既不夢遊、也沒有在交易,我覺得片名改做「代理人工廠」應該是在適合不過了。(代理人一詞請參考《獵殺代理人》)。故事說明未來世界每個人身體上都可以裝有「節點」,一個類似插座孔的東西,透過這個孔,人們便可以與電腦連結,可以遙控遠端的虛擬分身、將所見所聞的「記憶」存在電腦裡,人與人之間也可以透過傳輸線直接交流。其實這不算太有創意的梗,不過當這樣的故事架構套在「美國/墨西哥」兩個政治、經濟、種族、資源分配都有相當多衝突的國家上,就會產生一些有趣的效果。
在墨西哥的工人如果想要賺更多錢,就要設法在身上裝節點,到《夢遊交易所》提供虛擬的勞力給美國,你的分身可能是在LA蓋大廈,或是在紐約的工廠工作。人們傳輸到網路上的「記憶」也可以提供他人下載觀賞,成為另類的賺錢方式。雖然有一些還算有趣的點,可是感覺都不是講的很深入,畫面的部分還算ok,但也不到非常驚豔,我再看完的第一瞬間,竟然是有點「無感」。散場時觀眾們也紛紛討論「自己是何時睡著」之類不著邊際的話題,對我而言稱不上不好看,只能說有點雷聲大雨點小吧!這種無奈感在各影展來個一、二次也是難免阿。

【金馬奇幻】陰間說書人Ink (2009)

《陰間說書人》應該是這次奇幻影展裡,最符合我心中「奇幻」樣貌的電影了!雖然我必須老實說,預告跟正片給我的實際感受依然有出入,不過相當好看,有感受到導演Robert Rodriguez以小(小製作成本)搏大的野心。

《陰間說書人》其實是一個用奇幻畫面傳達一個正向故事的電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好夢以及噩夢,而夢魘通常來自我們內心中最底層的恐懼與羞恥。電影故事分成兩線交錯進行:小女主角Emma的好夢守護者在一晚遭受攻擊,Emma被陰客帶走,真實世界的她從此陷入無止盡的噩夢之中昏迷不醒。而Emma的父親在真實世界之中似乎也擺脫不了噩運的糾纏,好不容易一手建立的事業面臨危機;對女兒有著疏於照顧的愧疚;對過去的生命有著太多憤怒與羞愧,故事就從父親遭遇的一場車禍開始說起。

我覺得這部片滿有漫畫、繪本風味,每個角色:說書人、陰客、夢魘魔、尋路者、漂流者的形象與個性都很鮮明,像夢魘魔他用一個2D的黑白漫畫(有點像一個螢幕)當作臉,搭配讓人發毛的笑容,詭異滿點!「尋路者」在戲裡也是一個很有魅力的關鍵角色。雙眼上打了兩個叉的尋路者透過聲音的韻律辨別世界的形象,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其節奏,事出必有因,有因就有果,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連鎖效應,人生有時候需要的是一場「意外」。這一段巧妙的安排,其實就是說明那句中國人的古老諺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吧!導演無論是影像、音效的處理都很有味道,我很喜歡。這部戲算是這次影展的第二個驚喜(第一個是Nowhere Boy吧),這種挖寶的樂趣,就是看影展最大的魅力吧!

Sunday, April 11, 2010

【金馬奇幻】藍絲絨Blue Velvet (1986)

大衛林區1986年執導的《藍絲絨》一直被視為美國前衛電影的代表,影片結合性、虐待(施虐/被虐)、暴力、窺視等不同的權力結構,從一個尋常的小鎮中帶出人性的黑暗面,大膽的視覺呈現外也帶著獨特的黑色幽默。

影片的一開始便集結了許多吸引人的元素:從草地上被發現的一隻人耳、年輕人的冒險、神秘的夜總會女歌手、控制她的變態黑道。有一些片段看的還滿緊張的,每個人物都有鮮明的形象特色,可惜整部片的節奏對我來說還是慢了一點點,而且結局非常的虛弱,完全搞不清楚一些角色是怎麼掛的,感覺醞釀了半天灑了很多梗,可是沒看到我想看的大高潮XD,心情有點沒被滿足阿!不過Bobby Vinton的歌曲《Blue Velvet》貫穿整部電影,營造出復古浪漫的氛圍,算是我還滿喜歡的一個點。

Google Bobby Vinton的過程,意外發現Akon的Mr. Lonely竟然也是翻唱自Bobby Vinton的歌曲呢!真不愧是6-70年代的傳奇情歌歌手。這個Trivia也算是看這部電影的另一個小收穫吧。

Saturday, April 10, 2010

【金馬奇幻】約翰藍儂少年時代 Nowhere Boy(2009)

雖然是早在影展前就將《Nowhere Boy》排在我想看的片單之上,但總覺得應該是部清淡的小品,沒想到,整部片超乎我意料之外的好看!播映結束觀眾席也是響起一片掌聲。我一直不解為什麼這部片可以放在「奇幻」影展裡(是哪裡奇幻了?),但後來想想,除了John Lennon傳奇的一生之外,他生活在一個有兩個母親的家庭下,對他以及整個創作也都產生夠特別的影響了。

整部片的時間點放在Lennon青少年時期一直到要出道之前,電影中甚至沒出現The Beatles這個團名(只有出現他們第一代的團名The Quarrymen採礦工人),主要描述影響Lennon甚鉅的家庭關係,以及他接觸音樂的過程。整部電影改編自他姊妹的回憶錄,並由《Control》編劇Matt Greenhalgh改編,不論拍攝、剪輯、配樂、演員表現都很精采,劇情細膩外也有著笑中帶淚的感動。

John Lennon從小由阿姨撫養長大,雖然依賴阿姨的照顧卻常常展現出派逆的行徑,而意外與原生母親展開接觸後,也對她有著混雜好奇、親密與憤怒的複雜情緒。儘管如此,我仍然認為他生來就不是個Nowhere Boy,而是一個Lucky Boy!他的音樂旅程從他又愛又恨的生母Julia那裡展開。狂放不羈、熱愛搖滾樂的Julia將貓王的音樂介紹給Lennon,讓他大開眼界,此外她也教導Lennon彈奏一種狀似吉他的絃樂器斑鳩,就此點燃Lennon的表演慾,讓他產生組團的慾望。而Lennon的音樂生命,則從他又恨又愛的阿姨Mimi那裡得以延續,Mimi雖然是一個只聽巴哈等古典音樂的嚴謹傳統女性,前半段好像總是在生氣,但對於Lennon的夢想,仍買給他兩把吉他以示支持,Kristin Scott Thomas將這個外表嚴峻、內心卻願為非親生的小孩默默付出無私的愛的阿姨,詮釋的真的很棒!三個角色、三個演員之間將那種複雜的情感表現的滿好的,很有火花。

另外的一大賣點自然在音樂,整部片洋溢著50年代最流行的貓王歌曲,當然Beatles的許多作品也穿插在其中,相當有畫龍點睛的效果。Lennon與Paul McCartney、George Harrison認識的經過,以及初組樂團、探索音樂表演的過程都相當有趣,不知道電影裡的演唱片段是不是由這班年輕演員親自上陣?(如果是的話我驚豔的點又要多加一筆了!)雖然說傳記式電影都有著需要大量先備經驗、對角色要有基礎認識否則會看不懂的危機,但我覺得《Nowhere Boy》就算是一個不了解Lennon、沒聽過Beatles的觀眾來看也不會不適合。這是一部充滿音樂與愛的溫暖電影,看完我只想說Peace & Love

Friday, April 09, 2010

【金馬奇幻】雙面薇若妮卡Double Life of Veronique(1991)

會想這部片是因為奇士勞司基的電影都頗有哲學與文學味,奇幻影展選擇從一部1991年橫掃一堆大獎的影片似乎是個不錯的開場。

其實整部片有點像世界奇妙物語或都市奇譚裡說的「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個跟你長的一模一樣的人」的故事。片中兩個薇若妮卡,在不同的城市裡生活,有些類似(都喜歡音樂)又有些許的不同(面對愛情的處理方式),故事的高潮從從事聲樂工作的薇若妮卡在表演會上唱到一半突然昏厥死去開始,另一個薇若妮卡的生活將會引發什麼樣的變化?其實整部片在一些連結、感應的描述上是比較隱誨的(如果精神狀況不好的時候看這片應該會睡死),兩個薇若妮卡曾同處同一個空間,卻也不曾打過照面。

我很喜歡導演大量運用光影、反射描述景象的手法,像是女主角透過彈跳球看街景或是窗戶產生鏡射等等,不但呼應片子「Double Life」的意味,變換多端的光線色彩也為這部片增添多一些奇幻的氣氛。另外傀儡師的片段也是我很喜歡的部分。

Sunday, April 04, 2010

【喜歡】還好我還有Coldplay對我Say《Yes》

已經不確定是什麼時候知道Coldplay的了,好像當響鐺鐺的《Yellow》在廣播、電視強力放送個不停時,就已經默默地被他們的音樂吸引。至此以後,他們音鬱的吉他音牆、如詩一般的歌詞和Chris的呢喃成為所謂「英搖」的代表,那些快樂的、憤怒的後龐克或瞪鞋少年都只能靠邊站。《The Scientist》、《Fix You》也成為我偶爾會掛在嘴邊哼的曲子。

然後,也不知從何時開始,也就漸漸沒在聽Coldplay。每個愛聽音樂的少男少女的手邊總是有幾個曾經極度喜愛、後來卻逐漸淡忘的樂團名單。通常會發生這種鳥事,大多是因為這些樂團的專輯漸無新意,聽來聽去都是頭幾張好聽的狀況,善變的樂迷們自然就會漸漸跑去迷戀別的偶像。

一次跟Kate聊Coldplay的過程中,因為一句「很有新意」,我便很LAG地開始聆聽這張2008年已發行的《Viva la Vida》,沒想到聽到許多不同以往的驚喜!其中最愛《Yes》,前面是以弦樂帶出的悠揚,後半段則是混雜噪音效果器般的瞪鞋味旋律,乍看之下毫不搭嘎,卻恰到好處到破表,Chris在這首的唱腔也大量地表現了他的中低音,有別以往的迷幻假音,而是一種比較紮實的唱法,我很喜歡。此外,這張的《Violet Hill》、《42》、《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都是我很喜歡的歌。

If you'll only, if you 'll only say yes
whether you will's anybody's guess
God, only god knows she won't let me rest
But I'm just tired of this loneliness.
天阿寫的真好。

Tuesday, March 23, 2010

【Night】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2005)

最近看電影普雷的機率頗高...,好像沒什麼值得大寫特寫的。反倒是這部George Clooney自編自導自演的90分鐘小品(?)《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讓我印象深刻。小品指的是編制與形式,刻意仿復古的黑白色調,並以大量爵士樂作陪襯,甚至連場景都相當簡單,但影片呈現了一個很振奮人心與大器的精神:媒體的社會正義責任與必須散播的良善力量。

David Strathairn飾演的主播莫羅真的很棒!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他長的是比較壞人臉的(我大概神鬼包恩系列看多了),但這個極富正義感的主播角色真的演的很有力量,他與George Clooney飾演的電視台製作人佛萊德利,一起聯手推翻50年代美國在過度恐共的氛圍下形成的麥卡錫主義,整個社會風聲鶴唳,電台同仁都要簽署自白書,任何人都可能因為一件芝麻綠豆的小事被隨意指控為共產份子遭到逮捕。但推翻的過程相當艱困,第一場節目播完不但廣告商沒了,政界與電台高層主管施壓、其他媒體的批評與排擠,甚至有同僚因承受不了壓力而自殺,但這群電台記者仍堅持為正義發聲,主播莫羅甚至與麥卡錫議員在電視上展開隔空辯論。整部片雖然是以一種比較沉靜的敘事模式(可能為了要配合復古的氛圍),但是仍可以感受到那種放手一博的緊繃力量。「異議(Dissent)與不忠(Disloyalty)不能混為一談」,這句話說的真好!

這片還有人氣高漲不下的小勞勃道尼,對大叔控而言算是會心花朵朵開的一部片。George Clooney一直以來都有一種關心世界政經局勢的形象,我想這與他父親Nick Clooney是記者有關。記得看到一篇報導George Clooney說,他們家是南方家庭,從小就在黑人較多的環境成長,他父親只要聽到有辱黑人的言詞談論出現,就算在朋友家作客也會不惜搞砸氣氛爭辯。基於這個Trivia,我想本片致敬的意味相當濃厚,這或許也是身為公眾人物的他,對自己以及對媒體的一種深度期許吧。

Sunday, March 14, 2010

【MEDS】2010/03/13 Placebo Live Concert @ TICC !

歌單照片轉載自PTT版友Liaslu張小凱的相簿。所以說,一個好的樂團LIVE會讓小歌迷變成死衷的大樂迷,包裝、形象、MV、跟歌迷博感情...都比不上一首現場聽到的好歌,更何況是21首,精采的LIVE就是王道,這是不變的真理!!

下著大雨的禮拜六晚上,我跟Kate趕在7點前進場,想說暖場團還是看一下好了!(畢竟我都沒看過)一到TICC,結果一堆歌迷好整以暇在看週邊或在門外抽煙...,果然有劃位的演唱會真的很適合老人呀!我一年份的排隊力氣都在GNR的演唱會用光光了。兩個暖場團,老實說都是聽覺>>視覺的樂團...造型都還有很多很多進步空間呀我的天!但是歌曲都不錯,特別是回聲,也算是經營很久的老樂團了,大家雖然都坐著但都還滿有反應的,值得一提的就是女鼓手很有徐若宣的FEEL,也太正了吧受不了!

Placebo一出場大家都瘋了!原本一個座位一個坑,結果燈光一暗一堆人往前衝:P,還好選位神射手Kate為我們找了絕佳座位,第三排正對Brain,站在原地視野就超棒,連擠都不用擠!連Brain喝的金桔檸檬都看的清清楚楚,話說我真愛階梯式的場地,小矮人好久沒有看表演不用掂腳了~

今天三人組合狀況絕佳!筋肉帥氣金髮小鼓手非常投入,是個超賣力的好孩子!Stefan有趣又有型,帶動氣氛一流,Brain的歌喉就是一個字「棒」!(整體音場是我目前國外LIVE聽到最棒的),舞台魅力有一種直擊心臟的感覺,連小動作都流暢到不行。雖然歌單都是之前表演流出的那些,但現場聽到還是有異於CD的強烈感受,像一開場的For What It's Worth跟Ashtray Heart兩首強力節奏現場聽就是更熱血(Kitty Litter沒唱有點可惜,我喜歡說...),Special K的Ba la la la la la大合唱也是雞皮爬滿身,Special Needs的迷幻味現場聽更漂浮。一些原本沒特別感覺的歌像Breathe Underwater、Come Undone現場聽到都覺得好好聽呀,怎麼會這樣呢?新歌Trigger Happy熱血+十足Punk味,整個讓人很期待新專輯。
雖然要聽到我最愛的Nancy Boy live似乎沒可能,不過整場高水準的表演已經讓人很滿意了,可是只有1.5個小時實在不太滿足阿。散場後一個人走在基隆路的歸途,將音樂轉到最大聲,聽的也是歸類到愛歌的Meds,「baby, did you forget to take your meds?」,看著走在前面跟後面一群一群的歌迷,好像都變成了遠遠的小星星。

Thursday, March 04, 2010

【Dylan】家鴨與野鴨的置物櫃(2007)

日本人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很擅長捕捉平凡生活中的小小荒謬,或是Kuso到不行卻又一氣喝成的故事。初看到片名我心裡就OS:該不會又是一部拼拼湊湊自以為青春幽默的片子吧!(大概是年紀大了,逐漸不會被這種看似衝突的字眼迷惑~~)看完之後,只能默默地說:好吧!伊坂幸太郎的確給他有一套!!這片雖改編自名為推理想小說的原著,但實則為一個令人有點心碎又有點小感動的愛情故事。

可能是剛看完《非常母親》,所以對「把神明關在置物櫃裡,就不會看見我們做的壞事了」這句話很有感覺。我很喜歡電影用兩軌敘事來呈現過去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看演技,一方面也會產生「恍然大悟」的趣味,這雖然不是什麼特別高明的技巧,但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使用的很巧妙自然。貫穿整部片的Bob Dylan的《Blowin' in the wind》在影片中的確產生如有神力的效果,非常悠揚與撫慰人心。

Thursday, February 18, 2010

【喜歡】馬奎斯的三場葬禮(2006)

如果說克林伊斯威特豎立的牛仔形象是白金打造般的堅毅,湯米李瓊斯的牛仔形象則是有情有義的渾然天成,他自然而然就含糊成一團的南方口音、永遠都看起來很雖的八字眉跟墨西哥風情實在很搭。衝著坎城大獎以及很愛的《靈魂的重量》的編劇看了《馬奎斯的三場葬禮》,很喜歡這種由死者週遭人的反應探討生死議題的電影,就好像六呎風雲一樣。

比起《靈魂的重量》,《馬奎斯的三場葬禮》說故事的方式直接了許多,開宗明義告訴你馬奎斯這個人將經歷三場葬禮。

第一場葬禮是出自於因愧疚衍伸而出的恐懼,罪惡感的逃避,於是草草掩埋連個標示也沒有;第二場葬禮來自於真相的隱藏,為了符合世俗的禮節還隨意安插了一個墓碑,碑上也只隨意的寫了「馬奎斯」的名以示交差;第三場葬禮,馬奎斯終於回到故鄉,安葬在他心目中的桃花源,沒有墓碑沒有姓名,只有一顆大樹和一張充滿迷團的照片當作他的墓誌銘,沒有親人在身旁,沒有誦經禱告,卻得到真正的Rest in peace。看電影的同時我在想,我們年紀漸長,有一天參與喪事與喜事的比例也會逐漸變得一樣多,等到了那一天,我能夠用什麼樣的方式、得到什麼樣的Peace呢?

電影還有一個很好看的地方,是關於「尊重」的議題。除了生死,美墨交界這個敏感地帶交雜出許多人物的火花也很值得一看!還有我很喜歡的Berry Pepper在這片雖然演一個很鳥很雖的腳色,可是依然演的很好。大墨風情很熱(有部分場景是在湯米李瓊斯私人的牧場拍攝而成),大量的西班牙語對話以及拉丁配樂融合出一股獨特的沉重及瀟灑,最後湯米李瓊斯離去的背影讓人印象深刻。

【喜歡】非常母親(Mother)(2009)


其實所謂「韓流」基本上是與我絕緣的,因為我不愛看韓劇,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韓國電影變成我很喜愛的某種類型。記得第一部看的韓國電影,是大學時賣的嚇嚇叫的《我的野蠻女友》,後遺症是現在看到車太炫還是很沒禮貌的叫人家牽牛。

後來朴贊郁《老男孩》的出現,把我對韓國電影的認識提昇到了暴力血腥卻又鞭辟入裡地犀利的境界,然後《殺人回憶》、《駭人怪物》到《非常母親》,不知不覺間奉俊昊的電影也成為我必看的選擇。

簡單來說,就是好看。

奉俊昊把一個看起來你以為就是「勇敢母親為智障兒子挺身而出對抗社會」的劇情,以一種平凡卻不尋常的觀點,劇烈地反轉、拉扯考驗每個人的道德良知的極限。總覺得再多說一句就會爆雷了,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看看這部片,看韓國人怎麼拍片。沒有高成本,只有好演員(剛退伍的前偶像+硬底子演員)、好劇本,題材具話題性卻處理的恰到好處,兼具票房(韓國賣翻)與口碑(09年坎城影展口碑極佳),看完只想在戲院鼓掌!雖然韓國人在很多方面都很機車,但這種強悍的性格的確為他們在很多方面都殺出一條血路,然後你就會默默產生一種要望其項背的感覺。

Thursday, February 04, 2010

【復古】Girls-《Album》


有些會紅的樂團就算取了最普通的團名、最普通的專輯名,在一堆CD海中還是會脫穎而出。Grils這個由2個舊金山青年組成的樂團即是如此,這張專輯在誠音從美版熱賣到台壓,我買的當下拿的是架上最後一張,店員也被詢問:「請問Girls的專輯放在哪裡...」這樣的問題搞的有點煩,我想這會是一張從09年底持續熱賣到2010年的獨立廠牌專輯。

Girls這張名為《Album》的專輯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復古、溫柔、迷幻又青春的味道。整張專輯都像是從老式的留聲機或唱盤裡轉出來的一樣,非常迷人。第一次聽到《Hellhole Ratrace》這首整個人彷彿被吸入冬日溫暖夕陽的漩渦中一般,副歌「I don't wanna cry...my whole life through」小小的鈴鼓聲搭上逐漸強烈的吉他音牆,真的非常棒!《Big Bad Mean Motherfucker》則是復古俏皮!像是梳著小油西裝頭的小男生拿著掃把扭著屁股唱一樣!專輯裡也翻唱了《Life in San Francisco》這首歌曲(應該是翻唱?我記得我很久以前聽過女生的版本),男孩一樣詮釋出一股讓人心碎的氣息!神秘曲目[16]是中慢版抒情歌,老式卻好聽到耳朵出油。

基本上在聽這整張專輯,我腦海都會浮出一系列的畫面,像是老式的家庭出遊v8影片或照片(粒子很大的那種),每個人都穿的很old school、戴很復古的眼鏡、笑的很開心,然後太陽是橘色的,也許一群人開車到舊金山的海邊抱著吉他唱歌的景象,或是在很明亮的雪地玩耍。一種無憂無慮被撫慰的感覺。

Sunday, January 24, 2010

【喜歡】飆速青春《Whip It!》(2009)


就像成名在望裡說的:為什麼我們喜歡搖滾樂?因為我們想要變得酷。所以我想無論是YA片裡的青少年,或是真實生活中的我們總是用盡各種方式trying to be cool,這令我想起了一個非常瘋狂迷戀美式摔角的同學。如果說一個美術系的文質彬彬少年會著迷於把人咖拉咖拉折裂的摔角運動,那麼一個德州鄉村女孩會愛上女子職業競速滑輪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飆速青春Whip It!》裡就是充滿醜小鴨尋求自我肯定的渴望,也許不是變成一隻爸媽心目中的天鵝,但終究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一條路。此外,劇情穿插著暗戀/失戀的少女情懷、家庭革命、友情、熱血、挫折、速度感與搖滾樂,完全就是一部讓人找不到理由不看的YA熱血片。

茱兒芭莉摩(Drew Barrymore)執導處女作在我看來非常成功,是一個流暢的商業喜劇,Drew本人也在劇中飾演競速滑輪隊的一員,飾演一個瘋狂不聽使喚只想著揍人的傢伙!Ellen Page的表現還是很Ellen Page!!她本來就很適合演這種有怪怪叛逆想法的小女生(JUNO裡把她這種怪怪的氣質表現的超好),而偏柔弱的外型在這個充滿金剛芭比的氛圍裡製造出相當大的反插趣味,尤其是看她耍很有種另類的喜感,我很喜歡!其他眾角色也都相當討人喜歡,我個人非常尬意像耶穌一樣的教練XD,他的比賽招數都有莫名其妙的喜感,Jimmy Fallon飾演的播報員也很搞笑~

我很喜歡電影中敵對隊伍的隊長叫布麗絲猜她年紀的橋段(布麗絲人也太好了吧,竟然猜27),敵對隊長說她今年已經36了,而她31歲才開始玩競速滑輪,她一直到了31歲才發現她真正擅長的是什麼,所以她每一場比賽都用盡全力在拼命。這種為時不晚的感覺真好。

Saturday, January 16, 2010

【Air】空氣人形Air Doll (2009)

「手冷的人,心是熱的。」

記得大概是去年5月的時候吧!在報紙上看到了是枝裕和帶著《空氣人形》的演員們參加坎城影展的消息,那時候就被裴斗娜這張側臉劇照給迷惑住:怎麼會這麼空氣感、這麼漂亮!

《空氣人形》依舊是一個充滿空氣感與生命議題的電影小品,頗有世界奇妙物語的味道,裸露的場面也處理的恰到好處。裴斗娜纖細、蒼白的身體線條跟超大的眼睛,真的很有真人娃娃的樣子,Arata本來就很擅長表演一些內心封閉孤寂的角色,最讓人驚喜的是小田切讓是演的娃娃師傅!與女主角一見面的瞬間自然反射出的「你回來了阿」,非常有趣,讓人不禁聯想莫非這已不是第一遭有空氣娃娃跑回家嗎?我很喜歡女主角小望蒐集各式各樣空瓶、在城市間漫遊的場景,她對世界的好奇讓這些平凡的景象都變得很有意義。如果說事物存在的價值是建立在它是否被「需要」,一個僅標價5000多塊日幣替代品,是否也找的到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存意義?生命的殘酷似乎也不是將一切劃分為「可燃」、「不可燃」那麼地簡單分明,我喜歡這部片的結局。

Wednesday, January 13, 2010

【喜歡】神秘肌膚Mysterious skin(2004)

可能是因為《500 days of summer》賣座頗佳的關係,大家似乎又注意到了那個不但神似、連口音也頗像希斯萊傑的男孩Joseph Gordon-Levitt,而與Kate聊阿莫多瓦過程不經意地提到了《教壞慾》,又或許是冬天實在太適合聽後搖...,這些瑣瑣碎碎小事的串聯,讓我想起了《神秘肌膚》,一部將少年同志性經驗,從觸覺的角度描述地極具恐懼與詩意的電影。它敘述一個少棒隊裡兩個少年曾經有過的短暫交集,造成了一段5小時的記憶喪失,並迫使兩個破碎的心靈各自走向不同的療癒歷程。一直要到最後10分鐘,觀眾才能瞭解事件的原貌。

我覺得這部片帶給我最震撼的地方,除了真實感的呈現,也成功地營造了那種尾隨觸摸而來的黏膩慾望。電影相當詳實地描寫了2個性格迥異男孩的性探尋之旅:Niel狂野縱慾,以不在乎是否還有明天的墮落姿態填補內心的空洞;而Brain則是害羞內向,將自己會莫名昏厥、留鼻血作惡夢的事件歸咎到自己可能曾被外星人抓走的經歷,我在看的過程中不禁想起:我身邊那些同志男孩朋友們,又是經過了什麼樣的人生?他們一樣是走在一條矇懂未知的路、想著自己為何不乾脆被外星人抓走算了嗎?還是像個學不乖的孩子,總是一次又一次用殘破的身體衝撞短暫的歡愉?看到最後我知道,不管是撩下去還是自欺欺人,那都終究只是一個療傷的過程而已。

導演Gregg Araki的鏡頭並不過分耽美,他仍如實地呈現了孩童性暴力的問題。但電影裡幾個景象仍令我印象深刻到不行:小Neil躺在灑滿七彩榖片上的情景,以及最後Neil與Brain頭靠在一起,奇異的藍光灑在他們身上的畫面都令人神迷,或是Neil、Brain與Wendy坐在一輛車上,公然挑釁一個卡車司機的場景,彷彿所有典型社會邊緣人(逃家少女、同志少年)逃亡與反擊的小小縮影。因為原著Scott Heim與導演Gregg Araki都是後搖愛好者,《神秘肌膚》配樂也充滿宇宙式的緩飆風味,片尾Sigur Ros的《Samskeyti》一出來,讓人馬上感覺彷彿被吸到外太空遙遠的小黑洞裡一樣,安靜又迷離 。

Monday, January 04, 2010

【喜歡】在屋頂上流浪Hallam Foe(2007)

其實在2009→2010交接的這一段時間我做了很多事...,聽了一些音樂、看了一些書一些電影,可是不知為何都提不起勁大書特書,我想應該是Plurk可以發個三五句心得文把我給慣壞也弄懶了。

然後這幾天陰陰的天氣,讓我想到《在屋頂上流浪Hallam Foe》裡Hallam與Kate在高高低低的屋簷上攀爬的場景,灰灰的城市在他們的腳下,灰灰的天空在他們身上,前一陣子才又看了一次。其實看這一部片時的心情,並不如畫面呈現的輕鬆愜意,劇情是很憂鬱的,絕對符合陰鬱的英搖配樂(這片的配樂都好好聽!)、憂鬱的英國腔,還有Jamie Bell人畜無害的憂鬱眼神。我很喜歡劇本把一個失親少年的那種迷惘、憤怒和不滿足用偷窺這個行為呈現,導演用一種還算浪漫的手法去表現那種無法填補的空虛與慾望。少年因為沒辦法接受現實,只好逃離現實(家庭),並把自己縮在一個小小的洞裡取得慰藉,把情感投射在一個虛幻的對象上。到了最後總是要經歷一番大破大立,才能孑然一身地勇敢走下去。

在英國美景的加持下,這片拍的真的滿有青少年的慘綠與浪漫,一個偷窺狂沒被打死還能與被偷窺的女主角談個小戀愛,算他命大。另外,Claire Forlani長這麼漂亮難得演這麼Bitchy的角色,真的讓人想掐死她。

片頭的手繪動畫超可愛的啦!

Sunday, December 20, 2009

【cold】意外的春天(The Sweet Hereafter)─寒冷是治癒傷痛最好的方式

在10度低溫的寒冬中看Atom Egoyan 1997年執導的《意外的春天》(The Sweet Hereafter)算是有點半自虐的行為。自從在台北電影節看過他的《愛慕拼圖》,我便深深被Atom Egoyan影像中那種表面寧靜、底下卻暗潮洶湧的懸疑感吸引,《意外的春天》也是如此。它講述一個發生校車翻覆意外事件的小鎮,在大多數的家庭都失去孩子時,面臨到訴訟問題時不同的態度與抉擇。

我很喜歡導演以《漢姆林的吹笛手》的預言故事穿插在電影中的僑段,導演將故事運用的很高明,不只是單純的與劇情相互呼應影射而已。Atom Egoyan透過那場車禍的生還者(卻因此半身不遂)青少女妮可Nicole來象徵《吹笛手》中那個跛腳、沒有被帶走的小孩,她的存在提醒了愚昧的大人世界要看清什麼?這個夾雜在大人與孩童兩個世界間的角色,隨著劇情發展,重新翻寫詮釋出屬於她的《吹笛手》,賦予這個古老的預言一個後現代的全新寓意。

因此這除了是一個處理死亡的故事,更是一個處理大人/孩童之間的權力關係與私慾的故事,以一個倖存者的角度重新審視社會價值觀:究竟在巨大的集體傷痛之後,能治癒我們的是什麼?妮可關鍵性的角色賦予了《意外的春天》與《吹笛手》不同的結局,我喜歡結尾停留在妮可為兩個小孩朗讀吹笛手作為睡前故事的安排。導演Atom Egoyan以本片精采的雙故事互為文本的手法贏得1997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延伸閱讀:《艾騰‧伊格言影片中的加拿大科技化社會》
《轉錄【放映週報232期】影評:伊格言的《意外的春天》與〈漢姆林的吹笛手〉》